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6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审理这个案件。
    来俊臣先请周兴作客。席上,来俊臣故意向周兴请教说:“我近来审问
犯人,有好些人都不肯认罪,你老兄有什么高明的办法吗?”周兴挺得意地
说:“那还不好办!你只要拿一个大瓮,用炭火把瓮烧得滚烫滚烫,然后再
把犯人装进去,他受不住就招供啦!我用这个办法审问囚犯,没有不灵的。”
    来俊臣听他说完,就不动声色地叫人取来一个大瓮,又升起炭火,把瓮
烧得滚烫滚烫的。然后,来俊臣突然脸色一变,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
我奉太后命令来审问你,现在就请你入瓮吧!”
    周兴顿时吓得脸色煞白,目瞪口呆,连连磕头求饶,供认了谋反的罪行。
周兴整治别人的手段终于被用来整治了自己。
    成语“请君入瓮”就是从这段史实中来的。“瓮”是大缸、大坛子。这
成语用来比喻用对付别人的办法来对付他自己,意思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
人之身”相同。

           破釜沉舟
                   
    秦朝的大将章邯带领二十万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巨鹿,赵国向楚国求
救。楚国立即派宋义和项羽带了两万人前去支援。部队出发后,项羽主张急
速行军,赶到巨鹿迎战,宋义害怕敌人,拒绝了项羽的意见。项羽一气之下,
杀了宋义,带着全部人马,去渡漳水。
    渡了漳水,项羽当着战士的面,派人放火烧掉全部营房,又把军营中的
锅碗瓢盆砸了个粉碎,还把船只全部凿沉。然后发给每人三天干粮,下令迅
速投入战斗(原文是“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战士们看见房烧了、锅砸了、船沉了,知道后退没有生路,便都鼓足了
勇气,勇猛向前杀敌,迅速解除了巨鹿之围。
    成语“破釜沉舟”就来自这个历史故事。“釜”是古代的一种锅,“甑”
是陶制的炊具;“舟”就是船。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不惜一切、一干到底的
决心和不达目的决不回头的气魄。

           黄粱美梦
                 
    唐朝的小说,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卢生的年轻人,生活非常贫困。他进京赶考,在邯郸一家旅店
里遇见一个老道士。卢生向老道士说起自己的家世,不住唉声叹气,怨恨自
己的命运不好,没有过什么好日子。道士听了,便取出一个青瓷枕头来说:
“你枕着它睡一觉吧,它会使你心满意足的!”
    这时候,店里正煮着小米饭。卢生听老道士这一说,等不到饭熟,就连
忙接过枕头睡下。刚刚合上眼,他就梦见自己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娶了
一个聪明美丽的妻子;自己中了进士,做了大官,还立了战功,后来又当了
丞相;而且儿孙满堂,个个功成名就。
    这时他一觉醒来,梦中的情景已经无影无踪,他还穿着那件破烂衣衫,
道士仍然坐在他的身旁,店里煮的小米饭还没有熟哩!
    从这个故事概括出了一个成语叫做“黄粱美梦”。有时又写作“一枕黄
粱”。“粱”是小米,“黄粱”是小米饭。这成语常用来比喻那种虚幻的念
头,嘲讽那种想得很美,实际办不到的事情。

           偃旗息鼓
                 
    三国时候,曹操为了夺取汉中,派人运来不少粮食,储备在北山脚下。
    蜀国的老将黄忠得到消息后,就带兵去偷袭,想把粮食夺过来。可是遇
到了大批曹军,陷入重围。幸亏赵云前去接应,才救出了黄忠。
    这时候曹操人马众多,紧追蜀兵不放。赵云刚回到军营,曹操的兵马就
杀过来了。赵云想:敌人多,来势猛,自己力量单薄,硬拼不能取胜。他估
计曹操并不了解他的实力,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吩咐士兵放倒所有
的旗帜,停息军营里的鼓声,大开营门等待曹兵。
    曹操的兵马来到营前,只见营门大开,军营里空空荡荡,安安静静,连
一面旗帜、一个人影都看不到。曹军怀疑这里埋伏了重兵,于是掉转方向撤
退了。
    曹兵刚刚后撤,突然后面鼓声、喊杀声响成了一片。蜀兵冲出军营,追
杀过来,但见飞箭如雨,吓得曹兵到处逃跑,自相践踏,结果遭到惨败。
    刘备第二天赶来慰问,夸赞他说:“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啊!”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偃旗息鼓”和“一身是胆”两个成语,“偃旗”是
放倒旗子;“息鼓”是停息鼓声。现在凡是事情停止进行或者声势越来越弱
都可以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一身是胆”用来赞扬那些极其勇敢的人。

