《汉末战骑狂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战骑狂潮-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来如此,”那文士闻言一笑,道:“既然是拜访友人,这便过去吧。”

两人道了声谢,绕过这个临世关卡,继续往西而走。

“嗬,主人,你看!”

关卡过后,脚下的路立刻变得宽阔起来,一眼望去,景致大变。却见一望无际的田垄中,尽皆是葱葱郁郁的麦苗。

在寒风中,麦苗顽强的生长着,倔强的昂起头,筋骨挺拔。

“主人,我好多年没看到过这么多的麦苗、这么大一片麦田了。”少年看着无垠的麦田,脸上尽是渴望:“有这么多的麦子,可以养活多少人啊!”

面瘫青年也有些出神:“似乎这位镇西将军击灭韩遂也才不过数月,这泥阳竟然就有了眼前的气象,了不得啊!”

进入泥阳境内之后,看到眼前的景致,主仆两人心绪复杂,一时间都没有说话。

骑驴毕竟比走路快,小厮又行动跳脱,走不过半个时辰,就看到前面出现一大片人影。

近前一看,却都是列队整齐的流民。

想来都是已经登记好,并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再成批成批安置。这约莫千人的队伍前,还有几个文士骑着马领路,旁侧还有一队精卒护卫。

。。。

流民的招募,进入大潮之中。也幸亏李铮手里余存的粮食不少,否则恐怕还放不开手脚。

仅仅一个月,还未至年关,经过统计并安排妥当、组建成村落的流民,就达到了十几万人!

这十几万人被安置在北地、安定这两个地广人稀的郡治下,按照人际关系,组建起了超过三百的村落,因此,也新增设了十几个乡级治所。

而且随着凉州的诸多只言片语的消息,以及招募流民处开出的丰厚条件的散播,到了腊月中,流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荀攸预计,到明年开春三月,按照现在这个速度来算,至少能招募到五十万人!

五十万,几乎将整个左冯翊掏空!

当然,三辅人口最多的地方,是长安附近的郡县,而左冯翊比之北地郡都要地广人稀!

同时,荀攸等人也建议李铮给董卓通通气。

毕竟,大规模人口流失,董卓恐怕也受不了,指不定会做出什么动作来。

李铮倒是不当回事。

董卓现在自顾不暇,听说袁绍等人都已经在招兵买马,准备起兵了。哪里有心思理会这些‘琐碎’之事?

于是便不予理会。

另外,随着李铮地盘的扩大,凉州的很多消息也越传越广,引起了周边不少势力的关注,因此,荀攸等人建议李铮限制某些特殊物品的流通。

比如参麦。

参麦的作用有多大,李铮自己明白,荀攸等人更明白。正是有这种高能高产的作物,才能支撑起李铮短短时间内连续数次战争。

如果参麦大规模流传出去,那是资敌,为自己创造强大的敌人。

还有棘皮猪和红玉鸟,也都一样。

对此,李铮也表示皱眉。

红玉鸟和棘皮猪,以及相关的产品,几乎可以说是草场下辖商队的支柱产业,没有这些商品,商队就难以扩张。虽然说从凉州流传出去的肉类,大多数都是经过宰杀的成品,但也有少数是活物。

这些东西流传起来十分容易,关卡又不可能在这方面做出限制,否则让外地来的商队还怎么做生意?

幸而参麦还未进入商业流程,毕竟李铮领地越来越广,对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暂时还没有多余的用于贩卖,但周林已经向李铮提出了这个建议。

考虑了良久,李铮只好把解决方案寄托在系统上。

就像当初为了解决‘心灵传递’弊端一样,李铮对系统进行了一番咨询。最后得出了一个简简单单的结果。

李铮大是松了口气。

却原来,竟然可以通过食料研究中心的战骑培养分支,对参麦等默认为战骑食料的作物,进行限制。

因为系统的影响范围,只在李铮的领地之中,就如同地图一样。所以只要通过系统加上限制,就可以做到系统出品的默认为战骑食料的作物,只能在系统影响范围之内生长培养!

一瞬间,李铮就松了口气。

立刻,便到战骑食疗研究中心,进入战骑培养分支,给所有的系统默认的战骑食料,进行加锁限制。

至此,不论是参麦,还是茅蓿,抑或者红玉鸟、棘皮猪,乃至于新诞生的六种中默认为食料的几种作物,现在起,都只能在李铮的领地中繁殖。

一旦出了李铮治下,便会迅速死亡。

第一百零七章戏志才

解决了一个重大的隐患,让李铮暂时轻松了许多。

他可以肆无忌惮的将凉州特产投入商业流通,为草场赚取大笔的金钱,而且完全不必要担心资敌。

毕竟,李铮手里的金钱,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紧巴巴的状态。

随着领地扩大,虽然民生方面大部分基础工程建设有奴籍劳役,但也有很多地方需要花钱。尤其是军饷——因为现今李铮治下除了刚刚安置的流民,其余百姓家庭都不缺粮食,所以士兵们们大多都选择以金钱支付军饷。

