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为官之道-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丁小平委屈地说:“李县长,你是知道的,跟着省农科院的专家们搞是一条生财路,我们早就各村各户做了宣传的,不但乡政府的干部去宣传,还培训村干部,让村干部明白实验基地的科学意义,为什么不种水稻不种旱田,来种植专家们要求的东西。光是宣传鼓动就花了一个月,干部们嘴皮子都磨薄了几层,开始不少农民答应得蛮好,可一转眼他们又往土里种冬季作物,什么油菜啦、蔬菜啦。这些东西开春又收不得,就会耽误种植实验基地专家们指定的作物,要晓得那些种子苗子都是乡政府代购的,是我们出了钱的!”不少乡党委委员副乡长都在下面抱怨,说什么农民愚昧,有钱也不晓得去赚;也有的说农民是怕亏,怕辛辛苦苦搞一年没收成。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心知肚明却不好意思说,那就是农民不信任乡政府!
  李学之耐心地说:“要农民一下子转变观念不是那么容易,政府是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做思想工作的。俗话说得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关键还在党支部。只要石桥乡各村党支部真正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农民群众从本村实际出发,紧跟市场经济形势,就一定能够把实验基地搞好的。为什么农民出尔反尔?是他们对乡政府没有信心,他们不是完全相信政府的承诺,再说农民自己的责任田,他想种什么的他的自由,也是他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作必要是思想工作外,那就是我们政府要有过得硬的承诺,如果农民按照我们政府的统一部署而出现了亏损,出现了与政府承诺不一致的现象,那我们政府就要承担起全部责任,该赔偿的就要赔偿,该补贴的就要补贴!那样政府在农民心里才有威信,干部们说的话才算话!丁书记、余乡长,你们在宣传时有没有把这些告诉农民呀?”
  余大力正要张嘴,丁小平拉了他一把,抢先说:“李县长,不是我们乡政府不保证,可毕竟实验基地还是个新玩意儿,我也侧面跟张主任那里打听了番,那班专家们自己也不能保证绝对赚钱。如果万一没有成功,失败了,我们乡政府哪里有那么多钱来赔偿农民呢?我们政府千方百计引进了项目,而且还给农民提供先期投入资金,提供了技术顾问,到头来亏了还叫政府赔钱给农民,这不现实嘛。”
  李学之微微一笑说:“那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我是农民,政府是搞了个新玩意,又是提供低息资金又是免费提供技术顾问,可那新玩意儿万一不赚钱,我一个靠几亩田土的农民怎么生活?低息贷款息低可终究还是要还的,我又到哪里弄钱来还贷款交税费?既然你们政府也不敢保证一定让我们赚钱,为了生活我只好还搞我的老本行,虽然收入不高,可绝对没有风险,至少明年有钱交税费,有钱为孩子们交学费!难道农民这么想不对吗?难道就一定要把风险全部让农民群众承担吗?如果真要今年搞的人赚了钱,明年你不说,农民也会自愿搞的!”
  此话一出,下面人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着,余大力呵呵一笑说:“李县长说得有道理,这也就是农民不愿意搞的原因!”
  丁小平脸色变得有点难看,说:“李县长,那就是说一切风险应该由乡政府承担咯?只怕乡政府也担不起啊!如果不采取点手段,就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民不愿意搞实验基地啊。”又发牢骚地说:“都是农民,就怎么有胆子大的呢?现在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真是越穷越蠢,越蠢越穷!”
  李学之严肃地说:“对于农民群众,我们党员干部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致富的道路,都说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但这样对于我们的农民就很不公平,农民是弱势群体,他们经不起太大的失败更交不起昂贵的学费!改善农民的生活不仅仅是嘴巴上说说,是要有具体行动的。石桥乡争取到了这个实验基地,让安平县的大为惋惜,现在他们居然自己派农技干部到张主任工作组里无偿工作,无非就是想偷师,想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与之一比,石桥乡的工作就有差距了,明明是一个具有巨大经济前景的项目,一个能很快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项目,到了你们手里竟然推广不下去,竟然还与农民争地!丁书记,农民群众如果不是自己愿意,绝对不允许动田里土里一棵苗!”
  余大力说:“李县长,你就放心好了,我们会再去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的,争取让村民们对我们石桥乡政府信任!尽可能地使村民们积极参加到实验基地里来。”
  丁小平叹息着说:“李县长,我可再也没辙了,我负责的三个村本就是搞大棚蔬菜的,可市场信息不灵通,搞了几年也没赚什么钱,可他们还是要搞,说什么也不放弃,你又严令不许搞行政手段,我看只有听之任之了。”
  李学之说:“既然他们搞大棚蔬菜,你就不妨跟他们多打听点消息,真要让他们赚到了钱,会把你当菩萨供起的!”
