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几个灵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有几个灵魂-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的来说,是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平衡。大到世界,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非常强大,比如美国;另外有的国家过分落后,比如阿富汗。这不平衡就可以引起恐怖主义。弱者很难在世界舞台上占有地位,就用破坏的方式“上场”表现出了自己的存在。

一个社会中,如果有些人一直被压抑,没有说话的机会。这样的人也会变得更有破坏性。我们听说过许多这样的案例,丈夫在家中是暴君,对妻子经常实施虐待。妻子软弱不敢于反抗,只好逆来顺受。久而久之,丈夫已把这当作了家庭内的常规,觉得妻子永远是这样。绝对不可能敢于反抗自己。但是,这样的不平衡总有一天会被打破。除非妻子被虐待死了,否则总有一天妻子会反抗。有的虐待狂丈夫后来就是在睡梦中死在他们所轻视的妻子乱斧利刀之下。

在一个人心中也是一徉。我们都有一些比较“强”的子人格,他们的出场对我们的成功很有益,如果我们不断的让他出场,不给自己的那些比较弱的子人格出场机会。那些子人格被

压抑在潜意识中,就会不断地积累一些消极的、破坏性的情绪。而总有一天,当积累的消极力量足够大的时候,这些子人格会突破你的一切控制而冲出来。

让我们强大的子人格出场,我们可以变得更强大。但是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强大,强大之后可能就是破坏,可能会有一个灾难性的事件,毁掉了你努力得到的—切。

刚好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一篇短文,里面有这样的话:

无论多么坚强的女人。都有个机会崩溃,或者哭泣或者沉默或者神经。

面具戴久了,就成了皮肤,所有的人都相信你的快乐你的坚强你的无所畏惧。所有的人都夸奖你,说你在压力下能够进退从容。

只有自己知道,躲在楼梯间看着夜里的车河,抽烟、哽咽。或者把完美的笑容保持到最后一分钟,直到关上卫生间的门,才让眼角、唇角放肆地勾出向下的弧度。

冲水之后,走出来又是一个快乐女人。

这文章中的女主人公那快乐、坚强、无所畏惧的一面不仅仅是假象,不仅仅是她的面具,也是她的一个子人格。不过,她的悲哀、脆弱的一面也需要表达自己。所以在卫生间,在躲在楼梯间的夜里,在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后,另外的子人格就出场了。她们有机会出场,表达自己,就可以得到少许的宣泄,就可以得到少许的平衡。这样,她这个人整体上才不至于太不平衡。但是,她还是有不平衡存在的。这样的女孩子,一旦找到了“崩溃的理由”,必定崩溃。也许是身体得一场病,也许是发生严重人际冲突,但是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狂热地爱上一个不应该爱的人,在爱情中伤痕累累。

一个人整体上不平衡,不平衡到达一定的程度,危险就会到来。《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过这样的新闻:望女成凤却成疯。新闻中讲了一个女孩韩燕燕的事情,她的父母都是重庆某中学的教师,非常重视学习。在韩燕燕5岁时,就让她读小学,从小学开始直到她21岁发病前,她无时无刻不是在父母的严格监督下学习。她没有朋友,不许唱歌,每天5点起床,23点休息,不断地读书。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她一时异常“强大”,她学习很好,顺利上了大学而且得到了硕博连读的通知书。但是,在接到通知书前,她却突然疯了。

这就是道家所说的物极必反。

有些非常成功的人突然自杀,或者突然因一件小事情崩溃,实际上都不是偶然,也不是因为什么“不可预知的神秘的命运”,而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内心的平衡。

人突然得了癌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原因。他们的内心中越来越不平衡,没有办法解决,他的身体就帮助他找了一个解决方法,得癌症而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有心理原因。

不给弱的子人格上场机会很危险,加强一个很强的子人格也会有另外一个危险。这个强的子人格的缺点会发挥到极点,使人的心理产生变态。“自信的狮子”如果用的太多,人就会变得很专制,很傲慢,让身边的人厌恶。“小妈妈”用得太多,人就会变得婆婆妈妈,琐碎得让人受不了。何况,弱得子人格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会有他们的优点。悲哀而脆弱的“小女子”虽然不如白领女性坚强,但是在享受生活上,她也许要优秀很多呢。

