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圣坛的诸葛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邓凯统率的夷兵,“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同上……陆逊此举相当重要,它导致夷陵之战中支持刘备的蛮夷兵甚少,甚至奉命策动武陵蛮的马良也为之丧命。另外,陆逊在攻下宜都后,即刻“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可见,陆逊在夷陵之战前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细致,这就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陆逊识大体,顾大局,以宽广的胸怀、非凡的气魄处理、协调他同诸将的矛盾。周瑜、鲁肃、吕蒙文韬武略,是孙吴政权中的一流人才,但在夷陵之战前已相继病故。尽管如此,吴国其时能征惯战的将领仍然不少。如孙坚时代的大将韩当,孙策、孙权时代的吕范、周泰、潘璋、徐盛、朱然等将领不仅智勇兼备,身经百战,且资历声望皆在陆逊之上。然而,孙权认为这些人皆非统帅之才。孙权慧眼识英才,当刘备大举伐吴之时,他毫不犹豫地任命陆逊为主帅。“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同①。陆逊虽然总督三军,但如何协调他与诸将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他所指挥的“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其时,轻视陆逊者有之,口出怨言者有之,互相龃龉者有之,各怀愤恨者有之,违背节度者亦有之。对这些骄悍之将,陆逊采用恩威并用之策,他或摆出主帅的架势,宣称:“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或好言相劝道:“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战后,孙权曾问他为何不奏报诸将违背节度之事。陆逊的回答是:“受恩深重,任过其才。又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也就是说,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他宁愿忍辱负重,也要服从大局。陆逊不仅善于团结全军将士,甚至还考虑到吴主孙权同大臣们的关系。当刘备伐吴时,有人散布谣言,云“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意思是诸葛瑾要叛变投敌,而且“此语颇流于外”,弄得人心惶惶。陆逊即刻上表吴主,“保明瑾无此,宜以散其意”《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注引《江表传》。,希望孙权在对诸葛瑾是否信任的问题上,明确表态,使流言飞语不攻自破。孙权接受了陆逊的建议,向大臣们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辞,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孙权还把陆逊来表送给诸葛瑾。孙权重用并信任陆逊,赋予指挥全权,陆逊如此对待诸将领、同僚,终于赢得君臣一心、将士同命的局面。
  夷陵之战初期,刘备统率大军大举进攻。刘备督令将军吴班、冯习攻吴将李异、刘阿所守的巫县和秭归。蜀军“攻破李异等,军次秭归”。同时,“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表示愿意配合蜀军。一时间,形势十分严重。章武二年正月,刘备进驻秭归,二月,刘备自秭归渡江东进,“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而以“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银爵赏诱动诸夷。”同①。面对刘备大军的来势汹汹,陆逊避敌锋芒,果断地作战略退却,把三峡险地让与刘备,示敌以弱。吴国诸将不解,以为陆逊胆怯,各怀愤恨。陆逊晓谕诸将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胜,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疲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注引《吴书》。刘备欲诱吴军主力决战,令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设伏兵八千于山谷,吴诸将皆欲进击,陆逊认定“此必有谲”,以军法制约,坚守不出。刘备见机关已被识破,乃引伏兵从山谷中出,撤水军于岸上结营,从巫县、秭归至夷陵,连营树栅数百里。
  不出陆逊所料,蜀军入三峡五六百里,拉长战线,分散了兵力,在进攻中受到削弱,士气渐衰。反之,吴军退避三舍却蓄积了士气。战略退却,后发制人,改变了吴蜀强弱的对比。在两军相持的过程中,陆逊时时在捕捉战机,寻求克敌制胜的方略。《三国志·吴主传》载:“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陆逊先以轻兵试敌,派部将宋谦等攻刘备五屯,“皆破之,斩其将”。通过实战,陆逊逐步找到了蜀军的弱点,一个完整的破敌计划渐趋完成。陆逊给孙权上疏,剖析敌我形势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徙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才,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
  陆逊所言,要在三“不”。一为夷陵不可失,失之荆州难保。二为刘备不可怕,因为他既违天时地利之宜,又乏用兵之能。的确如此,刘备戎马一生,堪称沙场老将,但打仗胜少败多。现在又舍船就步,处处结营,故破之不难。三要孙权不必忧虑,让他高枕无忧。
  闰六月,陆逊决定反攻,诸将感到困惑,表示异议,齐声说:“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对众将说:“备是滑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陆逊先令部队攻刘备一营,试探其兵力虚实,观察其营寨设施,结果“不利”,诸将皆表示不满说:“你这是白白让士卒送死。”但陆逊却从战斗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因而高兴地对大家说:“吾已晓破之之术。”于是命令士兵“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吴军主力在陆逊号令下,齐集猇亭,大战刘备,连破蜀军四十余营。蜀大将张南、冯习等及胡王沙摩柯战死,将军杜路、刘宁等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投降了东吴。
  刘备退守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败得如此惨重,大为惭愤,不禁仰天长叹道:“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同上。三国时期,刘备号称世之枭雄,他久经沙场,多历戎阵,连曹操都声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对其畏惧三分。谁也未曾料到,枭雄刘备竟然惨败于书生陆逊之手。所以,陈寿禁不住称赞道:“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同上。夷陵之战的实践充分证明,陆逊作为三国时代超一流的军事家是当之无愧的。
