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7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会流出杯子来。这是因为水分子彼此“手拉手”,团结一致,紧紧聚集在

中央,才没有流出来。导管中的水也是“手拉手”的,当最远处的水分子被

吸收到细胞中去时,与它“手拉手”的水分子被拖拽着向上移动,补充了它

的位置,而下一个水分子又补充了与自己“手拉手”的“同伴”的位置。就

这样,水分子们紧紧地“携手相随”,谁也不松开,保证一起行动。

    杏仁桉靠着这几种力量把水从根部吸收进来,再经过长长的输水线送到

树梢,这个过程不过只需几个小时。据测定,水在植物体内由低处向高处运

送的速度为每小时 5~45 米,一般的草本植物只需 10 多分钟,全身细胞就能

“喝”上水了。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经过由低升高的“登天旅行”,绝大部分又跑

出了植物体。这个消耗量可不小,实际上吸收来的水有 99%被丢到了空中。

不过植物干的并不是瞎折腾的傻事,水分从气孔中出来时已经“改头换面”,

吸收了大量的热能,变为水蒸气,保护了在阳光照射下忙碌地进行光合作用

的叶子,使叶子不至于受强光的伤害。同时,根吸收进来的无机盐是细胞的

养料,它也必须溶解在水里,靠体内的这条输水道运给各处细胞。否则,细

胞饥渴交加,离寿终正寝就不远啦。

    在我国北方炎热干燥的天气里,我们身上的汗会很快蒸发掉,使人觉得

虽然热但很干爽。在南方潮湿多雨的季节,身上总是又湿又粘,汗从脸上、

身上蒸发不掉,变成道道水流。在不同气候中生长的植物也有类似情况,像

热带雨林中,许多植物的水分从根部旅行到叶子时,形成颗颗水珠由叶子尖

端滴下来。而干旱地区的植物面临的是更严酷的环境,它们必须有一套减少

蒸腾失水的办法才能活下去。

                   

      “保佑胜利”的洋葱

                  

    欧洲中世纪两军作战时,一队队骑兵高跨在战马上,身穿甲胄,手持剑

戟,脖子上戴着“项链”,这条特殊的“项链”的胸坠却是一个圆溜溜的洋

葱头。他们认为,洋葱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护身符,胸前戴上它,就能免遭剑

戟的刺伤和弓箭的射伤,整个队伍就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最终夺取胜利。

因此,洋葱是所谓“胜利的洋葱”。在希腊文中,“洋葱”一词还是从“甲

胄”衍生出来的呢!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军队,认为洋葱能激发将士们的勇气

和力量,便在伙食里加进大量的洋葱。

    奇妙的洋葱是植物体的哪一部分呢?原来它是一种大大缩短了的枝条。

层层剥开一个洋葱头,最外层是又薄又干燥的鳞片叶;里边是厚厚的充满了

汁液与糖分的肉质营养鳞片叶;把这些鳞片叶都剥去,就剩下了一个小小的

扁球形或卵形的鳞片盘,这是鳞片叶着生的部位,是短短的变态茎。

    洋葱的茎叶怎么长成这么个怪样子?这还得从它的老家说起。洋葱原产

于西亚的沙漠地区,这里又干又热,漫天风沙常常把洋葱埋住。种子萌发后

长出的小茎被包裹在沙土中伸展不开,而多水多糖的肉质叶子也因风沙掩埋

而不得不层层包围着小茎,簇拥成紧密的一团。这种叶子可以抵御住干旱的

侵袭,使洋葱不致因高温干旱而枯死。把新鲜的洋葱头放在火炉边,贮存到

整个干燥的冬天结束,它也不会干枯死去。洋葱这种耐热耐干的本领早就引

起了人们的惊讶与注意。人们曾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埃及陵墓中找到过与死者

同时埋进去的洋葱,石棺椁上的埃及最古老的建筑物墙壁上也画着许多洋葱

的图案。这说明,洋葱早就成了人类的食物。

    洋葱的鳞片叶只是叶子的一种变态。包在玉米棒子外面的苞叶,恰逢圣

诞节前后开“花”的一品红那鲜红耀眼的“花瓣”,也都是包在花或果实外

边,起保护作用并吸引昆虫前来传粉授精的变态叶。豌豆能够攀附在其它物

体上向上爬,靠的是羽状复叶前端那几个小叶变成的卷须。仙人掌的叶变成

了扎人的尖刺,木麻黄的叶子细小如针,它们都能使植物体在似火的骄阳烤

炙之下减少水分的蒸发。其实,植物叶子的变态都是与植物自己生长的环境

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盐碱地里的骄子

                   

