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6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感情都寄托在钢琴上,使钢琴成为表现力极为丰富的“万能乐器”。他非
常勤奋刻苦,在成名后,每天仍用 4~5 小时练琴,因此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
的演奏技巧,如“李斯特八度”(八度半音交错快速上行下行)等等,达到
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演奏方法上,他以手指运动为基础,进一步把腕、臂、
肩以及整个上身的力量,按音乐表现的需要有机地协调起来,使钢琴演奏从
音量小、音色单一的室内风格,发展为现代大舞台的演奏风格。总之,李斯
特以其绚丽的技巧,开拓了钢琴的表现力,并因此赢得了“钢琴之王”的赞
誉。李斯特坚持交响乐音乐思维中的标题性原则,首创了“交响诗”的音乐
体裁。这种结构自由、富于文学性的单乐章音乐体裁,突出表现了欧洲浪漫
主义音乐中各种艺术相结合的艺术思想。
    李斯特的重要作品有《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塔索》(交
响诗)、《前奏曲》(交响诗)、两首钢琴协奏曲和 20 首匈牙利狂想曲。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他出生在维也纳
一个音乐家庭,和父亲同名。其创作作品有《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
的故事》、《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雷电波尔卡》等 120 多
首圆舞曲著称于世。1870 年起,他又写出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
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普赛男爵》等 16 部轻歌剧。他的作品反映了资产
阶级在文化意识上对封建桎梏的摆脱。
    由于约翰·施特劳斯所作的圆舞曲旋律优美,富丽典雅,因此,他被世
人称誉为“圆舞曲大王”。

        中外名歌名曲欣赏
                  
     《金色的童年》金色的歌
                  
    最甜的是蜜,最美的是花,可是有一样东西比蜜更甜,比花更美,那就
是我们金色的童年。
    你听,在校园内绿茵茵的草地上,传来了同学们愉快的歌声:
          戴上鲜红的领巾,穿起美丽的衣裳,
          我们来到了花园,快乐地跳舞歌唱……
    这首歌就叫《金色的童年》。为我们写这首歌的作曲家严金萱奶奶,她
的童年可不是金色的,她的童年是在旧社会度过的,童年留给她的是一片黑
色的恶梦。少年朋友们一定读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吧?在严奶奶
生活的时代,这样的事是屡见不鲜的。有一年冬天,西北风扬起鹅毛大雪,
第二天在上海街头就冻死了 800 多个穷孩子。这些可怜的孩子,从生下来就
没有穿过一件新衣裳,吃过一顿饱饭,连死后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所
以,严奶奶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决心为下一代创造一个金色的童年。
    解放后,她的理想实现了。她亲眼看到我们少年朋友像快乐的小鸟,无
忧无虑,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金色的童年》。
    这首歌的基调,明朗得像洒在少年朋友身上的金色的阳光,高低起伏的
曲调时而像阳光下淙淙的小溪流水,时而又像和煦的春风在吹拂着红领巾。
副歌上的顿音,仿佛小鹿在林中欢快跳跃,又好似小朋友在互相提问:“谁
给我金色的童年?”三拍子的节奏,特别轻快,就好像我们轻盈欢乐的舞步
一样,好听极啦!
    这首歌一诞生,就赢得了少年朋友的心。那时,你们的爸爸妈妈正戴着
红领巾,在明亮的教室里,在校园的草坪上,在鲜花盛开的公园里,在欢乐
的晚会上,到处都能听到这首歌。现在,你们的爸爸妈妈长大了,正在为祖
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他们大概都不会忘记这首歌的。
    少年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唱这首歌吧!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愉快、幸福和
欢乐。
      
       《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童声二部合唱。它描绘了新中国的花朵们在洒满阳
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欢乐景象。这首歌,40 多年来
一直流传在少年朋友中间,不信,请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他们少年时代也
是唱着这支歌成长起来的。现在让我们再听听它令人陶醉的歌声: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听我们愉快歌唱。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这歌声是那样的婉转抒情,富于动感的节奏,仿佛把我们也摇动起来了。
这波浪起伏的旋律,将人们引入小船荡漾、水波连绵的画境之中。歌曲的第
二部分开始两个小乐句,用了宽紧相间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用力划
桨,轻舟前进的情景。最后,全曲在变化再现的乐声中结束。歌曲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层次分明,素材集中。
    这首歌是由词作家乔羽作词,音乐家刘炽谱曲的。亲爱的少年朋友们,
你想知道这首歌是怎样写出来的吗?请听刘炽爷爷给你们讲讲吧!
    “那是 1955 年 7 月初,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严恭、苏里两位导演,带领《祖
国的花朵》摄制组成员和一群小演员来到万寿山下,在颐和园中嬉戏,到昆
明湖上划船,让孩子们熟悉水上划船的技术和动作……我是电影的曲作者,
也就跟着来了。我不会游泳也不熟悉水上的生活,当导演、剧务领着孩子们
上了船,我却站在湖边犯难了。上吧,深深的湖水,看着头就晕;不上吧,
怎么熟悉水上的感觉和孩子们划船的情趣呢?没有这些感受,又怎能下笔作
曲呢?在小伙伴们的催促下,我上了船,看到孩子们欢乐嬉戏,划着,闹着,
那活泼可爱的神态,感染了我,使我着了迷,也忘记怕水了。我和孩子们打
水仗、赛船、脱下鞋坐在舷边打水泡。一会儿到石舫,一会儿又到玉带桥,
船在水上漂,人在船中笑。我这个 34 岁的中年人,又像回到了童年。我在风
浪中寻找歌中的节奏,当快到‘犀牛望月’的铜牛附近时,我突然感觉到了
具体的乐思在脑海中显现,在我心中直蹦。我立刻请划船的小朋友快靠岸,
就这样,我只用了 20 分钟就完成了这首歌的独唱和合唱。当我怀着幸福、喜
悦的心情唱给大家听时,孩子们反映很强烈,他们拍着手说:‘真好,它唱
出了我们刚才在船上的情绪。’就这样,这首歌就完成了。”
    这首歌作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一直流传到现在。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这首曲调优美动听、感情真挚、叙事性强的少儿歌曲,发表在 1958 年《儿
童音乐》创刊号上。它是由词作家管桦和作曲家瞿希贤为孩子们创作的。这
首歌可以独唱,也可以齐唱全曲是一个有再现部的三部曲式。由于曲调亲切
优美、婉转抒情,这首歌很受少年朋友的欢迎。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微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
            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
            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
            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衣袍,
            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
            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时光。
    歌曲第一段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甜美的农村夜景:明月当空,孩子们围坐
在丰收的谷堆旁,倾听妈妈讲故事。曲调优美宁静,节奏舒展。中段叙述了
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曲调起伏较大,音程大跳以及切分音的运用,表现了一
种悲愤控诉的情绪。两句相同的曲调反复了 4 次,不仅加强了叙述性的口吻,
也使得音乐素材简练集中。这首歌在 1980 年全国第二次少儿歌曲评选中获一
等奖,曾被音乐家改编成小提琴曲演奏。
      
