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避难之家园 作者:阿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末日避难之家园 作者:阿苔-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越只顾着捡树枝,没有摘栗子和核桃。他家里有很多麻袋装着这类东西,都是族人送来给爷爷的。年越想想自家杂物房还没有堆满柴,就决定先把柴火捡够再说。温室房他们现在都种上了蔬果,还有多余的地就种土豆和花生。这温室种植技术村里人大多是摸索着来的,晚上学校有开班教这个技术,邵文柏自己去听过,之前也了解过一些知识,这温室怎么种他现在一手包办了,其他人还很忙,没什么空学。温室将来天气冷一定要烧柴,年越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村民们在山上为自家收集东西时都很和谐,没有人争抢吵架的,看来这风气真不错。

陈老教授在山上和他们一起捡柴时,也说村里的风气不错,大家都努力劳动,没什么乌烟瘴气的事,来这里真是来对了。然后又说建造这个基地的人真了不起,把村子打造得安全实用不说,还管理得好。

年越嘻嘻笑了一下,脸红着不答话。陈老教授看他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就问他:“你和你对象什么结婚啊?”

最近村子里流行集体婚礼,恋人们都抓紧时间把事给办了,再不办怕以后没机会。而搞对象的人也多了很多,有些人则发展到跨村恋爱,这是到邻村帮忙干活多了,老天爷拉的红线。

“这。。。老师,我们算是结了,但没摆酒。”年越小声告诉陈老教授:“他是男的。”

“这样啊。。。”陈老教授丝毫不奇怪,再问一句:“那他家人都承认吧?”

“嗯,都在一个户口本里。我现在跟他家人住在一起,他们对我很好。”

“那我就放心了。”陈老教授也不多问了。

陈老教授偷偷观察过周围几户人家的背景,全是姓邵的,要不就是姓邵的亲戚。他知道年越住在山上哪一片地区,他来村里来得早,知道那大概有谁住着。

村里外来的人,现在都知道这基地是邵姓家族一力建立起来的,村子是邵氏族人的老家。

年越在医院里很低调,他的村民卡除了姓名头像村民号,户口的信息被卡通贴片挡住了。同事交流问起他户口跟随,只说是随着邵家人的主户。除了本来跟村子有关系的,医院里聘请的员工,户口都是跟随医院的几个邵姓主管领导人。大家对此没有再好奇。

这下年越不说出来,陈老教授也大约猜到,他的对象是哪一个了,见过几面,感觉是个挺厉害的人,看年越这样子就知道两人过得不错。陈老教授彻底放下心。

他大概知道这学生过得好。过得不好,就不会有关系一下子弄得到几个基地的名额,如今这基地难进着呢。

现在往基地投奔的人家,资格关系不够的,不是主户的关系户,大岗村统一安置在附近的村子里。村民们帮别的村搞基地建设和提供医疗服务,作为报酬,也得了一些地用来造房子,新来的人就往那里塞,受所在村的管理。邻村也依照大岗村设了村民卡,他们照样可以在那边挣工分赚粮食。

大岗村的村民们,可以用自己的工分,刷粮食分给这些投奔来的关系户。听说邻村那边也安全,但到底没有这边规划得好,不够大岗村专业周全。

他儿子的岳家,之前死活不肯回华国大陆。到了澳洲过了一段时间,听到些不好的消息,看到周围的华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包括好些他们认识的,家庭富裕颇有人脉的家庭。于是又拼了老命回到港岛,结果港岛也快被撤成空城了。这亲家再不喜欢华国,这回也得把手里的金条花光,搭上港岛的私车赶回市里。港岛那时还有政府安排的车,但这亲家要回的是女儿所在的城市,怕政府拉到别地去,就没有搭政府的车。

市里的安置点都安排好了,人人都凭劳动工分获得房子和物资。像他亲家这些突然回来的海外人士,政府照样接收安置着,但让人先住在集体避难所里。那里人多事非多,大多是像他亲家这些后期从海外回来的人,他们过不惯苦日子,每天吵吵嚷嚷的。

政府强令人们每天上工挣工分,只确保避难点居民的基本吃喝,其余物资按劳分配。这亲家一家人干不惯体力活,开头两天吃了不少苦头。后来他们想尽办法,通过政府户口登记联系到女儿女婿的所在地,再通过乡镇政府,联系到了他家女儿。

本来市里已经没有客运车去大岗村这种偏僻的乡下了,偶尔只有一两趟客运车到乡镇上的客运站。这亲家跟女儿说客运站人很多,比华国春运还恐怖,他们排队侯票很困难。最后还得陈老教授舔着脸找了村委会,让邵家还在路上跑的物流车队绕路,接了亲家的人。

当时在外墙的登记处,陈老教授着实丢了不少脸面,他连叫儿子离婚的心都有了。

陈老教授已经知道,村里外来的人家越来越多,村里现在没有名额给子户的关系户,更何况儿子是他的从户。办理政府户口登记证时,他儿子一家回来得晚,又是M国国籍,只好凭护照单独成一户,来了基地之后成了他的从户。

