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二三事-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良生。她说。她一直被纵容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之间的关系如同成人。她说,今天老师说起你以前写过书。她家里有一本你以前的旧书。
  是。我写过。
  为什么你现在从来不写字。
  因为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那你以后会给我看你的书吗。我要知道你的故事。
  不,恩和,一个人写一本书,只是为了记下所思所想,而不是说他自己的故事。
  记下来是为了不会忘记吗。
  有时候也是为了遗忘。因遗忘会让我们得到内心的平静。
  那什么样的事情该记下,什么样的事情该忘记。
  比如说,今天你邻桌分给你一颗糖吃,你就要记得,并且明天给她吃两颗。若她抢走了你的一颗糖,你就要知道她为什么抢,如果她没有理由,你就要告诉老师,给她教训,如果她有理由,你就主动送给她。但总而言之,这件事情你便要忘记。
  有时候这对话会让我觉得艰难。但我仍旧希望恩和能够明白。我不愿意让她自己去摸索太多东西,在黑暗的隧道穿越时间过长,光亦更接近一种幻觉。
  盈年问我是否打算一直对恩和隐瞒。我说是。
  我决定不让她知道太多历史。我是可以一件一件对她说清楚的,从我的父亲,从阿卡,从云南四川一路说起,亦可以从临,尹一辰,卓原,Maya,柏大卫,一直说到沿见……但是说明又如何。这诸多辛酸苦楚,颠沛流离,人情冷暖以及世态炎凉,种种世间的人情与真相她自会有分晓。我不必勉强她去了解或试图懂得。这些事情,即使是成人,也未必见得人人都会明白。因为不懂,人世甚少宽悯。所以有些事情,无知也是恩慈。
  自我说服了沿见把她留给我之后,我不再让沿见来看望她。有些事情若被遗忘更好,就不应该让它有复苏的机会。我已让她随暖煦一起姓宋。她的父亲只有一个,那便是从小对她倍加疼爱的宋盈年。而不会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而任沿见,那个给予了她生命的男子,他在创造她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她,虽然他爱她。
  我不愿意让她明白这种残酷。
  她在她的成长中,必须学会的第一件事情,亦只能是感恩。
  有了两个孩子之后,便越来越忙碌。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围绕着盈年,恩和,暖煦,关心他们的食物,衣服和健康。日常生活无非是穿着粗布裤和棉恤,牵恩和的手,推着暖煦的推车,带她们去附近市场买蔬菜,大把鲜花。喂她们吃饭。带她们晒太阳,晚上讲故事哄她们睡觉。有时候也会穿雪纺刺绣的衣服,穿细高跟凉鞋外出。那是陪盈年去听音乐会或出席公司聚会。
  我不再独自出去旅行。不看电视。不做美容健身。不打麻将。我没有一般家庭主妇的自我沉溺,亦甚少和外人交往。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似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纯简的人
  在我们一起生活5周年的时候,他内心欢喜,买了一枚钻戒给我。没有询问我婚姻的事情。我们刚刚在一起的时候,他曾经直接地提过。但被我回避。之后,他就不再提。时间越久,越觉得婚姻不重要。这份契约是与相信无关的见证。惟一的不足,不过因我不是他正式的妻子,他常常为该如何介绍我而觉得头疼。
  他又不喜撒谎。那时候他便有孩子般的尴尬神情。但对我并不悔改。
  我们的生活,一直以来清简朴素。盈年在公司里有职位,但从不买奢侈品,亦不讲究。工作再忙,休假日必定开车带着我和两个女儿,带上小狗,一起出去爬山野餐。
  那枚戒指太过闪亮和昂贵,自然舍不得戴。放在抽屉里收藏起来。一双手已因长年做家务变得粗糙干燥,不再是以前的洁净细腻,盈年时常替我记得买一瓶护手霜,放在厨房的洗碗池边。若他回家有空闲,也必定帮我一起来做。毕竟,这个四口之家,是需要不断地付出经营来维持。所有的完满到了最后,亦只是平淡甘愿,波澜不惊,看起来非常庸碌。
  我只觉得日子越来越静,越来越静,像水流到更深的海底去。我的话越来越少。但这沉默里有无限富足,只是因为心安。抑或是因为我记得和遗忘。
  我还是会见到莲安。偶尔夜深人静,午夜失眠,我独自走到阳台上抽一根烟。灰紫色的天空微微渗出亮光,整个居住区的小栋别墅都沉浸在深不可测量的寂静之中。星辰的光亮已经稀薄。世间万籁俱寂。我便看到她站在角落的暗中,直发倾泻,戴着祖母绿耳环。眼角有细微的散发光泽的纹路。眼神像一小束洁白的月光。
  她拿着烟,放在手指间,对我轻轻微笑,问,良生,近来可好。
  我说,莲安,我渐渐明了,爱里面有太多贪恋胶着,所以会有离散。若从爱到无爱,如同盈年,这感情却是更有担当。与其说他爱我与恩和,不如说他怜悯和有恩慈,并且知道我们。但我却觉得亦是好的。
  她说,以前我们都过得艰辛,不断颠沛流离。
  我说,但那却是重要的。有这么多的事和人,可以记得。若没有回忆,人多么卑微。
  良生,你还愿意再跟着我走吗?