                     聂耳为报童写的《卖报歌》
                   
    1933 年,音乐家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期间,与一个 10 岁左右
的小姑娘小毛头交上了朋友。小毛头每天不等天明就要排队等派报,晚上卖
报到深夜,卖不完就要影响全家的生活。小毛头的遭遇给聂耳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他请词作家安娥 5 他合作,以小毛头为原型,写成了这首深得儿童喜
爱的歌曲。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不等天明去等派报,
            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闻真正好,
            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大风大雨满街跑,
            走不好,滑一跤,
            满身的泥水惹人笑,
            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忍饥耐寒满街跑,
            吃不饱,睡不好,
            痛苦的生活向谁告?
            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1934 年,《扬子江暴风雨》一剧在上海公演时,聂耳还特地请小毛头扮
演该剧中的报童,并在戏中演唱了这首歌。《卖报歌》从此就传唱开了,深
得孩子们的喜爱。这首歌曲节奏跳跃,音调活泼,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天真可
爱的报童形象;情绪乐观向上,对明大充满着希望。歌虽短小,但具有很深
的社会意义。在艺术创作上,《卖报歌》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至今仍得到
少年朋友们的喜爱。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
                   
    每天早晨,当你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高举起右手,向庄严的五星红旗敬
礼时,你一定想知道有关这首歌的故事吧!

    这首歌,是音乐家聂耳在 1934 年创作的,当时叫《义勇军进行曲》。它
是怎样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呢?聂耳又是谁呢?好,下面就给大家讲讲这方面
的故事。
    聂耳,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民间
音乐戏曲的熏陶下,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18 岁时聂耳考入上海“明月歌舞
团”,受进步思想影响,不久便参加了左翼文艺工作。从 1933 年起,他先后
创作了 41 部作品,大多不同凡响。他的歌曲集中反映了工农群众在阶级压迫
下的苦难和斗争。
    1934 年,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人民遭受了日寇铁蹄的
蹂躏,纷纷奔赴抗日前线,抗战吼声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进步的文艺
工作者目睹国土沦丧、人民受难的情景,个个义愤填膺,纷纷拿起笔来,创
作了一批鼓舞人民进行抗战的作品。当时著名作家田汉创作了一个电影剧本
《风云儿女》,其中的一首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写完影片故
事后,就被反动派关进了苏州监狱。这首歌曲的词是他在被捕前,仓促地写
在一张香烟的锡纸衬底上的,后来由夏衍交给了聂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聂耳看到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歌词,全身热血沸腾,他无数次地朗
读歌词,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个画面,仿佛看见:日本帝国主义在屠杀中国同
胞,英雄的中华儿女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奋勇地冲向前方……激情化成了
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全曲只写好前面几句,他就亲自用小号吹给一位老
太太听……
    聂耳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派的注意,党为了聂耳的安全,便安排他
出国学习,他带着未完成的曲谱,登上了东去的轮船。汹涌的海浪,澎湃的
心潮,阵阵海风,使他仿佛听到祖国在哭泣。他彻夜不眠,终于完成了这首
《义勇军进行曲》,并于 1935 年夏,寄回祖国。这是聂耳一生中完成的最后
一首歌,也是他“最后的吼声”,它给了中华儿女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战斗力
量。无数革命先烈就是高唱着这首战歌,用自己的胸膛冲向敌人的枪口,迎
接着祖国的解放。
    1949 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北京筹备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国旗、国徽都
制定好了,就是国歌确定不下来。著名画家徐悲鸿建议:《义勇军进行曲》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应为我国国
歌。周总理立即表示支持,毛主席也同意。于是,在 1949 年 9 月 27 日,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就成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又通过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每当我们听到庄严雄壮的国歌,就想到伟大的祖国,经过了多少惊涛骇
浪、艰难险阻,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献身,它的成立,是多么不容易啊!
国歌是祖国的象征,它像战斗的号角,永远召唤着我们“前进!前进!前进!
进!”

                   
     活泼乐观的《游击队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