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巧经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史巧经商-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商人荣枯,系于国运。国泰则民安,民安则市盛,市盛则商旺也”。胡雪岩深谙此理,他有“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儒商大贾风范,他能有“处江湖之远未敢忘救国”的胸襟,这是胡雪岩与其他古代商人的不同之处。

具体来说,胡雪岩在商场纵横的手段是源自于其“尽人致用”的用人观、“与时相逐”的机遇观、“善驾任势”的时势观、“经营盟盈”的官商观、“勇谋手活”的谋略观、“哄市造潮的营销观、“洞明练达”的为人处世观等。

洋务商人之最——盛宣怀

盛宣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派大商人。字杏荪,号次沂,别号愚斋,晚号止叟,江苏武进人,生于1844年。在其一生中,创办和经营了一系列洋务商业,为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洋务商人之最”。

盛宣怀出生成长于一个封建官吏家庭。祖父盛隆是举人,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是进士,曾任过多种官职。盛康较注重经世致用之学,曾辑有《皇朝经世文续编》一书。盛宣怀在接受封建教育方面有较优越的条件,同时父亲的经世致用思想也从小给他以影响,使他比较注意社会实际问题。

1860年,清朝大将和春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天国起义军击溃,盛宣怀的家乡一片混乱,他随祖父母避居苏北盐城。当时他的父亲正赴湖北接任粮道职,于是17岁的盛宣怀由南通乘海船至宁波,后经浙江、安徽、江西到达湖北,历时达半年之久,之后盛宣怀在湖北一住达6年之久。这段时间,正是盛宣怀增长见识的年华,加之他天资聪慧,很早就表现出自己的才华。父亲任粮道不久,便改任武昌盐法道。一上任碰上了淮北同四川在湖北互争盐地引发的事情,盛宣怀遂私下草拟了“川淮并行之议”。父亲见其言之有理,便“采其说以上,卒如所议行”,成功地调解了矛盾。初露少年才华,父亲心中窃喜,遂勉其子致力于“有用之学”。

第84节:洋务商人之最—盛宣怀

第84节:洋务商人之最—盛宣怀

盛宣怀处世聪明,但八股学问不行。1866年,他回籍应童试。此后,又于1867年、1873年、1876年三次乡试,均名落孙山,于是盛宣怀“绝意科举”。从此便把发展的希望注于经世学,对天下之事,均“事事研求,益以耳濡目染,遂慨然以匡时济自期”。

1870年,盛宣怀踏入了李鸿章的幕府,开始了他不平凡的生涯。1870年春,李鸿章以湖广总督受命督师入陕,“防剿”回民起义。追随李鸿章在江苏无锡等地操办团练对抗太平军的杨宗濂,见李鸿章求才心切,遂将盛宣怀推荐给他,并随让其入幕,任行营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由于盛宣怀的父亲与李鸿章是“雅故”,关系深厚,加之盛宣怀天生一副聪明相,因此颇受李鸿章赏识,很快获其信任。李鸿章对手下人办事要求严格。盛宣怀明白这一点,于是事事勤快,处处尽力,在跟随李鸿章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期间,在晋、陕的山川之地,不顾“盛夏炎暑,日驰骋数十里”,草拟文稿,“万言立就”。他的吃苦耐劳、干练不怠的作风,同官皆“敛手推服”。李鸿章对这位世侄更是刮目相看。此时,镇压起义的风火未熄,天津教案发生,清廷速命李鸿章及其所部淮军从西北前线赶回直隶,以防沿海不测之变。李鸿章领旨动身,盛宣怀紧随赴津。

在入津途中,盛宣怀涉函关,历太行,尽揽山川随塞形胜,不但得意于自己的初步成功,而且与李鸿章的部将郭松林、周盛传结交了朋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盛宣怀见了大世面,开阔了眼界,当然也得到了磨炼,这无疑为他日后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矗

1871年,河北大水。在上海的赈务活动中,盛宣怀得以结识了沪上各色实力人物,这为他日后的众多投资活动做下了铺垫。

像盛宣怀这样的官宦子弟,为官容易树业难。但是,不同的是,盛宣怀具有迫切的时代使命感和极强的务实精神。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正呼唤着近代民用商业的诞生和一批精于此道的经济开拓人才的出现。盛宣怀强烈地意识到:大利不可不兴。他选择了一条畏途——投身洋务,创立中国民用商业。