现在李铮麾下,加上击灭韩遂一战所俘虏的士兵,剔除一些不合格者,已经达到了十万人的规模。再排除掉刚刚被纳入麾下的一部分投诚士兵家庭需要粮食,剩余大约有六七万人选择金钱。

按照李铮当初定下的军饷规格,这六七万人几乎能将李铮手里现有的金钱一年之内吃空。

可以说在李铮的治下,粮食问题好解决,但金钱方面,一直很紧张。所以,对商业贸易,李铮十分看重。

另外,李铮已经在筹谋着发行自己的货币。

不过这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到的,现在只是一个设想。

腊月末,眼看新年将至。

李铮麾下的政务部工业分部下属研究院,递交上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洁白精美、不易浸墨的纸张,被研究出来了!

这件事李铮早先是忽略的,但随着领地扩大,越来越多的政务需要处理,整天一大堆一大堆的竹简用车运送,不但书写不方便,浏览不方便,还更耗费人力物力。

所以便想到了纸张。

这年头,已经有了纸张,乃是有名的蔡侯纸。为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所造。这种纸张多流行于底层人士,并未真正被高层人士所接受。其原因就在于,蔡侯纸虽然便宜,做工简单,但其一,浸墨,一笔下去就是一大片。其二则是不利于保存,纸张太脆弱,稍稍潮湿一点,或者时间一长就腐坏了。

所以在蔡侯纸已经被发明了一百多年的现在,高层人士仍然使用竹简、木简、和帛。

在李铮向工业部研究院下达了研究造纸这个命令之后,一度还曾多次到研究院,给工匠们提出一些自己知道的只言片语的建议,没想到在一年多的时间之后,终于产出成品了!

一叠洁白精美,厚度适中的质感纸张放置在李铮的案桌上,李铮摸了又摸,嘴上啧啧赞叹。

当下,便下达嘉奖命令,赞扬了参与造纸的工匠们,并计功勋一次。同时,郑重的表示,工匠们是第一批有资格列入贤者祭坛的贤人,将会把改良纸张这件事,记录在贤者祭坛上,以供后人瞻仰,万世流传!

当李铮的嘉奖令传到研究院的时候,参与纸张研究的工匠们,无不泪流满脸。他们曾是社会最底层的庶民,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没有任何一个上层人士会瞧得起他们。但没想到,他们有朝一日竟然会名列青史!

这是多么巨大的荣耀?!

整个研究院,都陷入了狂热的激动当中。虽然大多数工匠因为没有参与这件事而显得失落,但就像当初李铮所言一样,只要能够研究出利国利民的好东西,他们也一样能名垂青史!

李铮这样做,第一个自然是因为纸张的巨大意义。有了廉价精美的纸张,首先就标示着文明传播更加容易,推广教育更加方便。其次,这是标杆。以此为鉴,想必研究院,甚至民间,各种发明,就会受到追捧和重视,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刺激它们的发展!

纸张既然研究出来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印刷术。

这难不倒李铮,太简单不过了。

活字印刷嘛,将所有的汉字都雕刻在一个个印章一样的字模上,印刷任何书籍,只需要排版就行。

当下,李铮就下令,让荀衍接手此事,准备建立造纸工厂,并印刷书籍。

待到纸张生产进入正规,李铮治下相关政务、军务的资料,都要立刻转录成纸质书籍。当然,这一类,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秘密的资料,必须要特殊的能够保存很久的厚重纸张才行。

等到满足了官方需要、教育所需,纸张就会迅速推广到民间普及开来。

。。。

次日,李铮心情不错,晨练后用过早餐,正准备去校场看看自家媳妇练兵,却接到了荀攸的蓝翔鸟传讯。

只道是有知交好友来访,请李铮尽快赶过去,见一见。

李铮得讯,不由脑子一转,心里立刻升起了一种期待。

荀攸的知交好友,李铮大约所知的,也就那么几个。是郭嘉呢?还是。。。

李铮的心,略微起伏跳跃。

现在他手下,虽然已经有了贾诩、荀攸和荀衍这样的能人,但仍然觉得人手不够用。很多时候,荀攸在处理政务之时,要兼职一定的军务。而贾诩在处理情报的同时,也兼任一定的军务,使得职权并不太明确。这都是人手不够用造成的。

虽然荀衍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毕竟刚到李铮手下任职,尚未得到李铮的完全信任和亲近,再则,荀衍的能耐,李铮一直以为,还达不到时代的顶尖。