用子人格替代的方法不能改变子人格本身,它的效果也有天然的限度。

第十五章 自爱的艺术—子人格关系的调节

第一节 一个人的团体治疗

虽然是给一个人做心理咨询或治疗,但是一旦使用人格意象分解的方法,这个治疗实际上就变成了团体治疗。一个人就是一个团体。

子人格关系的调节,实际上和对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关系做调节方法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种心理疗法:系统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在对一个人做治疗时,总是把视角放在他所在的一个家庭,一个公司或者任何其他组织,就仿佛这个组织是一个单独的人。

我则相反,在对一个人做治疗时,把这个人看做一个组织、一个团体。

我们都没有错,只是视角不同。我们甚至可以把一个社会看做是一个人,也可以把一个人看做是一个社会,都是可以的。

一个团体有这个团体的“心理”,这个团体的性格,这个团体的行为习惯,以前有一个部队叫做“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个连队的性格是简朴、淳朴宽厚、老实。这个连队中每一个人性格各有特点,但是整个团体有团体的性格。

梁山泊好汉性格各自不同,但是梁山泊有自己的性格: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大观园中的宝玉和女孩子们各有性格,但是大观园有自己的性格:缠绵、感伤、又带一些精明算计。

同样,一个人的各个子人格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这个人有一个总的性格特点,也戟是他的性格。

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就仿佛要改变一个团体的性格或风气一样。要改善一个团体,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调节这个团体中人和人的关系,让这个团体中的人能互爱互谅、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样,这个团体整体上就更加有力量,更加有内聚力,每一个人都会爱这个团体。要改变一个人,也是要调节这个人的各个子人格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子人格的相互认识

让不认识的子人格相互认识,这个过程有助于减少隔离,促进自知。

人和人之间没有交流,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流越多,感情越有机会产生。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学生交朋友受到了“邻近性”的影响:和同宿舍的人,我们比较容易成为朋友,和邻近宿舍的人也容易交朋友。但是互相住得很远,交朋友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原因很简单,就是住得近交流比较多。

一个人内部的子人格,互相“住”得都很近,都“住”在同一个身体中,实在是不能再近了,但是,由于心的内部存在隔离,有些子人格之间虽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至少也是交流很少,也就谈不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子人格之间的“不认识”,有的并不是有意隔离开的,只不过是“相互没有机会认识”。例如,一个子人格形成于七八岁,到12岁就不怎么出现了,而另一个子人格是25岁才产生的。这两个子人格之间没有机会认识。

让他们认识,是一种很有益的自我认识过程。他可以让25岁的自我了解童年的自己,知道自己现在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知道自己本质上存在什么样的特点。

有的子人格之间的隔离是主动形成的。

我接触的知识分子中,这样的情况比较多。知识分子和一般人相比,比较善于用理智和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而在运用理智的时候,我们需要暂时隔离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冷静地思考。当我们隔离了自己的情绪后,会发现自己得到了一种平静。这平静中有一种解脱。特别是当我们遇到了非常令人烦恼的事情的时候,隔离给我们的平静和解脱的感觉非常好。它使我们暂时逃避开了一切的烦恼。于是知识分子用隔离这个方法缓解烦恼,忘掉烦恼,逃避问题。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做“理智化”。这个方法虽然可以让我们暂时得到解脱,但是,它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常用这个方法,一个人慢慢就不会表达情绪了。一个很理智的子人格把其他有情绪的子人格隔离了。

这样的人会变得很枯燥无味,缺少感情,不敢爱也不敢恨。由于隔离,他的生命力也被隔离,于是他会变得无力和衰弱。

有的人看到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归罪于理智本身,认为是理智使人衰弱。于是提倡对理智的反动,提倡一个率性的情感生活。宋明理学是强调理智的,在明末就有名士追求“性情”,甚至有人用放纵来反抗理智。西方启蒙主义是强调理智的,而20世纪就有放纵声色的福柯等人出现。

实际上,理智并没有错误,只不过被误用了。理智实际上一个两步的活动,第一步是通过隔离,让情绪不能干扰我们的冷静思考。如果不隔离,在情绪的惊涛巨浪中,很少有谁能有定力,能不被情绪干扰。思考实际上是一种对行为的小规模预习,用少量的心理能量。我们预习了如何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是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们还需要把思维的结果用于实际生活。我们需要打破隔离,投入我们的情绪,带着理智的指导、思维的结果去体验和实现我们的人生。这时的我们,有了事先的准备,更容易应付情绪的困扰。