历史同样也选择了盛宣怀,李鸿章早就看出他“机智敏达”,觉得他是一个能领会其外交路线的不可多得的人物,而更让李赏识的是他在经办洋务中的特殊才干。

在整个洋务运动中,盛宣怀直接参与控制商业之多,几乎无出其右者。

盛宣怀办洋务30余年,电报、轮船、矿利、银行皆归掌握,揽东南利权、奔走效用者遍天下,资产过千万,真可谓长袖善舞。

他除控制全国电报以外,又独揽轮船、银行、邮政、铁路、煤矿、纺织诸多大权,被誉为“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在当时的中国,要创办新型商业十分不易。办洋务在许多人眼里不啻是险滩行舟,能乐此不疲且“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正是盛宣怀的过人之处。

对于官商关系,盛宣怀主张“集商本以商办”,“官任保护”,从而达到“官商一体”。他亦官亦商,官亦为商,在洋务活动中取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洋务官吏转变为一个拥有巨额资本的早期资本家。

在与洋人关系问题上,盛宣怀对外商商业敢于、善于较量,针锋相对地进行相应的斗争,从而使其大部分商业在外商的倾轧下生存发展起来。

说盛宣怀有“坐务博不务精之弊”似乎有欠公允,驱使他马不停蹄各处奔忙创业的不仅仅是利润。在当时中国这个工业经济的沙漠地带,要夺洋人之利,自经商、交通运输、通讯设施、铁路、煤矿以及银行等,事事需要举措,有的“非急起图不可”:于办厂,工夫层累曲折,如盲觅针,茫无头绪,及至事已入手,欲罢不能,惟有躬冒奇险,精思锐进,艰危困苦,绝不瞻顾,才能期于必成。

这就是盛宣怀的办厂心迹,而其“躬冒奇险,精思锐进,艰危困苦,绝为瞻顾,期于必成”,正是其除及一般商人的睿智之外所特有的。而这些正是他游刃有余于中商外商、中央地方的利器,卒以此成其大业。

第85节:赤脚财神—虞洽卿

第85节:赤脚财神—虞洽卿

赤脚财神——虞洽卿

当人们提起上海时,脑海中立即会闪现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上海成了财富的代名词。上海就意味着机遇、挑战和刺激。旧社会大上海的纸醉金迷,大上海的十里洋场,深深地吸引着商海里的投机者和探险家们。上海滩滔滔的江水,在潮起潮落间铸就了一批批的商海豪杰。那时的大上海,市中心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马路叫“虞洽卿路”(现名西藏中路),用华人的名字来命名这样一条大马路,这在当时的上海尚属首例,虞洽卿在十里洋场的地位可想而知。

虞洽卿,又名虞和德,生于1867年6月,出生在浙江镇海的龙山镇。荒凉的小镇上多数人家靠耕田种地养家糊口,虞洽卿的父亲是一个熟谙生财之道的商人,他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小杂货店,由于独家经营,加之他勤劳肯干,为人和气,小店的生意非常兴拢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虞洽卿5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患了一场大病,一年后便撒手而去。从此,虞家母子孤苦伶仃,相依为命,当地的一些痞子经常趁机寻衅滋事,欺负他们母子。虞洽卿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只盼望儿子早日长大成人,支撑门户。

虞洽卿11岁那年,靠着母亲为别人做针线活一点一点积攒的钱进了私塾念书,后来没多久,虞洽卿因不忍看着母亲一个人整日起早贪黑地劳累,决定放弃学习四书五经,到大上海去闯一闯。于是,在虞洽卿15岁那年,他告别了母亲只身来到了上海,经族人介绍到一家叫瑞康的小颜料店做学徒。

虞洽卿到上海那天,恰逢天降大雨,他舍不得穿临行前母亲为他做的新布鞋,怕把它弄湿,就把鞋夹在腋下,赤着脚进了瑞康颜料店,后来瑞康颜料店变得生意十分兴隆,因而有了“赤脚财神”进店的传说。

瑞康是一家仅以几百两银子经商的小颜料店,虞洽卿进店以后十分勤快,加之他有宁波商人那种头脑灵活、善于交际的传统,没多久便博得了店主和客户的赞许。店里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小店的规模也有所扩大,店主索性让他提前满师,升为跑街,接手大宗买卖。

有一次,虞洽卿因生意上的事去一家大饭店,在饭店的大厅里,他看见了一位派头十足的洋买办,此人西装革履,手戴大钻戒,口衔茄,说起话来,近旁的人们都对他点头哈腰。虞洽卿对此羡慕不已,他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做买办,当出人头地的“高等华人”。为此他开始学习英语,以便将来能同外国人打交道。两年以后,他已能自如地同洋人交谈了。

借着做大宗生意的机缘,虞洽卿得以同上海商界的“阔佬”们接触,在为人处世上,他善于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因此没过几年,虞洽卿已在上海颜料行业中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虞洽卿就是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艰苦努力,终于成为富商巨贾。

