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闺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宫闺风云录-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外,友情虽然非常脆弱,特别是在那样特殊的环境,多数人又是女人的情况之下,但是,却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比如说,萧慎之与乔静远的知己情,乔静远与花月容、白玉瑕的姊妹情,与辛梓菊的主仆情,与庄晔晴、黄翠仪的友情等等。

  虽然乔静远经常觉得,是自己害死了花月容,逼走了白玉瑕,可是,倘若她真是对她们毫无情谊的话,又怎么会心怀内疚?辛梓菊虽然一开始,就是为了让乔静远跳下圈套,而对她全力辅助,但是客观上,两人的感情,却也不是一下子便能割断的,否则,辛梓菊何必又出手相助,乔静远何必在其死后,黯然神伤?

  只不过,这种情谊,有时候很脆弱,有时候很矛盾,瞬息万变,有时候,可能连当事者都陷入其中,看不真切。 

  对于结局,之前曾经想过多种设想,倘若让乔静远死了、疯了,太过悲情;倘若让她如愿以偿,登上后座,甚至做了太后,过于理想。过于悲情,或是过于理想,我都觉得,并非最好的结局。也许,让她继续悲凉地斗下去,这才会是她最后的归宿。历史总是一种轮回,在后宫,后何尝不是如此?只要还要有后宫存在,女人的斗争,便一直会继续下去,永无止境。喜欢乔静远的人,你可以认为,她明天便登上了后座,厌恶她的人,你可以认为,她明天便挫骨扬灰。明天的事情,谁知道呢,何况是在后宫?

  此外,想说说书名。原本称作《宫怨词:铜雀春深》,这个名字也许比较婉约,可是却与文风不符,而且“铜雀春深”,要么人家会以为,是写三国时期的故事,要么人家以为,主角是乔静远和乔伊静。如此一来,便与内容有出入。后来,才改作《宫闺风云录》。

  这个名字说来好笑。也许有人已经看出,我的书名写了白字,多数人都知道“宫闱”,却没有听过“宫闺”。当时我没有察觉,后来有人告知,我特意查了字典,果然是只有“宫闱”。不过在我印象中,似乎有“宫闺小说”的说法,用百度搜索,却又真的有人使用有“宫闺小说”这个词。所以至今为止,我都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写了白字,还是说,网络里的人,也像我一样,写了白字?不过既然用开了,就没有改了。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能够捧场看我的作品。第一次写长篇小说,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因水平制约,能表达出来的却很有限。错漏之处恐怕不少,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对于一些疑问的解答
大致看了一些读者的留言,对于几个细节,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设置不合理。在小说完结之前,我并没有回复,因为只怕是被人认为“解释等于掩饰”,既然如今已经完结,再拿出来商讨一下,倒也无妨。至于各个帖子的质疑,我就不一一回复,就在这里统一说说吧。

  质疑一:为什么要孙柔要设置一个假的“方淑怡”,如此做法,实为多此一举,倘若有他人告知乔静远,岂不露出破绽?

  个人想法:这个确实是个险招,但是,第一:孙柔当时怎么可以确定,乔静远已经完全信任梓菊?恐怕连梓菊本人,都不敢确定。她们需要一件事,让乔静远完全毫无二心的信任梓菊,事事听从于她。同时,也是为了吓住乔静远,让她不要对凌层安轻举妄动,保住这颗“棋子”。

  第二,“方淑怡”一事,提到“杜鹂音”和赵奕筠,乔静远只要是个正常人,都知道此事严重,是“宫中禁语”,绝对不敢随便到处乱说。

  第三:“方淑怡”是个“过气”嫔妃,其余人等有可能无意说起一两句,但只要不是乔静远主动提起,却也很少有机会,有人会大幅篇章地从头说到尾。另外,“方淑怡”是假的,可是她的事确实是真的,即便有人偶然提起方淑怡当年的片言只语,乔静远也可以对号入座,如同雾里看花,根本就搞不清实情。

  所以自认为,虽然是险招,却也未必不能用。

  质疑二:凌层安为什么敢于如此大庭广众地残害乔伊静? 

  个人想法:首先,我觉得与皇帝本身的性格有关系,他一直害怕所谓的“外戚专权”,但又不得不利用于他们,甚至依靠他们的力量。对于凌层安残害乔伊静,梁胤綦不能说不恨,但是,他又能如何?难道他真是会为了乔伊静,处置凌层安?我认为他绝不会。他即使再痛恨、再恼怒,他也宁愿隐忍,也一定会伪装成害怕、不敢过问的模样。待到这件事传到凌桂琦的耳中,凌桂琦自然就会以为,梁胤綦已经对自己恐惧之极,这才会放松警惕,久而久之,落入梁胤綦的圈套当中。他只有待到自己真有把握处置了凌氏家族,才会真正动手。凌层安其实早已看透,他这种“伪”的性格。

  其次,历史上外戚专权,或者想黄袍加身的例子很多,但是真正能颠覆王朝的,又有多少?凌层安不是蠢人,恐怕她已经暗自觉得,自己的后座,恐怕是坐不了多久的,此时不下手,更待何时? 

  再次,我自认为,凌层安自从知道,自己所爱的人,却是最想自己死的人,性格已经有些扭曲了。她用残忍的手段,心里其实已经没有打算活下去的念头,即使梁胤綦真的因为这件事处死了她,她恐怕也毫无所谓了。这种决绝,从后来她在众人面前痛骂梁胤綦就可以看出。

  质疑三:凌层安的匕首上为什么没有掺毒药?

