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的历史:山海经 大揭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加密的历史:山海经 大揭秘-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步:神话的原文。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山海经·海外南经》

第二步:原文的翻译及解读。

这里说的是祝融神,主掌南方,这个神长着野兽的身体、人的脑袋,但究竟是什么类型的野兽,故事中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这一遮掩,里边肯定就有问题。

最令人痛苦的是祝融神“乘两龙”,所谓乘两龙的意思,并不是说他坐在由两条龙拉的车子上,这里没有车子,只有两龙,这位神祇的一半屁股放在这条龙身上,另一半屁股却放在另一条龙身上,万一哪天这两条龙闹起了情绪,分道扬镳了怎么办?那祝融不得“妈哟”一声,从半空上跌下来吗?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们按照传统神话精神分析的步骤,进入第三步:文化思维的心理映射。

关键词隐藏的历史

现在可以进入第四步:思维拼图了。

完成第五步:思维拼图填空。

每一个人、每一个男人、每一个原始男人,都有一个不远不近的、渴望到达的人生目标与希望的梦想,在这个梦想中获得欢快的、快乐的、幸福的人生感受。这个人生目标就是共同的、不分彼此你我的、共同欢乐的,并尽情放纵自己原始欲望的、性本能的、两性交媾的等为社会禁忌的人的行为,更为普遍的性幻想则是,每一个原始男人都渴望着拥有两副男人生殖器官的、拥有多次交媾机会的狂野怪梦。

现在我们看到了,一旦我们完成思维拼图的填空游戏,也就完成了对远古神话的把握与认知。

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的,除非神话的解读过于颠覆我们的正常思维,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关注民族集体潜意识深处的欲念,而不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简单的思维拼图填空之上。

10黄道十二宫下的《山海经》

《山海经》按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划分方位,分为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及大荒经四个部分。

山经:

山经指的是陆地,记录沿途所经过的山脉、地势、地理及动植物生态系统,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及中山经五个部分。顾名思义,这里详说的就是方位在南、在西、在北、在东及中部山脉的情形。

海外经:

海外经指的是水域,记录居于正南、正西、正北及正东四个方向的地理情况及生态分布,共分四个部分: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及海外东经。

海内经:

海内经指的是介于外海与内陆之间的水域,同样分为四个部分: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

大荒经:

大荒经远在外海的大陆上,分为四个部分: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及大荒北经。除了这四部分之外,内陆还有一些不明水域,这部分的资料汇总为海内经。

需要说明的是,此书的山经部分,应该是远古时代的文字记载,但是自从海经开始,包括了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及海内经等十三个部分,却是源自于一幅古画,是对图画上的人物与动物的文字性描述。这幅画,很有可能就是汉宣帝时代在石穴中发现的那幅远古壁画。但是有关这幅图画的记载,却与山经部分浑然天成,是一个整体。

由此可见,《山海经》一书应该是曾经失传,但在汉宣帝时代又被“抢救”了回来。按照书中的记述,在内陆、内海、外海及大荒,不同地带的动植物生态系统迥然有别,总结起来规律大致如下:

越往内陆,越是靠近内海,生物的进化程度越低,其中不乏原始物种。

越往远处,越往大荒之外,生物的进化程度就越高,其中有很多未来物种。

越是进化程度高的物种,越是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

越是进化程度低的物种,越是与我们的传统丝丝相扣。

在这里,我们传统文化的背景与生物进化理论形成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悖论。

何以如此?

这正是我们需要在书中所要寻找的答案。

第一章:巨人的化石……政治禁忌

1夸父的化石埋在哪儿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集大成者,在其中的神话故事里,夸父追日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之一。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这个故事说的是:夸父与太阳赛跑,已经追上了太阳。这时夸父很渴,想要喝水,于是喝黄河和渭河中的水,喝完了两条河的水还是不解渴,又要向北去喝大泽中的水,还没走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他死时所抛掉的拐杖,变成了邓林。

最早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关注于夸父这个巨大而原始的人物形象敢于挑战超高难度的人生目标,他要追上太阳,可是他为什么要追上太阳?追上太阳的目的是什么?他可不可以不追太阳?最奇怪的是,当夸父在追赶太阳的时候,手里还拿着一根手杖,这根手杖有什么珍贵的,让夸父至死也不肯放下?假如夸父先把手杖放下,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是不是能够跑得更快一点?

