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盗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盗墓-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说温韬所盗的大唐诸皇陵珍宝,去向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为了保官保命,他在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一路施赂,打点各方于已有用的“神圣”,其绝大部分后来落入他人之手。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即选用青石石材雕刻的六匹战马。1300多年前,秦王李世民在战马上东闯西杀,南征北战创立李唐王朝万世基业的时候,这六匹战马立下了汗马功劳。社稷既定,挂甲卸鞍,以文治国,李世民不由地对自己骑过的战马,产生深深的敬意。
  由于昔日长期征战,他养成了酷爱战马、善认骏马的习性,每当谈论自己的不凡战功时,每每提起陪自己战斗而死的六匹骏马,便禁不住感慨落泪。这六匹马分别为:
  特勤骠
  此马毛色黄里透白,故称“膘”,“特勤”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勤所赠。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特勤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功绩。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飒露紫
  这匹纯紫色的战马在画面上前胸中箭。牵着战马正在拔箭的人叫丘行恭。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正酣战间,“飒露紫”胸前中箭,在这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把坐骑让给李世民,自己一手牵着飒露紫,一手持刀呼喊砍杀,保护李世民突出重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唐太宗特意下令把丘行恭与这匹战马刻在一起。他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三川,威凌八阵”。
  白蹄乌
  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青骓
  是一匹苍白色战马,李世民与窦建德作战的坐骑。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亲率劲骑,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
  什伐赤
  “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也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涧末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
  拳毛
  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李世民与刘黑闼作战时的坐骑。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唐军先阻塞水(即漳河)上游,然后诱刘黑闼渡河决战,正当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唐军趁机掩杀,夺得胜利。石刻上的拳毛身中9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马横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

………………………………
盗墓最多的节度使:温韬盗唐朝诸皇陵(3)
………………………………

  贞观十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安排丧葬,最终确定营建昭陵时,李世民决意专辟场所雕刻战役中阵亡的战马加以纪念。他亲选了六次重大战役中阵亡的战马故事题材,亲撰赞诗,由整个昭陵的设计和营造者、著名建筑艺术家、工艺绘画家阎立德实施建造。
  然而,这六匹为唐太宗所钟爱的战马雕刻,也随着昭陵的被盗而开始了它们充满坎坷的人世旅程。
  1914年,美国文物走私商串通北京一个姓黄的古玩奸商,将昭陵六具石刻骏马中的二骏:飒露紫和拳毛弧切割打碎装箱,偷偷地运往美国。消息在西安百姓中传开后,激起了极大的反响。不管是有官位的爱国志士,还是普通黎民百姓,大家都切齿痛恨,深深地诅咒洋鬼子的可恶,也深深地咒骂民族败类的可耻行径。
  四年后的1918年夏天,贪婪成性的美国文物走私商,再次勾结民族败类,秘密进入昭陵,将另外四具骏马石雕也切割打碎装箱。他们知道自己的举动是在犯不可饶恕的罪恶,所以事前进行了严秘的计划,为了不使恶行暴露,这伙盗贼不敢走陆道,而选择走水道。他们选择渭河涨水的夏天雨季,将装着石雕骏马的木箱装船,沿水路而下,计划运至西安,再秘密辗转,偷运至美国。
  然而,这一次他们打错了如意算盘。激愤已极的人民群众发现了他们的诡秘行踪。他们自发地跟踪贼船,拼死加以阻截。在咸阳桥边的码头上,围住了这伙盗贼。
  经过一番波折,昭陵四骏终归没有落入美国人之手,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乾陵地宫之谜
  唐十九陵中十八陵被盗,里面的宝物虽然不能全部悉知,但是比较有名的历史上仍有记载。现在人们最关注的恐怕就是让温韬心生恐惧而中途罢手的乾陵里面,到底都有些什么。
  乾陵地宫是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考古资料,时至今日,人们对乾陵地宫仍然是不甚了解。毫无疑问,在进行科学发掘之前,要完全揭开乾陵地宫的神秘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可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所披露的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记载中得知,乾陵外部有一条沟通地宫的“羡道”,又叫“诞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隧道。这条隧道是由堑壕(露天)与石洞两部分构成的。两段交接处便是地宫宫门的所在。
  通过隧道进入宫门。根据文献记载,唐太宗昭陵的石门达五吨之重。乾陵地官石门有多重,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一定是坚固可靠的。进入宫门便可以到达墓室。墓室是地宫的主体,根据“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推测,乾陵地宫墓室至少是前、中、后三室。
  地宫里有些什么东西,这可能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从《唐六典?大唐元陵仪注》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地宫的中室或中部,有“棺床”、“棺床”上放着皇帝的“神宫”,即棺椁。棺材的底部有防潮材料及珍宝之类。上加“七星板”,板上有席、褥、旁置衣物及硅、璋、璧、琥、璜等“六玉”。
  此外,从武则天所撰写的《述圣纪碑》碑文中考证,地宫里还有不少珍贵书籍和名人字画。史载,五代时期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昭陵时,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由此可以推断,“待到幽宫重启”之日,人们所见应该又是一个“不异人间”的乾陵。
  温韬盗墓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温韬盗发唐陵,曾经从唐太宗昭陵中得到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真迹。《新五代史》记载,昭陵多藏有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温)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所谓前世图书“悉取之,遂传民间”这一文化过程,值得文化史学者重视。

