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论 辩 胜 术。
97。
未来施辩
所谓未来施辩术就是在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通过揭示事物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来进行论辩的方法。
比如,1831年除夕,法拉第为了证实“磁能产生电”
,在大厅里对着许多宾客表演,只见他转动摇柄,铜盘在两磁极间不停旋转,电流表指针渐渐偏离零位,客人们赞不绝口,只有一位贵妇人不以为然,取笑法拉第说:“先生,这玩艺儿有什么用呢?”
“夫人,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法拉第把手放在胸前,欠身回答。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喝彩声。
法拉第这里使用的就是未来施辩术。他不是针对电的现状来论辩,而是把它引伸向未来,它就像婴儿一样,现在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但它的未来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的预言已完全被科学所证实。
未来之所以可以预测,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只要对事物各方面的矛盾因素作出准确的分析,就可以对未来
90
。
08。论 辩 胜 术
进行推测。
以此为根据进行论辩,当然就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晋国虎会的一场论辩就是如此。
春秋末年,晋国赵简子乘车上山游猎。车子艰难地爬行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众臣都使劲地推车,个个汗流浃背,独有一个叫虎会的大臣,不但不推车,还边走路边哼着歌。赵简子坐在车上很不高兴:“我上羊肠山道,群臣都来推车,唯独你边走边唱不出力,这是你作臣子的欺侮君主啊!臣欺君,该当何罪?”
“臣欺君,罪该死而又死。”虎会说。
“什么叫‘死而又死’?”赵简子问。
“自己身死,妻子又死,这叫死而又死。”虎会说到这里,把话锋一转,紧接着对赵简子说,“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为人臣欺主的应得之罪,那么,你是不是也想知道做君主的轻慢臣下的应得之罪呢?”
“君主轻慢臣下,又该怎么样呢?”
“做君主的欺侮轻慢他的臣下,久而久之,必然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有智慧的不肯出谋划策,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国家自然就会灭亡;能言善辩的不肯做使臣,咫尺天涯,难通有无,就不能与邻国通好;能征善战的不肯破阵杀敌,将颓兵衰,弱肉强食,边界就会遭到侵犯。君主轻慢了群臣,内政、外交、国防都无人出力,败亡的局面就会随之到来,那时便会国将不国了呢!”
虎会的话,惊得赵简子通身汗湿,他如梦初醒般说:“好,好,说得好!”急忙下令不再叫群臣推车上山了,然后摆酒设宴,与群臣会饮。
91
论 辩 胜 术。
18。
在这场论辩中,虎会高瞻远瞩,对未来的必然发展作出了科学的预测,辞富理性,说得赵简子浑身汗湿,翻然悔悟,充分显示了未来施辩术的强大威力。
92
。
28。论 辩 胜 术
人身施辩
人身施辩术就是在论敌观点的荒谬性非常明显而正面进攻一时难以取胜时,变换斗争手法,转而针对论敌的思想、品行、身份、历史等方面发动进攻,制服对方,取得论辩胜利的方法。
人身施辩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论辩方法,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行、身份、历史等因素对听众的心理定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论辩中施用人身施辩术,能够破坏论敌的自尊心理,使对方自惭形秽,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失去反击能力,这时制服论敌将如同瓮中捉鳖,手到可擒。比如:三国时期,孔明与曹真对阵于歧山之下,曹真的军师王朗跃马阵前,大谈天数有变,识时务者为俊杰,诱降孔明。
因为王朗是汉朝老臣,孔明的反驳便直指他的身份和地位:“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其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得潜身缩首,苟图衣香,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93
论 辩 胜 术。
38。
这一番声色俱厉的话,辩锋直指王朗不忠不孝,人品低下,根本不具备辩说天命、时务之正大道理的资格。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摔死于马下!一场辩论,竟骂死个“汉贼”
,由此可见人身施辩术的巨大威慑力量。
特别是当我们遭受到对方的人身攻击时,有时不妨以人身施辩术来对付之。比如,清兵南下时,南明弘光小朝廷的礼部尚书钱谦益率先投降。他的外甥女因夫死再嫁,按当地习俗,再嫁的婚礼上不能有鼓乐。钱谦益见了外甥女,便说道:“前次贺喜,鼓乐喧天,今日贺喜,冷冷清清,两次婚礼,竟有如此差异!”