  我说,是。我愿意。随时随地,只要你出现,莲安。
  此时盈年亦在卧室里惊醒来,轻轻叫我的名字,良生,良生,你在哪里。
  我便对她点点头,转身走进房门。这个男人,我将与他一起慢慢变老。我知道。我们心里爱着的人,总是走得迅疾。因此能够与之相守的,总是一些其他的不相干的人。而我已经算是侥幸。盈年善待于我。我们珍惜对方,温和相处。因彼此已走过生命半途长路,知道悲欢甘苦,时光流转,所以不想辜负。
  而莲安,她是我生命中的一扇门。轻轻打开,让我看到无限繁盛荒芜天地。关闭之后,我亦只打算守口如瓶。
  清明节,盈年带着两个女儿,陪我回了一次南方故乡。枫桥是我出生以及度过童年的深山小村,也是父亲年轻的时候沦落教书的地方。小村年年都有变化,盈年看到的枫桥,已经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完全不同。但这对我并无影响。我只知道,我父亲的坟在此地。我生命的根源在此地,我精神的源头在此地。或者当我某日叶落归根,我仍会回到此地。它是我的起点,也是我的归宿。
  少年时的桀骜与风霜褪尽之后,我的内心分明,自己只是一个相夫教子的寻常女子,即使心存眷恋,亦静默无言。仿佛走尽无数坎坷颠簸之后,终于抵达某处,却发现那原来只是一个安静清朗的小镇。花好月圆。
  带着男人和两个孩子,重归故里。村里没有人认得。在小旅馆里住了一晚上。清晨醒来,窗外传过公鸡打鸣的声音,还有鸭子,鹅,狗的吵闹声。他们还是用干树枝烧炉灶来做饭。空气清新湿润,带着松脂与泥土的浓重气味。这30多年来,小村虽然通了电,修了路,新建了许多水泥房子,但这气味,这声响,却没有任何改变。
  我悄悄起身,想独自去墓地祭扫。碰到重要的事情,都只愿独自一人来担当。似不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内心起伏。如今亦然。走到露天晒稻场,看到那里还立着两根粗长的竹竿,是用来放露天电影的。记得以前每次放电影,就是如同一次节日般的盛大欢喜。全村的人搬了木凳子来排队,夜幕降临时,便挤在一起嗑瓜子,吃花生,啃甘蔗,吵吵嚷嚷。是这样充沛分明的世间热闹。原又是这样肯定而沉稳的人生。亦记得每次看完电影之后,父亲背着我回家,一路打着手电。两旁的稻田有青蛙鸣叫,萤火飞舞。山脉尽头有淡淡月影,世间自是清好。
  而那时我尚年幼。之后很快被父亲带回城市。离开了那里。
  之后又走了太多太多地方。直到在一个丝毫没有血缘联结的北方城市里停留,与一个寻常男子相守,将会与他白头到老。人生又近同一场繁华至荒芜的幻觉。不可探测。
  在他的墓前,清理了杂草。我带了他以前喜欢喝的绿茶。再多欠缺悔改,最后只能在他的坟碑之前敬一杯清茶。心里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说起。只能坐在他身边的泥地上,给自己点燃一根烟。天气非常晴朗,有温暖的春阳与和风。周围寂静得能够听到松涛轻轻起伏,偶尔有鸟声清脆。我知道他此刻离我非常近。彼此应是心里无限欢喜。
  温煦阳光晒得人略有些发懒,只觉心里洞明而平然。于是我便躺下来,脸枕着墓石,闻着这植物和泥土的味道,闭上眼睛。我知道我会睡过去。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的人生,倏忽过完了大半,不过是二三事,如同世间流转起伏的情缘意志,并无什么不同。那亦不过都是旧的事。
  又及
  写这本书的日日夜夜。很有长一段时间,是带着稿子,辗转在北京上海的各个咖啡店里,在飞往欧洲的夜机上,颠簸的船上,日行十多个小时的长途客车里,车站和机场,小旅馆,甚至街头某个广场椅子上……断断续续,反复设定。
  从春天到冬天。在北京。最终写完它。
  长篇初稿框架是用笔写在一个本子里。在《蔷薇岛屿》的《再见,时光》里面,有极简单的雏形。最终也只引用了很小一部分。并且写到最后,一些情节开始自己产生变动。
  做为一个标记,把这个框架附在书后。似是留给这本书的淡薄纪念。
  1 苏良生27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内心软弱的人容易得高血压,父亲脑出血。她独自在北京生活,以撰稿维生。住在公寓里,养了一条狗。常拧不开罐头盖子。自己修理热水器,花洒,买烤面包机,做着琐碎的事情。受不安全感的困扰。记忆太深,即使有人过问,也无从说起,所以在别人面前,她是一个独立的沉闷的女子。
