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2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队即俘虏伊军 5500 余人。25 日、26 日,突入伊、科境内的多国部队各集团
转入机动作战,分别向各自的指定位置快速推进。东线,美陆战 1、2 师向北
挺进,陆续进抵科威特城外围。中路,英军装甲 1 师向东北方向发动进攻,
在美空中支援下歼灭伊第 12 坦克师。美军 3 个装甲师齐头并进,先佯动向北,
后突然调头向东,逼近伊共和国卫队翼侧,在武装直升机配合下消灭其大部。
西线,法军在美 101 空中突击师百余架直升机的机动作战配合下,进入伊境
内 209 公里。伊军大批部队、车辆涌上公路向北撤退,结果招致多国部队飞
机持续不断的轰炸,死伤惨重。飞行员反映,公路上被炸坏的车辆,每隔 50
米就是一堆,排出 20 英里长。此时,伊军已有 21 个师丧失了战斗力,被俘
3 万人,剩余部队被切割成数块,等待他们的将是全部被歼的命运。27 日,
美、英军装甲部队在巴士拉以南 80 公里处与伊精锐部队进行坦克激战,结果
伊军 250 辆坦克全部被歼。至此,多国部队已收复科威特,并于次日 5 时宣
布战役胜利结束,中止进攻性军事行动。据多国部队宣布,在 4 天共 100 小
时的地面战役中,共歼灭、击溃伊军 40 个师,毙伤约 10 万人,俘虏 6.3 万
人,缴获轻重武器不计其数。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趣话集邮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
                    
    19 世纪 30 年代的某一天,伦敦一个中学的校长罗兰·希尔正在街上散
步,他看到一位邮递员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姑娘。姑娘接过信,匆匆瞟了一眼,
马上又把信还给了邮递员,不肯收下。希尔十分纳闷。邮递员走后,他好奇
地问姑娘为何不收信,姑娘羞怯地告诉他,信是她远方的未婚夫寄来的,因
为邮资昂贵,她支付不起,所以不能收,不过,她已从信封上了解了对方的
情况。原来,他们约好在信封上作一种只有他俩才懂得的暗记,这样,用不
着看信的内容就互通音讯了。希尔深感邮政制度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决心进
行改革。
    那时,英国的邮政制度十分繁琐,除了国会议员享受免费邮寄信件的特
权外,其他人寄信都是由邮递员根据路程远近,信纸页数的多少向收信人收
费,邮资昂贵,一封普通国内信件的邮资竟高达 6 便士,最高的收到了 17
便士,而当时英国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 18 便士。因此,拒付费
用、拒收来信的争执时常发生。
    在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计算和创新后,罗兰·希尔提出了“降低
邮资、统一收费标准、简化邮递手续”的思路。1837 年 1 月,他以上述观点
为基础写成了一本题为《邮政改革:重要性及实用性》的小册子,呈递给当
时的财政大臣,不料受到冷落。出于无奈,他只得将小册子修改后公开发表。
他提出了三项建议:由寄信人在邮局付现金;通过对信封、信纸收费的办法
统一邮资;使用“一片只够盖上邮戳即可的纸片,在其背面涂上粘液。这样,
其持有者将纸片浸湿后,可将它帖在信封之上”。
    这三项建议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种情况下,1839 年 8 月,
维多利亚女王签署法令,决定正式采纳希尔的建议,并调希尔进入财政部负
责实施这一计划。1839 年 9 月 6 日向全国公开征集“标签”(当时尚不叫邮
票),在收到的 2600 多封应征图案中,5 位作者的 4 份作品获奖。罗兰·希
尔根据这 4 份作品,以威廉·维恩所作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的纪念章作原画,
用绘画颜料画了两幅邮票画稿,交查尔斯和费雷德里克·希思父子雕刻,邮
票由帕金斯·倍根公司承印,以黑色为基调,下方印有“一便士”字样,故
称为“黑便士”。
    原定于 1840 年 1 月 1 日启用的邮票因设计的延误,1840 年 5 月 6 日正
式开始使用,与“黑便士”同时使用的还有“蓝便士”(面值两便士的蓝色
邮票)。从此,邮票在世界上诞生了。
                     
             邮箱的诞生
                    
    1488 年,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巴托梅欧率领船队绕过好望角,
在南非海岸遇到了大风暴,全船人遇难,仅有几个人侥幸游上了海岸。风平
浪静后,经过一番努力,他们修复了一只小船,落难者准备返航。临行前,
其中有个军官详细地记下了这次遇难的前因后果,将笔录放进一只皮鞋里,
然后又将鞋挂在离岸不远的一棵树的树杈上。他的本意是:如果他们求生成
功,这只皮鞋里的信就可告诉人们他们的下落和去向。一年后,另一批葡萄
牙水手在此登陆,他们在自己同胞蒙难处发现了皮鞋及藏在里面的信。读完
后,又在此地建起了一个小礼拜堂以示纪念。后来,小礼拜堂周围诞生了一

