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品: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作者:'美' 米奇·阿尔博姆 赵晓春 译
  内容简介:
  有些故事注定要从结局讲起的——其实,所有的结尾又何尝不是开端呢?
  《相约星期二》随着莫里的溘然长逝而告终。六年后,在米奇·阿尔博姆的全新力作中,纪实换成了虚构;死亡从结局演变成了开端;主角还是一位老人——不是洞明世事的教授,而是到死都对自己的一生心存惶惑的退伍老兵,游乐场维修工。
  他叫爱迪,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为了拯救在突发事故中身处险境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醒来时,爱迪已身处天堂,这才发现:那里并不是牧歌萦绕的伊甸园,而是地球上生活片断的交叠重现。五个被爱迪或铭记或忽略或遗忘的人,轮流登场,引领他寻找逝去的时光,追问人生的谜底。无形间,天地间仿佛有一条巨大的锁链,爱迪只是其中的一环。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让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成了锁链中的一环,分享着同一个秘密:天堂里,会有五个人,为了五段不同的记忆,等候你长大、相爱、衰老、死亡,等待着解答你最后的疑问。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个。
  正文
  关于本书海外评论
  “这是一则你在热恋时会手不释卷的寓言。这是一个你在迷惘时能常伴左右的故事。这是一部你会再三阅读的小说,因为它具备一种罕见的魔力,能让你审视自己和整个世界的角度焕然一新。这本书是赠给灵魂的礼物。”
  ——谭恩美,著名美籍华裔作家,著有《喜福会》等
  “在《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米奇·阿尔博姆把我们引领到了一个新境界。你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经典著作——比如《奥德赛》——的回响,这种特质使得阿尔博姆的作品成为我们最好的伙伴。”
  ——弗兰克·迈考特,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得主
  “阿尔博姆能让你忘我地哭泣,能使你停下和邻居们聊聊天,并能让你思索生命的真谛。”
  ——《波士顿环球报》伯纳德·纳尔逊(Bernard Nelson)
  “这个故事和其中的角色都非常朴实,它揭示了深藏于表象之下的纯粹智慧……是对于人生内在价值的庄严沉思。”
  ——《洛杉矶时报》贝尔纳代特·墨菲(Bernadette Murphy)
  “小说动人心弦,让我们了解了自己的生命是如何以不为人知的方式发挥自我价值的。”
  ——《丹佛邮报》勒妮·沃纳(Renee Warner)
  “阿尔博姆又一次成功了。……《我在天堂里遇到的五个人》是一本十分有力的小说。就像爱迪一样,阿尔博姆影响了许多他从未见过的人们的生活。”
  ——《时代》杂志
  “叙述简洁,情调感伤,深邃而真实,这是一个将被广大读者珍爱的当代美国寓言。小说把默默无闻的爱迪们——在这个执着于名利和财富的世界中迷失自我的人们,带到了读者的视线中心。如同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一样,这个小故事使我们想起世界上真正重要的东西,以及我们被赋予的生命的意义。”
  ——《出版商周刊》
  “一本能够真正感动和安慰读者的书。”
  ——《纽约时报》
  “部分像情节剧,部分像寓言,米奇·阿尔博姆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由三个故事故事交织而成。所有的故事都讲述了红宝石码头公园的设备维修负责人,83岁的爱迪的事。小说开始,读者们便被明白地告知,爱迪距死亡只有几分钟的时间,这时,他在公园里进行日常检查。接着,阿尔博姆描述了爱迪生前最后的悲剧时刻、他的葬礼、和随后几天里,朋友们清理完他的房间,开始适应没有他的生活。这些情景勾画出了爱迪的世界。通过场景的交替,阿尔博姆用闪回的方式描写了爱迪的每次生日,用每年的生日场景记录下他的生命过程。在第三个,也是小说的最后一个故事中,阿尔博姆的笔触跟随爱迪进入天堂,在那儿,爱迪相继遇到了他生命中5个关键人物。每个人都一直在天堂里等待着他。而且,阿尔博姆逐渐揭示出,每个人的生命和死亡都以爱迪从未想到的方式贯穿了他的生活。每个灵魂都有自己要讲述的故事,要揭示的秘密和要分享的训诫。虽然爱迪的到来终结了他们的生命,但通过他们,爱迪明白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Amazon评论
  “‘我为拥有这本书的音频版本而感到特别自豪,它使我想起了我最初构思故事的方式,那些故事不是通过文字产生的,是通过人们的声音。’米奇·阿尔博姆在自己的介绍中写到的。他的书中表现的复杂性显示了作者为小说的听觉传统所投入的精力。埃里克·辛格精湛的表演中穿插着音乐和背景音效,悦耳而不杂乱。这个赋有教育意义的寓言讲述的是一个83岁的老兵的故事。主人公是鲁比公园的维修员,为救一个小女孩而死。‘所有的结局都是开始。’我们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
