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你的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放你的人生-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际上,网络的行为和精神,核心本质就是两个字开放。如果没有开放,也就只有个人电脑,无所谓宽带和网络,当然也没有〃互联网〃这一事物。并且,这种开放是真正彻底的开放,体现了平等、自由、共享、免费等精神,尽可能地抹去了从族群的文明、文化、体制、国界到个人的年龄、身份、知识、性格、思维等各种差异所带来的阻力因素,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对于个人视野来说,网络在信息上的资源主要体现在发布和接受两个方面。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受益者,并且还不受地域、文化、官方和编辑主观意志等的限制。
 因此,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将极大地充实自己的信息库,开拓自己的视野,使生活各个方面都会由此收益。譬如就业,网络求职对于求职者来说,就有方便、针对性强、覆盖面广、节省时间和金钱等好处。对于招聘者来说,也有节约成本、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优点。2005年央视《东方时空》曾进行过一次调查,在〃你最主要从哪个渠道获得招聘信息〃的选项中,50%的大学生选择〃网络〃,而排在第二、第三、第四的选择依次为〃学校公告〃、〃报纸杂志电视广告〃、〃亲友熟人〃,分别占比例为21%、14%、9%。而针对企业〃贵机构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招聘员工?〃(可选2项)的调查中,〃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告〃、〃到学校挑选〃、〃熟人推荐〃、〃参加社会招聘会〃的选择分别为87。1%、24。1%、22。4%、25。9%、24。1%。
 在信息发布上,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记录生活,这里没有先入为主的编辑,没有卡住信息于无形之间的政审,删除永远是滞后的……换句话说,网络的世界性通用和开放,以及BBS、论坛、博客等技术的成熟,让人们获得了〃言论自由〃的空间。并且,这种发布通常近乎免费。
 〃人人都是司马迁”
 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在2006年7月曾进行过一次以〃新媒体的革命〃为主题的商界名家午餐会。会上,我,还有田溯宁、王波明、方兴东、潘石屹、王中军、王伟嘉、许戈辉以及央视国际的负责人等都在一起交流。其中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的发言给人印象深刻。
 她说:〃我们这一年一直关注博客。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年纪最小的博客主人只有8岁,最老的80岁。这些人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用文字,像写日记一样;用图片,就是拍照片。一个社会有这么多的人将自己每天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长此以往,通过新媒体形式,我们能得到一个由许许多多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记录下来的一个真实的社区,一个真实的城市,一个真实的国家发生的变化。”
 〃有人担心是不是制造了太多的信息垃圾,也有人问博客今后到底何去何从。就我自己的体会,我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变成了司马迁,每个人都在记录历史。设想一下,我们历史上哪朝哪代有这么多人记录生活、阐述观点、抒发情感、记录历史……并且,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司马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记录历史,从而被历史记录。今后随着网络和博客技术的普及,我想人人都可以成为司马迁。”
 在信息的接受上,网络的特点和优势一样明显,一样因为不受限制,而能够带来及时、自由、海量的信息。同时,随着相对于纸质和电视媒体等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这种信息服务将更加完善。譬如,你看新闻再也不需要到楼下去花钱买份报纸,并且还必须要接受该报编辑的主观信息过滤、印刷发行等环节所带来的〃非第一时间〃的滞后性。只要在家〃鼠标〃一点,信息的提供免费、及时,并且从人民日报到其他报纸的新闻在网上样样免费可见,助你〃广开眼路〃〃兼听则明〃。
 
  第38节:第2章 视野开阔(12)
当然,因为网络的没有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良性约束的事物也会跳进人们的视野。譬如〃芙蓉姐姐〃等现象,再如他人发布的言论可能是恶毒的、恶意的、不正确的、没有公平立场的、侵犯隐私的,甚至可能干脆是散播病毒。但是,这些并不是网络的错,也不是网络开放共享的错,错的只是有意提供和传播这种信息的人。
 唯一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必须跟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要有自己独立判断和思考的智慧与能力,必须善用万维网。用一句年度最流行的网络语来说:就算信息〃很黄很暴力〃,关键在于自己不要〃很傻很天真〃。