个个村庄。有意思的是,当初这只皮鞋,竟被作为专门的邮箱长期使用起来。
迄今,当年挂皮鞋的这棵树还矗立着,以表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邮箱诞生地。
                     
           打孔机的故事
                    
    邮票打孔机是 1854 年在英国发明的。
    最初的邮票是整版无孔无缝的。比如 1840 年发行的“黑便士”是 240
枚一版(当时 1 镑=240 便士),每枚邮票的左右下角都各有一个英文字母,
以表示其在整版中的位置。同一行邮票的左下角字母相同,行次自上而下分
别按 A、B、C…… 至 T。右下角字母表示邮票在横排上的位置,从左至右分
别按 A、B、C……至 L 排列。由于整版的张数较多,所以出售和使用邮票都
必须用剪刀把它从整张上剪下来,十分麻烦。
    一次,一个叫亨利·亚瑟的爱尔兰工程师在伦敦的一家酒店里吃饭,他
注意到一个新闻记者在一边喝酒一边写当天的新闻。写好后,记者把稿子分
别装进几个信封里,准备寄到外地的几家报馆里去。他从衣袋里取出一大张
“黑便士”邮票,可是,他身上没带剪刀、酒店里也找不到。忽然,这个记
者灵机一动,从衣襟上取下一枚小别针,在邮票和邮票间戳上一行小孔,轻
轻地就把邮票撕开了。亨利·亚瑟从这里受到启发,发明了打孔机。1854 午,
英国发行了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发展到今天,各国已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
控制打孔,齿孔有园形、菱形、正方形等各种形式。据说,美国华盛顿雕刻
印刷局从邮票齿孔上打下来的小纸屑,每年累计达 10 吨。
                     
             集邮的起源
                    
    没有人知道谁是世界上第一个集邮家,但在邮票问世后不久就有人开始
收集邮票了。起初,收集邮票甚至是一种带有某种奇妙性质的活动。19 世纪
中期伦敦泰晤士报上的一则广告说:“为裱糊寝室墙壁,本人欲购入大量的
一便士盖销票。”而英格兰的一位妇女搜集邮票是为了装饰自己的灯伞。最
令人遗憾的是这把精心用邮票装饰的灯伞没能留存下来,否则,不知将令多
少集邮家们为之倾倒。那时,曾经有一位姑娘不肯和父亲为她选中的青年结
婚,而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合。愤怒的父亲,提出条件刁难女儿,要她收集
到以天文数字计的邮票,方才同意这桩婚事。同情姑娘的人们得知此事后纷
纷相助,终于帮助姑娘收集到了她父亲规定数量的邮票,这对有情人终成眷
属。
    随着岁月的流逝,集邮人数不断增加,邮票种类也日益丰富,现在集邮
组织和集邮爱好者遍布世界各地。
                     
         最大和最小的邮票
                    
    1840 年的英国邮票之所以堪称典范,是由于它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邮
票,做工精美,可供欣赏,而且大小和形状也比较理想,适合贴用,成了与
其他邮票进行比较的标准。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小的邮票产生于古典时代的 1856 年,德国北部的
梅克伦堡·施普伦贝格(当时是一个大公国)发行的邮票,规格是 9×9 毫

米。因为太小,使用不便,此后世界各国都没有再发行比这枚尺寸更小的邮
票,所以这枚邮票所创下的记录已保持了 120 多年。
    太平洋上的岛国马绍尔群岛在 1979 年 10 月 30 日发行的一枚纪念邮
票,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邮票。这枚邮票长 160 毫米,宽 110 毫米,
比一般的信封还要大。它的面值为 75 美分,图案为马绍尔群岛的主要岛屿—
—马吉罗珊瑚岛的鸟瞰图。邮票上还印着一行文字:让和平来到地球上。
                    