户口的划分开始觉得没什么,只是后来,随着越来越多人来到基地,从户和子户的关系户,不是特别出色能干的人,不能随便进来了。

而且他亲家的家里人,也没有基地用得上的人才,不符合名额标准。村委说现在村里仅剩下的一些房子,是留给还在各地几大仓库主持工作的主户人家的,还不确定他们会不会带别人来,所以就算还有空的房子,村子也没法安排。

不过村委也说了,可以把人安顿在邻村,比大岗村差一点,可比乡镇上好多了,更不用说跟市里比。之后爷俩就把家里的一些粮食物品整理出来,请人用几辆板车拉到外墙,准备帮亲家们送去邻村,好让他们安家。

干这活的时候他的儿媳夏雪没管,只是拉着两个儿女,一心守在外墙的出入口,等待她的父母一家。照她的一贯说法,这些体力活的事是男人们管的。她是陈仁的妻子,他儿女的母亲,陈仁就应该对她好,有责任照顾好她和儿女。

亲家们来了之后,不止他们自己一家,还有他回市里时重遇上的港岛好朋友。一伙人加起来二十多口,操着他不习惯的口音,一个劲地说他们吃了多少多少苦,又抱怨之前的环境怎么怎么差。

审查资格的时候,这伙人知道没能进大岗村,吵闹了一阵,拗在外墙管理处,不肯去邻村,也不愿意去乡镇政府那边建造的避难所。照他们的说法,政府叫他们回来,又不安排好他们,吃的住的还比别人差。明明他们有亲人在村里,现在进村名额还要分个关系等级,一点也不平等不人性化。

而夏雪,哪怕之前给她说清楚了,在看了她父母一家的辛苦状后,死活哭着要让她父母一家住进来。

她也不是大吵大闹,就是哭,悲伤的哭。那哭得哀哀切切的可怜样,不明就理的人还以为陈家苛待欺负她了。她自己哭也就算了,还拉着一双儿女在陈老教授面前下跪哭求着,活生生显得他就是害她和她父母一家分离的原凶。

他的亲家听她女儿的意思,大岗村是这边最好的避难点,就一家人跟着一起跪求,哭着求他和管理处的人,让他们不要让一家人骨肉分离。哭的方式还挺文明的,像是电影里病床前生离死别的那种,没有配上声音和悲乐,光看着都让人觉得哀伤悲切。

整个外墙登记处的人都傻了眼。陈老教授气得差点想拂袖而去,不再管他儿子一家。

他之前跟儿子说过,现在邻村的村民,凭着外卡也能到大岗村的医院看病。他岳家住在邻村,大岗村这边也是能照看得到的。现在邻村的村民们,会定期安排一批人,到医院进行体检建档。

他岳家有什么需求,随时可以通过村委电话或邻村的村民帮忙传递消息。他夫妻俩现在可以去邻村帮忙干活刷工分,那时不怕照应不到。

这些意思他之前让儿子传达给儿媳了,没想到临到头他儿媳还是看不开,带着人一起闹,让他好大一个没脸。

过后还是外墙管理处的人有办法,他们对亲家一伙人说,再不加紧办理落户登记,到时侯邻村也没有名额了。乡镇政府未必接收他们,他们只能回市里。也是凑巧,管理处的人话音未落,外面又来了一波投奔的人,那伙人知道进不了大岗村还有邻村可去,还有空房子可住,就欢欢喜喜地让人带去邻村了。

这下那群人也没敢再闹,赶紧去邻村办理落户登记,怕去晚了分不到好房子。

那几板车的东西,还是他儿子请村委找人帮忙运过去的。夏雪回来后,还哭哭啼嘀说见不得父母受苦。

有时候他真不明白他儿子,怎么找了品性这么差的媳妇。她来了避难基地后,从来就没有懂事过。不,应该说自从回国后,从来就没有跟着环境改变过性子。

陈老教授想,现在这时势,哪个不吃苦。哪怕是村里的领导,以前市里的土豪,这几个月也照样得奔波劳碌,经常通宵工作,就为了将基地建设得更安全更完善,将来能更稳妥点。

他家的一个邻居,当时为了多运点东西回国,在国外遇到地头蛇敲诈,为了保护物资被揍了一顿,还差点挨枪子,现在额头上还有缝线留下的伤疤。回来后他还没有歇下来,要经常出去跑车,给村子里调运物资。

为了将来的生存,村子里的人一直在日日夜夜劳作不停,政府一直高速超负荷运转,市里的人们也在听从政府指令拼命在郊区搞建设。

都是与天挣命,哪个不是在吃苦,哪个不是在付出?

