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识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易识阶-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古人研究易学,大多都是玩的形式,而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易?系辞》说君子“观其变而玩其占”,这里的玩,就是把玩、玩味之意。人是最不好摆弄的,天干地支综合在一起,很复杂,很难判断,而把玩命运之学也就成了一件难事。就连孔子都感叹说:君子不与命争!即使把玩明白了,也要遵从其规律。命运不是不能改变,而是很难改变,正如佛教所言,“定业难转!”
   
富不过三代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为什么不是两代、四代,或者更远点呢?这里面蕴含着易学的道理。历史上很多大易学家都懂得天文学。比如,司马迁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天文学家,一部《天官书》足以佐证。从天文角度来讲,每年每个朝代都讲天元运,一块地也如此。三元九运,一个元就是一百八十年,每隔二十年就是一个小运,一般是用五行来表征的。由于元和运是固定的,所以,富不过三代,也就成立相应的基本规律。
  书包 网 。com 想看书来
天增岁月人增寿
天增岁月人增寿,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却很少有人思考过它的内涵究竟隐藏了什么?最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在元旦之前,多次播报这样一条消息:今年的元旦钟声又比上一年增加了多少多少秒。这其中,时间增加了多少秒我并不在意,我在意的是它告诉了我一个秘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天在增长岁月!要知道这一点是多么的重要!它恰恰与人们寿命的增长是互相印证的。我们都在说天增岁月人增寿,那么天不增岁月人怎么能增寿?只有天增长了岁月,人才能增寿。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远远高于古人,再也不是苏东坡所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了。人类寿命已经延长的事实有目共睹。“天增岁月”与“人增寿”是互相呼应、互相印证的,这就是“天增岁月人增寿”的真实内涵。所以古人说:观天知地,文以载道。真是字字不虚!
  
忘情
现代成功学里有两个引人注目的词汇,情商和智商,也即IQ和EQ。并具体地说,人的成功70%以上依赖的是人的情商。
  这是个什么道理呢?是说人都有自己的定数。人禀阴阳二气而生,阴阳是互相依存的。人禀阴阳二气出生之后就有性情了。性是至性,是固定而不变的,也就是中医讲的五运,以及跟“心为先天所主”有关的学问。性不可变,但情是可变的。因此,在性情之中,定数里藏变数,也就是后天可以努力的地方。
  对一个人来说,性加情为定数。性不变,情可移,因而“情”可称作定数之源。“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没有“情”就没有定数,定数的根源在于“情”。我们都生活在有情世界(佛教用语,指我们所存在的世界)里,有情则心生万念,有念则有定数。一切定数皆因情念而生!
  古人说“无语怨东风”,什么东西都看不顺眼,连东风都要埋怨,这种情绪其实就是从情欲所来。
  人之所以活着,大都靠着人情的维系。有感情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痛苦,因情受苦,忘情最难;人生最痛苦最难做到的就是忘情。所以,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佛教称我们的世界为娑婆世界),念不一不生极乐!我们的来来往往,分离聚合,都是无情不来,包括所有动植物的成长,也都是和情有关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文理
文、理,古代有其特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所在。
  文,指的是天体中日月星的运行轨迹,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理,指的是山、川、野的布局。天有日、月、星,运转而成文,地有山、川、野,布局而成理。乾天窈冥,视文得真情,坤地幽深,察理知实意。
  所以,文理,就是一天一地,一乾一坤,一动一静,其配对和造词,体现的就是中国古代文化认知事物的阴阳关系。“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行鬼神者,数也。数,气之用也。”(《伊川易说?系辞》)这样,理就又与气数发生了联系。它当然还可以跟更多的无穷的事物发生关系,文也一样。这就是一种认知事物的方法。这个无处不在的阴阳关系,就是宇宙中相关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们之间当然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有着互相生克制化的复杂关系,它们之间都有各自的正面和反面,都是既矛盾又统一。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现在引申而来的文理科之间,也必须要文中有理,理中含文的道理。
  道理,道理,再引申而下,“道可道,非常道”,所以,道是不可解的,虽然道不可解,但是理是可解的,故说理解。《易传》中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就是以理近道的纯正哲学思想。另外,像理直气壮、气数等词,也都可以看作类似意思的推演。
  
|穴位
针灸师、武林高手,出手前都要找准|穴位。人有|穴位,既是人非强大无比的软弱的明证,也是可以疗救治病的方便法门。但人为什么会有|穴位?原来,它是与天应、与地应的结果。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明了天地人在在相应的道理。