………………………………
福地洞天“太子墩”:南唐二陵的发现(1)
………………………………

  作案时间:无确切记载
  作案地点:南唐二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的牛首山下
  受害人:南唐二帝
  作案人:未知
  作案手段:不详
  作案后果:当年随葬的金银珠宝早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只剩下男女陶俑和玉
   制、石制的哀册。
  盗墓性质:不详
  引子
  十世纪前半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次大分裂的局面,这就是“五代十国”时代,南唐是其中之一。它是在原吴政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小朝廷。
  南唐是一个短命的年代,前后只经历了三个皇帝:烈祖李、中主李煜后主李煜。南唐二陵,就是南唐烈祖李和他的儿子李的钦陵和顺陵。
  李,字正伦,徐州人。少年因战乱成孤儿,被时任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收养,后大将徐温收为养子,改名徐知诰。吴天祚三年(937年),他废吴王杨溥,自立皇帝,自称是唐宪宗李纯第八子李恪的玄孙,恢复原姓名李,改国号为大唐(为区别于唐、后唐,史称南唐)。南唐升元七年(943年)因信奉长生道术,死于丹石中毒。李,初名瑶,字伯玉,李的长子。28岁时即位,交泰四年(961年)他在“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中于洪州(今江西南昌)死去。
  盗墓过程
  民国时期,史学界和考古学家对南唐开国皇帝李和中主李的墓葬在何处,众说纷纭,始终未有定论。
  1949年南京解放后不久,在夫子庙市场上出现兜售出土文物的人,被当时警方查获。此事为南京军管会主任刘伯承司令员所闻。刘司令员立即要求有关部门与南博会同彻查。
  原来这年春天,几个牧童在祖堂山南麓一个叫“太子墩”的地方放牛,他们发现大土墩被春雨冲出一个洞,几个胆大的放牛娃就好奇地探进去,从中摸出几个明器和陶俑,卖给了“挑高箩”(收旧货)的,后被南郊一个盗墓人探知,就盗取了墓中部分器物,结果在夫子庙交易时被抓了个现形。
  很快,区文教股长亲自带人下乡来调查了。由于盗墓者光顾过不久,挖的盗洞还没有塌陷,股长亲自带人下洞进行了探查。他们小心翼翼地爬进幽暗深邃的墓穴,穴中不时响起叮咚的怪声,还散发出一阵阵悠悠的香气,沁人肺腑,好不令人惊恐。不出所料,墓已被盗墓贼破坏得一塌糊涂,但是宏伟的墓穴地宫还是让他们惊奇不已。出洞后他们迅速将情况上报给了南京市博物院。
  警方将截获的出土文物送至南博鉴定。时任南博负责人曾昭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她对送来的文物逐件研究,看到一些出土的玉片上面刻着文字,字上曾涂以金粉,已剥落淡存;尚可看到“维保大元年”、“子嗣皇帝臣瑶”等字样,曾昭大为惊喜,她核查了“保大”年号是南唐中主李即位的年号,而“瑶”字正是李原来的名字。这些刻着文字的玉片,串起来称为“哀册”,是古代帝王死后,在下葬时为他写的祭文,一般刻在竹、木、石片上,放在死者棺中同葬,而南唐刻在玉片上,是为“玉哀册”,更为珍贵,这是墓葬人身份的最可靠证明。这些“玉哀册”的出土处就是南唐开国皇帝李的墓地。至此,揭开了南唐皇帝陵墓坐落何处的千古之谜。
  不久,考古队赶到了现场,开始了发掘。他们并没有顺着盗洞进入墓室,而是按照正规的考古挖掘程序,先用“洛阳铲”进行勘探,找到墓门的所在。找到后就顺着墓门的方向开挖,挖了几天就挖出了墓门。考古队发现墓门外堆砌了许多大石板和大石块,墓门本身也用大砖封砌,推断是为了防盗墓而设。但是这套防护措施根本就挡不住盗墓贼,他们直接开天窗而入了,但是这给用科学手段进行发掘的考古队找了很多麻烦。颇费了一番周折,考古队才打开了墓门。
  宏大的地下宫殿终于呈现在眼前了,大家穿过长19米、宽4米的圆拱形墓道,好像穿越了一条漫长的“时间隧道”,又回到了千年前的时代。这条墓道贯穿了前、中、后三间主墓室,在主墓室两侧,还有10间陈放随葬品的配室。这组布局严谨,设施齐全的地下砖石结构建筑群,完全仿造地面的建筑建造,并且在柱枋和斗拱的表面还绘有彩画。
  至此,史学界争论多年的南唐二陵之谜终于大白于天下。
  南唐二陵的结构
  钦陵和顺陵均封土为陵,陵冢呈现圆形。二陵均系依山为陵,相距约100米。李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东,称为钦陵,建于公元943年。李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居西,称为顺陵,建于公元961年。当地百姓称钦陵和顺陵为“太子墩”。顺陵位于钦陵西北,相距五十余米,其北、西面都与山麓相连,隆起不甚显着。二陵的陵园原地面建筑,今均已无存。
  钦陵规模较大,是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地表上部为一圆形土墩,周长170米,高出地面12米。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十间侧室,全长达21米余,宽10米余,高5米。前、中两室及其所附四间侧室是砖结构,后室及其所附六间侧室是石结构。墓门及前、中、后三个主室都仿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木结构建筑式样,在壁面上用砖砌或石雕成梁、桥、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绿、储石和丹粉等矿物质颜料在其上绘以鲜艳的彩画,图案多作牡丹、莲花、宝相、海石榴和云气纹等。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这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附属在柱枋部分的彩画遗迹,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李陵的中室和后室之间有辅道,后室的进口处有石门一重,门楣上横列大型的双龙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涂彩。后室的室顶为巨大青石条砌成的叠涩顶,上面绘有彩色的天象图,包括日月星辰一百余颗。后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蜿蜒曲折的江河形状,象征着地理图。这种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内部装饰,是秦始皇陵以来帝王陵寝的装饰传统。后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