  2 对城市生活沉溺其中,又态度边缘。不认同,也无融合。和周围的人关系疏离,有自闭倾向,转而关注自我的深层感受。因为内心阴影,常常哭泣。暴饮暴食。觉得自己该做的还未做,该说的还未说。在一瞬间开始变老。
  3
  为试图恢复自己的精神状态,良生开始一份杂志社里的工作,每天坐地铁上班。12月,在圣诞节的时候,良生参加俱乐部派对,邂逅任沿见。沿见33岁,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那天带着他的同事倪素行一起来。内敛沉着的男人,戴着军旗手表,脸上有痣。他自然地接近良生,留下她的电话号码。
  4 沿见约会良生,两人相处默契,但良生已经打算辞职,外出旅行,依旧是敷衍。借故离开。辞职那天,一个人在酒吧喝酒。晚上下起大雪,她醉酒在街头。沿见带她回家,看到良生脏而杂乱的小公寓,养着小狗,有许多枯萎的植物。沿见替她收拾房间,然后离开。
  5 2月。良生辞职。走上一个月的荒凉旅途,在云南四川进行省际旅行。在大理暴走,对丽江失望,在乡城停电的夜晚走在坡道上看星群。旅行使她的回忆和写作断裂地继续着。在小镇与小镇之间,独自坐长途客车。住在火车轨道附近的小旅馆里。对父亲的回忆像烟花一样在心中点燃,熄灭。她觉得自己在失败和寻找上浪费了太长时间。梦到童年,她的朋友们和爱人们。
  6 在稻城的时候,邂逅莲安。莲安是丰盛,原始,妖娆,有生命力的女子。虽遭受磨难,但性格是天真开放,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活力强盛的女子。非常坚韧,略带杀气。而良生桀骜不驯,内省自持,有封闭性。
  7 良生和莲安在稻城共度一晚。茶花烟,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一起在藏民家里同住。次日凌晨莲安在桑堆独自下车,等待去往乡城的客车。两人告别。难忘的印象。良生到了康定,最后回到成都。在酒店里看到沿见发给她的短信。在路途上独自看到烟花。
  8 3月。良生回到北京,开始写作关于父亲的电影剧本。(良生的父母离异,母亲在她7岁的时候离开。有孤独的童年和少年。和父亲之间的深爱及冲突。17岁恋爱,不断反复,寻找温暖。为了脱离自己的生活,离家和一个认识仅三个小时的异地男人结婚。婚姻维持了三个月。不被祝福,注定是个错误。心甘情愿付出代价。父亲来看望她。她倔强,不肯回头,又独自远走。母亲淡出良生的生命。父亲的爱与无助,影响了她的一生。)
  9 莲安断续告诉良生关于自己的童年和往事。(母亲是以单身的身份,独自抚养她。莲安被反复寄养。10岁的时候,母亲嫁人,生下弟弟兰初。后母亲不堪虐待,对生活失望,毒死莲安的继父。入了监狱。15岁,莲安独自到北京,投奔商人柏一辰。母亲在狱中自杀。莲安被送到外地读书,一辰最终与一个政府官员家庭的女儿结婚。莲安不愿意被摆布,跟随其他男子去了广州。卖盗版碟,做艳舞女郎,和摇滚歌手同居。生活混乱并充满痛楚。与不同的男人同居,遭受殴打,虐待和分离。后到上海,认识Maya。Maya是同性恋女子。帮助莲安成名。莲安虽才华出众,但具有颓靡的本性,时常无疾而终并随波逐流。)
  10 母亲对莲安有巨大影响。莲安兼具堕落与奔放的激盛力量,一直试图与生活对抗。成为演艺圈内的明星。又学习摄影,试图做一本有关于记忆的摄影集,想把生命中的时光弥补过来。想拍下童年时代的大海,所有消失的记忆……她流落于一个又一个小镇,拍各种景象,想找回自己的生命记忆。莲安与良生在精神上产生巨大的依赖。
  11 莲安回到上海之后,开摄影展。良生去了上海,与莲安重逢。两个人一起去酒吧喝酒。一起去小超市买香烟。良生受到莲安的吸引,渴望成为她的一部分。莲安的沉堕放纵,良生甘心承担。
  12 5月。莲安不堪忍受与寿司店男子卓原之间的恶性关系,并对繁华顶端心灰意懒。驾车来到疾病泛滥的北京,与良生见面。与沿见一起去唱卡拉OK,吃饭跳舞,喝酒。莲安对良生说,她想要个孩子。莲安在良生家里住了17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