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女孩的成长轨迹:我在美国读本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中国女孩的成长轨迹:我在美国读本科-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偶尔会有一个小孩戴着头盔骑着单车驶过。这些看上去就像是美国电影里似的。

第二部分 第30节:在美生活趣事(8)

我们出了早市,周围就静下来了。美国的城里,总是很宁静。我们说笑着,走过那些精致的教堂,静默的橡树,安稳的长椅,向州政府走去(LouisianaCapitalBuilding)。州政府在周末是向游人开放参观的,因此有很多的学生都会来。离州政府近了,现代水泥建筑骤然增多。在进入州政府广场之前有一条马路,马路边就是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图书馆。那一天州政府广场前面的马路上有很多人都在打篮球,于是,一条马路就成了小小的篮球场。可是只能打半场了,因为马路可没有篮球场一样大。人们分成了很多组,有小孩子、年轻人,也有中年人,围观的人也有很多,他们就那么悠闲地坐着看球。也有的人推着婴儿车来看球,那小小的婴儿跟洋娃娃似的,淡金色的小卷发,忽闪忽闪的碧蓝色大眼睛,好玩儿极了。她的母亲在旁边轻声地对她说话:〃宝贝,看看爸爸的球打得多好!〃这是祥和的景象。但是警察还是来了,警车只停了一辆。一个戴墨镜、腰间别着对讲机、穿着制服的警察也搬了小凳,饶有兴趣地看球,还吹着口哨。也许是出于对美国警察感兴趣,便微笑着打量他,还打了招呼。他挥挥手:〃哈啰,你们好。〃这里其实是一个募捐现场,打球的人必须登记才行,而登记时是要交登记费的。这些登记费要捐给这个城市的教堂,捐给一些需要帮忙的人,特别是一些残疾或贫困的孩子。这的确是一个高尚的社会义务活动。也有更多的人在登记,更多的临时篮球架也搭了起来。这些公民做这种事情似乎习以为常,很是叫人感动。〃篮球路〃的尽头就是州政府了,前方有一片宽阔的大草坪,中间是一个玫瑰花园,那无尽的绿色铺天盖地地席卷下来,真是美丽极了。

我的HostFamily

我的HostFamily是帕克一家(theParkers'),住在离我上学的城市巴吞鲁日(BatonRouge)很远的圣夫朗西斯威尔镇(St。Francisvill),开车要1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过节时,杰瑞和贝琪,还有朱丽,就会一起来接我上她家玩儿。

美国的南方总是被密西西比河绵绵地缠绕着,帕克家再往下一点就又能看见这条美丽的大河了。

这个家庭里,男主人叫杰瑞(Jerry),女主人叫贝琪(Becky),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女孩子叫朱丽(Juli),今年10岁了,聪明可爱;老二是叫史戴夫妮(Stephine)的栗色头发女孩子,17岁了,她似乎对做家务事很感兴趣,总是在不停地帮忙。当然她的钢琴弹得很棒;最大的男孩子叫马休(Matthew),和我一样大,18岁了,他喜欢开玩笑和吃巧克力,有点懒洋洋的,总是不停地逗他的小妹妹朱丽,和她打架。

第二部分 第31节:在美生活趣事(9)

这三个孩子是感情极深的好兄妹,但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朱丽来自中国的天津,一头蓬蓬的长发,是个精灵的小女孩儿,也不知道是谁教了她点剑术。我在她家过节的时候,她就会拉着我和我比剑。她只知道自己来自中国,其他的什么也不知道,一句中文也不会讲,是杰瑞和贝琪在她两个月时从中国福利院领养的小宝贝。她和我玩儿时我写我的中文名字,她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的中文名字(MiddleName)叫Hui!〃我想要是写成汉字的话应该是这个〃慧〃吧,聪明而美丽的意思。她的全名就叫朱丽安娜·慧·帕克(JulianaHuiParker)了,大家亲切地叫她朱丽。

史戴夫妮是从罗马尼亚领养来的小女孩,不大讲话,总是害羞而文雅的样子,喜欢不停地帮她妈妈做家务事。贝琪就轻轻地亲亲她的额头:〃谢谢,亲爱的。〃她马上就要上大学了。她决定上圣夫朗西斯威尔的社区学院(munityCollege),最近在为申请而忙碌着。

马休是从意大利领养过来的男孩子,幽默极了,除了吃巧克力以外,他爱在自己的房间里鼓捣CD听。再就是和他的狗——斯宝特(Spot)在一起玩儿。

帕克一家住在圣夫朗西斯威尔镇的边缘上,像童话中的房子一样。

房子的周围没有美国典型的花园和车道,取而代之的是房子周围一片茂密而高大的松树林和鹅卵石铺成的车道。鹅卵石有各样的颜色,灰的,红的,黑的,白的,黄的,还有透明的,好看得很。