外甥女知道舅父嘲笑她改嫁之事,于是针锋相对地说:“想舅父前次来贺,身着妙帽圆领(明朝官服)
;如今却是朝珠补挂(清朝官服)
,两次贺喜也竟是这样不同!“
钱谦益当即羞愧万分,无言以答。
钱谦益以夫死改嫁之事嘲笑对方,外甥女一时难以反驳,便转而使用人身施辩术,揭露对方投降叛国的老底,难怪此语一出,对方便噤若寒蝉了。
施用人身施辩术时应特别注意,如果明明知道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真理在对方的手中,却偏要捕风捉影,造谣中伤,以搞臭对方为目的,这就只能是人身攻击式诡辩。我们要千万注意不要滑到人身攻击的道路上去。
94
。
48。论 辩 胜 术
定义正名
要使论辩能顺利地进行,我们就必须明确概念的含义,也即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定义正名术就是通过揭示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来达到明确概念内涵目的的论辩方法。
定义正名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论辩方法,有时当我们面临困境,通过给出有关概念的精确的定义,明确其中的含义,便可取得反败为胜的论辩效果。以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决赛关于“人性本善”的论辩来说,反方复旦队所要论证的是“人性本恶”
,他们所以能够取得决赛的胜利,原因之一是因首先给出了“人性”
、“善”
、“恶”等概念的定义,明确了其中的含义。他们的辩词是:“我方立场是:人性本恶。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第二,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
95
论 辩 胜 术。
58。
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
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本来,“人性本恶”是一个难度极大的辩题,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崇尚人性本善的国度,评判团中大多数专家学者也是人性本善论者,但是由于复旦队恰当运用了定义正名术,明确了“人性”
、“善”
、“恶”等概念的确切含义,在论辩中反而游刃有余,博得了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获得了评判团极高的评价,最后以绝对优势一举夺得这次大赛的冠军。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一场论辩也是如此。
据《贞观政要》载: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任用魏征做谏议大夫。魏征由于为人正直,主持公道,得罪了一些人,遭到非议。李世民派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因此去见唐太宗说:“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下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
李世民听了很吃惊,赶紧问:“良臣和忠臣不是一样吗?”
魏征答道:“不一样,像古之稷、咎陶,就是良臣;像龙逢、比干,就是忠臣。良臣以国事为重,公而忘私,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好的声誉,子子孙孙传下去,国运无穷。
忠臣则不然,唯唯诺诺,只为个人打算,君主会因他落得个昏庸的恶名,甚至国亡家灭。这便是忠臣与良臣的区别。“
魏征这里由于使用了定义正名术:分别指出良臣和忠臣
96
。
68。论 辩 胜 术
这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间接委婉地批评了皇帝只喜欢唯唯诺诺之流,并暗示了这样做的恶劣后果。魏征的论辩深刻有力,令李世民大为感动。
97
论 辩 胜 术。
78。
概括正名
在论辩过程中,当我们认为某个概念所指称的对象范围太小时,我们要扩大它的外延,就可以使用概括的方法。概括正名术就是通过减少某个概念的内涵使之过渡到外延较大的新的概念的论辩方法。
在一次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向学生提问:“5斤加3斤等于多少?”
“8斤!”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5斤萝卜加3斤白菜等于多少?”
“8斤!”有几个学生不假思索地说。
“8斤什么?萝卜还是白菜?还是其它什么东西?”
“8斤萝卜!”一个头脑简单的学生说了,引起哄堂大笑。
“8斤白菜!”
另一个学生抢着纠正说,又使得好多学生笑了。
有个聪明的学生没有发言,陷入了沉思。最后,这个学生满有把握地举手发言,回答说:“8斤蔬菜!”
