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家族的女人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介石家族的女人们-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94年11月,章孝慈应北京大学之邀来作学术访问。13日凌晨,章孝慈和东吴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家瑞夫妇抵达北京;下午,章孝慈前往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晚上,北京大学吴树青校长等人设宴招待章孝慈和程教授夫妇。章孝慈一派儒雅气质,平素烟酒不沾,晚宴上以饮料代酒,宾主交谈甚欢。晚上8时30分左右,章、程回到下榻的友谊宾馆。14日7时30分,程家瑞按事先约定打电话给章孝慈,电话无人应接;到门外按电铃,仍然没人回答。程深感蹊跷,叫来宾馆人员撬开反锁着的房门,房门里的情形令他们大吃一惊:不知是什么原因,章孝慈仰卧床上,已经完全昏迷。北京市急救中心和海淀医院的医护人员闻讯立即赶往宾馆。救护治疗后,又送到有多次抢救特殊患者经验的中日友好医院。台湾多家报纸第二天均在显著位置报道东吴大学校长章孝慈在北京因脑溢血病危的消息。章孝慈的妻子赵申德及儿子章劲松于14日当晚搭机赴港并于第二天早上转机赴北京探望章孝慈。在多位高级专家的多次会诊抢救下,章孝慈病情趋于稳定,但仍处于危重状态。中日友好医院成立了以脑神经外科专家、副院长左焕琮为组长的抢救小组全力救治章孝慈。15日下午2点10分左右,医院举行章孝慈病情的新闻发布会。来自台北的医师吴进安与北京中日医院章孝慈抢救小组经过一下午会商,决定目前不做开刀手术,但将尽一切努力挽救章孝慈的生命。从韩国匆忙赶回来的中日友好医院院长陈绍武也表示,医院和国家卫生部都十分重视章孝慈的病情,院方将尝试各种有利于患者的措施,包括请老中医会诊。
  11月16日,从美国赶回台北的章孝严终于来到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见到昏迷中的弟弟章孝慈。“孝慈,我来了,希望你能听得见!”孝严此次到北京探视弟弟,不管孝慈能否知道,他只想对他说“孝慈我来了,希望你能听见!”章氏兄弟这对曾经历过悲苦童年的难兄难弟,首次在北京见面,没想到孝慈在昏迷中,孝严只能守护着生命垂危的孝慈。在孝严一片至情感召下,昏迷中的孝慈16日慢慢地流出了热泪。也许是“冥冥中的心灵感应”,章孝严有一个强烈的意愿,要到母亲墓前祈求妈妈保佑弟弟。章孝严这个愿望,立即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大力协助。当晚他便从北京搭机飞往广州,第二天一早转机飞往桂林,在广西有关方面的接待下,章孝严来到桂林市郊马鞍山麓凤凰山脚下母亲墓地。心情复杂的章孝严步上坟前,在深深的三鞠躬后,即跪地声音哽咽地细语着:“母亲,孩子孝严来看你了。”他泣诉着:“母亲大人,我回来看您,我来迟了,求您保佑孝慈弟弟平安渡过难关;您的养育之恩,50年来我们无时不思念!”章孝严在墓前连连磕头,长跪不起,几度痛哭失声。他只有一个心愿,祈求母亲保佑弟弟早日脱离危险,待孝慈病好之后,两兄弟一定一起前来桂林为母亲扫墓。