()免费TXT小说下载
  以地|穴为例。古代出兵打仗,军队驻扎的时候,首先要找到水喝。在高原或者沙漠里面,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找水?就是先挖一个一丈见方的大坑,把艾草放到坑里面烧。烧到一定时候,再派人去注意观察四周远一点的地方。时间不久,就会看到有些地方冒出烟来。于是就在冒烟之处打井,饮水的问题就解决了。什么地方冒烟,就是什么地方是地|穴了。
  再者,很多山里面都有洞|穴,洞|穴里面都有水。如果按照类象来讲,这就表明,地球也要吐纳,也要呼吸,跟人也是相应的。这个出气的地方也称之为“|穴”。古人有很多种找|穴的方法。春季,看地上哪个位置的草长得最早,最旺;夏季,下雨的时候,看哪个地方会冒气;秋季,要寻找群体植物中凋零最慢的地方;冬季,要看哪里的地面是最温暖的。如果有降雪,要注意观察哪个具体地点的雪是最先融化的。通过一年四季的观察之后,就能基本判定出哪里是真正的“|穴”了。
  此外,在沙漠里,有些湖泊是受地气的影响而自己能够去搬家,就像很大的一个球一样,能够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停稳。想一想,这是十分奇妙的事情,但它的奇妙,无非还是气的运行,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发生作用。天地之间,天地人之间,地理之山泽之间,总是有气相通。
  中医讲究望气,其实也就是一种哲学实用化。也就是说,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根据无处不在的气来望到一切。易经大师们想要干的就是这个工作。北宋五子之一的邵康节,在洛阳与朋友散步时,发现杜鹃花提前开放了,便说:地气从南向北来,这是天下将乱的开始。如果地气自北向南,则天下将治。不久,从南方来的王安石任宰相,并提拔了一大批人。不久,王安石的变法引得朝野一片混乱。这就印证了邵康节的判断是准确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管子?水地》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说的就是将水比喻为同人的筋脉一样。除了将河流比喻为筋脉之外,自然界中其它的也是和人体一一对应的——山为骨骼,土为肌肉,植物为毛发,石油为骨髓,山川中的孔|穴为人身之九窍。九窍为二耳、二目、二鼻、一口、一前阴、一后阴。山川中的孔|穴是用来交换地气的,起到一个新陈代谢的功能,而人的体窍也具有这个功能。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齿嚼五谷杂粮以养身立命;大地以高山为齿,食纳阴阳之气而为生。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天有九重,人有九孔;天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根肋骨;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四季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脏、五声、五指……如果继续罗列,这种对应比附关系可谓比比皆是。
  
五行
很多人不知悉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以为真的说的就是能看得见的阴阳,或是金木水火土。其实,阴阳五行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比拟附象,即类象。它们不是具体的物质所属,而是属性划分。这也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神秘所在。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说:“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很明显,五行指的就是天地之气的运行。
  阴阳和五行是“气”的基本运动规律。五行之“气”一出,阴阳功能当下即得到落实——阴阳之气处在生的状态为木,处在长的状态为火,处在收的状态为金,处在藏的状态为水,生长收藏的转化过程为土,这些都靠土来实现。于是,五行由具体的五种物质的原意,升华到五种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由形而下上升至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即由“器”上升至“道”。
  五行的排序在历史上共有八种。我们现在常说的金木水火土的排序,是依照战国晚期的阴阳家邹衍之说而来(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取排序相同);同时,邹衍也是历史记载中最早用阴阳、五行为说者(详见《汉书?艺文志》)。史上第一次申明五行之间生克关系的著作是《国语?郑语》,其言:“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从而表明了五行已糅合在一起,发生了内在的生克关系。值得探讨与求证的是,五行的定义与使用在《易经》中却没有任何体现——《易经》只言阴阳不言五行。而五行、五音、五味、五臭等的具体分类最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中。
  五行中,“五”是数词,“行”是动词。行是作用、过程及其变化。《说文解字》释“行,人之步趋也”,也就是迈步行走的意思,进而可引申为行动、运行、运动。类似的说明有很多,如“天地动静,五行迁复”(《素问?五运行大论》);北宋邵伯温云:“金木水火土,致用也,以其致用,故谓之五行,行乎天地之间者也”;明代大儒来知德亦说,阴阳“二气交感,生成万物者,流行也”……因此,行而不止、循环往复为五行。由此可见,气运是不断变化的。
  五行是流行,是五种静态元素在不停作用。
  易学的中流在五行,五行接本末。五行在脏腑,本末在四肢(人身有生机之处,唯有五脏六腑)。因为五行在中流,不会逆流而上,只会往下走,故五行只通根本,不通源头。
  源清流浊,吃下的是好的,顺流而下后排出来的都是脏的。
  真正清楚理解了阴阳五行的大义,就能够做到源远流长。
  
和而不同
“和”为古字,见于金文和简文。在古汉语中,“和”作为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帮”(这里强调的是“万帮”,而不是融为“一帮”,“一帮”为“同”)。古“和”字还有“顺其道而行之”,不过分,得其中道的意思。在“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广韵》)和 “刚柔得道谓之和,反和为乖”(《新书?道术》)中,“和”都是和谐适度的意思。基于“和”的本义,庄子把“太和万物”作为他的最高理想。
  有“和”就有“不同”。据《左传》和《国语》记载,齐国的大臣晏婴,有一次拜见齐侯时,齐侯对他说:“唯据与我和”。“据”指的是齐侯侍臣,姓梁,名丘据。晏婴说:“梁丘据不过是求‘同’而已,哪里谈得上‘和’呢”?齐侯问:“‘和’与‘同’难道还有什么不一样吗”?晏婴说:“像梁丘据那样的人,你说对,他也说对,你说不对,他也说不对,有什么用呢?”他认为“不同”是事物组成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