  ——AudioFile评论
  “作为一个报纸专栏作家和播音员,阿尔博姆为人们熟识当然是因为他那部惊人成功的作品《相约星期二》。那是他的第一部小说。这次,阿尔博姆用恰到好处的寓言式语调讲述了爱迪——‘一个有着宽阔胸膛的老人’的故事。然而,对读者来说,爱迪的故事‘由结束作为开始,爱迪在阳光下死去’。爱迪在海边的游乐园工作了大半生,尽管已到暮年,仍担任维修游乐设备的工作。在他83岁生日那天,他为了救一个遭遇事故的小女孩而死。爱迪在天堂中醒来,他被告知,‘你在天堂里要见五个人,每个人都因某个原因而加入过你生活,你当时可能不知道原因,而让你了解自己世间的生命是天堂的意义。’而且,我们能预料到,这就是小说要讲述的:爱迪最终了解了自己83年人生的价值。这本小说的寓意在于,平凡的生命定会有自己独特的重要性。这是一本甜蜜的书,不过分做作,使人微笑。
  ——Booklist评论
  关于本书作者和《相约星期二》
  米奇·阿尔博姆(Mitch Albom),生于1959年,《底特律自由报》国家联合报业专栏作家,国家联合电台自创栏目的播音员,曾经13次被美国体育报编辑联合评为全国最佳体育专栏作家,这是其领域中的最高荣誉。他还是活跃的慈善活动家:是帮助贫困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慈善组织——“梦想基金”(Dream Fund)的创始人;也是志愿者组织“援助时刻”(A Time to Help)的创始人。  迄今为止,阿尔博姆已出版8部畅销著作,其中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31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在中国各大书店,提起《相约星期二》恐怕无人不晓。这本当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独家引进的美国励志图书,已经在中国畅销了6年,连印19次,发行了40万册,不仅因为其对人生、对爱、对死亡的坦诚之论犹如一剂心灵良药直抵都市人心灵患处,还因为此书中译本开名人推荐作序之先河,并给图书配制了当时不多见的腰封,印上了极具激励性的广告语,为中国出版界畅销书运作提供了范本。此后更是引来无数的跟风与模仿。直至今日,这本书仍摆放在不少书店的显要位置,销售劲头不逊后来者。
  第一部分 结局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爱迪的人,故事从结尾处爱迪死在阳光下开始。从结尾开始讲一个故事,似乎颇为奇怪。但是,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我们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
  爱迪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小时,像大部分其它时间一样,是在“红宝石码头”——壮观的灰色大海边上的一个游乐场里度过的。游乐场里有各种常见的游乐项目,一条木板搭成的海滨走道、一座阜氏摩天巨轮、疯狂过山车、碰碰车、一个卖太妃糖的小亭子,以及一间你可以往小丑嘴里射水柱的电子游戏室。还有一座名叫“弗雷迪自由落体”的巨大的全新游乐车,爱迪将在这里发生的一次事故中丧生,这事故将登上全州的各家报纸。
  临终的时候,爱迪是一个矮墩墩的白发老人,短颈阔胸,手臂粗壮,右肩上一个刺身军记依稀可见。此时的他,两腿瘦削,青筋暴突,战争中受伤的左膝,因关节炎而致残。他拄着拐杖走路。一副宽厚的脸膛被太阳晒得粗糙不平,胡子坚硬,下颚微突,使他看上去比实际上自负。他的左耳朵上夹着一根香烟,皮带上挂着一串钥匙。他脚穿胶底鞋,头戴一顶旧布帽子。从他身上穿的那套褪了色的棕色制服看,他是一个工人。他也确实是一个工人。
  爱迪的工作是“维修”游乐设施,实际上就是保证它们的安全。每天下午,他在公园里巡视,检查每一项设施,从“漩涡激流”到“黑管历险”。他四处查看,寻找断裂的木板、松动的螺栓、损耗的钢筋。有时,他会停下脚步,两眼呆呆地凝视前方,过往的游人以为出了什么事。但是,他只是在聆听,仅此而已。经过这么多年之后,他说,他能在这些机器的哼哼唧唧中听出问题来。
  在地球上的时间还剩下五十分钟,爱迪最后一次巡视“红宝石码头”。他经过一对老夫妇身边。
  “伙计们,”他嘟哝了一句,手触了触帽沿。
  他们礼貌地点点头。游客们认识爱迪,起码常客认识。年复一年,他们都会在夏天里见到他,那是一张会让你想起某个地方的脸。他工作服衬衫的胸口上有一块补片,上面写着“爱迪”,下面是“维修部”,有时,人们喊他,“你好!爱迪·维修部”,他可从来没觉得滑稽。
  今天,碰巧是爱迪的生日,八十三岁生日。上星期,医生告诉他,他患了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爱迪从来没听说过。他过去身体强壮得可以一手举起一匹旋转木马。但是,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爱迪!”……“爱迪,带我!”……“带我!”
