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什么时候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股市什么时候垮?-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45节:股灾不等于经济衰退(2) 
事实上1987年股灾还是对某种经济产生了影响,那就是货币经济。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形成了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货币经济,主要由金融业、金融市场构成,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各种金融工具和杠杆。 
换言之,货币经济就是钱的游戏,有钱才能进去玩。 
1987年股灾发生后由于各国央行救市措施及时,金融市场很快消化了全球股市下跌的负面效应,使实体经济躲过一劫。 
1990年开始,日本经济开始衰退,经济动向指标逐月下降,经济需求大范围萎缩,生产力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几乎陷入停顿状态,经济增长率每况愈下,于是,1991年股市泡沫破灭后引起股灾,经济恶化,整整倒退了10年。 
有意思的是它的邻居韩国也经历了股市泡沫,跌幅比日本还大,但经济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GDP继续攀升。 
股灾为何厚此薄彼,专门跟日本人过不去? 
原因就是刚才所说的,单纯股市下跌并不能对经济产生影响。日本的情况是股灾引发金融和房地产风险,很多银行因为房地产泡沫破灭产生坏账,而政府为了防范风险又实行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加剧了银行大量坏账的发生,最终引起经济衰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更是经济形势恶化的结果,其重灾区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都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竞争优势下降。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而下降,而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能根据形势作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占GDP 的比重均超过国际警戒线5%的水平。 
二是外债压力大。这些国家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从而导致外债加重。如泰国外债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超过1500亿美元,外债在GDP中比例很大,形成虚假的经济繁荣。 
三是汇率制度僵化。当时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了较大幅度的升值,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未及时调整汇率,从而产生货币高估的现象,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危机爆发初期,各国货币除了贬值别无他法,又导致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胀压力加剧,致使股市暴跌。 
四是银行不良资产日益膨胀。银行贷款发放审查不力,随意性强,房地产投资比重偏高,商品房空量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泰国金融机构出现了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多家超级集团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发生金融机构倒闭,印度尼西亚更是信用危机加剧。这些经济因素从各个方面打击了股市,投资者空前悲观,纷纷撤出资金,股市下跌反过来又促使货币进一步贬值和金融危机的加剧,股市再次大幅下跌。 
亚洲金融危机又一次显示了传统理论的正确性,原因是受股灾冲击的各国,普遍出现由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共同构成的资本市场的严重泡沫,不仅沉重打击了货币经济,而且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直接关联实体经济,从而使宏观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衰退便在劫难逃。   

第46节:突发事件(1) 
2。突发事件:〃9·11〃 〃9·11〃恐怖袭击事件属于不可预期的突发事件。经济学将它称为一种典型的暂时性的外生性冲击。由于它的突然性和巨大冲击力,极易给投资者的心理造成震撼和恐惧,因此产生恐慌性抛售和无理性市场行为,具体到股市则是诱发股灾的外因。 
〃不幸中的万幸〃,〃9·11〃恐怖袭击后一名经济学者说,〃如果飞机撞到华尔街,世界都将陷入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虽有些夸张,但我们真的不敢想象华尔街毁于一旦后世界金融市场的反应,后果决非一场股灾的程度。 
在金融学上,如果所有信息能完全反映在金融产品价格中,并且任何投资者或投机者都无法利用上述信息获得稳定的、持续的超常收益,那么这种市场就是有效的市场。市场的有效程度取决于价格对信息的反映程度以及信息本身的属性,其价格变化已包含所有信息。 
信息一定要反映在价格中,它将影响人们的预期。〃9·11〃事件后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期导致美国股市暴跌,因为它是一种突发事件,是人们所无法预期的,投资者更无法确定对美国经济的预期。 
华尔街这个全球金融市场的宠儿,继1929年和1987年两次股灾后,又经受〃9·11〃事件的冲击,一周之内损失了14%的市值。在恐怖事件的死难者中,很多是活跃在纽约各大金融机构的精英人士和华尔街的投资专家。 
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美国证监会立即中止股市交易,这不仅因为纽约交易所硬件设施受到严重损坏,更主要的原因是交易所里的经纪商和基金经理在暂停交易的几天里,要充分估算出对流动性资金的需求量,努力筹措充足的现金以备开盘后可能发生的抛售狂潮。 
面对恐怖事件后投资者急于避险的心态,他们必须寻求额外清偿力,或者压低市价抛售股票,或者向政府寻求帮助。前者会引发股价大跌,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后者更具可行性。 
政府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为避免因恐怖袭击事件导致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美联储在事件发生后立刻向国内主要金融机构提供超过800亿美元的流动性贷款,缓解它们的市场压力。   