他的答案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据说这个学生后来成为了一位数学家。
98
。
8。论 辩 胜 术
其他同学回答“萝卜”
、“白菜”等之所以不正确,就是因为这些概念的外延太小了;这个聪明的学生使用了概括正名术,将“萝卜”
、“白菜”等概念减少一些特定的内涵,使之过渡到外延较大的“蔬菜”这一新的概念,这样就回答得严密、准确,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因而概括正名术在论辩的某些场合,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另外,我们要将某些事物现象提高到理论性的高度来认识,深刻地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些现象的高度重视,这时,也必须用到概括正名术。请看某一起抢劫案的法庭论辩。
辩护人:“请问数额较大以什么为标准?
被告人抢了一块原价80元的青岛牌手表,已用过两年,按8折计算只值64元,是否属于数额较大?“
公诉人:“根据刑法的规定,凡是以暴力、胁迫或其它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都认定为抢劫罪,并没有数额的规定。
这是因为这种犯罪行为本身就足以造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必须给予惩罚。
被告在兴建电厂的高潮中,乘夜深入静之机,抢劫女职工的手表,这不仅给被害人造成了物质损失,更重要的是造成人心恐慌,社会秩序混乱,女职工不敢上晚班,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展,影响了四化建设和安定团结。非物质方面的损失,是更严重的,应当依法从严处理。“
公诉人的答辩中,使用了概括正名术,将某一外延较小的具体的“抢女表”的行为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影响四化建
99
论 辩 胜 术。
98。
设和安定团结“
,这样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抢女表行为的本质,足以引起人们对这一案件的高度重视。
100
。
09。论 辩 胜 术
限制正名
在论辩中,一个概念所指称的范围必须恰当,不能过大或过小。当我们认为某个概念所指称的范围太宽,需要加以缩小时,可以使用限制的方法。所谓限制,就是增加某个概念的内涵,使它由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新的概念的论辩方法。
在论辩中恰当地使用限制正名术,同样是一种制胜的强有力的武器。
比如。
1938年10月,美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写了以讽刺和揭露希特勒为主题的电影剧本《独裁者》。
第二年春天影片开拍时,派拉蒙公司说:理查德。哈定。戴维斯曾用“独裁者”写过一出闹剧,所以这名字是他们的“财产”。
卓别林派人跟他们谈判无结果,又亲自找上门去商谈解决的办法。派拉蒙公司坚持说:“如果你一定要‘借用’‘独裁者’这个名字,必须付出2。
5万美元的转让费,否则就要诉诸法律!“
卓别林灵机一动,当即在片名前加了个“大”字,变为“大独裁者”
,并且风趣地说:“你们写的是一般的独裁者,而我写的是大独裁者,这两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
101
论 辩 胜 术。
19。
说完扬长而去,派拉蒙公司的老板们个个只能气得干瞪眼。
卓别林通过对“独裁者”
这一外延较大的概念进行限制,增加了“大”这一内涵,使它过渡到了外延较小的“大独裁者”这一新的概念;便获得这场论辩的全胜。事后卓别林对朋友幽默风趣地说:“我多用了一个‘大’字,省下了2。
5万美元,可谓一字值万金!“
相反,如果某个概念该限制而不限制,就往往会被人钻空子。比如,隋文帝杨坚先前嫌恶嫡长子杨勇,下令废杨勇而立杨广为皇太子,准备让杨广继承王位。
但杨坚临终时,突然发现杨广竟要奸污自己的宠妾宣华夫人陈氏,于是急欲召杨勇进宫,以便改立太子,吩附后事,可是当时杨坚又气又急,大叫“召我儿!”由于没有具体地指明是哪一个“儿”
,这就被杨广和一些奸臣钻了空子,施展阴谋,夺了皇位,号为隋炀帝。
杨坚如果对“我儿”进行必要的限制,说成“杨勇我儿”
,这样对方就钻不到空子了。由于他该限制而没有限制,结果造成了终身的遗憾。一个论辩家不能不以此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