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赚钱小窍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常赚钱小窍门-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专家指点:对公共资源悲剧的防止有两种办法:一是制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权力机构,无论这种权力机构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私人对公共地的拥有即处置便是在使用权力,通过对草场的管理,通过对牧民放牧的管理,通过牧牛成本控制数量,最终提高草场的资源效率,最后最大化所有牧民的利益。二是建立起一套价值观来进行道德约束,将道德约束与非中心化的奖惩联系在一起。

第22节:食堂里的合谋……收益分析

16.食堂里的合谋……收益分析

一日,同宿舍的小强、小明与小力去学校食堂吃饭。饭至中途,忽感无味,于是商量买点猪头肉,解解馋。然而,由谁出钱?由谁排队?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一番议论之后,决定玩〃剪刀、石头、布〃游戏,由前两个输者出钱,最后获胜者排队。

经过几轮激烈的角逐,小强和小力先后败下阵来,于是无奈地从口袋中掏出饭卡,交给笑容满面的小明。不久,诱人的猪头肉和牛肉端上桌来,众人一阵疯抢,转眼间只剩两只空碗。这时小强提议再来一次,输者请喝饮料。小明犹豫了一下,终于点头同意。就在这一瞬间,小强悄悄地伸出两根手指头,小力心领神会。一声〃开始〃,两把剪刀齐刷刷落下,剪向小明那只宽大的手掌。他虽然满腹疑惑,但还是乖乖地买饮料去了。

这个故事蕴藏着不少经济学的道理。为什么小明在犹豫之后加入了游戏?为什么游戏规则最后会失效?为什么小强和小力的预谋能够成功?这些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解释。

首先,小强、小明和小力敢于参加这个游戏,是基于自身的成本……收益分析。在游戏尚未进行时,每个人的预期收益……猪头肉,是基本固定的。根据平时的相处,每个个体对其他人的性格都了如指掌,判定不会出现某个人抢占所有猪头肉的情况。三个人平分猪头肉,这是众人日常博弈的最优结果。至于成本,在没有决定由谁出钱之前,是不确定的。每个人在游戏时都假设出钱的不是自己,因而在成本……收益分析时,得出了自身会得到收益的结论,游戏因此得以进行下去。

其次,在第二回合的游戏中,小明认为自己在第一回合获得了全胜,继续参加游戏,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出钱买饮料。若不参加比赛,可能会被定性为没胆量。这对于一个男生来说是非常不能容忍的,它可能造成名誉上的损失和心理上的压力。事实上,小明忽略了一个问题:排队等候也是一种成本,不过不以金钱的形式存在。他在计算自身成本时没有加上这部分成本。

其三,小明在参加第二回合的游戏时,曾假设游戏中各主体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和不对称的。不完全,是指每个人都不可能获知游戏的结果如何。不对称,是指每个人都不可能获知其他人出什么手势。这时候,任何个人拥有了完全信息,或任何两个人知道了对方的出牌,将获得超常收益。小强和小力达成了协议,修改了既定的游戏规则,在博弈中就处于优势地位。游戏规则本来是公平的,由于在执行中产生了机会主义行为,结果就出现了偏离。

其四,在小强和小力的合作中,存在着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小强在向小力出示手势时,已经假定小力是可以信赖的。反之,小力看到他的手势,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出示其他手势。这个契约能否达成,关系到游戏中谁胜谁败。在博弈中,小力和小强站到了同一立场,这和他们利益的一致性不无关系。

专家指点:在博弈中的进行合谋,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即合谋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这样,合谋才有成功进行的可能。

第23节:苏格拉底与〃麦穗理论〃……最优结果

17.苏格拉底与〃麦穗理论〃……最优结果

〃麦穗理论〃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导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没走几步就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是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西方的择偶观里有一个和这个故事相似的〃麦穗理论〃,是说一个人在寻找伴侣时如同走进了一个麦田,一路都看见麦穗,很多人不知道摘取哪一支,因而就会有踌躇与彷徨、遗憾与悲伤。而正常人再花心,他或她也得选择一支来陪伴自己的旅程。当然并不排除有极少数人会在短短的一生里一换再换。

我们不妨假设有20个合适的单身男子都有意追求某个女孩,这个女孩的任务就是:从他们当中挑选最好的一位作为结婚对象。从这20个里面选出最好的一个并非易事,该怎么做才能争取到这个结果?