  以国力而论,吴、蜀二国相差无几,故陆逊打败蜀国,取得荆州、夷陵之战的胜利尚在情理之中。然而对付曹魏,孙吴则明显以弱抗强。曹魏大臣刘晔在分析三国鼎立的形势时指出:“今天下三分,中国(指曹魏)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注引《傅子》。诚然,刘晔之辞有夸大之嫌,但毋庸置疑,曹魏的综合国力是三国中最强大的。王夫之曰:“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而角立不相下,吴有人焉,足与诸葛颉颃,魏得士虽多,无有及之者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证之于史,船山先生所言极是,吴国虽小,但与“势强”之曹魏、“义正”之蜀汉“角立”,从来就不落“下风”,其原因乃“吴有人焉”,孙吴“英杰”前仆后继,源源不断。赤壁之战周瑜大破曹操,孙权在江东的基业得到了巩固。接着,吕蒙又夺取了荆州,孙吴的疆域进一步得到扩大。但迫于“魏之势强,蜀汉之义正”,孙权迟迟不敢称帝。“权闻魏文帝受禅而刘备称帝,乃呼问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气何如,遂有僭意。而以位次尚少,无以威众。”《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注引《魏略》。故直至曹丕、刘备崩逝后,孙权仍未即九五之尊。孙权在等待时机,即吴国不仅能战胜蜀汉,而且要打败曹魏,在气势上完全震慑住魏、蜀二国。
  公元228年,魏、吴石亭之战爆发,陆逊再立战功,大破魏国大司马曹休于淮南石亭。《三国志·陆逊传》载:“权使鄱阳太守周鲂谲魏大司马曹休。休果举众入皖,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督,逆休。休既觉知,耻见欺诱,自恃兵马精多,遂交战。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俱进,果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略尽。休还,疽发背死。”此次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吴国君臣,因为自孙吴夺取荆州时,为避免陷于同魏、蜀两线作战的困境,孙权被迫向曹魏称臣、纳贡。魏文帝曹丕一再胁迫孙权“质子”。夷陵之战刚结束,曹魏三路大军征讨吴国。孙权一面发兵抵御,一面“卑辞上书,求自改厉”,声称“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孙权一时间被弄得狼狈不堪。由此可见,孙权在取得夷陵之战的大捷后,也十分需要在军事上同魏国决一高下,将曹魏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打下去。所以,陆逊在石亭之战中获得全胜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他不仅进一步显示了陆逊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使吴国在三国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石亭之战后第二年,即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即皇帝位,改年号为黄龙,表示与魏、蜀二国在名分上完全平等。
  夷陵、石亭之战后,陆逊声名大震,魏、蜀二国皆视其为劲敌,不敢轻举妄动。如孙权称帝时,蜀汉群臣愤愤不平,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孙权乃“僭逆”,应“绝其盟好”,诸葛亮认为“今若加显绝,仇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其实夷陵之战惨败,诸葛亮亦耿耿于怀,若有机会亦欲复仇,但以陆逊为代表的东吴“贤才尚多”,才使得诸葛亮不敢轻启战端,重蹈覆辙。
  魏国也深知陆逊精通谋略,善于用兵,故时时加以提防。如石亭之战前,魏前将军满宠就反对曹休深入吴境。他认为“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今所从道,背湖旁江,易进难退”,《三国志》卷二十六《满宠传》。很可能掉入陆逊所设的陷阱。嘉禾三年,孙权、陆逊、孙韶兵分三路,大举北伐。魏明帝曹睿御驾亲征,孙权退走。恰好陆逊派出的信使韩扁被魏军擒获。诸葛瑾急忙写信给陆逊:“大驾(指孙权)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水干,宜当急去。”陆逊却若无其事地安排将士们在营中耕地种豆,弈棋射箭。诸葛瑾不解其故,前来询问,陆逊答道:“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仍来相蹙,必败之势也。”于是,他下令大军分水陆两路进攻襄阳,魏军虽在兵力上占优势,但因他们“素惮陆逊”,遂紧闭城门,不敢迎战。陆逊“徐整部伍,张拓形势,步趋船,敌不敢干”《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毫发无损地率全军安全撤退回国。这与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后退军,司马懿因“畏蜀如虎”,不敢前往追击,“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何其相似乃尔。
  三国时期,吴之陆逊、蜀之诸葛亮,皆为超世之杰。作为超级大国的曹魏虽然兵多将广,三分天下占有其二,但也奈何不了吴、蜀两个小国。当魏文帝初即位时,曾问太尉贾诩:“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贾诩回答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三国志》卷十《贾诩传》。由此可见,诸葛亮和陆逊在蜀、吴两国中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力的不足,与曹魏形成相对均势的局面。
  2。“乞息六师,以威大虏”——陆逊的保境安民之策
  陆逊不仅用兵如神,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他文武兼资,不愧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夷陵之战,吴军大获全胜,刘备率残兵狼狈逃窜。东吴大将徐盛、潘璋、宋谦纷纷上表孙权,意欲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生擒刘备。孙权对此犹豫不决,询问陆逊。陆逊认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不可不防。事实上,三国时代,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都要受鼎足之势的制约。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是当时形势的写照。正因为如此,陆逊破蜀之后,就以高度的警惕,严密防范曹魏在其背后的突然攻击。对陆逊的建议,孙权深以为然,决计大军迅速撤回。果不出陆逊所料,夷陵之战刚结束,“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三路大军猛扑过来。吴国“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