只是有一些人,不肯跟着环境的突变而改变,不能接受突如其来的天灾,多吃了点苦头就觉得不应该,以为他们就理应比别人过得尊贵,以为政府总有责任,负责让他们过上和以往一样尊贵的生活。

陈老教授想,这些人没有资格呆在这里。他们不配。

作者有话要说:
我这个是有一点原型的。我记得湾湾有一次泥石流,情况很惨,那时湾湾很多人在支援灾民,新闻很多,我看着灾民村就很有一些社会百态的感觉。我最记得有人送来了一批盒饭,结果有些灾民不吃扔了。新闻画面上显示那扔掉的盒饭堆了一个大萝筐。记者采访时那灾民还躲躲闪闪,就说不好吃不喜欢吃。




第26章 农产品
 邵文柏看年越收了两天柴火和野菜野果,又发作了囤物病,觉得自家也是有必要多准备一点农家物产的。现在村里认识他家的人们,陆续送来村里的物产和山货,老爷子挑着一些收了,又回敬一些零食和物品当回礼。

老爷子从不爱沾别人便宜,对村里一向多有照顾,修桥铺路建学校,资助村里人读书救济贫苦家庭这些一直都有做。以前听说还被人称为“儒商”来着,这也是他在村里族里名望高的原因。邵文柏想,他家也不好麻烦别人太多,还是自己准备来得妥当,他就听从别人介绍,请了村里的黎婶帮忙准备。

黎婶的丈夫早些年已经去逝,唯一的儿子参军了。她的丈夫以前是村子里的外姓独户,黎婶在村子里没有亲人,在邻村倒是有亲戚,和邻里关系挺好的。黎婶的儿子在很远的军区当兵,这次没有跟着连队一起回村子,她正担心着儿子,犹豫着要不要随军。邵文柏找上了她,听她这么一说,就趁着调运粮食给政府时跟邵家的一个军中族人提了提,之后黎婶的儿子就跟着调回大岗村连队了。现在他在山下的军营里住着,偶尔休假回家。

黎婶家还有田地要照料,年越中午下了班就先帮着她收菜,跟着她一起给家里准备一些村里的特产。黎婶给邵家准备的东西挺多的,像腌菜腌鱼仔咸菜就准备了好几个大坛子,咸蛋地瓜干腊肉笋干菜干也有,自己家养的鸡鸭和攒的蛋也给了一部分邵家。自从有了黎婶,邵家的餐桌就多了很多农家风味的小菜。邵文杨文柳兄弟吃得连连点头称赞,说大哥这次做得好,请人请得好。

田地里的菜园这几个月村民们是尽量多种菜,除了自家吃给食堂吃,剩下的就晒干或腌制。像菜干和腌菜这些东西,多少都不够。村委弄了个小作坊,专门将新鲜蔬菜做成菜干再真空密封包装,只是村民们要出点工分当加工费。大多村民在家里也备上一些包装菜干,因为他们听说这种菜干的储藏时间比晒干的菜干要长很多,吃的时候也简单,用滚烫的水泡一阵就可以吃了,多少也能补充一点营养,比光吃维生素片好。

咸菜这类东西,有盐腌着密封保存的话,倒是能收藏很久。会做的村民都是自己制作,不会做的村民跟着学,或者请会做的人帮忙。咸萝卜干是村里最常见的一种咸菜,年越跟着黎婶一起准备,两人将地里种的萝卜拔起来洗干净切条,晒干后用盐腌制,以后就是家里的佐粥家常菜。黎婶还教年越晒黄瓜,黄瓜可以整条晒也可以切开晒,或者单独腌制黄瓜皮,做法很多种。做好的黄瓜干可以当小菜,也可以蒸肉饼,或做菜脯煎蛋。

他们这边家家户户都有腌制榄角的习惯,刚好十月份有一批树上的乌榄长好了,黎婶和年越就开始腌制起榄角来。紫黑色的乌榄摘下来,挖出榄肉煮好晒干,再加上盐和白酒腌制,做成后不论是当小菜吃,还是用来蒸鱼或蒸肉,都是不错的。邵家的饭桌上就有过几次榄角蒸鱼,材料都是别人送的,味道很好。

榄角配白粥很适合,邵家三兄弟都喜欢吃。黎婶除了给邵家做,也给自家做。之前腌制好的,除了送一些给邵家,还给军营送去。军队和武警有自备的食堂,如今也派了人跟村民们收集山货特产,或者在大岗村收集,或者去邻村,用点军粮换。

村委会已经给了军人们配备足够多的粮食,但时下的农家物产是没有准备的,邵家之前进口的食品也没有这类东西,只有一些是国外口味的罐头腌菜,像腌小青瓜或豆子类,那味道不太对华国人的口味。所以外来的人来了村子,就像邵文柏家一样,自己筹备起来。

军人们想着以后要长期驻扎在村里,怕温室种植的出产不够,就忙不迭地去弄了一批腌菜和干菜。他们也怕长期吃罐头食品和维生素片,而且农家菜吃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知道军队也想要农家产的东西后,以后村民们弄了多余的农家物产,都往军营里送去,也不用换什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