 2.交八方友,打破圈子限制 交八方友,打破圈子和经历对个人视野的限制,也是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
 交际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使人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身心健康逐步提高,也为人的思想、思维、观念、视野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信息来源。就算从朋友那得来的大多是〃道听途说〃,显然也比自己〃不闻天下事,两眼一抹黑〃好。
 生命中不能没有朋友 美国畅销书作家汤姆·拉思在其著作《死党朋友:你生命中不能没有的人》曾得出结论:大多数无家可归、婚姻失败或暴饮暴食者,都是因为他们缺少友情。汤姆·拉思的调查还总结说:如果一个人最好的朋友饮食习惯健康,那么他饮食习惯健康的可能性要大5倍;如果一个心脏病患者没有三四个关系亲密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是其他心脏病患者的2倍。
 在我去年进行的开放型成功人士大量采访研究当中,就发现善于结交朋友是绝大多数成功者共同的成功要素。尤其是商业领域里的创业者,他们不同于传统东方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从父辈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他们更多的是靠与伙伴的联合,组建一个互补的创业团队,共同筹备启动资金,或者通过朋友寻找风险投资,进而才能够获得人生成功。这也成为了一个新经济领域的显著特点:团队创业。譬如百度的李彦宏与徐勇,亚信的田溯宁和丁健、共同创建chinaren网和空中网的杨宁和周云帆,E龙的唐越和张黎刚,携程的季琦、梁建章、沈南鹏等等。
 〃交八方友〃对于生活范围局限于校园之内、却又面临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也一样重要。大学生需要注意打破校园圈子的限制,一方面通过父母和师长了解社会,一方面通过假期实习、打工结交一些身在职场的〃社会上的朋友〃,扩大视野和见识。当然,这种〃社会上的朋友〃肯定不是街头混混。这同样是形成完整人格的一部分,因为任何一个大学生最终也要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王冉在哈佛的学习心得 易凯资本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冉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学士和工商管理学硕士,在一次我们商会组织的活动中,他曾谈过自己在哈佛大学的学习心得: 〃我在学校的时候远非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功课上。我宁愿花时间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听演讲、组织活动等等。如果天天关在校园里读那点书,我想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浪费哈佛的经历。我觉得如果要想在哈佛的教育里最大限度吸取营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那些课程的掌握上,而是要把自己融进那个人文环境,利用这个人文环境能给你带来的这些特殊的机会包括跟世界一流人才的交往、交流的机会从而真正打开自己的视野。”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不应该仅仅是教人知识,比如现在我工作中所用的知识都不是那时候学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其实是另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拓展人的视野从而能让人看得更远;另一方面是锤炼人的意志从而能让人走得更远。前者包括教你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者包括培养自信、幽默感、团队精神、求索意识等等。这些都比纯粹的'知识'重要得多。当然,哈佛生活特别是两年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也在表达和交流以及快速阅读等方面磨砺了我实实在在的能力。”
 加拿大加达国际商务公司的总裁阎长明也曾就出国留学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很多留学生到了西方社会,就只重视学习ABC和自己的专业,课余有时间就拼命打工,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固定的模式里,这对于开阔视野和日后在外发展其实是很不利的。”
 
  第39节:第2章 视野开阔(13)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朋友〃这个词已经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接触更加频繁,朋友越多代表路子越广,因为可以跨行业、跨地位、跨国界的互为资源。另一方面,社会日渐浮躁和功利,人与人之间有太多分不清的是非真伪,也有着太多的客套、应酬、交际,以至于〃朋友〃的定义越来越广,越来越有酒肉朋友的内涵。
 当然,上述现象只是在向我们表明:朋友,也需要有所选择;朋友,也需要分门别类。