  不知是不是章孝严的哭泣感动了上苍,11月19日下午,当章孝严一飞回北京,就得到了孝慈度过三天危险期,完全可以自主呼吸的消息。经与医院协商,章孝严和赵申德决定将孝慈接回台北继续治疗。11月21日章孝严在中日友好医院哭着对弟弟辞行:“孝慈,我们会在台北等你,要把你带回去,请你放心。”由于北京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中日友好医院和国际SOS援助公司11月23日整夜都在医院和机场做准备工作,医院准备了一张“行程表”,完全“按表操作”,严密保护将章孝慈运送回台。医生认为,章孝慈回到台湾活着是个奇迹。这除了医护人员全力的抢救外,也许有些事不是科学能完全解释的。因为章孝慈脑干出血,单就中风的位置和出血点大小看来,存活几率已是极小。“大约100人中只有7个人可以在这样严重中风后的一星期内存活下来。”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下,12月5日,章孝慈终于撑过了医师预测中风后3周的危险期,但其意识仍然处在重度昏迷状态,关心他的学生、朋友和亲人,期待着奇迹的出现。然而,章孝慈卧床一年多,于1996年2月24日凌晨因肺部感染不幸病逝。
  章孝慈的病逝,给章孝严以很大触动,也更坚定了他要完成归宗之事的决心。不久,他多次接到浙江溪口老家蒋氏八位族人代表联名来信,邀请他尽早率妻子儿女及孝慈全家返乡祭祖。8月23日上午8时25分,章孝严偕夫人黄美伦和子女以及章孝慈的夫人赵申德和子女一行9人经香港转赴浙江宁波,然后驱车前往溪口。在溪口,章孝严一行受到蒋氏族人和乡亲们的热烈欢迎。24日一大早,章孝严带着自己和弟弟孝慈的家人,一身素服,在6位蒋氏族人的见证下,从下榻的武岭宾馆来到蒋氏祠堂,由司仪引导开始祭祖。礼成后,章孝严为实现了父母和自己以及孝慈“认祖归宗”的心愿,终于辛苦走完了50多年的归宗路而非常欣慰,遗憾的是弟弟孝慈生前没能等到这一天。章亚若地下有知,是会感到欣慰的。
  蒋纬国的第二个夫人邱爱伦是位中德混血儿
  蒋纬国是蒋介石的过继儿子,从小由姚冶诚抚养。他聪明伶俐,深得蒋介石喜爱。1940年,蒋纬国与西北富豪石凤翔之女石静宜喜结连理,后石静宜因难产于1952年去世。5年后,蒋纬国与一位名为邱爱伦的中德混血儿结婚,1962年生子蒋孝刚。虽然二人感情不错,但却长期分居,邱爱伦住在美国,并常与宋美龄过往。蒋纬国则独自一人在台,过着孤寂的生活。
  蒋纬国平和的性情与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他是蒋介石的过继儿子。蒋纬国随养母姚氏居住在奉化县城时,进了培本幼稚园,这是当时奉化惟一的一个幼稚园,同学不过十数人,全是有名望、有地位人家的子弟。蒋纬国很活泼,骑木马,玩沙土,摔跤……他都有兴趣。他挺聪明,识字很快,过目不忘,一个姓商的教师最喜欢他。姚氏携蒋纬国迁至宁波,蒋纬国开始入小学。不久,姚冶诚又领他搬往上海,住在张静江的别墅里。这时蒋经国已来到上海,蒋纬国便在7岁那年(1923年)随哥哥入上海万竹小学读书。蒋纬国有时也到其父第三夫人陈洁如那里,称陈为“庶母”。蒋介石与姚冶诚离婚后,蒋纬国随姚氏居住苏州,在那里落户。他进入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直到赴德国留学为止。他是这所附中的走读生,热心于戏剧活动和公益事业。蒋纬国还是童子军分队长,他喜欢出风头,每逢学校开运动会,总骑着自行车东奔西跑,传递讯息。蒋纬国附中毕业后,又进入东吴大学理学院物理系进修学习,并到文学院政治、社会、经济学系旁听有关课程。
