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子孙在天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的子孙在天涯-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阿济格

阿济格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二子,他是多尔衮和多铎的同母哥哥。此人性格狂躁,作战勇猛,战功显赫,但是他在权力斗争中欠思虑,极不得志。多尔衮死后,阿济格企图篡位,被济尔哈朗软禁,于1651年被令自尽。

福临

又称顺治皇帝,于1651年亲政,成为满清入关后第一任君王。

* * * * * * *

新荷兰(新尼德兰)

新阿姆斯特丹(纽约)

新阿姆斯特丹位于曼哈顿岛的南端,它是十七世纪荷兰人在北美洲的主要殖民地,其他荷兰殖民村镇散布于哈得孙河沿岸。创立该镇的不是荷兰政府,而是荷兰西印度公司,镇上的居民可以说都是公司职员,而新荷兰地总督全由公司董事会任命,这种商业味浓厚的城市风格成了日后纽约市的写照。1664年,英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其名为纽约,这与小说描写的相同,只是两军对峙的具体情节为本书虚构。

新阿姆斯特丹从创立的第一天起就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场所,即使在欧洲倍受歧视的犹太人在那儿也受到了比较公正的待遇。英军占领该镇后,为数不多的荷兰居民不久即被英国人同化。但是,荷兰人的一些进步思想,诸如独立创业、勤劳致富、宽容异己、鄙视特权、人人平等,继续感染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并逐渐成为今日北美社会的道德准则。

彼得·;密努特

新荷兰第一任总督。1626年,密努特花了价值六十吉尔德(折合今天约五百美元)的两箱杂货从印地安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创立新阿姆斯特丹镇。历史上的新荷兰总督自然从未与中国人打过交道,但根据那一时代荷兰人对中国的普遍敬仰之情,书中描写的中荷对话情节不算过分夸张。

彼得·;司徒文森

新荷兰最后一任总督。当时的新阿姆斯特丹居民嗜酒成性,全城乌烟瘴气,肮脏不堪,华尔街旁的木栅栏墙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积场。司徒文森上任后,以铁腕治城,肮脏的土路变成了清洁的鹅卵石路,第一所医院也出现在新阿姆斯特丹。但是,他的铁腕政策令市民们十分不满,以致于1664年英军入侵时,全城居民拒绝抵抗,让可怜的总督独守一门孤炮。据说,他的政策中最不得人心的法令是,全城酒吧必须在晚上九点前关门谢客,这在酒鬼成群的新阿姆斯特丹的确是“强人所难”!

作者认为,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尽管具有上述进步思想,但他们自由过度,社会责任心不强,以后美国的崛起离不开英国的纪律与法制的制约。

* * * * * * *

英国

英王查尔斯

即查理一世。他在位期间(1625年-1649年),时常与议会发生摩擦。1642年,双方的冲突最终导致内战,查尔斯兵败,被议会军俘获。1649年,英王查尔斯被议会斩首。

奥里弗·;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是英国内战时期议会军首领。此人是个军事天才,他曾率领议会军屡败保皇党人。1649年-1658年期间,他是英国的实际统治者。小说中的亨利教官和探险队长莫里森均为虚构人物。

* * * * * * *

新西班牙(墨西哥)

小说中所有新西班牙人物均为虚构

墨西哥城

墨西哥城为新西班牙殖民地首府,其风格特征与小说描写的基本一致。当时的新西班牙不仅包括墨西哥腹地,还包括今日美国南部和西南部诸州,甚至还包括大洋彼岸的菲律宾,其本身就是一个大帝国。新西班牙殖民地完全由西班牙贵族统治,当地墨西哥人倍受歧视和压迫,与书中叙述的相同,但小说中那场民族大起义纯属虚构。墨西哥的独立直到1821年才最后实现,独立后的墨西哥依然是个思想保守落后的国家,整个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该国经济的发展。

墨西哥城自创建以来其规模不断扩大,原先的泰什可可湖早已被填平,今天的墨西哥城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马萨特兰港

