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宫四年时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克里姆林宫四年时光-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帮助恐怖分子而被捕。从车臣撤出“多余”军队的行动暂时停止,对山区进行轰炸的频率增加。过去有一些山村因为地处深山,没有受到过清理,没有建立忠实于联邦政府的地方行政部门,这些山村及其附近地区这次都受到轰炸。   
  2002年秋莫斯科劫持人质事件(10)   
  与此同时是政治方面的努力增强。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签署总统令,组建车臣共和国内务部,并增加由车臣族人组成的部队编制。普京与车臣境内外著名的车臣社会活动家举行了几次会议与会晤,通过了加速进行全民公决、通过车臣宪法及根据这个宪法确定选举车臣总统等决议。普京在一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今天,在经历了发生在莫斯科剧院人质劫持悲剧事件后,我特别宣布:谁选择了马斯多托夫,谁就等于选择了战争。这些人,不管他们是在俄罗斯境内还是境外,都将被我们看成是恐怖分子的帮凶。我们不反对通过政治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但我同时想说明:对我们来说,恐怖分子及其帮凶是一回事,而政治过程是另一回事。” 
  所有西方国家首脑,甚至一些亚洲国家的领导都表示支持俄罗斯所做出的努力,表达了自己对劫持人质事件的愤慨和对事件中死亡人质的同情。但西方社会与媒体对此事件的反应要复杂得多。在关于莫斯科剧院劫持人质事件的最初报道里,西方报纸上写的主要是俄罗斯、俄罗斯政府及普京总统的“惊慌失措”,记者们报道的似乎都是笼罩在行动指挥部及俄罗斯政府各个部门的混乱状况。许多西方报纸都写到了俄罗斯的软弱和与武装分子首领进行谈判,甚至让步的必要性。在对这件事的报道中,许多报纸几乎没有使用“恐怖分子”这个术语,文中使用的是“抵抗士兵”、“暴动者”、“武装分子”,但不是“恐怖分子”。没有人愿意把车臣恐怖分子的行动与“基地组织”联系在一起。 
  一些英国的报纸把在杜布罗夫卡发生的事件与“俄罗斯对车臣的残酷侵占及大部分俄罗斯人有意回避车臣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直接联系在一起。 美国的报纸则是尽其所能强调莫斯科的人质劫持事件与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九一一”事件的不同。德国的媒体对俄罗斯及其总统普京的态度要真诚得多。“在莫斯科发生的人质劫持事件与在纽约发生的‘九一一’悲剧是恐怖主义同一链条上的不同环节”,“极端主义分子寄希望于恐怖活动,并想利用这些活动为继续在高加索的战争寻找有利的借口”,“如果世界上还有人向车臣人的解放战争表示同情的话,那么现在恐怖分子已将他们的这种情感彻底消除了”,“现在,国际社会将车臣武装分子看作是臭名昭著的‘邪恶轴心’的一部分”——这些都是摘自2002年10月25~27日德国报纸上的文章。在西方媒体,还就使用催眠瓦斯与恐怖分子对抗的作法出现不少争议,只有以色列对俄罗斯特种部队的行动表示完全的、无条件的赞同。 
  当然,莫斯科10月23~26日发生的人质劫持事件在很多方面都是没有先例的,并因此成为重要的先例。政治家、军事观察家、特工机构的专家们都将认真研究这次事件,救护人员、医生、大规模活动的组织者、心理学家及其他领域的人们都将从这些事情中吸取教训。此外,还需要做大量的侦查工作,尤其是在恐怖分子与莫斯科、莫斯科城外及俄罗斯境外的联系方面。 
  我们已确信,城市化与高科技文明的现代世界越来越容易受到攻击。装备精良、准备充分的一小撮犯罪团伙就可能控制住整个国家或者大型现代都市,甚至单干者也可能做到这一点。同样是在2002年10月,使整个华盛顿胆战心惊的“华盛顿狙击手”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为了保障工业发达国家的安全,的确需要陆军、海军、空军、空降部队、坦克及导弹部队。为此,在高官与专家之间曾发生众所周知的争议:对于俄罗斯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装备精良的机动陆军,还是导弹核武器综合系统。现在,在这个争论中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俄罗斯需要所有现代化的武器、各兵种,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所有种类的特工部队及各种特别的设备、手段及安全体系,因为与恐怖分子的战争没有战线。 