    食盐是人的必需品,我们每天吃的粮食、蔬菜和肉类本身就含有一部分

盐,可我们做饭时还得往菜肴里撒上些盐。万一运动过量或因天热出汗太多,

就必须喝淡盐水来补充过多排出的盐分。我国人民吃的盐有四川自流井的井

盐、青海咸水湖的池盐、沿海地区的海盐、还有岩盐等等。奇特的是,有些

植物也能产盐。

    在我国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有一种六七米高的树,每到夏季,树

干就像热得出了汗。“汗水”蒸发后,留下的就是一层白似雪花的盐。人们

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就用小刀把盐轻轻地刮下来,回家炒菜用。据说,它的

质量可以跟精制食盐一比高低。于是,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号——

“木盐树”。

    树如何能产盐?说来话就长了。一般植物喜欢生长在含盐少的土壤里。

可有些地方的地下水含盐量高,而且部分盐分残留在土壤表层里,每到春旱

时节,地里出现一层白花花的碱霜,这就是土壤中的盐结晶出来了。人们把

以钠盐为主要成分的土地叫作盐碱地,山东北部和河北东部的平原地区有不

少这样的盐碱地。还有滨海地区,因用海水浇地或海水倒灌等原因,也有大

片盐碱地。植物要能在这样的土壤里生存,的确得有些与众不同之处。否则,

根部吸收水分就会发生困难,同时,盐分在体内积存多了也会影响细胞活性,

会使植物被“毒”死。

    木盐树就是利用“出汗”方式把体内多余盐分排出去的。它的茎叶表面

密布着专门排放盐水的盐腺,盐水蒸腾后留下的盐结晶,只有等风吹雨打来

去掉了。瓣鳞花生活在我国甘肃和新疆一带的盐碱地上,它也会把从土壤中

吸收到的过量的盐通过分泌盐水的方式排出体外。科学家为研究它的泌盐功

能,做了一个小实验,把两株瓣鳞花分别栽在含盐和不含盐的土壤中。结果,

无盐土壤中生长的瓣鳞花不流盐水,不产盐;含盐土壤中的瓣鳞花分泌出盐

水,产盐了。所以,木盐树和瓣鳞花虽然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量盐分,但能及

时把它们排出去,以保证自己不受盐害。新疆有一种异叶杨,树皮、树杈和

树窟窿里有大量白色苏打——碳酸钠,这也是分泌出的盐分,只是不同于食

盐罢了。

    我国西北和华北的盐土中,生长着一种叫盐角草的植物。把它的水分除

去,烧成灰烬,结果一分析,干重中竟有 45%是各种盐分,而普通的植物只

有不超过干重 15%的盐分。这样的植物把吸收来的盐分集中到细胞中的盐泡

里,不让它们散出来,所以,过多的盐并不会伤害到植物自己,并且它们能

照样若无其事地吸收到水分。碱蓬也是此类聚盐植物。

    阿根廷西北部贫瘠而干旱的盐碱地上有许多藜科滨藜属的植物,它们能

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盐分。阿根廷人利用这一特点,在盐碱地上种了大片的

滨藜,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盐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据报道,1

公顷滨藜每年可吸收 1 吨盐碱。在此处建牧场真是合算,牛很爱吃滨藜,长

肉又快。盐碱地上种草除盐碱,养牛产肉,这真是一举数得。

    长冰草不同于木盐树、盐角草和滨藜,它虽然生活在盐分多的环境里,

但它坚决地把盐分拒绝在体外,不吸收或很少吸收盐分。它的品性可以说是

洁身自好、冰清玉洁。前三类植物表面上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实际上它们

坚持原则,不被“腐蚀”。

    全世界种植粮食的土地受盐碱危害的面积正日益扩大,现共有 57 亿亩成

了盐碱地。我国也有 4 亿亩盐碱土,黄淮海平原是重要的农业区,却有 5000

万亩盐碱地。利用盐生植物来治理盐碱地,是一个好方法。

    我国海岸线很长,海滨盐碱地也很多,庄稼不易生长。现在,50 万亩海

滩种上了耐盐碱、耐水淹的大米草,不但猪、牛、羊、兔特别爱吃,而且能

保护堤坝和海滩,促使海中的泥沙淤积,然后围海造田。在种过大米草的海

滩上培育的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的产量,比不种大米草的海滩高得多。

因此,人们把大米草赞誉为开发海滩的“先锋”。

                    

        “胎生”的红树

                   