现在竟然有荀攸的知交好友来访,想必一定是当初应李铮要求,书信邀请而来。而且愿意到凉州来的,多半已经偏向于李铮,所以一时间,李铮心里,就兴奋了起来。

当下不敢怠慢,立刻启程,往灵州而去。

。。。

不过两刻钟,李铮一路疾驰,就到了灵州。进入将军府,问了荀攸所在,转身便赶了过去。

若是按照朝廷的规矩,征西将军府下辖将有许多部门,各种司马、从事一类的官职一大把。但到李铮这里就简约了许多,只分作两个部门,一个处理日常事务,一个处理战时紧急军务。

荀攸每每办公,都在处理日常事务的书房之中。

李铮还没到书房,远远的就听见了书房中传来的爽朗笑声,那是荀攸的。

缓缓接近,里面的声音就清晰的传入了耳中。

“郭小弟没过来,真真是令人遗憾啊。”一个陌生的声音道:“公达你不知道,几个月前到洛阳,说起凉州,郭小弟就萌生了到这里一观的心思,可惜郭家叔母不允。”

“这也是无可奈何。有道是父母在不远游,何况郭家就叔母一人,若是郭小弟离开,没个人照料,却是不孝啊。”这是荀攸的回答。

李铮听闻两人的交谈,心里约莫有了猜测。

他们口里的‘郭小弟’多半就是郭嘉,让李铮略略有些失望的是,此番来凉州的,并非郭嘉。不过既然能与荀攸、郭嘉为友,想必也不是等闲之辈。

想到这,李铮已经走到了门边。

轻叩房门,李铮笑道:“公达可在!”

“是主公到了!”荀攸声音传来:“主公快快请进!”

李铮脱掉鞋子,推开门走了进去,当先便是荀攸迎上来,施了一礼。随即,荀攸身后一个面目没有什么表情,但眼神却十分深邃的青年缓缓起身,也施了一礼。

李铮还了一礼,笑道:“两位不必多礼,快快请坐。”

说着,上了主位,这才一边暗暗打量面无表情的青年,一边笑着问荀攸道:“公达先生,还不为我快快介绍一番?!”

荀攸哈哈一笑,道:“主公,这位是臣下的知交好友,颍川戏志才!”

戏志才!

原来是他!

那位历史上很早跟随曹操,并中途病故的谋士!

立刻,李铮的眼神,就火热起来,连忙笑着拱手道:“原来是戏先生,本将军有礼了!”

戏志才自李铮进门起,就一直在打量这位威名赫赫的征西将军,见李铮不倨傲,为人热情,当下就心里暗暗点头,于是起身作揖,道:“戏志才见过征西将军!”

“先生不必多礼!”李铮连忙摆摆手,笑道:“先生能来灵州,我这里是蓬荜生辉啊。”

接下来,三人就闲聊起来。

也没说什么天下大势,也不说什么征战无敌,只在小处打转。多是戏志才在问,李铮与荀攸作答解释。

而戏志才的问题,大多数都是他这一路走来,所见所闻而产生的疑惑。

在得到李铮和荀攸的解答之后,戏志才不由心下连连赞叹。

眼前的这位征西将军的形象,也在他的心目中变得饱满起来,不像之前那样空洞。

李铮对戏志才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一点也不遮掩。比如最后说道李铮的志向,李铮直言不讳,只道要打江山。这反而让戏志才感到满意,在他看来,这才是霸主之姿。遮遮掩掩,反倒失了堂皇正大。

通过一番交流,李铮肯定了戏志才的能耐,在眼光方面,不差于荀攸、贾诩多少,尤其是心思之灵敏,反应之敏锐,让人不由暗暗称奇。而且李铮觉得戏志才还很有特点,那就是面瘫。不论是高兴还是激动,抑或者痛恨,等等状态下,他都很难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感情。只有那双眼睛,最是深邃无边,让人不敢小觑。

接着便是一场接风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戏志才在回味无穷之中,酒酣微醺之时,拜了李铮为主。

李铮心下高兴,当天晚上就喝高了。

参麦酒虽然醇厚,但也醉人呐。更何况,酒不醉人人自醉。遇到高兴万分的事,不醉都对不起自己。

非但是李铮,荀攸和戏志才也醉了,最后胡言乱语中,被下人扶着带回客房休息去了。

第一百零八章势力重组

对于如戏志才这般主动投效的能人,李铮放的很开,也更信任亲近。所以次日一早,毫不犹豫就将戏志才带到了神州草场,将自己的底蕴展示了出来!

不论是当初的荀攸、贾诩,还是荀衍,乃至于荀爽,抑或者今日的戏志才,任凭他们脑子如何的智慧,思维如和的天马行空,在面对草场这一切玄奇的存在,都是一样的表现。

恍惚中难以置信,最后就是极致的庆幸。

强大无匹的主战战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红玉鸟、棘皮猪和参麦等等等等,还有那不可思议的心灵传递,都让戏志才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整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