  国家防卫与使用武装力量的总战略也应该改变。2002年10月29日,弗拉基米尔·普京可能做出了他的总统生涯中最强硬的声明。他说:“国际恐怖主义越来越猖獗、越来越残忍。世界的各个角落不时传出要使用特别物质的威胁,这些物质造成的影响可与大规模杀伤物质相比。如果有人对我们的国家使用类似的手段,即使是一种企图,我们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回击对俄罗斯联邦的威胁。恐怖分子本人及其精神支持者、经济支持者建立的组织所在地都要受到打击。我要强调,不管他们身处何地。” 
  随后的几天,在强力部门领导人会议上,普京下令改变使用武装力量的总战略、总计划,对俄罗斯的军事理论及国家安全构想做必要的变动,从2003年预算中再增加30亿卢布用于巩固与发展联邦特工机构、内务部及军队。甚至《新报》也以几乎赞同的口吻报道了这些决议与计划。 
  2002年11月一份美国报纸上写道:“该是西方对普京总统施压的时候了。” 但美国政府有自己的打算。10月26日,乔治·布什的新闻秘书宣布,美国总统支持克里姆林宫为消除人质危机采取的措施。美国总统将部分人质死亡的罪过归咎于恐怖分子。乔治·布什在对媒体的评论中指出,美国将自己的俄罗斯同行不仅看作是同国际恐怖分子做斗争的志同道合者,同时还是这场斗争中的主要合作者。来自白宫的报道还称布什把普京当作其个人的朋友,并“强烈地感觉到”在这困难时刻自己应站在普京一边的责任。美国总统还谴责阿·马斯多托夫与“恐怖分子的联系”,通过了要与他保持距离的决定。 2002年10月、11月,对普京给予极大关心的还有其他西方大国的领导人。   
  2002年秋莫斯科劫持人质事件(11)   
  但是,只过了几个月,反对恐怖主义联盟的这种统一又面临着新的、更复杂的考验。   
  在克里姆林宫执政的第四年(1)   
  俄罗斯在康复 
  90年代的10年,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评价俄罗斯社会政治和经济总体状况时,最经常使用的概念是“危机、混乱和病态”,而不是“改革”。不过,评价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执政、担任国家元首的四年时,几乎没有人说到危机与混乱。俄罗斯这些年克服了无政府与衰退状态,并开始了缓慢而谨慎的前进。国家在成功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的同时,开始着手90年代已常常谈起的改革,而这些改革当时无法开始,是因为国内社会与政治形势的不稳定。 
  俄罗斯的确仍然是个伤病累累的国家,它的疾病不仅是90年代,而是整个20世纪积累起来的。这些病症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任何一家反对派的报纸上找到对这些特征的列举:2002~2003年这个冬季,全国有几所学校发生火灾,几十个孩子死亡;车臣恐怖活动夺走了一百多名平民和军人的生命;俄罗斯各地有几万人家里没有暖气;工人、职员和老人并非总能按时拿到工资和退休金;国内还有很多的贫困人口、难民、失业者和无人看管的儿童;监狱和医院暴满;国内的犯罪率依然很高,腐败现象严重;几乎每天的报纸上都能看到官员、商人、法律工作者、甚至国家级的政治人物被暗杀。但俄罗斯已经在康复,其征兆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列举俄罗斯2001年重大事件时,国内大多数人谈到打捞“库尔斯克”号潜艇。众所周知,普京曾公开向遇难者亲属承诺打捞潜艇,并帮助他们安葬得以从残骸中找到的船员尸体。同样众所周知的是,几乎所有的陆海军官员都曾劝说普京,担心此承诺无法兑现。西伯利亚城市连斯克被大水冲毁后的迅速重建,也给俄罗斯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住宅楼的重建只用了四个月。在遥远的北部边陲,甚至苏联时期建筑突击队都不曾达到这种速度。人们也没有忘记2001年的其他重大事件:新核潜艇“猎豹号”下水,25年前开始的贝(加尔)阿(穆尔)铁路最大的 “北穆依斯克” 隧道开通,哈萨克斯坦通往新俄罗斯斯克的最大输油管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最短时间内建成了波罗的海新码头和通往那里的输油管道。俄罗斯在航天计划、开发萨哈林岛的重大方案和农业方面也取得了成绩。 
  2002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最吸引俄罗斯人注意力的是莫斯科人质劫持事件。2002年五、六月份席卷整个北高加索各共和国的自然灾害,强度超过了连斯克市,损失也更为惨重。不过,受灾居民在年底之前已得到了补贴,并得到一万多套房子。俄罗斯农业丰收,并开始向欧洲出口粮食。全国的许多地区有许多大规模建设项目:横穿西伯利亚的铁路完成了全程电气化;从赤塔到哈巴罗夫斯克的公路大规模兴建——这条公路建成后,从加里宁格勒、圣彼得堡到弗拉迪沃斯托克的公路客运和货运将畅通无阻;圣彼得堡的乌斯季…卢克港也得以扩建;莫斯科大型现代化商务中心正在建设中,新的油、气输送管线铺设完成。 