  大家都呵呵直笑,丁小平也跟着笑了笑,心里说:老子跟他们去联系菜源,搞好了说声谢谢,搞不好还要搭进去人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余大力忽然说:“李县长,我觉得可以跟农民签协议,如果真亏了,由乡政府负责赔偿一切经济损失,如果赚钱了,我们乡政府收取一户两百到三百的管理费,做为乡财政发展基金,怎么样?”
  李学之说:“余乡长,说实话这是石桥乡的内政,我不好强行干预,但我是支持你们任何一项让农民群众得到利益得到实惠的决定,我也坚决反对你们任何一项危害农民群众利益的决定!同志们,大家都是最基层的干部,农民们的生活情况你们是历历在目,每当看到一群群花样年华的孩子们外出千里去工,每当看到我们赖以生存是土地上无人耕种,这完全是我们政府干部农村干部的失职!当我们的农民全部抛弃土地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政府农村干部集体下岗之时。做农
  村工作需要的是责任心、耐心和爱心,我们要一切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门面功夫。计划任务完成不成要从我们自身的工作上找问题,不要时刻想着发号施令,而是要让农民觉得政府的各种是为他们着想,而不是为了完成某项指标。不可否认有时候农民的眼光是肤浅了点,我们就要深入地指导他们看得更远,就实验基地,本是我们政府为发展农村经济引进的项目,就要让农民们完全地理解和认识,千万不要好心办了坏事,如果把思想工作做通了做透了,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坐的都是长期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的党员干部,应该会明白我的苦心。”
  会议结束,李学之在丁小平的带领下去了他负责的三个村实地看了看情况,除了少数的水稻田,基本上都种植了大棚蔬菜,而且规模比较大,农民投入的人力、资金显儿易见,如果在这样的时机强令农民拆掉大棚,挖掉基本可以上市的蔬菜,农民能情愿吗?能不激起民愤吗?而村里的村干部也基本都有大棚,并且大棚种植蔬菜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只是因为消息闭塞而导致效益不是很可观。
  李学之当即指出乡政府应该组织力量积极配合菜农们联系蔬菜销售渠道,他说有的县为了搞活农村经济,还主动组织农民搞大面积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现在有这么好的群众基础就应该全力支持大力协助,而不是打击农民的积极性。
  看完三个村的大棚蔬菜,李学之又找到了正在指导农民的张主任,张主任一身农民打扮,活跃在地间田头。
  张主任见李学之前来看望,很是高兴。李学之不顾张主任手上的泥污,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感激地说:“张老哥,天寒地冻的,您要保重身体啊!”
  张主任感慨地说:“看着农民们热情信任的笑脸,喝着农民家的芝麻豆子茶,我能忍心偷懒吗?我到石桥这么久,从来没感觉到累,浑身好象有使不完的气力。老弟,你看看,这一片片茂密的山林、一块块肥沃的土地,怎么能让它们搁置呢?时间紧迫啊,到春暖花开时准备工作必须完成,要不然就耽误了农时,就会让农民们减少收成啊!”
  晚上张主任一定要留李学之吃饭,晚饭过后,张主任又陪着李学之看了省农科院工作人员组织农民的技术课堂,乡政府的大会议室挤得满满的,全是各村派来的技术骨干,其中还有安平县派来的农技员。张主任笑着说:“对于安平县,我是心怀歉意的,所以他们派来的人员我都妥善安排好了,可这立体山林养殖基地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有某些技术还不很成熟,不能盲目扩大。毕竟市场需求暂时还有限,真要搞几个规模同样的基地,只怕到头来又会陷入价格战,那农民的利益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了。”在课堂上,李学之又给农民们做了热情洋溢地讲话,鼓励农民搞科技生产、靠科技致富。
  只到晚上八点多才匆匆从石桥往县城赶,因为来之前就跟吴书记约好晚上一起好好聊聊的。
  进了吴书记的房间,里面烟气迷眼,可气氛十分好,大家一起有说有笑的,李学之边表示歉意边匆匆看了看在坐之人,都是黄县各行局的,当然也都很熟悉,略略寒暄几句,话题就进了正轨。