 通常来说,人们交友有两个原则: 其一,同质原则。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选择朋友的首要标准都是同质性,譬如志同道合、性格相投、兴趣相同、门当户对,或者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经历等。知己往往也就产生在这类朋友当中。
 其二,互补原则。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功利原则,这种交际,实际是在追求个人的能力、视野、信息、资源不足的弥补。人们也经常会寻找对自己事业有所帮助、对自己人生可能有用、对自己的不足能有补益的朋友,或者说援军和盟友。
 此外,人情世故在东西方无论哪个社会都永远也免不了,所以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刘二飞的交友方式 我和刘二飞也认识多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是最早一批从北美回到香港工作的。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刘二飞的交友方式很简单:决不把朋友关系商业化,同时多帮朋友,少麻烦朋友:〃做朋友就要纯洁,要多为朋友着想,不能什么事都去求他们。反过来,如果他们有事找我帮忙,我绝对会倾尽全力去做。”
 正因为刘二飞对待朋友真诚,反而使他的朋友愿意成为他的客户。当年中海油海外上市,与刘二飞所在公司无关,但他还是无私地给朋友时任中海油董事长兼CEO的卫留成打电话,作出有关上市的建议和想法。后来出于各种原因,中海油第一次上市失败,卫留成就毫不犹豫地把中海油二次上市的业务交给刘二飞,刘二飞也不负所托,帮助中海油成功地上市。
 就朋友而言,知友、好友、益友、盟友,这是四个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因此,我们在交〃八方友〃时,也需要在〃同质〃和〃互补〃之间寻找到平衡。
 如果结交知己,同质原则显然最重要。但问题是,人生常常〃得一知己足矣〃,我们最需要面对的是多元化的人和世界,我们经常需要交往的是不同类型的朋友,尤其对于一个志在四方、志在创业、哪怕仅仅希望获取广阔视野的人来说,更是〃交八方友〃才能做〃八方事〃。
 鸡鸣狗盗之辈,君子所不屑,世人所不愿交,何况孟尝君这等身份、形象、名誉的人。然而,孟尝君却不得不靠两个鸡鸣狗盗之辈从秦国脱险。可见,小人难成为好友和益友,难以信任,但未必没有合作。同理,许多好友虽然彼此惺惺相惜,值得信赖,但各为其主时,也难免沙场拼杀。
 做多元事,成多元才,打破专业和技能限制 做多元事,成多元才 我以前在北大担任兼职教授时的同事王亚非是个典型的做多元事、成多元才的人,她既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助理,也是海问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和李宁体育公司的独立董事,一个很好的商界英才。而她之所以能够有多元的才能,跟她从学生时代就做多元事有关。
 在读书时,性格外向的王亚非就在课堂学习之外,主动将触角从班上伸向校园以及校园之外。她参加学生会,加盟文艺部,频频参加各种校内、校外活动,积极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也由于她的性格大方,善于活动,再加上有英语优势,因此还作为全国学生代表参与了对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等重量级人物的接待工作。这些做多元事经历也让王亚非从小就收获很多〃我的视野变得开阔,我的思想也更开放了〃,也因此才有她后来的多元经历。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大学毕业生放弃一份还可以的工作,甚至情愿零薪水地去做一份工,仅仅因为专业完全对口。
 
  第40节:第2章 视野开阔(14)
我感到很惊讶。
 我还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明星,〃为了艺术而献身〃;某某专家,为了研究专业技术,弃家庭于不顾;还有更多的某某人,经常指责别人做多元事,有多元爱好,从事跨专业、行业的工作,就是〃不务正业〃。
 我更感到惊讶。
 这是我们生活当中常有的一元化思维误区之一。专业,只是学校培养大学生为自己和社会服务的一种技能,它只是〃技〃和〃术〃;文凭也仅仅只是个认证,一个敲门砖。我们不应该把〃物〃高于〃人〃,把〃术〃当成〃道〃,把文凭看得比能力重要,又把技能看得比人还重要,最终使自己成为专业和技能的奴隶。
 许多人常把专业当成终生奋斗的理想,无论是现实原因还是内心意愿,固然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把这种〃忘我〃强加给别人,变成了〃忘人〃忘记了家人和朋友,以及忽视〃做人〃的根本,就非常荒谬。在现代社会缺乏情商,也就很难拥有成功。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就像只拥有金钱一样,拥有的只是单项的成绩和成就,这不等同于成功。就像人们肯定不会承认二战中那些帮助希特勒制造〃杀人武器〃、帮助日本人研究化学武器的科学家们是成功人士,因为他们只问科学不问人学。
 不在乎诺贝尔奖的崔琦 在著名主持人杨澜的多年采访生涯当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人崔琦。
 崔琦出生在河南最贫穷的农村,十几岁都还没有读过书。有一次,有个机会可以让他出外读书,他母亲就把家里仅有的面粉做了几个馒头,给他带上,然后叮嘱他说:〃你要出去好好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有前途,秋收再回来看我们。”
 当时的崔琦跟着一个远房亲戚走了。没想到之后的战乱让他这一走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