  1937年9月,21岁的蒋纬国遵从蒋介石的指示,携带朱家骅介绍函,远赴德国留学,研习军事。这段经历对蒋纬国影响很大。直到老年,他还能以相当流利的德语,追述当年就读于慕尼黑军事学院的情景,以及在第98“猎人军团”受训的情形。欧战前夕,蒋纬国又奉命赴美,入美陆军航空战术学校受训,并至美装甲兵训练中心练习装甲战术。1940年底,蒋纬国回国,入西北军胡宗南麾下,担任步二营“少尉排长”,开始往返于重庆、潼关之间。此时,他与西北富豪、纺织界大亨石凤翔之女石静宜结为连理。由蒋介石、宋美龄主婚。在抗战胜利后期,蒋纬国的岳父石凤翔由于颇有财力为政界所瞩目。蒋、石两家成为亲家之后,石凤翔的地位,自然更加显赫。抗战胜利后,石凤翔又在上海建立了“大秦纺织工厂”,但在工业方面“水土不服”,地位当然今非昔比了。不过蒋纬国对石家很关照,后来石静宜因难产早逝,蒋纬国仍执子婿之礼,待以岳父之尊;但毕竟已是有名无实的“国戚”了。石氏趋于平淡,这也是正常现象。
  据说,蒋纬国与石静宜在一次从西安搭火车时邂逅。当时,石静宜正看一份英文报纸,蒋纬国向她索借,石小姐见是一位军官,丝毫不予理睬。但这次相遇为他(她)们的结合打下了最初的基础。一位是蒋介石的二公子,一位是大企业家的千金,终于成婚。蒋纬国任“装甲兵司令”时,石静宜被尊称为司令夫人。她的豪迈个性有男子风范,穿着长筒马靴,常与装甲兵袍泽聚会,自己开车而不用勤务兵。装甲兵们在台中时常会见到这位司令夫人。石静宜过惯了富裕生活,她是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传说她利用装甲兵旅采购物资的便利,自国外进口若干舶来品贩卖,以资挹注。后来又有传说,因美援军服的问题被老蒋发觉而被赐死。是实情抑传闻,外人无从探究。不过,石静宜确系在1952年逝世。另有一说是,石静宜怀孕后,在预产期之前,蒋纬国奉派赴美考察。当时石静宜的预产期为当年农历九月中,而农历九月十五是蒋介石的生日。石静宜为了自己的子女能和蒋介石同一天生日,乃请示医生为她控制产期。但是到了农历九月十四晚上,仍没有阵痛,她又请医生进行催生。可能安胎药和催生药物发生了什么作用,石静宜的医生发出了“病危”通知。蒋纬国因赴美国考察不在台湾,只好通知了蒋经国,但蒋经国赶到中心诊所时,石静宜已经停止了呼吸。经过各种急救,终于回天乏术,胎儿也死于腹中。
  蒋纬国的第二次婚姻生活是在丧妻5年之后,婚礼于1957年在日本东京某教堂进行。新娘芳名邱爱伦,是一位中德混血儿。据说,蒋纬国早在1955年就在台北与爱伦小姐结识,并进而订婚,订婚之后邱爱伦即赴日本学习音乐。1957年2月,蒋纬国本拟与邱爱伦在台北举行婚礼,但蒋介石有意避免过分铺张,认为在日本成婚为宜。蒋纬国就在戴安国的陪同下,一起赴日,娶回邱爱伦。1962年蒋纬国与邱爱伦生一子名蒋孝刚。他是蒋氏家族“孝”字辈的兄弟中最小的一位,他的年龄与蒋经国的孩子孝文、孝章、孝武、孝勇相差一大截,是蒋纬国46岁时与第二任夫人邱爱伦所生的独子。蒋纬国“晚年得子”,所以对蒋孝刚钟爱异常。
  蒋纬国本人也是个谜,在他挂满笑容的后面,似乎有深沉的孤独。这在他的婚姻上也是如此。虽有爱情,却也寂寞。蒋纬国夫妻长期分居,邱爱伦住在美国,并常与宋美龄过往。蒋纬国则独自一人在台,过着单身的生活。蒋纬国于1997年9月病逝于台北,邱爱伦曾于其病重期间返台悉心照料。蒋纬国病逝后,邱爱伦与其子为之料理完丧事后,再度飞赴纽约。她时而前去陪伴百岁高龄的宋美龄,这会使同样孤独的婆媳俩消除片刻的寂寞。