  吴新宇笑着说:“学之啊,这些人都是我的老朋友了,知道我快走了,提前来送个行道个别的。他们在以前都很支持你的工作,也很钦佩你的为人,所以我就叫你来跟大家会会。”
  在坐的人对李学之的心情其实很复杂,原本以为他能爬这么快仅仅是运气好,可没想到居然后面还有关省长这靠山,说实在的,这帮人都是从基层一步一步上来的,见了市里的领导都心下惶然,何况高高在上的省委领导,也就是从电视里见见而已,对省委领导都有种莫名的敬畏,神秘的光环笼罩下的省委领导居然是李学之的靠山,所以最让他们不解的是:李学之是怎么靠上去的?在他们眼里省委省政府大院就象戒备森严的堡垒,想进去都难,何况跟首长们拉关系了。
  令他们不理解的是,李学之有这么通天的关系,怎么就一点也看不出来呢?说话稳重、办事得体,一惯的不亢不卑,却从不见得势小人般的势利和傲慢。正因为李学之平易近人没有官场上那通做派,使得他们很情愿地与李学之联系在一起,哪怕不用吴新宇的联络,迟早会走到一起的。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第一二四章
  更新时间:2007…1…13 6:14:00 本章字数:9391
  黄县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只可惜雪量不大,纷纷扬扬的雪花一落地就立即融化,使路面湿滑泥泞。
  在黄县地界停着七辆小车,熟悉黄县车牌的人看了就知道这几辆车就是黄县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大班子一把手的专车,看情形肯定是有大人物到黄县视察工作了。
  四名身着大衣的交警笔直地站在路边,神情焦急地注视着路的尽头,忽然一交警面露喜色,用手里的对讲机呼叫了几句,马上,小车里迅速地钻出不少人来,汇集在路中间,摆出了热烈欢迎地架势。
  不一会儿路的那头缓缓驶来几辆轿车,稳稳地停在了人群前。四名交警立即举手行了一个生平感觉最标准的礼,热烈欢迎地人们也露出了生平最为喜庆的笑容,最前的奥迪车下来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寒风一吹,眼镜的镜片马上蒙上了一层水汽,无奈只得止步摘下眼镜擦拭,这一耽误,让欢迎的人们脸上的笑在风中僵硬了,显得不自然起来。
  那小伙子重新戴上眼镜,裂嘴一笑说:“曾市长有点感冒,就不下车与大家握手了,曾市长请吴书记上车。”
  吴新宇点头答应着,转身说:“曾市长有点不舒服,不下车跟同志们握手了,那大家就都上车吧。注意警车听我的指示开车。”说完快步走近奥迪,脱下呢子大衣抱在手里,拉开车门迅速上了车,车里暖气开得很足,吴新宇觉得一阵热气扑面而来,很是舒服。
  曾红庆把屁股挪到一边,让出了大半边位置,微嗔着说:“老吴,你不要命了,这么冷还来接我。不是早在电话里说了不要你来的嘛。”
  吴新宇把大衣放好,握住曾红庆的手摇了摇,开心地笑着说:“老曾,我是真心地欢迎你,当然就要亲自来接喽!你的好意我心领了。真感冒了呀?”
  曾红庆笑了笑说:“是有点鼻塞,主要是不想让大家多在寒风里呆,所以就没下车。真要一一握手寒暄,只怕老吴你身体吃不消啊!”
  吴新宇没想到曾市长这么关心自己,感激地说:“老曾啊,真谢谢你了。可以走了吧?”
  曾红庆点点头说:“老吴,走吧。”
  吴新宇掏出对讲机说:“小夏,开车走吧,注意车速!”对讲机里传来小夏的声音:“是,吴书记!”
  随即一辆警车闪烁着警灯,鸣叫着警笛开动了。其他小车亦紧随着起步开动,一条十三台车组成的车队很快行驶起来。
  曾红庆微微皱了皱眉,说:“老吴,就不要警车鸣笛了。”
  吴新宇用对讲机命令开路警车停了鸣叫,然后笑着对曾红庆说:“曾市长,不是我爱搞这么多形式,是你们这些大员们喜欢这一套嘛。如果真不搞,只怕你会在心里骂我吴新宇不懂事哟。”
  曾红庆摇了摇头,伸手拍了拍吴新宇的胳膊说:“老吴啊,也真难为你了。谁也难免其俗。”
  吴新宇说:“难为什么哟,都是这样的搞的,我就不信你曾市长到其他县去不是这样,就拿前面的临紫县吧,虽然你不去临紫视察,临紫的老何他们不也在地界欢迎你呀?只怕还要送你一程吧。”
  曾红庆苦笑着说:“老吴,你还真说对了,老何本要送我到你们黄县的地界才回的,是我不让他们送的。”
  吴新宇说:“你看老何他们多懂事,你是路过他们都在地界迎送。你真正目的是到黄县视察,我这县委书记虽然当不了几天了,可基本的礼节还是要到吧。如果我不来,还不知道你市长大人心里怎么想呢!”说着脸上露出了促狭的笑意。
  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