两边是密密的灌木林。灌木林那边就是一大片空的草地,橡树的叶子落了一片,把车道都盖住了。

杰瑞说这儿能看见野鹿和狐狸,感恩节他们送我回去时,就真看见了一只漂亮的野鹿。

他们家有两只半人高的狗。有着黑白相间的毛皮的是斯宝特(Spot),它是马休的狗;黄色的狗是米茜(Missy),朱丽说它们都是〃好姑娘〃。而米茜更文雅一些。但马休说他的斯宝特才更好,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斯宝特喜欢我,我坐在草地上时它就过来趴到我身上,那么大的狗,抱起来暖暖的,舒服极了。它试着舔我的脸,我就伸出手去让它舔我的手,可还是不小心让它舔了一下脸。朱丽说:〃哦,它喜欢你。〃斯宝特就不起来了,好沉呀。

他们家还有9只猫咪,我只见过其中的3只,黄白相间的叫玛丽(Mary),纯黑的叫弗罗利亚(Floria),黑白相间的叫凯蒂(Kitty)。凯蒂是没有尾巴的。我问朱丽它的尾巴是不是掉了还是受伤了?朱丽说不是呀,就是那个品种的猫咪。我不信,又问贝琪,她说:〃对呀,凯蒂就是那个品种。〃天,这可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古怪的猫了。不过它胖胖的,可爱极了。其他的猫我就没见过,朱丽说那是因为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林子里玩儿的缘故。

第二部分 第32节:在美生活趣事(10)

玛丽倒是很温顺,可当它叼着一只小老鼠给主人看时,我就不敢再抱它了。

美国生活二三事

史黛夫妮的话剧会

我的hostfamily帕克一家的大女儿史黛夫妮要参加一个社区的中学生话剧演出了。话剧演出的节目是一个很著名的英国维克多利亚时代的幽默爱情故事,名字叫做《做厄纳斯特的重要性》。她的妈妈贝琪给很多朋友都发了邀请单,我自然也得到了一份。那份邀请单制作得很精致,印着花边的纸上优雅地写着几行漂亮的花体字:

诚恳地邀请您参加《做厄纳斯特的重要性》,地点是圣普罗斯派立的老基督教堂。

坐朋友的车,从巴吞鲁日开车到圣普罗斯派立大约花了1个小时左右,天已经黑下来了。车窗外是无尽的田野,在夜幕下成了墨蓝的色彩,高低起伏着。那是一座精致小巧的白色教堂,颇像《汤姆·索耶历险记》里的那一座,主教堂的后边是主日学校,我曾经在圣诞节时和帕克一家到那里做过礼拜,还记得牧师领着大家在主日学校围坐在圣诞树下边讲解《圣经》的事,就像是画儿一样。一般来说,这种话剧会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是一种社区活动,类似这种的社区活动有很多种形式,在美国很是普遍。

我们到了的时候,话剧已经演了一会儿了。一进去,就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儿站在门口递过来了表演单,上边写着演员的名字。朱丽也不坐着,靠在墙边像个小鹿似的伸着脖子看演出,见我来了,伸出胳膊,小声叫了一声〃嗨〃,把我按到她前边的座位上去了。〃你姐姐呢?〃〃前边呢,一会儿就出来演了,她打扮得可酷了。〃

史黛夫妮还没有上场,不过台上那些衣着可爱的年轻人和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诵,真是叫人觉得这是一场不错的话剧会。《做厄纳斯特的重要性》原本是一段很著名的叙事诗,曾经被奥斯卡·维尔德(OscarWilde)改编成电影,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在一群孩子的努力下,又变成了一幕话剧。来观看的人很多,不大的教堂里挤满了金色棕色的头发,大家都兴致勃勃,认真地观看着他们的演出,连教堂里的彩窗都在柔和的灯光下闪烁着喜悦的光芒。10年级的阿丽克丝(Alexandra)扮演一位名字叫做格万朵琳(Gwendolen)的年轻可爱的小姐,她穿着类似中世纪模样的粉红纱裙,戴着白手套和一顶淡粉的帽子,活泼地念着她的台词,而12年级的史黛夫妮则要扮演一位顽固保守的姨妈——布莱克纳尔女士(LadyBracknell)。最小的演员是8年级的海丽(Haley),她要扮演的是另一位名叫谢丝丽(Cecily)的年轻小姐。别看她年纪小,优雅的举手投足,流畅的表演,再加上一身蓝白色的衣裙,真是非常完美。过了一会儿,史黛夫妮上台了,朱丽连忙激动地捅捅我:〃看,那是我姐姐。〃我简直没认出她来,平时文静温柔的史黛夫妮穿着一身黑色的纱裙,布料看上去不是很柔和,飞着边儿,像她表演的〃倔犟的姨妈〃似的,胸前挂着一条白色的项链,带着一顶黑色的纱帽,更有趣的是她手里还拿了一根老人才用的手杖。史黛夫妮的声音原本就不是很细声细气的,经过她这么〃一加工〃,简直就是一个惟妙惟肖的〃顽固的姨妈〃。在剧本里这个〃顽固的老姨妈〃总是在不时地生着气,〃姨妈〃总是昂着头,用骄傲和不可顶撞的语气说着一长串句子。史黛夫妮演得棒极了,迎来大家一片掌声。中间休场时,贝琪,杰瑞,还有南茜奶奶,鲍勃爷爷,大家都聚到了一块儿。〃你好吗?亲爱的?〃南茜奶奶总是那么慈祥。〃很好,圣诞节您给我买的书我一直都在看呢。〃听我这么说,南茜奶奶很是高兴。朱丽很赞赏她姐姐的表演,跑到外边捡了几块石头说是回家送给史黛夫妮的。我又仔细看了一下演员表,发现〃学生导演〃竟然是史黛夫妮,而总剧目导演竟然是她的妈妈贝琪!这真是太棒了,这么精致的话剧完全不像是业余的呢。话剧进行了大约两个小时左右,幽默的情节不时引发出一片笑声,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这部剧,竟然也很感兴趣了。