  蒋孝文夫人徐乃锦
  蒋孝文的夫人徐乃锦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徐锡麟的孙女,是个中德混血儿。蒋家与徐家是邻居,蒋孝文与徐乃锦一起长大,后来两人先后赴美国留学,二人情投意合,更加亲密,很快成婚。婚后生一女蒋友梅,完成学业后,双双回国。蒋孝文从政,她则参加社会工作,夫妻恩爱。但后来蒋孝文突然大病一场,虽然外界传言纷纷,但徐乃锦始终无怨无悔地侍候左右。她个性独立果断,精通多种语言,对音乐和歌剧颇有心得,事业心很强,一心希望获得成功。她所表现出的特质是蒋氏家族中最难得一见的品质。
  蒋家第三代中最没有福气的是蒋孝文,自1971年起便病魔缠身,饱受恶疾的痛苦将近20年,终因患咽喉癌救治无效,于1989年4月14日在台北去世,蒋孝文1935年12月14日出生在苏联,小名唤做“爱伦”,孝文这名字是他返回中国后由蒋介石取的。他本是蒋家第三代中头脑反应最灵敏、仪表也最为出众的一个,蒋介石和蒋经国对他极为钟爱,并且寄予极高的期望,如果不是身罹恶疾,经过蒋家的悉心栽培,是很可能成为另一个有影响的第三代“强人”的。蒋孝文童年时代,随母亲在溪口生活。1948年在溪口武岭学校读书。1949年他去台湾后就读于成功中学。当时他外向好动,曾惹出不少是非,屡屡遭到蒋经国的严责。据蒋孝文后来自己说,他父亲一生起气来,经常把他绑起来打。蒋介石爱孙心切,将他送到“凤山陆军军官学校”接受磨炼,但他并没有最后完成军校的学业。1955年至1956年间,他前往美国旧金山留学。
  蒋孝文的夫人徐乃锦,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徐锡麟的孙女。他的父亲徐学文早年留学德国,母亲是德国人,因此,她是个混血儿。她比蒋孝文小3岁,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两家住得近,还经常一起游泳或一起做其他消闲活动。但性格并不投合,只是普通朋友而已。不过,蒋经国对这位准儿媳妇早已看中,认为她将来必能协助蒋孝文共创大业。蒋孝文小时候十分贪玩,有如一匹脱缰野马一般,而徐乃锦正好驾驭他。这一桩心事,经常在蒋经国心头萦绕。徐乃锦从女师附小毕业,到台中静宜文理学院高中部念英文,毕业后,她先到德国待了八九个月,再转至美国加大(U·S·U)心理学系,后来进入心理学研究所。在美期间,她与蒋孝文在一个很巧合的机会中再度相逢。此时,徐乃锦已长成了大姑娘。蒋孝文与她终于谱出一段恋情。消息传到国内,蒋经国为此欣喜不已,立刻致电蒋孝文,建议他好好珍惜,交往一段时间,不妨一边成家,一边念书。不过,没想到徐乃锦的家人反对这门婚事,认为蒋孝文是花花公子,嫁给他很难保证将来不会闹纠纷。蒋孝文与徐乃锦为了此事,均感到相当困扰。徐乃锦的家长要她休学回国,蒋、徐两家为此一度闹得有点僵。但是,蒋经国最后使出一个高招,使得徐家无法再反对。他轻车简从,提了一篮水果,亲自到徐家求亲,使得徐家大为惊讶,认为这实在担当不起,因此不看僧面看佛面,准许了这门婚事。徐乃锦与蒋孝文成婚后不久即怀孕回国待产,生下女儿蒋友梅之后继续赴美念书,完成学业后,与蒋孝文双双回国。蒋孝文开始从政,她则参加社会工作,夫妻甚为恩爱。有人说,徐乃锦嫁到蒋家,完全是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