孙子在《刑篇》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这就是说,战争的对抗其实是敌对双方长处和短处的对抗,两者长处的对抗,互有胜负;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必胜,以己之短遇敌之长必败。所以善于打仗的将帅,先要创造条件克服自己的弱点,然后才能等待对方弱点暴露时,击而胜之。在经营中,就要遵循一定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强化自己,从而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争取主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自控力、聚心力、应变力、创新力四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商业成为真正的现代商业,才可能在市场上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虞洽卿一生几经波折坎坷,却总能应对时变,既保存了自己,又打击了对手,成为富商巨贾,关键就在于他能够运用风险投资的杠杆,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对于一个处于困境的企业来说,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资金的匮乏,虞洽卿的敛财手段虽有投机取巧之嫌,但他的经历的确能给后世从商者以很大的启迪。

第86节:翻覆风云—郭琳爽

第86节:翻覆风云—郭琳爽

商业经营的至尊之道在于能从“无”中生出有形的资产利润来,这一点要求商人必须具备通权达变的智谋韬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无形化有形,最大限度地拓展商业生存空间,赚取最大利润。素有“赤脚财神”之称的虞洽卿的发迹史清楚地展示了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经营轨迹。从虞洽卿的成功之路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不断变化的审时度势的眼光和远见,我们不妨将之概括为权变术,这对我们有很大借鉴作用。

翻覆风云——郭琳爽

商局中变幻迭出,各种情势接踵而至,把握此间的情势自是必须的,而能“大风临于前而不动”,镇定如常地翻覆风云,则是需要有一些气魄的。此间,商战者必须对全局了然于胸,对未来之势亦把握到位,方能立足于定,从长远、全局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郭琳爽,上海永安公司总经理,生于广东省中山县。其父辈创立上海永安公司时,投入200万元港币。

大学毕业后,郭琳爽奉召从广州到香港,二伯郭乐告知要他在商业方面发展,他同意了。随即打点行装,去英、美、德、日诸国考察观摩。

郭琳爽遍游欧美,自然胸怀振商之大计,但他并非自足于此,反而隐而不揭、虚心向别人请教,从学徒做起,亲身体验经商的方方面面并将此了然如胸,开合自如。卒以此,方能“临大任而不惧,克至险而不言”,弹笑风生间解决了公司的围城之困,顿首颌胸间谋划了公司局面的长远之计,而公司亦随之顿开,永安长势如虹。

郭琳爽不是志大才疏的青年,平日话语不多,遇事爱动脑筋,胸中虽有主张,却也不急于擅断,郭乐对他作出的种种安排含有几分暗暗的赏识。早在上海永安公司筹备之初,他就内定由四弟郭葵去当司理,主持大计,怎么也没想到天不逢时,这位才华出众的兄弟竟匆匆撒手而去。哀痛之余,他不得不为继任者作出选择。为公司前途计,所需人才应及早培养,老三郭泉的几个儿女琳褒、琳骧、琳珊都已出国深造,发奋攻习纺织、财经及银行管理等专科,而郭琳爽即将修完岭大的学业,那时他就瞩意把上海的这个大公司交付执掌,但他毕竟太年轻,又是初出校门,考虑再三,还是先让他在香港永安公司效力多年,经验丰富的杨辉庭去顶了郭葵遗下的职位

郭琳爽游历欧美归来,郭乐没有让他马上去上海,而是介绍他到香港一家不大的百货公司去当见习助理。

这家公司是由一位朋友开的,同郭家没有股资上的关系,只是彼此颇为相契,对郭乐的这番重托,自然一口应承,甘愿鼎力相助。郭乐再三嘱咐郭琳爽:“从我们家门出来的子弟,万不可当甩手掌柜,现在多吃点苦值得。”

从此,郭琳爽从柜台学卖货,充当下手帮着接待顾客开始,内账房、外账房、簿记、出纳、进货间、收货间、内包、外栈、广告部、庶务部……一直到担任经理先生的秘书,百货公司的进、销、存的每一道环节,他都从拜师求教中学得丝丝入扣,从头到尾摸了个遍。

一天,有位三十多岁,穿着素雅的主妇来到呢绒部挑选哔叽料子。她随手拿起一匹藏青色的问售货员:“这是全羊毛的吗?”

售货员微笑摇头,“不……”

刚吐出个“不”字,那位太太就表现出不屑,“怎么,你们这里不卖纯羊毛料子?”

售货员诚恳地说:“太太,所有毛料在织造时羊毛中都配以一定比例的少量棉条,这样才能使料子质地强韧,坚牢耐用。一般说惯了全羊毛,其实只是含毛量较多,或选用羊毛原料的等级上较为优良,如果全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