知识分子往往容易犯的错误是.没有做第二步,没有重新打破隔离,投入生命中。他们沉迷于“演习”的良好感觉,不愿意离开,他们也害怕在情绪中失败。这不是理智本身的错误,是应用者的错误。

我们让他们的子人格相互认识,就是打破他们的隔离,让他们重新接触情感和情绪,投入生活。这是有一点风险的,但是,隔离更危险,因为隔离会让人失去生命力,失去真正的生命,有风险的生活也总比不生活要好。

第三节 子人格的冲突调节

让相互矛盾、相互厌恶的子人格改善关系,这样可以减少内心矛盾、增加自我接纳。

例如,一位女来访者有两个矛盾巨大的子人格,一个叫“赫拉”,是一个很严厉的母亲形象,性观念非常保守。另一个叫“维纳斯”,是一个性欲很强、很开放的女性形象。这两个子人格关系极差。“赫拉”骂“维纳斯”是荡妇,而“维纳斯”骂“赫拉”是老妖婆。她们的矛盾使来访者产生对人恐惧症,—遇到异性,“维纳斯”就要挑逗,而“赫拉”就要骂“维纳斯”。

心理咨询师劝“赫拉”放弃过于严厉的性道德,启发“维纳斯”看到“赫拉”的优点,就像调节两个人的关系一样,当双方关系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就会减少。当然这个过程是反反复复的,要持续很久。在来访者已经基本好了的时候,有一次她在酒店的大厅等朋友。耳边飘来两个男人的议论,“她见谁都放电”。她马上脸红起来,以为是在说自己。而且她心里一个声音在说,“你看,别人都在说你了。小心一点吧。”这是“赫拉”在劝告“维纳斯”,口气比较温和,说明双方关系已经好转了。而“维纳斯”回答说:“理智点,这两个男的肯定是在说别人,他们又不认识我。”这时她向两个男子方向看了一眼,却不巧其中一个男的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张望。这个偶然使事情发生了变化,“维纳斯”忍不住想像这个男人是被自己的美貌所诱惑了,“赫拉”也控制不住说她“不知羞耻”,“维纳斯”也生气了,干脆开始想像床上的镜头。本来已经改善的关系一下子化为乌有。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预想不到情况。一个心理咨询师要随时用意象对话做调节。重要的是要促进子人格之间的相互接纳。

除了这种相互攻击性的冲突,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一个子人格厌恶、轻视另一个子人格。比如,一个“英雄”子人格轻视另一个叫做“大哥”的子人格,因为这个“大哥”个子矮小、胆小怕事、形容委琐、好色淫贱。这样,来访者就有内心的冲突。每当他发现自己“大哥”的一面出现,内心中的批评声音就出现了:“这个废物”、“这个肮脏的家伙”。心理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找到被轻视的子人格身上积极的一面,让“英雄”不再讨厌他,不再轻视他。再如,“美女”子人格对“青蛙”往往也是轻视的,因为她觉得青蛙丑陋。但是,我们可以帮助“美女”接受青蛙,帮助她发现,丑陋的青蛙有谦和、善良、关心别人的优点,而这些优点,骄傲的“美女”自己恰恰是缺少的。

没有做过意象对话或人格意象分解,你真的想像不到子人格之间的冲突可以强烈到什么程度。有个子人格是个侏儒,比较丑陋,其他子人格一见到他就打他,往他脸上唾口水,把他扔到泥沟中,种种暴行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心。

你也想像不到子人格之间的关系复杂到什么程度。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注意,有时候来访者对自己的某一个子人格非常地讨厌或者非常地愤怒,他会产生“消灭”这个子人格的念头。如果刚好心理咨询师也发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恰恰来源于这个子人格,心理咨询师也许也想干掉这个讨厌的子人格。这却是绝对不应该的,而且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在物质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处死一个杀人犯,但是在心理世界中,没有一个子人格可以被“消灭”。就像在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枪杀死了敌人,但是随即这个敌人就又站起来了。

每个子人格中都包含着不同的“心理元素”,我们可以改变子人格,让这些“心理元素”的状态和结合情况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不可以让某一个元素消失。就像物质世界中有“物质不灭定律”一样,这个定律可以说是心理世界的“精神不灭定律”。

精神不灭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