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7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滴定。
    1798 年
    沃克兰从红铅矿中首次提取出金属铬。
    汤普生用不同锐钝的钻头进行了钻炮膛的实验,反对热质说,并得出第
一个不太精确的热功当量。
    1799 年
    普罗斯明确地阐述了定比定律。
    贝格曼发表《金属沉淀》一书,发表了他对一系列金属沉淀化合物组成
的测定结果。
    贝托雷指出化学反应可达成平衡,反应发生的方向与反应物的量有关。
    戴维作了两块冰相互摩擦而冰熔化的实验,进一步批驳了热质说。
    伏特制成伏特电堆,并于次年写信给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宣布其发
明。
    1800 年
    英国人哈契特发现元素铌。
    墨西哥人德里奥发现钒。
    德国人里特根据不同光谱区的辐身对氯化银的分解作用,判断出紫外辐
射的存在。
    1802 年法国人费歇尔列出了第一个酸碱当量表。
    瑞典人艾克贝格发现元素钽。
    1803 年
    英国人武拉斯顿发现钯。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于这年 10 月 18 日在曼彻斯特的《文哲学会》上首次
发表其原子学说。
    1804 年
    英国人台耐特发现了锇和铱两种元素。
    道尔顿根据其原子学说以及他自己和戴维的实验结果提出倍出定律。
    1805 年
    格罗特斯提出其电解理论。
    1806 年
    克雷蒙特和德索尔姆提出催化作用中的“中间化合物”的设想。
    1807 年
    戴维首次用电解熔盐的方法取得了金属钾和钠。列依斯发现电渗、电泳
现象。
    1808 年
    戴维利用汞阴极电解法成功地取得了金属钙、镁、锶、钡。盖吕萨和泰
纳用金属钾还原法从硼酸中取得了单质硼。盖吕萨提出了气体反应体积定
律。
    1809 年
    盖吕萨用氢气氯直接合成了盐酸气,但他误认为氯是某种“基”的氧化
物,而非元素。
    1810 年戴维确认氯是一种元素。
    1811 年

    法国人库特瓦从海藻灰母液中发现了碘。
    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
    1812 年
    基尔霍夫发现酸类可使蔗糖的水解作用加快。1814 年
    德国物理学家弗朗赫费研究了太阳光谱中的暗线及烛光光谱中的明带。
    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发表了他的第一个原子量表,以 O=100,表中列
出了 41 种元素的原子量。
    法国人安培亦提出分子假说。
    1815 年
    比奥发现某些天然有机化合物在液态或溶解状态时有旋光性。
    1817 年
    瑞典人阿尔费德森发现元素锂。
    1818 年
    德国化学家米歇里希提出同晶定律。
    1819 年
    法国人杜隆和培蒂发现原子热容定律,并根据此定律对贝采贝采里乌斯
于 1818 年所确定之原子量进行修订。1823 年
    贝采里乌斯用金属钾还原法从四氟化硅取得了单质硅。1824 年
    卡诺发表《关于火的动力的想法》,提出了卡诺原理。珀兰尼提出催化
反应的吸附理论。
    1825 年
    德国人罗威用氯水处理一种矿泉水时,发现了溴。丹麦人厄斯泰德用钾
汞齐还原氧化铝,首次取得了金属铝。
    法拉第发现苯。
    英国人塔尔波制造了火焰光谱仪,提出了根据特征颜色的谱线进行定性
分析的设想。
    1827 年
    法国人杜马根据蒸气密度测定原子量。
    法国人杜特罗夏提出渗透压概念。
    布朗发现“布朗运动”。
    1828 年
    维勒首先从无机物(氨水与氰酸银),人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
    德国德贝莱纳对元素进行分类,提出“三元素组”之说。1829 年
    德国化学家罗塞首次明确提出并制定了系统定性分析法。
    1830 年
    李比希把碳氢分析发展成为精确的定量分析技术。1831 年
    英国人菲利浦提出接触法(以铂为催化剂)制造硫酸。1832 年
    维勒和李比希发表《关于安息香酸基的研究》一文,对基团论做了重要
发展。古德意将橡胶硫化,形成网状结构,奠定了硫化工艺的基础。
    1834 年
    杜马系统地研究了卤代反应,提出了取代学说。法拉第提出其电解定律。
    克拉佩隆用几何图式将卡诺循环表示出来,并用卡诺原理研究了汽—液
平衡原理,得出克拉佩隆公式。1835 年
    贝采里乌斯提出“催化”概念。