    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沿海地区,汹涌的海潮日夜不停地冲击着海岸,把岸

边的岩石、泥沙以及弱小的生命统统裹挟到浪涛中,然后退入大海。

    一般的植物在这狂躁不宁的海洋边和又苦又咸又涩的海水中是无法生存

的。但红树林却能独领风骚,在靠近海岸的浅海地区,形成一片片绵密葱郁

的海上森林,狂风巨浪对它们也无可奈何。它们那露出水面的部分繁茂苍翠,

地面和地下纵横伸展着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呼吸根、蛇状根等,形成了一道

抵挡风浪、拦截泥沙、保护海岸的绿色长城。它们任凭风吹浪打,潮起潮落,

始终坚不可摧,巍然不动。就连多次跑到别国打仗、特别善于丛林作战的美

国工兵部队都说它们是“铜墙铁壁”。

    这座海上长城由红树、红茄冬、海莲、木榄、海桑、红海榄、木果莲等

十几种常绿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组成。它们的叶子其实仍是绿的,只是用

树皮和木材中的一种物质制成的染料是红色的,所以人们便把全世界分属于

23 个科的这类植物统称为红树。

    红树在盐水浸透的粘性淤泥中生活得自由自在。在炎热的阳光照射下,

退潮后,淤泥表面的水分很快蒸发,形成了一薄层盐壳,而下次涨潮又带来

新的盐分。所以,红树的根喝的不是普通水,而是浓盐水。盐水进入红树的

茎干枝杈,使它通体是盐。幸好,大自然在它的叶子上布下了专门从体内吸

收并排出多余盐分的盐腺,难怪红树的叶子上总有亮闪闪的结晶盐颗粒呢。

叶子非常珍惜水,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蜡质,水只能一点一点地慢慢

蒸发。因为虽然它脚下有足够的水,可那些水实在太咸了,而植物汁液中的

水已被淡化,是果实发育所必需的几乎全纯的淡水。没有淡水,种子就成熟

不了,就要“胎死腹中”。

    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红茄冬等植物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适应方法:胎生。

一般的植物都是种子在母体内发育长大后,便挣脱“襁褓”,随着风、水或

动物等旅行到远方,一旦自己完全成熟,做好了萌发的准备,又有了合适的

水分、温度和空气等条件,就破土而出,开始新的一生。红茄冬却完全不是

这样。它的种子几乎不休眠,还没有离开母体植物,便在果实中萌发了。它

的胚根撑破果实外壳,露出头来;下胚轴迅速伸长,增粗变绿,和胚根共同

长成了一个末端尖尖的棒状体,好像一根根木棍挂在枝条上。有的植物则像

豆荚、像羊角、像纺锤、像细长的炮弹。子叶呢,拼命地吸取母体那清淡爽

口而富于营养的汁液,但随着身体长大,它从母体吸取到的盐分也在不断增

多。大树把自己的孩子养上半年左右,当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长出几片叶子,

根有几十厘米长时,一阵风吹来,它便把幼小的红茄冬从树上抖落,幼苗就

垂直地掉了下去。这大概可以算是母体的“分娩”吧。

    幼苗的重心在根的中部,所以它绝不会倒栽葱似的狼狈落下。此时若正

涨潮,幼苗就直立着漂浮在水中,直到潮水退尽,它便在新地方安身立命,

于是,红茄冬的家族便占有了新的地盘。幼苗扎根于淤泥后,很快就会长出

嫩叶和支柱根。它已经毫不惧怕苦咸的海水,因为它已在“母亲”身上习惯

了这种盐水。

    除了盐水不利于红茄冬的种子成熟与萌发外,风大浪急也使幼小的根不

容易扎牢。“胎生”方式能使红茄冬的后代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后,再去与险

恶的海浪作斗争,这真是善于保护自己、巧妙对敌的高招啊!

                    

      水晶宫中的绿色居民

                   

    地球的表面约有 70%被水覆盖,有人说,地球应该改名叫“水球”。这

么大的水域,当然有水生植物生长,低等的藻类多得不计其数,高等的绿色

开花植物也不算少。它们有的漂在水面上,如浮萍、水浮莲、满江红;有的

悬浮于水中,如金鱼藻、眼子菜;还有的扎根于水底,水面上很难见到它们

的踪影,如苦草和狸藻;当然,也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别具风味的茭白和

荸荠,它门稳立于水底泥中,把身子探出了水面,潇洒而英武。

    我国江南的“水塘五秀”,是水生植物中长得漂亮而又营养丰富的佼佼

者。“五秀”指的是莲、菱、慈菇、荸荠和茭白。人们吃的是莲子和藕(荷

的根状茎)、菱角(菱的果实)、慈菇和荸荠的球茎、茭白的肥大嫩茎。它

们既能当蔬菜和水果,又能酿酒、制糖、做点心,还能清热解毒,入药祛病。

难怪水乡的人民那么喜欢它们。

    菱最有趣的一是叶子,二是果实。它有两种不同的叶子,一种是斜方形

带锯齿的,密密地簇生在一起,浮在水面上如莲座,而且每片叶子的叶柄膨

大粗壮,里边充满空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