第47节:突发事件(2)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宣布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基本内容是宣布股市停市四天,发布保证复市时公平正常的交易秩序和增加市场流动性紧急指令,另外纳斯达克证券市场采取临时措施,暂停执行对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的股票的摘牌规则,使660多家公司逃脱了〃死刑〃。 
华尔街上的金融机构表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美国著名的债券商费茨杰罗德公司有600多名业务员在灾难中丧生,损失惨重,但它两天内就恢复了正常的债券交易。 
尽管如此,周一复盘后的纽约乃至全球股市仍出现了恐慌性抛售,可见突发的恐怖事件对投资者信心影响之大。 
〃9·11〃后金融业从安全角度考虑更倾向于电子交易,为顺应这种趋势,纽约证券交易所并购了电子证券交易商群岛公司,涉足电子交易市场。恐怖事件还使投资者对各种潜在风险提高警惕,并给金融市场品种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投资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投资多元化以分散风险。 
最明显的倾向是大量投资涌向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场,如美国高盛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大宗商品投资收益已经超过证券发行收入,突发风险的增加也使因对冲风险闻名的对冲基金蓬勃发展,〃9·11〃事件后短短5年内美国对冲基金规模翻了一番,达到1。2万亿美元。 
纽约金融业分布格局也因此发生显著变化,华尔街所在的曼哈顿下城地区是纽约传统金融区,恐怖袭击令其几近瘫痪,各大著名金融机构纷纷将员工转移到其他地方,从而在纽约形成一个新兴的金融区,曼哈顿中城地区。 
我们来看看世界著名投资者们在〃9·11〃之后的反应。 
纽约股市复市前夜,巴菲特安慰惊慌失措的投资者说,我一股也不会卖,万一股价跌得离谱了,也许我还会再买进一点点,从经济的角度看,〃9·11〃之后美国还是美国。 
一年后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跌了10%和20%,巴菲特的投资篮子里添了什么菜,他有无实现自己的许诺呢?这位华尔街常青树确实没闲着,瞅着现金告急、濒临破产的几家公司,落井下石做了几单小生意,先后收购了一家内衣生产商,一家相框制作公司,一个种猪、家禽养殖场和一家服装生产企业,全是勤劳致富的传统企业。除此之外,老人家并没有出于爱国情怀奋然入场救市,虽然他手里有的是现金。 
另一位华尔街著名基金经理林奇在复市后股市连续下跌时说,美国经济仍有上升空间,现在最理智的选择就是持股,再持股,然后获利。   

第48节:突发事件(3) 
他是怎样做的呢?林奇掌管的麦哲伦基金在此后几个月内抛售了7只账面赢利的股票,从而躲过长达数年的漫漫熊市。 
他们都没有响应当时流行的〃爱美国就要救市〃的倡议。 
因此可以看出,不要把爱国与赚钱简单联系起来,这是两个在永不相交轨道上运行的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为干预或救市措施虽能对股市短期走势产生短暂微弱的影响,并不能使华尔街摆脱它自身前进的内向规律。 
小布什为了稳定投资者决心也做了不少努力,〃9·11〃后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出来说美国股市没问题,美国经济运行正常。然而只要他一讲话,华尔街股指就立即下跌,屡试不爽,后来美国民众说总统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但讲话就免了吧。 
以至于后来连萨达姆也不相信小布什的话,导致美国大打出手。也许小布什暗想,我拿股市没辙,收拾你萨达姆还是可以的。 
索罗斯:可怕的经济杀手 1。资本面前,不谈道德 索罗斯,一位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投资家,金融史上独一无二的怪才与天才,能敏锐捕捉任何最微不足道变化的投机家,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合法合规金融基础上的行为,因而他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相当数量的粉丝。 
索罗斯有两个前无古人,或许后无来者的成就,狙击英镑、〃血洗东南亚〃。 
对于世界其他最顶尖的投资高手而言,拥有其中一项便足以傲视全球,因此我们称索罗斯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机家并不过分。 
由于他一手引发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对他切齿痛恨,尽管索罗斯为60多个国家的教育、医疗和经济发展投入几十亿美元,但这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某些舆论对他的敌视。 
其实金融市场就是战场,就像索罗斯自己所说的那样,在这里道德不是评价的标准,不能将资本市场上的胜负转变成对人格的攻击。他的成功应当归功于敏锐的判断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不是所谓的扰乱市场。 
很多投资者认为金融市场应该是有序的,股价也应有固定的逻辑。但索罗斯却持相反观点,他认为金融市场是动荡的、混乱的,如果把它的一举一动当做是某个数学公式中的一部分来把握,绝对不会奏效。 
索罗斯深信数学不可能控制金融、控制股市,反而心理因素能够控制市场,更确切地说,只要掌握住民众的本能才能控制局势,即了解群众何时、以何种方式聚在某一种股票或金融工具的周围后,成功的投资者才会走到前台。这就是索罗斯的〃坚果壳〃理论。   