    1836 年
    黑斯发现“热总量恒定”定律,即黑斯定律。1838 年
    英国人达亚尔和海明提出了“氨碱法”制碱工艺流程。德拉托和施万分
别独立地确认糖发酵变成酒精是由于一种微生物的作用。这种有机物,后来
(1878 年)被居内称为酶或酵素。
    1840 年
    德国人克劳斯发现元素钌。
    焦耳发现电转为热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841 年
    德国化学家伏累森纽斯发表了《定性化学分析导论》一书,提出了简明
的“阳离子系统定性分析法”,其阳离子的分组方案一直沿用至今。
    该年出版的贝采里乌斯的重要著作《化学教程》系统总结了那一时期分
析化学发展所达到的水平。
    1842 年
    齐宁将硝基苯还原为苯胺。
    迈厄尔提出机械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原理。
    格罗夫也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所谓“力”可以互相转化,而不发生任
何力的消失。
    布拉维推出晶体的 14 种空间点阵型式。
    在这一年和次年,罗朗和日拉尔合作,初步分辨了原子量、当量和分子
量,初步建立了有机化合物的正确分子概念,写出了比较正确的分子式。
    1843 年
    日拉尔提出了“同系列”的概念。
    1845 年
    申拜恩用硝酸—硫酸制得硝化纤维。
    1848 年
    开尔文(即 W·汤姆生)根据卡诺原理提出绝对温标。
    巴斯德利用酒石酸钠铵的外形,把左右对称的两种酒石酸钠铵的晶体分
开。
    自这年至 1850 年期间霍夫曼研究了一系列有机胺类化合物,并引出了氨
类型化合物。
    1849 年
    焦耳发表了其“热的机械当量”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当时最准确的热功
当量,将热力学第一定律置于可靠的基础之上。
    1850 年
    克劳胥斯将卡诺原理转述为“克劳胥斯说法”,并称之为热力学第二定
律。
    威廉逊发现了醚的新合成法,并提出了有机化合物的水类型。
    威廉米研究了蔗糖转化问题,发现反应物的量、温度反应速度的影响,
同时提出动态平衡概念,他开创了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研究。
    1851 年
    瑞典矿物学家克朗斯塔特从红镍矿石中提炼出了金属镍,并确认为是一
种新元素。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说法。

    1852 年
    英国人弗兰克兰初步提出原子价的概念。
    德国人比耳经实验确定光密度值与吸收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日拉尔把当时已知的有机化合物分成了四大类型:(1)水型;(2)氢
型;(3)氯化氢型;(4)氨型。
    法国化学家盖吕萨提出了容量分析中的“银量法”,并大大提高了容量
分析的准确度。
    魏德曼、昆克(后者在 1859 年)分别发现流动电势。
    1854 年
    美国人阿尔特确定了一系列金属元素在可贝光谱区的特征光谱线,提出
光谱分析的建议。
    1856 年
    帕金以工业苯胺做原料合成了苯胺紫,这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染料。
    1857 年
    凯库勒提出了有机化合物的沼气类型,这一年,他还提出了“原子数”
的概念,指出碳是四价。
    凯库勒和库帕提出原子价的理论。
    许维茨制得铜氨纤维,并于 1902 年实现小规模工业生产。
    1858 年
    凯库勒和库帕进一步提出了碳原子间可以相连成链状的学说。
    基尔霍夫提出热化学中的基尔霍夫定律。
    德国玻璃工人盖斯勒制成低压气体放电管。
    1859 年
    本生和基尔霍夫设计制造了第一台以光谱分析为目的的分光镜。
    1860 年
    这年 9 月,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召开了重要的国际化学学术讨论会,会
后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散发了他的关于论证分子学说的小册子,分子学说
从此得到化学界的公认。
    本生分光镜判断了元素铯的存在;他又与基尔霍夫合作,用分光镜发现
了铷。
    比利时分析化学家斯达用精确实验数据证明了定比定律的正确性,他在
这一年还提出采用 O=16 为原子量基准。
    1861 年
    克鲁克斯在分析硫酸厂的一种残渣时,用分光镜判断了铊的存在。
    布特列洛夫做了《论物质的化学结构》的报告,强调了“化学结构”这
个概念。
    1862 年
    格雷阿姆提出“胶体”概念。
    尚古多提出了关于元素的性质就是数的变化的论说,创造了一个《螺旋
图》,被初步发现化学元素的性质有周期性重复出现的规律。
    索尔维实现了“氨碱法”的工业化。
    贝特罗与圣·吉尔研究了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及其过程,发现无机酸的存
在不影响平衡时的物质浓度的比,只加速平衡的到来。
    1863 年