首先要考虑的是约会时对对方真实性格、人品的判断。

约会时,男女双方一开始都是展示自己的优点,掩盖自己的不足。当然,他们都想了解对方的一切,不管是优点或是缺点。然而,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任何一方在约会时都会掩藏自己的缺点。

对于一个女孩来说,男朋友赠送的鲜花是相对廉价的,而贵重的钻石、金表、项链等礼物也许更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心。这并不是因为值多少钱的缘故,正如有句话说得好:〃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有多深,就会为她掏出多少钞票。〃而是表明一个人乐意为你奉献多少的可靠证明。

然而,礼物值多少〃钱〃对于不同的人是有差异的。对一个身价亿万的有钱人来说,送上一颗名贵钻石可能比带你游山玩水的价值要低得多。反之,一个穷小子,花了大量时间辛勤工作,买上一颗钻石的价值就要高得多。

很明显,最好的方法是和这20个人都接触一遍,了解每个人的情况,经过对比筛选,找出那个最适合(当然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和每个人都交往。不妨假定更加严格的条件:每个人只能约会一次,而且只能一次性选择放弃或接受,一旦选中结婚对象,就没有机会再约会别人。

那么最好的选择方法存不存在呢?事实上是存在的。好的方法可以增加达到目标的机会,当然不能否认还有运气的成分。

不如我们就用模型来模拟实战一下。显然,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遇到的人,因为他能成为最适合者的几率只有1/20。这种几率可以说是非常渺茫的,直接把筹码放在第一个人身上,也是最糟的赌注。同样地,后面的人情况都相同,每个人都只有1/20的几率成为最适合者。

可以将所有的追求者分成组(比如分成5组,每组4人),首先从第一组中开始选择,在第一组中每一个男性都约会,但并不选择第一组中的男性,即使他再优秀、再完美都要选择放弃。因为,最合适的对象在第一组中存在的几率不过1/5。

如果以后遇到比这组人更好的对象,就嫁给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就是这么进行选择的,通过总结从前恋爱的经验与心得体会,作为评估后来者的基础。

当然这种方法就像〃麦穗理论〃一样,它并不能保证选择出的是最饱满最美丽的麦穗,但却能选择出其中相对美丽的麦穗。

专家指点:无论是选择爱情、事业、婚姻、朋友,最优结果只可能在理论上存在。不把追求最佳人选作为最大目标,而是设法避免挑到最差的人选。这种规避风险的观念,对我们在作人生选择时非常重要。

第24节:〃小猪〃抢食……后动优势

18.〃小猪〃抢食……后动优势

在〃智者博弈〃中,小猪的优势策略就是坐等大猪去按按钮,然后从中受益。换句话说,小猪在这个博弈中具有后动优势,大猪按不按钮,小猪的损失都不如大猪的多。大猪不按,双方都没有吃;大猪按按钮,小猪可以多吃。这样的后动优势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朱元璋接受谋士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就属于一种后发制人的策略,也是〃智者博弈〃的生动再现。

为什么这短短的9个字竟能使颇有心计的朱元璋如此折服呢?我们不妨来仔细分析一下这9个字。〃高筑墙〃,看似保守,其实它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成功地防住敌人的进攻,保存自己的实力;第二可以使敌人望而生畏,而不到急需之时是不会来轻易攻城的,这样自己就可以在城里养精蓄锐,有足够的力量来击败对手。〃广积粮〃,在战乱年代,它的作用就更大了。它至少有三大好处:第一,能够守城,古人早就说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这仗就无法打下去了,这城也就无法守下去;第二,能战,有了粮草,军心就会稳定,将士也就能够安心打仗了,士气和军队实力就会大为提升,特别是当对手的粮草不足时,这就是不战而胜的最有效的根本;第三,能够及时扩充自己的势力,招收更多的将士,这样自己实力也就会随着战争的推进而逐步提高。〃缓称王〃,这是制敌的妙招儿,看似是承认自己的弱小,或者是在向其他反元势力和割据势力示弱,但这种示弱却为自己赢得了多种好处。