              邮戳趣闻
                   
    “邮戳”的含义很广,现在集邮者多集中注意“纪念邮戳”、“临时邮
戳”、“宣传邮戳”及“风景邮戳”等,其实,总而言之,举凡一切出现于
邮件上的戳印,莫不具有邮趣。邮趣即史趣,西方有一句名言:“今日之邮
戳即明日之历史。”意亦在此。
    邮戳的主要任务是用来盖销邮票,使之不能重复使用。但追根溯源,邮
戳远较邮票诞生得早,在没有邮票之前,邮戳就已成为缴纳邮费的表记,其
功用与邮票相同,英文里 Stamp 一词,其一译义为“戳记”或“图案”,至
于把它转化衍生为“印花”、“印纸”和“邮票”,倒是后来的事。英国罗
兰·希尔于 1840 年发明的“黑便士邮票”,叫做“可以粘贴的戳印,用以有
别于先前直接盖印在邮件上的邮戳。
    邮戳通常是圆形,内容有地名、日期以及时刻。1969 年,加拿大一名集
邮爱好者收藏了一枚世界罕见令人叫绝的邮戳印记,在集邮界引起轰动。这
枚戳记是盖在本世纪 20 年代初期由渥太华一家邮局发出的一封电报上的,戳
面是发报的详细时间,由 9 个“2”组成。可以看出,这封电报是 1922 年 2
月 22 日,22 时 22 分发出的,收藏者把它视为珍宝。
    邮戳的大小形式,历来多有变化。国际邮件所盖的邮戳,还须有“罗马
文字”,以便联邮各国识辨。我国邮政初期的“八卦戳”、英国早期的“马
耳他十字戳”以及美国早期的一些销票戳,专门以盖销邮票为专职,被称为
“邮票的刽子手”。一直到今天,机器销票的“波纹戳”犹存有“刽子手”
的寓意。
                    
              高空邮局
                   
    在闻名遐迩的埃菲尔铁塔高地面 57 米的第一层平台的西南部,有一个用
条型玻璃镶就,装饰华丽典雅,宛如一座水晶宫般富丽堂皇的邮局——巴黎
埃菲尔铁塔邮局。它是本世纪 70 年代末对铁塔大修时新建的。
    凡在这一邮局投寄的信件,一律盖有特制的纪念邮戳。一枚法国 1982
年发行的邮资明信片,图案为修葺一新的埃菲尔铁塔,明信片上盖有铁塔邮
局开业首日邮戳,戳上方文字为“巴黎埃菲尔铁塔”,正中是巴黎市的地图、
铁塔和塞纳河,下方是矩形日期框,框内只有年、月、日的字样而无钟点。
对于国内外广大游客来说,能在这座邮局里给亲友寄张明信片是件十分荣幸
的事,因而,邮局虽然很高,但每天都要接待千名左右的顾客,十分繁忙。
                    
              邮戳风波
                   

    邮戳曾引起诸多集邮者的热心关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 1987 年 8
月为纪念第十届泛美运动会在该市举行,邮局刻制了 35 个纪念邮戳,供集邮
者在各比赛场地用手工加盖,引起集邮者的极大兴致而欣然前往。然而,1988
年英国邮政总局却因邮戳引起一场风波。
    英国邮政总局为了增加收入,接受私人或民间团体请求,在信件上加盖
宣传性邮戳,但要付相当数目的劳务费。1988 年 3 月,全英国的国内信件和
寄往国外的信件上出现了“耶稣活着”字样的邮戳。这是一个叫“英国祈祷
者”的团体付出相当于 88500 美元劳务费的结果。这个团体的负责人斯伦涅
特先生说,加盖这个宗教性邮戳为期 6 周,其间将包括 4 月 1 日和 3 日,即
耶稣基督的“受难日”和“复活日”。斯伦涅特还说,他所属的基督教团体
打算利用在信件上加盖邮戳的办法来庆祝复活节,向信徒们昭示耶稣的存
在。英国各地邮局每天处理普通信件 5200 万封,他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宣传
方式,说不定有些人会将信封珍藏起来。
    可是,这个邮戳却引起一些反基督教和不信仰宗教人士的反对。全英人
道主义者协会的发言人马丁·霍伍德就认为,不应将这种思想强加在每个人
头上。他说:“试想,如果我们要求在每个信封上加盖一个‘耶稣已死’的
邮戳,那不是同样也会使许多人愤怒吗!”一场唇枪舌战久久未平。
                    
           邮票上的广告
                   
    在邮票上作广告可谓既经济、又实惠。因而很多国家都这样做。最初的
邮票广告是美国一家地方邮政服务公司做的,他们在一枚面值 10 美分的邮票
上印着这么一行字:“蒙特哥梅利街 418 号,加利福尼亚州信件快递公司豪
克斯办事处、麦迪逊房地产代理和收租处,为君传递结婚请柬、各种通知和
收发信件。”
    由国家发行的广告邮票则始于 1882 年的新西兰政府,广告印在邮票的背
面。本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邮政亏损,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小戈特华特提议
用广告邮票弥补赤字,经测算在邮票上印广告每年可净增收入 12 亿美元。
1986 年这个意见被政府接纳,美国出现了广告邮票,其结果令人满意,邮票
的售价比面值还低了 23%。
    除了在邮票正面和前面印广告外,邮票副票和边纸也常常被利用。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