    赖希和里希特在研究闪锌矿时,用分光镜判断了铟的存在。
    1864 年
    德国人罗塔·迈尔将部分元素按原子量排列成序,制成《六元素表》,
有了周期表的雏型。
    W·吉布斯首次利用电解分析法测定铜。
    古德贝格和瓦格总结出质量顺序排列,提出《八音律》之说。
    凯库勒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说。
    克劳胥斯提出“熵”函数概念,奠定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广泛使用的基础。
    1867 年
    诺贝尔发现硅藻土可吸收硝化甘油——成为实用的猛烈炸药。
    克劳胥斯提出“热寂论”。
    1868 年
    罗塔·迈尔发表了《原子体积周期的图解》,以显示各元素的原子体积
随原子量而周期性地变化。
    帕金用水杨醛和醋酸酐合成了香豆素。
    1869 年
    罗塔·迈尔再次修改了他 1864 年发表过的《六元素表》,提出较完整的
元素周期表。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化学元素周期表,论述了元素周
期律。
    格瑞伯和黑伯曼合作第一次人工合成了天然染料——茜素。
    伽多林推导出晶体外形的双和对称类型。
    1870 年
    法国人杜包斯克设计了“杜包斯克比色计”。
    1871 年
    门捷列夫发表了他第二个元素周期素,更详细地论述了元素周期律,特
别是他预言了“类铝”、“类硼”、“类硅”的性质。
    1872 年
    海得使用樟脑作增塑料,为塑料加工开辟了新的工艺路线。
    1873 年
    威利森努斯证明发酵乳酸和肌肉乳酸都是α…羟基丙酸,提出它们性质上
的差别是由于原子在空间不同的排布引起的。
    李普曼发现电毛细管现象。
    1874 年范霍夫和勒贝尔分别提出了碳的四面体构型学说。斯托内提出电
原子说。
    1875 年
    布瓦博德朗在研究锌矿时发现了镓,其性质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
有惊人的一致。
    科尔劳希发现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1876 年
    吉布斯发表《关于复相物质的平衡》的第一部分,在此文与其在 1873
年发表的两篇热力学论文中,提出吉布斯面、热力学势u及一般而又简便的
平衡判据,并导出平衡的最普遍而抽象的规律——相律。
    1877 年

    勒克合成了第一个人工合成的酸碱指示剂——酚酞。玻尔兹曼导出熵函
数与势力学几率之间的关系式。浦菲弗通过实验提出渗透压公式。
    1878 年
    拜耳合成了靛蓝。
    道恩发现沉降电势。
    1879 年
    尼尔森研究黑稀金矿时,发现了元素钪,其性质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
硼”几乎完全一致。
    雷姆森合成了糖精。
    古德贝格与瓦格采用分碰撞的观点得出质量作用定律的普遍表达式。
    维特提出了关于有机化合物中的发色团和助色团的观点。
    赫尔姆霍茨提出“双电层”概念,并导出双层间的电势公式。
    克鲁克斯研究高真空放电,发现阴极射线。他认为这是“物质的第四态”
或“超气态物质”。
    法兰奇蒙发明用硫酸脱水制醋酸纤维的方法。
    汤姆生提出阴极射线是带阴电的微粒子,并在 1897 年用电场和磁场的联
合作用测定了它的电荷和质量,并命名为电子。
    1882 年
    拉乌尔发表了关于溶液凝固点降低的研究报告。
    1884 年
    提出勒夏特里原理。
    费歇尔用苯肼和糖类反应,得到脎,这是鉴定糖类的重要方法。
    1885 年
    拜耳提出了碳环化合物的张力学说。
    伊林斯基提出了用α…亚硝基…β…萘酚为重量法测定钴的试剂,从此在重
要分析法中开始了有机沉淀剂的应用。
    巴尔麦提出了氢原子光谱波长的公式。
    夏东奈从棉花制成脱硝硝化纤维,于 1889 年建厂,成为第一个人造丝工
厂。
    1886 年
    莫瓦桑电解氟氢化钾成功,首次取得了单质氟。
    温克勒发现元素锗,其性质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硅”极为相似。
    哥德施坦在阴极射线管中使用带细孔的阴极,发现“阳极射线”或称“极
隧射线”。
    克鲁克斯提出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原子量,并名之为该元素
的亚元素。
    吉连尼根据氢氰酸与葡萄糖的加成反应推断出葡萄糖是一个直链五羟基
醛。
    1887 年
    阿累尼乌斯发表《关于溶质在水中的离解》一文,提出电离理论。
    罗泽布姆发表《复相化学平衡的各种形式》一文,说明了相律的应用。
    奥斯特瓦尔德与范霍夫合办的德文《物理化学杂志》创刊。
    1888 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