  2003年俄罗斯公众关注的焦点自然是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以及在此举行的众多重要会晤。还有其他许多事件也证明俄罗斯经济、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增强。俄罗斯巩固了在中亚和整个独联体的地位。美国宇宙飞船发生事故以后,俄罗斯担负起维护与发展国际空间站的重大责任,向其输送物资与人员。近20年来,俄罗斯极地科考队员与学者首次赴北极,并开辟了常设的“北极站”。俄罗斯独立以来首次在印度洋举行俄陆海空三军与印度海军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俄罗斯开始铺设通往朝鲜和雅库茨克的铁路。诸如此类的重大而有意义的事件还可以不断列举下去。 
  2001年底之前,俄罗斯结束了联邦委员会的改革,整个垂直权力体系开始清晰地运作,联邦与区域法律得以协调。与前几年相比,政府机构、自然垄断行业、护法机构本身的反腐败力度加大。2001~2002年,俄罗斯实行了税务改革,许多项税额都大幅度降低,立法机构确立了新税务法的主要内容。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改革开始启动。电力能源领域的改革已准备就绪。2001年就已修订并确立了新的民法和刑法。退休政策改革与诉讼法律系统改革成功进行。教育与医疗保险领域的改革也已准备就绪。 
  2002年军事改革正式开始。武装力量要想加强,在很多情况下,最重要的是恢复陆海军的日常军事训练、演习和培训。军事技术装备系统得到理顺,国家国防订单也有了实质性的增加。在经过很多年以后,俄罗斯首次举行了大规模远程战略轰炸航空兵军事演习。研制新一代武器系统,包括核武器的工作得以扩展。俄罗斯战略轰炸机飞赴印度洋并与那里的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协同作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莫斯科剧院的恐怖分子被消灭后,车臣武装分子的头目及其在俄罗斯境外的庇护者决定改变恐怖战术。2002年12月27日,两名亡命徒驾驶两辆装满爆炸物的卡车,冲向格罗兹尼的政府大楼,爆炸导致近60人死亡,150多名普通政府职员和市民受伤。几个月后,在兹纳缅斯卡村的中心街道和距古杰尔梅斯不远的地方举行的宗教节日上,女人肉炸弹引爆了隐藏在衣服内的“沙赫德的腰带”,上百名平民被炸身亡,200多人受伤。还有几起类似的恐怖活动被预先发现并得以制止。奥塞梯的特种部队查获两辆装有8。5吨重的爆炸物以及随时准备引爆的大型运油车。车辆是通过印古什开往弗拉季高加索方向的。   
  在克里姆林宫执政的第四年(2)   
  作为对车臣恐怖活动的回应,不仅安全部门的行动更为积极,车臣的政治进程也更加深入。车臣共和国宪法和全民公决的筹备进程也在加速。这项艰巨的工作得到了多数车臣人和难民的支持。2003年3月23日,89%的车臣居民参加了全民公决。其中几乎95%的人对全民公决的三个问题给予了肯定回答。全民公决的问题是:是否赞成(1)车臣共和国宪法;(2)总统选举法;(3)议会选举法。在全民公决中,外国观察员和法律工作者并未发现对选民权力的明显侵犯。在全民公决的前夜,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向车臣居民发表讲话。这个讲话在车臣地方电视台被播放数次,讲话内容很受关注。 
  格罗兹尼很多方面令外国观察员感到惊讶。他们看到,在空荡荡的城市里,选举箱旁边排着长队,有些老人手持绿色条幅反对全民公决。他们还看到,很多车臣人参加全民公决的欢欣表情。选区的保卫工作做得很仔细,当天没有发生恐怖事件。一座被毁楼房上挂着横幅标语:“参加全民公决吧,首次有人问你的意见。”而旁边另一座被毁楼房的墙上挂着另外一种口号标语“我们车臣不需要犹太的全民公决!”莫斯科各政治流派对车臣全民公决结果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在《新报》上可以读到,“车臣民族解放运动投降了”,“恐惧使俄罗斯反对派瘫痪”。谢尔盖·科瓦廖夫、瓦列莉娅·诺沃德沃尔斯卡娅和全俄罗斯民主会议其他成员签名认为:“在车臣举行全民公决是个政治错误。那里应当和平协定,并举行由对立各方代表参加的和平大会。”《共青团真理报》认为:“车臣人投票赞成和平,而克里姆林宫在叛乱共和国重建和平的政治活动中赢了。”而在《莫斯科新闻》记者米哈伊尔·舍维廖夫看来,“全民公决、议会、总统,这些都是空洞的形式。对车臣人民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生命安全、医治创伤、重建家园、抚育子女。为此,现在所需要的是工作,需要俄罗斯财政预算的拨款和哪怕是最小限度的安宁。车臣在2003年3月23日举行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