  个人想法:我只能说,我在塑造人物上,并算不成功,因为我让读者认为,所有人物都是乔伊静哪样,喜欢痛下杀手的。倘若是都换了乔伊静,她一定会掺毒药,但是凌层安却未必会。纯粹性格问题。凌层安曾经说,我不像某些人,喜欢鬼鬼祟祟地,在背后做手脚。她这句话,既是说给乔伊静听的,也是说给梁胤綦听的,虽然,他并不在场。

  此外,凌层安并非真正想杀梁胤綦。她一早就知道,梁胤綦要用辰砂蜡烛杀她了,可是,梁胤綦却不知道,她已经知道了此事。如果凌层安真要杀梁胤綦,恐怕用不着最后,才在大庭广众之下用匕首,悄悄刺杀他就是,恐怕梁胤綦也是措手不及。只能说,是她性格的悲剧。她的骨子里,其实还是爱着梁胤綦的,只是这种爱,过于绝望,她做出这种举动,也不过是一种情绪的爆发罢了,未必真的想让梁胤綦死。

  质疑四:孙柔为什么没有一早杀梓菊灭口?

  个人想法:恐怕是乔伊静的做法,已经深入读者骨髓,结果揣测人物的时候,都以乔伊静的性格去揣测。乔伊静对每个嫔妃,都毫无犹豫,置之死地,那是因为她与各人,根本没有一丝感情,她何必手软?而孙柔与梓菊不同,两人一同长大,未必真的情同姊妹,但是有一定感情,那倒是真的。我倒不觉得,孙柔是一个丧心病狂之人,她虽然狡诈,但也只是对竞争对手狡诈。所以她并不会像对葛仁泽那样,将梓菊毫不犹豫地杀掉。

  退一万步说,即便孙柔真的“丧心病狂”,但是在这个世上,再丧心病狂的人,也总有一两处地方,是可取的,而内心深处,也总有一些东西,是她所牵挂的,所珍惜的。就像有些杀人犯,被外人认为,是个十恶不赦之人,可是在他的身边人看来,他却是个孝子,或者是个义气之人。道理也一样,孙柔即使有利用梓菊的成分在内,甚至利用的可能性很大,但不能否认,她对梓菊,其实还是有情谊在里面的,即便这种情谊,比不上利用的价值,但却不能否认这种情谊。所以,她即使想要杀梓菊,心里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挣扎。

  再说,孙柔并不能肯定,梓菊是不是背叛了她,撇开感情不说,在她心里,还有“利用”价值的人,要杀她,恐怕也要犹豫一阵子吧?

  质疑五:乔静远为何要花一晚上去思量,到底是梓菊在撒谎,还是黄翠仪在撒谎?

  个人想法:这不过是“我”与本我的区别罢了。书中的“我”,指的是乔静远,而不是属于“本我”的作者,也不是读者。作者一早知道的事情,但是对于书中的“我”来说,却未必是知道的。乔静远与辛梓菊相处四年,而且是朝夕相处,之前是全身心的信任,突然之间,有人告诉她,你身边的人是骗子,她怎么可能一下子就相信?读者可能认为,我都看出来了,她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她并非真的看不出来,但是倘若代入角色的话,就会觉得,要接受一个朝夕相处的人,是个骗子这种说法,是需要完整的理由的,而可能是别人一说,她就会相信的。我需要乔静远这个人物,做完整周详的考虑,而不是轻而易举地就相信黄翠仪。

  质疑六:乔静远既然后来一试探玉瑕,就说出茶花的麝香,是梓菊所为,为何不一早试探?

  个人想法:乔静远心里一早就认定,是玉瑕所为,为什么要试探呢?如果不是黄翠仪提醒了她,她根本不会怀疑自己的判断。而且如果真是玉瑕做的,她也会认定,即使试探了,玉瑕也不会对她说真话。为何还要试探呢?


()好看的txt电子书
  坚信自己的判断,是很多人的性格,比如说,我就一直坚信,“宫闺”这种说法是没错的,我从来没有想过去考证,如果不是有人指出了,我也不会想到去查字典。所以说 ,“坚信”这种思想,有时候可能是美德,与果断相连,有时候可能是败笔,与武断为伍。只能说,乔静远的坚信,是一个败笔。

  质疑七:乔静远为何会为花月容之死而伤心?

  个人想法:还是那句话,这个世上,再丧心病狂的人,也总有一两处地方,是可取的,而内心深处,也总有一些东西,是她所牵挂的,所珍惜的。实际上,乔静远根本也算不上“丧心病狂”的程度,她想利用花月容,却也没想到她会死。她心底并非特别信任花月容,却也不是讨厌她,更不是痛恨她,甚至与她相识、相处多时,或多或少都有感情的。即使是自己养的狗死了,都可能伤心,何况是一个人? 个人觉得并不奇怪。

  最后还有一个说法,有人说我喜欢写第一、第二、第三,是为了多增加字数多收钱,如果真要这么认为,我也无话可说。只能说,我确实喜欢这样写,即便是回答问题,我也喜欢这样“首先”“其次”的,自认为条理清晰。

  当然,每个人看小说,总有每个人的看法。我写自己的看法,纯粹一家之言,也并非维护自己的小说,故作狡辩之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就像我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别人的看法,我也未必认同,只能说,看法不同罢了。

  当然了,也有另外一个原因,是文笔有限。我想表达人物内在的情感,有许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但是到了最后,却得不到期望的效果,这很遗憾。但这也是没有办法改变,或者说是,没有办法短期改变的事情。金庸写《天龙八部》的时候,写到天山童姥一段,是倪匡代笔,甚是怪诞,风格截然不同,内容恐怕更超出了他的预料。但是,他却能自圆其说,读者看不出破绽,这等功力,不是我等小小的爱好者所能企及的。恐怕,这得千锤百炼才行了,呵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