第49节:突发事件(4) 
从20岁起就进入华尔街的索罗斯可谓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他与罗杰斯合伙的基金打败了巴菲特、林奇,索罗斯成为最能赚钱的基金经理。有人算了笔账,如果1969年以10万美元投资索罗斯创办的基金,到1994年他将拥有1亿美元。 
然而股市没有常胜将军,股神巴菲特犯过错,索罗斯也不例外。 
1987年股灾是索罗斯的滑铁卢。当时他认为日本股市即将崩溃,转而看好美国股市。9月份他把几十亿美元从东京转移到华尔街,谁知一个月后股指狂跌508点,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股市一路下滑,而日本股市却相对坚挺。 
索罗斯决定抛售长期股票份额,其他交易商捕捉到这个信息后借机猛砸相关股票,使期货的现金折扣降了20%。在这场华尔街大崩溃中,索罗斯损失了将近8亿美元,量子基金净资产跌落26。2%,远大于美国股市17%的跌幅,成为这场灾难的最大失败者。 
面对有史以来最大的挫败,索罗斯挺了过来,因此才有1992年与英国中央银行的令人目瞪口呆的世纪之战。 
市场洞察力决定了一切,错误的判断会导致自我毁灭。索罗斯的天才就在于比别人更快、更准确地预见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至少在此前三年,索罗斯已开始〃热身〃准备在英国下手。为统一货币作准备的欧洲汇率机制使英镑被严重高估,迫于与马克等货币挂钩的压力,英国既不能主动贬值英镑来刺激经济发展,又不敢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加息换取货币稳定。 
索罗斯认为货币汇率机制本来就不可能保持协调一致,欧洲国家使投机商无机可乘的唯一途径就是所有国家保持同一水平的汇率,但因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政治家仅考虑维护本国利益,难免出现不协调现象,就像如今疲软的英镑所反映的情况。 
当时经济学家们都知道英国经济不足以支撑被高估的英镑,金融投机家们也都知道英镑有贬值的危险,但没有任何人敢轻易出手狙击。300多年来无人敢挑战英格兰银行的无上权威,它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银行,它的意志就是不可抵抗的法律,〃二战〃后英国经济再也没有回到当年的辉煌,英格兰银行的威信却仍然令人望而生畏。在调节市场、抵抗混乱方面,它拥有最丰富的经验,今天呼风唤雨的美联储只是它的晚辈门生。所以只要英格兰银行和英国财政部明确表示英镑不会贬值,英镑就不会贬值,不需要其他论据。   

第50节:突发事件(5) 
1992年夏季,索罗斯与合伙人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然后购进6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还有少量的法国法郎。同时他大举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这一操作是以假定一个国家的股票经常随着其货币贬值而升值为前提的。另外,他对德国和法国的债券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并卖空德国和法国股票。因为一旦德国马克升值、利率降低,将使股市下跌而对债券有益。 
经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大胆而冒险的布局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等待。 
按常规来说,一个国家的货币受到投机商发难时,有两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干预汇市购入本国货币,二是提高利率,以高利率吸收货币来支持本国币值稳定。 
无奈索罗斯的实力要比英国央行估计的要强大得多,后者一天砸下去几十亿也无济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