许多小学生对这些个问题迷惑不解,并本着严肃认真、求实好问的态度,踊跃举手发言,向教师、向他们的父母提问。但是孩子们得到的是当头棒喝,小脑袋瓜子几经暴打修理,于是孩子们迅速地成熟了起来,知道有些事情是当不了真的。尤其是书本,那更是万万不可当真的,你要是当了真,那可就有苦头吃了。

书本当不了真,那我们读书何用?

然而我们知道,神话不过是加了密的历史,是刻意扭曲变形的史实记载。这一记载的最大特征就是“虫为蛇,蛇号为鱼”具有鲜明的指鹿为马、指南为北的特征。神话中的矛盾之处,正是解读神话真相的密钥,就以夸父追日这个精彩而神秘的故事而言,其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就在于小学生们发现的那些问题上,一旦我们回避了这些问题,神话也就失去了其传承的意义。

说错一个字,便会偏离神话密码解读的本身,凡是有着明显矛盾之处的语言结构,正是神话加密过程中的关键词。

在这里,肯定是指对观点的赞同、支持,而否定则意味着对某种观点的反对、不赞成、不支持。但由于社会政治的天然压力,不赞成、不支持及反对的观点不敢明确表露出来,只能借助于一个充满了否定意味的故事,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与人生态度。

通过一连串的否定之否定,通过对词意的修复,对扭曲观念的校正,我们就发现了夸父追日这个故事的真实历史史实。

这个故事说的是在上古时期,这个时期比大禹治水的时代更早,比黄帝的时代更早,曾有一位社会地位极高的部落酋长,这位老祖宗也不知发了什么神经,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是全人类的希望所在,把自己的功德与贡献比之于太阳,并诚恳地要求广大原始人同胞尊称其为“夸太阳”。凡是不这样称呼他的人,下场就比较悲惨。

当时的人们违心地称夸父为夸太阳,但在内心中却嘲笑这种自我膨胀到了离谱程度的自大狂。再后来这件事传播开来,出于对继任的部落酋长效仿的恐惧,人们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隐藏加密,渐而演化成为了《山海经》中这一尽人皆知的美丽传说。

因此,我们将会知道,夸父绝不会绝迹于我们的文明之中,无论我们如何地刻意回避,夸父绝不是一个开始,更不是结束。

2未成年少女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中第二个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神话,这个故事与夸父追日带有着同等的惨烈色彩,一只被浩瀚大海淹死的脆弱鸟儿,世世代代、矢志不渝地从事着填海的伟大工作,这种精神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非常钦服。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鸟焉,其状如乌,

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外形像常见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叫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回去,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

这个故事听起来固然震撼人心,但与夸父追日一样,故事本身明显缺乏逻辑,听起来像是那么一回事,细琢磨却又处处不对头,尽管神话都有一个不符合逻辑的特点,但对于神话本身的还原性解读,凡是违背逻辑之处,恰恰是史实被加密扭曲的结果。

这样一解析,我们这个故事就有了眉目。炎帝是火之帝王,与海水成为对峙的局面,他的女儿却偏偏跑到了对立方的势力范围,悲剧自然就难以避免。

故事里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她的父亲处于战争的一方,面临着对手毫不留情的攻击。而这位年轻的姑娘或者是轻信,或者是更相信人类心灵中的至善,她自作主张,跑到父亲的对手那里,想劝说大家放下兵戈,但是她父亲的对手却不理会她的劝告,反而以狠辣的手段,将这位年轻的姑娘杀害了。

女孩遇害,这对于她的父亲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导致了他在战场上的失利。那个残暴的对手最终夺取了权力,而民众则相互转述这个故事,以表达自己对暴君的憎恶。但是暴君自有暴君的法则,混淆黑白,向来是暴戾的君王惯用的手法,对这件事情的转述及听闻就会遭受到残酷的迫害。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民众不得不使用隐语,将这位牺牲的