           惊弓之鸟
                   
    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名叫更羸。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欣赏秋天的景色。
正好有一只雁从远方飞来。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
弓,就能把这只鸟射下来!”魏王不信,以为他在说笑话。更羸等大雁飞近,
右手紧紧地绷住弓弦,然后突然一松手,只听得“咚”的一声,那只大雁往
上一冲,拍了两下翅膀,便从空中掉下来了。
    魏王连声称赞,问更羸:“先生的箭法怎么能这样高超呢?”
    更羸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叫声又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伤,
叫声悲惨是因为它失去了同伴。因为它受伤时的紧张情绪还没有消失,所以
听到弓弦响,以为飞箭又来了,就拚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裂开,怎
能不掉下来呢?”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用来比喻受过惊吓的人,只要遇
到一点动静就会惊慌不安。

           望梅止渴
                 
    有一次,曹操带着军队去作战。正遇上烈日当头,天气炎热,附近又找
不到水源,士兵们口干舌燥,浑身大汗,精疲力尽,一个个懒洋洋的都不想
赶路了。
    曹操也很焦急,忽然,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便举起马鞭,往前一指,对
士兵们说:“看!前边有一片梅林,结的梅子个儿都挺大,赶到那里咱们再
好好休息吧。”
    士兵一听,想起那又甜又酸的梅子,口水直流,也不觉得渴了,都来了
精神,加快了步伐,坚持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这故事产生了“望梅止渴”的成语。现在用它比喻愿望不能实现,只好
用空想来安慰。

           望洋兴叹
                   
    秋天水涨,大河小河里的水都流入了黄河。黄河水面显得宽阔了。黄河
的河神便想去炫耀一下自己的威风。他来到北海,在波涛滚滚的北海面前一
看自己竟变得像涓涓细流一样,又看看东面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更是羞愧
万分。于是,它对北海的海神若说:“如果不是来到您这里,我怎么会知道
自己的渺小呢?(原文是‘望洋向若而叹曰’)要是盲目骄傲下去,就会永
远被有见识的人笑话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就是由“望洋向若而叹”简化而成的。“兴”是发出;
“叹”是叹息、感叹。这个成语经过变化现在一般用来形容做事时因力量不
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那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也成了成语,叫做“贻笑大方”。“贻”,
是遗留;“大方”就是有见识的内行人。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被内行人笑话,
它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谦虚。

           掩耳盗铃
                   
    有一个人想把一口大钟偷走。可是这钟又大又重,怎么也背不动。于是,
他找来一个大锤想把钟砸开,再一块一块地运走。锤子刚刚碰到钟就发出洪
亮的响声。那个人吓慌了,害怕人家发现他偷东西,便赶忙用手捂住自己的
耳朵;他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同样听不到钟声了。
    成语“掩耳盗铃”就是由这个寓言产生的。“掩耳”就是捂住耳朵;“盗”
就是偷。故事里的“钟”后来演变成“铃”,它们都是古代的乐器。现在,
常用这成语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却根本骗不了别人的愚蠢行为。

           揠苗助长
                 
    宋国有一个人,他觉得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非常着急,心想:要是把
这些苗往上拔一拔,不就会长得快些吗?于是,他就在地里干了一天,晚上
精疲力尽地回到家,告诉家人说:“今天我实在太累了,不过倒也值得,总
算帮助禾苗长高了一些。”他的儿子听了,赶紧跑到地里去看,只见一片绿
油油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后来概括成了成语“揠苗助长”。“揠”就是拔,也可写
成“拔苗助长”,用来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了。

           朝三暮四
                   
    宋国有个人,养了一大群猴子。为了限制猴子的食量,他对猴子们说:
“现在粮食不多了,今后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给四颗橡子,好
吗?”猴子都不满意,又是跳,又是叫地乱嚷起来。他转念一想,又对猴子
说:“那就每天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这样好吧?”这一回猴子高兴了,
一个个赶紧趴在地上伸着爪子,等待主人发橡子。
    由这个寓言产生了成语“朝三暮四”。“朝”是名词当“早晨”讲;“暮”
就是傍晚。现在用来比喻反反复复、变化无常,使人捉摸不定。
    和“朝三暮四”相近的成语还有“朝秦暮楚。”指早上想与秦国结盟,
晚上又要与楚国结盟,也是比喻反复无常。不过“朝秦暮楚”更多强调的是
一个人的品质、节操。