第二部分 第33节:在美生活趣事(11)

结束时所有的演员都站在了外边,送着观众,并和我们一一握手,像模像样。他们还是穿着漂亮的演出服装,在夜晚的灯光下显得非常优雅。史黛夫妮看见我,很调皮地用〃顽固姨妈〃的声音大叫了一声我的名字,看见她还穿得黑黑的,逗得我不行。〃手杖是鲍勃爷爷的。〃她笑着说。

这种活动在美国总是很有趣,也有很多,它们可以说是美国人主体生活的一部分。教堂集会、做义工、社区活动、音乐会、各种各样的派对等等,都是很普遍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和这些事物打交道,也是理解西方文化的一种不错的方法。

过MardiGras节

2005年的2月8日是我第一次过MardiGras节。

在这之前在图书馆碰到好朋友,一脸兴奋地问我:〃MardiGras时你要做什么?〃我使劲儿眨眨眼睛,在大脑里仔细地搜索了一遍,确定我从来没有背过这个单词后,摸摸脑袋问她:〃那是什么?〃〃是狂欢节啊!可以看花车的!〃哦,原来如此。再后来,校园里关于MardiGras的海报一下子多了起来,一幅幅地挂着,漂亮极了,封面则是假面舞会的邀请函。上物理课时,格莱格教授开玩笑地说:〃大家现在有问题就来问我呀,过几天你问我我也答不了了,我要去新奥尔良度假看花车了。〃

有一天从图书馆出来,随手拿起一份校报《老虎周刊》(TigerWeekly),读到一段关于MardiGras的历史,便记住了。MardiGras是在1699年由法国传入新奥尔良的。早期的法国人在密西西比河畔庆祝这个节日,时间久了,当地的新奥尔良人就加入了MardiGras的庆祝,还成立了花车游行队。MardiGras的意思是〃肥胖的周二〃(FatTuesday),通常在复活节的前47天开始。我们的英文课教授柏本夫人说因为那天人们吃得太多了,才叫〃肥胖的周二〃的。紫色、绿色和金色是MardiGras的法定代表颜色,是1872年由花车游行之王莱克斯选定的(KingofCarnival,Rex),紫色象征公正,绿色象征信仰,金色则象征力量。人人都非常喜爱MardiGras,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节日。

考完最后一门周考之后,跑回学校的公寓,赶快给朋友打电话,约好时间一起去市中心看花车游行了。

巴吞鲁日是一个宁静的城市。没有到市中心之前,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浓密的橡树林,有白墙红瓦,像童话中一般的房子在树叶的间隙中躲着阳光,天蓝得一直伸展到柏油路的尽端;忽然之间,浓密的橡树林淡下去了,路易斯安那州政府的大楼从视野里冒出了尖儿,路上的车子一下子多了起来,现代建筑也稀稀落落地出现了。

到了市中心,和朋友们高兴地跑到街上,东瞧西望。今天的人格外地多,看上去整个城市都被挤满了似的,这真是令人高兴的景象:几乎人人都穿着紫色衣服,似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被紫色涂了一遍;脖子上挂了好看的珠子的人们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大声地说笑着,有好多人拿着小巧的啤酒瓶,坐在路边的小凳子上满足地喝着;有金色头发的小孩儿追来追去,大声嬉笑着,他们有的戴着金色羽毛的面具,有的戴着花哨的帽子,只能看见他们碧蓝碧蓝的大眼睛在羽毛的后面眨呀眨的。

第二部分 第34节:在美生活趣事(12)

我的室友苏卡妮娅

我住在校园里的尼克森(NicholsonApartments)社区的学生公寓。我的室友是一位印度女孩儿,她的名字叫苏卡妮娅(Sukanya)。她的皮肤是深棕色的,大而明亮的眼睛闪动在卷卷的长睫毛间。平日里和人交往时,她的快言快语和爽朗伶俐的笑声,总叫人感到很惬意。到晚上要睡觉时,她总是把头发辫成两只麻花辫子,在说一声〃GoodNight!〃后,就像个小女孩儿一样蹦跳笑闹着跑到房间里去睡觉。她像我的姐姐一样,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我和苏卡妮娅的尼克森社区,到处都是枝繁叶茂的橡树,终年常绿。

在尼克森,所有学生公寓的房子并不高,只有两层。墙身是粉红色的砖,第二层则带有一条长长的露天人行穿廊。房子和房子之间的空地上,有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