年轻姑娘转化为一只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的鸟儿。

历史上,炎帝是黄帝的死敌,最终炎帝被黄帝打败。其部落中的男人被杀光,女性被掳,所以我们现在自称炎黄子孙。这个故事,讲述的很可能是黄帝与炎帝战争时候所发生的事情,黄帝无故杀害了一名少女,这对他来说当然是影响很坏的一件事情,所以他企图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永久性地抹除。而民众被迫以隐语的方式交流,最终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神话故事。

3找到刑天的头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是大诗人陶渊明的名句,是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的经典句子。

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同样也是出自于《山海经》之中,是我国古代文化中难得的瑰宝。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

刑天与天帝争夺神位,天帝砍断了刑天的头,把他的头埋在常羊山。没了头的刑天便以乳头做眼睛、以肚脐做嘴巴,一手持盾牌,一手操大斧而舞动。

这个故事中最奇怪的是,这个与黄帝发生冲突的神,是一位无名的神祇。分明是年代久远的原因,民众连这个神的姓名都想不起来了。但是这个神在被“刑天”之后,这里的刑就是砍的意思,天就是脑袋的意思,刑天的意思就是“砍脑壳”,从此“砍脑壳”就成为了这个神的约定俗成的称呼。

那么,在这个故事中所隐藏的历史史实,又是什么呢?

这样一分析,刑天的历史真相就完全暴露了出来。这里说的是中华史上的首位帝王黄帝统治之前,民众是有着表达自己愿望与意志的天赋权力,是有权进行自我思考的,人长脑袋的用处,断然不只是为了吃饭,思考是脑袋的一项重要功能。但是黄帝他老人家对于脑袋的这项功能提出了质疑,他老人家认为,天底下有他一个人思考就足够了,大家都独立思考,那岂不是乱了套?

断其首——所以黄帝提出他的要求,要求大家不要思考了,只要遵照他的指示做事,就足够了。

民众的思考权力遭受到了剥夺,导致了当时人类进化的一次原始性回归,当时人类的记忆只剩下乳头和脐带了,思维退化,原始欲望倒是蓬勃发展了起来。但尽管如此,可是民众仍然在不断地挑战黄帝的权威,继续主张人类的独立意志与思考权力,就叫舞干戚,就叫猛志固常在了。

4残酷的青春

看起来,《山海经》这部书是民间传说,出自于安全的考虑,这些历史事件经过了最大程度的扭曲、包装,因而在逻辑上缺失了依据。

比如说,在前面有一段夸父追日的故事,但是后面又说夸父是被另一个神祇应龙杀死的,按理说一个人或是一个神不应该有两种以上的死法,人只能死一次,即使是神能够死的次数也不是太多,但一旦某个神祇的死法比较多,那么这段神话记载多半有所寓意: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早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山海经·大荒东经》

这个故事说,在大荒的东北角上,有一座山名叫凶犁土丘山。应龙就住在这座山的最南端,因为杀了蚩尤和夸父,不能再回到天上,天上因没了兴云布雨的应龙而使下界常常闹旱灾,下界的人们一遇天旱就装扮成应龙的样子求雨,就得到大雨。

故事中提到的应龙是传说中的一种生有翅膀的龙。而蚩尤则是东方九黎族首领,以金作兵器,能唤云呼雨。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夸父追日中说,夸父是被太阳晒死的,这里又说夸父是被应龙杀掉的,当然,夸父肯定不止一个,多死两次,也未必就说不过去,但是,当故事演绎到如此繁复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研究一下这段神话的关键词了:

这么一分析,我们就发现了5000年前被刻意抹除的一段历史。

故事中的“应”字代表着社会管理层与大众的平等沟通,而“龙”则是隐喻民众在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的权力之时,在投票箱前排成的长龙。在黄帝之前,国家政务例来由百姓投票表决,黄帝虽然是帝王,也必须要听取民众的意见。

但是黄帝大老倌对这种制度明显感觉到不爽,所以他发起了两次投票,一次是要求发动战争,另一次投票是黄帝本人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