           嗟来之食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有个叫黔敖的有钱人,煮了一大锅粥,在路边等着救济饥民。
    一天,有一个饿得骨瘦如柴的人,跌跌撞撞地走来。黔敖老远就冲这人
大声吆喝道:“喂!快点来!我给你吃的哪(原文是‘嗟,来食’)!”那
人走到跟前,很不高兴地说:“吆喝什么?谁稀罕你的施舍!我正因为不吃
这种吆喝别人的人的东西,才饿成这个样子的!”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成语“嗟来之食”就是这样来的。“嗟”,是不客气的招呼声;来食,
就是来吃。“嗟来之食”一般是指低三下四乞讨来的食物,比喻侮辱性的施
舍。有骨气的人是不愿接受这种施舍的。不接受别人带有附加条件的施舍、
救济时,往往用不受“嗟来之受”形容。

           滥竽充数
                   
    古代有一种跟笙相似的乐器叫做竽,吹奏起来很动听。
    齐宣王特别喜爱听竽的大合奏。宫廷里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常
给国王演奏。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也混进了这个乐队。
    演奏的时候,他学着别人的样子双手捧着竽,摇头晃脑,装着在吹奏的
样于。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谁也没有发现,他同样得到齐宣王的奖赏。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这位新国王恰好相反,喜欢听竽的
独奏。他把乐队的人找来,叫他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先生看到这种情况,
怕真象暴露,犯欺骗国君的大罪,中途悄悄地溜走了。
    成语“滥竽充数”来自这个寓言。“滥”是不加选择,不加限制,引申
为蒙混的意思;“充数”就是凑数。“滥竽充数”可用来表示自谦,就是自
己不行,仅仅是凑个数罢了;也用来说明有些人冒充有本领,其实是在混饭
吃;还比喻拿质量不够标准的东西来凑数。

           塞翁失马
                 
    古时候在边塞地区,有一个老头儿,人称塞翁。一次,他养的一匹好马
突然失踪了,邻居和亲友们听说后,都跑来安慰他。
    他却并不焦急,笑了笑说:“马虽然丢了,怎么知道这就不是一件好事
呢?”
    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老头儿丢失的那匹马居然回来了,还意外地带
回来一匹好马。
    这事轰了全村,人们纷纷向老人祝贺。可是老头儿并不高兴。他对大家
说:“这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呀,谁能料到这不是一场灾祸呢!”
    几天之后,老人的独生子骑着那匹好马玩,这匹马不熟悉它的新主人,
乱跑乱窜,将小伙子摔了下来,把腿摔瘸了。
    人们听说了,又来安慰老人。可是老人仍然不焦急,他说:“说不定还
是件好事呢!”
    后来,边境上发生了战争,很多青年人被征调入伍,上了前线,伤亡了
十之八九,只有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身体残废,留在家里,才侥幸活了下来。
    “塞翁失马”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常常与“焉知非福”连在
一起使用,意思是老翁丢失了马,哪里知道就不是福气呢?这个成语现在往
往用来比喻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或者用来形容虽然暂时受了损失,也可能
因此得到好处。
    这个成语也常作“歇后语”用。只说“塞翁失马”,暗含的意思是“焉
知非福。”

           螳臂挡车
                   
    齐庄公去打猎,发现他乘坐的车子前方有个虫子正迎着车轮扑过来。只
见它舞动两只前腿,就像在舞动两把大刀,看样儿是想阻挡车轮前进呢!
    庄公问赶车的人:“那是什么呀?”赶车人告诉庄公“这是一只螳螂,
这种虫子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它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哩!”
    说话之间,车轮离螳螂更近了,螳螂仍不后退,结果被辗得粉碎。
    成语“螳臂挡车”就是来自这个故事。“臂”本是臂膀,这里反映螳螂
的前腿;“挡”是阻止、阻挡。现在常用它比喻那种不自量力的人。与这相
似的成语还有“蚍蜉撼树”。“蚍蜉”是一种大蚂蚁,“撼”是摇撼、摇动。
用法是一样的。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班超是东汉时候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当时西域的一些国家既怕匈奴,又
不愿疏远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