首先,能够让对手轻视自己而使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这样在真正进行对阵的时候就使对手无法估计自己的实力,而自己却能够看清对手的实力,从而更有利于寻找克敌制胜的计谋。至元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在采石仓促称汉后,率舟师顺流而下,锋芒直指应天。陈友谅认为这场战争很快就能够结束,因为光从兵力对比来看,他的军队是朱元璋守城军队的十倍,所以很轻视朱元璋。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朱政权内部也出现意见分歧。〃献计者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或欲决死一战,不胜而走未晚也。〃朱元璋采纳刘基的意见,用计谋战胜了陈友谅。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曾经是陈友谅的故友,朱元璋让他致书陈友谅,愿意做陈友凉的内应。陈友谅不知是计,应约到江东桥,连呼〃老康〃,见没有答应的人,这才明白中计了,立即与他的弟弟友仁率舟千余向龙湾逃奔。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四起,内外合击,陈友谅的军队大败溃逃。恰在这时又正值退潮,陈友凉军队的船搁浅不能动了,这样被杀溺死的不计其数,被俘的就达到两万多人。

专家指点: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不过是一个博弈策略的选择,而非根本的原则分歧。到底是选择先发还是后发,在博弈论中,要先分析形势,按照风险最小利益最大的原则,把风险留给对手,把获益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章 消费会省就是赚

第25节:老太太买房子……消费观

第二章消费会省就是赚

未学会赚钱前,先要学会花钱。不要小看花钱,里面的学问可不小。狄更斯曾说过:〃省了一便士就是赚了一便士。〃用一倍的钱得两倍的利,何乐而不为!

1.老太太买房子……消费观

有一个故事曾经很流行,故事的主角有两个: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

中国老太太一辈子都在攒钱中度过,目标就是要搬出自己破旧的房子。经过数十年奋斗,最终她买下一所属于自己的新房子,然而还没来得及搬进去她就不行了,临死时她幸福地说:〃终于有了自己的新房子了……〃中国老太太无牵无挂地走了。

而那位美国老太太在临死时也幸福地说:〃终于还清了房屋贷款……〃同样也是无牵无挂地走了。不同的是,那位美国老太太虽然在还贷款中度过了一辈子,但是却住了一辈子好房子。

两个老太太,代表着中美两种不同的消费观。

现如今,这种差别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已经不大。在中国,已经有〃城市新贫族〃和〃百万富翁〃等说法,〃富翁〃是对负债消费人士的一种戏称。调查表明,现在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愈来愈超前,有57%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钱〃,48%的人不为自己成为〃富翁〃担忧。专家指点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触摸到小康的生活水平,超前消费已水到渠成地来到中国都市居民身边。大到商品房、汽车,小到家电,年轻人都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买了再说。

但是也有人说,这些〃富翁〃是在高消费〃享受资料〃,这些具有破坏性的享乐主义和不切实际的消费文化,是必须用制度加以约束的。

那么,经济学家怎么看呢?

经济学基本的行为假设是人人追求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在经济学看来,人都是一样的聪明、一样的理性,行为和结果之所以不同,完全是因为约束条件不同所致。

所以,经济学家认为:这不是中国老太太蠢,而是美国老太太聪明。首先是因为以前中国经济不发达,利率高昂;市场不发达,交易费用高昂。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就算老太太想贷款买房子,她上哪里去贷款呢?又从哪里能买到房子呢?市场化改革的初期,老太太可以贷款了,也有地方买房子了,但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利率高昂,我们的市场还不发达,坑蒙拐骗、不履行合约的事情时有发生,老太太还是不会贷款买房子的。

今天,经济发展了,利率降下来了,市场发达了,合约履行程度提高了,我们开始贷款买房子车子了。今天的年轻人有几个不是贷款买房子买车子的呢?

专家指点:人的行为总是会对经济环境做出最好的反应。今天,中国老太太〃聪明〃起来了,这是市场发达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有希望的突出表现。

第26节:天天平价……规模的力量

2.天天平价……规模的力量

在众多知名的连锁超市中,人们对于沃尔玛低廉的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