马萨特兰港是今日墨西哥的重要港口,但是在小说发生的时间段里,马萨特兰只是一个小村,村附近的海湾不是西班牙人的海港,而是英法海盗的贼窝!书中描写的满载金银的西班牙宝船在当时的确存在,这些船从新西班牙阿卡普尔科港出发前往菲律宾马尼拉购买中国特产,然后满载而归。海盗们以马萨特兰这个天然良港为基地,对行驶于太平洋海岸的西班牙宝船频频出击。据说,马萨特兰港附近至今还藏着海盗的金银。

加利福尼亚半岛

即小说中虚构的周满半岛。墨西哥独立后,所有新西班牙领地全部划归墨西哥,这包括连为一体的加利福尼亚和加利福尼亚半岛。1847年美军战败墨西哥,墨西哥被迫将北方大片国土包括加利福尼亚割让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半岛经讨价还价仍归属墨西哥。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半岛人口稀少,是探险旅游的好去处。“加利福尼亚”一词的由来十分特别,该词并非源于真人真物,而是1510年出版的一本西班牙小说中的一个神秘岛屿的名称。该书出版后在航海家中广为流行,当北美西海岸这片土地被发现后,小说中的加利福尼亚便成了现实。

* * * * * * *

俄罗斯

沙皇亚历克西

亚历克西一世为罗曼诺夫家族第二任沙皇,他在位期间(1645年-1676年),俄国与当时的欧洲强国波兰和瑞典反复交战,并从中夺取了不少土地。与此同时,沙俄帝国迅速向东扩张,疆土日益庞大。沙皇亚历克西为其子彼得大帝称雄欧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斯捷潘诺夫

斯捷潘诺夫于1654年至1658年任黑龙江流域俄罗斯要塞指挥官。1655年春,他在呼玛尔斯克要塞顶住了清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三年后,斯捷潘诺夫带兵在松花江口与清军再次相遇,俄军大败,斯捷潘诺夫本人也在战斗中毙命。从此俄罗斯官方在黑龙江流域的活动大为减少,但是一些哥萨克冒险家、俄国流氓们依然在那一带活动,直到尼布楚条约签订。

卢巴诺夫-罗斯托夫斯基亲王

1652年,沙俄政府曾考虑派卢巴诺夫-罗斯托夫斯基亲王率军前往黑龙江与中国决战。次年,由于欧洲战场军情紧急,这支计划去黑龙江的大军被调往波兰前线,而亲王本人也被调往波斯执行外交公务。中俄边境争端最后以外交方式解决,那便是历史上的尼布楚条约。野心勃勃的沙俄帝国并不满足于尼布楚条约规定的疆界,条约签订后不到两百年他们就卷土重来,再一次占领了黑龙江北岸地区。

迭日涅夫

1648年,迭日涅夫率俄国探险队首次发现了分割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的海峡,但是他的报告被搁置在雅库次克,没有送到莫斯科。八十年后,丹麦航海家白令受彼得大帝之命重新“发现”了这一海峡,后人因此而称之为白令海峡。尽管如此,迭日涅夫没有被世人所遗忘,今天的“亚洲极点”被称为迭日涅夫角,以纪念他的发现。小说中的探险队员安德列维奇为虚构人物。

雅库次克

由于西伯利亚地区山岭、森林和沼泽密布,河流成了当时的交通干道,而雅库次克地处东西伯利亚主干道勒拿河河畔,建城相对较早(1632年)。雅库次克建成后立刻成为沙俄在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行政中心和向黑龙江扩张的基地。今日的雅库次克尽管不在西伯利亚铁道线上,但依然是一个重要城市。

伊尔库次克

沙俄帝国向贝加尔湖地区的扩张由于交通不便,晚于邻近其他地区。伊尔库次克在1661年之前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商站,以后一座城堡在安加拉河畔拔地而起,伊尔库次克一跃成为西伯利亚第一堡。伊尔库次克欣荣的主要原因是该城土地肥沃,它是西伯利亚为数不多的能自给自足的城镇。尼布楚条约签订期间,许多俄罗斯政府要员路过此地,大大提高了该城的地位。随着西伯利亚铁道的开通和工商业的发展,今日的伊尔库次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伯利亚第一重镇。

* * * * * * *

此外,小说中所有注释内容均符合历史事实。

更多精彩好书,更多原创电子书,请登陆小说下载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