  距离死亡还有四十分钟。爱迪走到排队等候疯狂过山车的人们前面。每座游乐车他一周起码坐一次,他要知道刹车和行驶都稳妥才放心。今天的节目是过山车——他们管这个叫“魔鬼过山车”——认识爱迪的孩子们嚷着要跟他坐一节车。
  小孩子们喜欢爱迪。十几岁的少年不喜欢。少年们让他头痛。多年以来,爱迪估计,各式各样无所事事、出言不逊的少年他都见过了。但是,孩子们不一样。孩子们看着爱迪——他翘着下巴颏儿,总像海豚一样咧着嘴微笑——而且他们信任他。他们被他吸引住了,就像冰冷的小手伸向火焰。他们搂他的大腿。他们玩弄他的钥匙。爱迪通常只是哼哼,从不多言。他估计,就是因为他话不多,他们才喜欢他。
  这会儿,爱迪用手拍了拍两个反戴着棒球帽的小男孩。两个孩子冲到车箱前,跌跌撞撞地坐了进去。爱迪将拐杖交给疯狂过山车的候车员,然后慢慢地放低身子坐进两个孩子中间。
  “开车了……开车了……”一个孩子尖声叫着,另一个孩子把爱迪的手臂拉过来放在自己的肩上。爱迪把安全杆放下,压在他们的腿上,咔哒—咔哒—咔嗒,他们朝上面开去。
  有一个关于爱迪的故事到处流传。当爱迪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就在这码头边长大,有一回他卷进了一场巷斗。皮肯大街上的五个孩子把他的哥哥乔堵住,要揍他。此时爱迪正在一个街区以外的地方,坐在门廊上吃三明治。他听到哥哥在大叫大嚷。他跑进巷子,抄起一个垃圾桶盖子,把两个男孩送进了医院。
  过后,乔几个月没搭理他。他觉得没脸面。乔是家里最大的孩子,长子,然而出头打架的却是爱迪。
  “再坐一次行吗,爱迪?行吗?”
  还能活三十四分钟。爱迪抬起安全杆,给两个孩子每人一根棒棒糖,拿回他的拐杖,然后,一瘸一拐地走到修理车间,避开暑热凉快一下。如果他知道死亡将至的话,他也许会去别的什么地方。但是,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他照例忙活他每天做的那些乏味事,好像世上所有的日子依然会到来。
  一个身体瘦长、颧骨突出的年轻人正在一个溶解池前,把一个轮子上的油腻抹掉。他的名字叫多米尼克,是车间里的一个工人。
  “呦,爱迪,”他说。
  “多米,”爱迪说。
  修理车间里有一股锯屑味。低垂的天花板和挂满了钻头、锯和锤子的木板墙使车间显得昏暗狭窄。游乐设施零配件随处可见:压缩机、马达、皮带、灯泡,还有一个海盗脑袋的天灵盖。靠墙堆成一垛的是装在咖啡盒里的钉子和螺丝,另一面墙前堆着成桶成桶不计其数的润滑油。
  润滑游乐车的轨道,爱迪说,跟洗碗一样不需要动脑筋;惟一不同的是,你本人会越干越脏,而不是越弄越干净。这正是爱迪干的活:抹润滑油、调整刹车片、拧紧螺栓、检查电路板。有多少次啊,他渴望离开这里,找一份不同的工作,建立另一种生活。但是,战争爆发了。他的计划落空了。最后,他发现自己的头发越来越灰白,穿的裤子越来越宽松,便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现实:这就是他,他永远都会是这个样子,鞋里揣着沙子,生活在机械的笑声和烤香肠的世界里。就像从前他的父亲,像他衬衫上的补片,爱迪就等于维修——维修部的头——或者,像孩子们有时称呼他的那样,是“‘红宝石码头’的过山车人”。
  还剩下三十分钟。
  “嗨,生日快乐,听说是你的生日,”多米尼克说。
  爱迪哼一声。
  “没有生日派对什么的?”
  爱迪望了他一眼,好像他有毛病。一时间,爱迪忽然觉得,在这个到处是棉花糖味的地方日渐老去,真是奇怪呀。
  “唉,别忘了,爱迪,下星期我不来上班,从星期一开始。去墨西哥。”
  爱迪点点头,多米尼克跳了几步舞。
  “我和特丽萨。去见全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