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陈真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精武陈真传-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作霖已死的事实,而陈真那执着的,永不放弃的精神,更唤醒了他沉睡许久的勇气和斗志!

他奋力拔下钢刀,将陈真放下。陈真脸色惨白,靠倒在张学良肩头,道:“汉卿…………汉卿……你……你终于醒了。”

张学良紧紧抱住陈真,道:“多谢你,多谢你!”

陈真微笑着,阖上眼睛,道:“接下来,看你的了。”

张学良仰天大叫,吼道:“日本鬼子,我操你妈!我要报仇!我要报仇!”

漆黑的天幕,一轮弯月,放出冷冷光华。

是夜,张学良平安抵达大帅府,安国军全军戒备,奉天城固若金汤。关东军数次蠢动,均被威慑压制。

三日后,张学良召集军政要人,连续开会,主张为报国耻、雪家恨,尽早实现“南北统一”。关东军百般阻挠,安国军少数高层意见不一,一时未能定论。

一月后,张学良、蒋介石两人的代表在北平六国饭店会晤,安国军中的将领,经过说服,多数赞同张学良决议。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结束了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中国,多灾多难的中国;中国,英雄辈出的中国,终于在全世界的注视下,站上了这非胜即败的擂台,握紧铁拳,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所有挑战。

2010…6…25

后记

策划并出版武侠小说的念头由来已久。

武侠小说,这一等同于中国国粹的产物,曾几何时在全球华人范围内广为流行,影响深远,源远流长。

笔者作为80后,少年的时光,正是伴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武侠热潮而成长的。先有自70年代而始的盗版港台武侠小说的席卷内地(彼时武侠小说是被视作“洪水猛兽”,而被官方打压的,因此唯一的途径只有盗版),接着是80年代以香港TVB为代表的武侠剧的冲击,再之后是90年代以徐克为代表人物的香港新武侠电影浪潮……仗剑载酒、狂歌杀人、白马飒沓、重义轻生,那些遥远江湖中的故事、那些煞有介事的传奇,无不令人热血沸腾、心向往之。

我正是怀着这样的“武侠梦”一路走来。

在20余年的历程中,有幸看到武侠小说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每一步发展。2001年,我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今古传奇》报刊集团,成为编辑,并且参与创办中国大陆第…本武侠杂志《今古传奇·武侠版》。从武侠迷到亲手创立武侠杂志,我个人的梦想可以说是一朝实现。而《今古传奇·武侠版》也不负众望,在创刊3年之后,达成100万册的月发行量。

然而往往一个辉煌成就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新的危机。

《今古传奇·武侠版》成功了,带动了大量的图书出版商在武侠小说这一领域疯狂“掘金”。国内的出版界就是如此,某个题材有市场,便所有一窝蜂地来做这个题材,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产品,直到读者审美疲劳,该题材的市场彻底终结!武侠小说因而就此彻底“死亡”,近年来,发行商均视武侠为毒药,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达成武侠小说的出版,实是困难。

本书能够得以出版面市,首先该感谢甄子丹。

因为之前其电影《叶问》系列的良好口碑和可喜票房,令他的新电影《精武风云·陈真》(2010年10月档)备受期待。电影的宣传与传播力度,是图书不能比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由是衍生了大量的“电影跟风图书”,即是在某部受关注的电影开始宣传的时候,出版同名图书(有的是取得电影公司授权,根据剧本改编的小说,也有的是仅仅与电影名字相同),搭上电影宣传的顺风车,以取得相对较好的销售结果。策划本书的初衷,也是如此。说来令人惭愧,但在武侠小说出版环境惨淡的市场现状下,跟风电影是令发行商们初步接受本书的唯一的途径。

其次,感谢的当然是本书小说部分的作者李亮。

正因为认真看了李亮兄用一个月的时间赶出来的这部小说,才令我改变了纯粹跟风的想法。能够把被传颂多年的陈真的故事写成这个样子,实在非天才所不能为。李亮兄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

与李亮的相识,也是始于我曾经创办的《今古传奇·武侠版》。早年在著名的网络文学社区榕树下,李亮兄以“鲜衣怒马木头”的ID写了大量武侠搞笑小段子,令人会心。其后,李亮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正式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成为《今古传奇·武侠版》作者群中的中坚力量。2004年,凭借一部《反骨仔》获得大学生武侠征文大赛大奖;也正是因为《反骨仔》,令我叹服!

李亮曾自己调侃地说过:“我的武侠就是死了一地的风格……”是的,在李亮笔下的武侠世界里,铁血的江湖气扑面而来,然而在这样肃杀的江湖中,叛逆的少年就此崭露头角,一飞冲天。少年叛逆、张扬与热血是李亮武侠永恒的主题。反骨仔,必将不容于世,不安于现状……他们的使命,就是“在路上”!如今,《反骨仔》依然在路上,系列创作已经进行到百万字开外,那一群叛逆的“七杀”少年们,还斗志昂扬地行走在江湖路上,一往无前!(注:《反骨仔》第一部图书已由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出版发行) 因为太了解李亮的行文风格,所以在定下了本书的出版计划后,我第一个就去找李亮定制内容。陈真其人其事我们已太熟悉,他的热血、他的抱负、他的家国情怀……这一切与李亮的行文风格是多么的契合。四十年前,前辈大师倪匡创造了陈真;四十年来,李小龙、李连杰、甄子丹等演活了陈真;四十年后,新生代武侠作家李亮升华了陈真!热兵器时代背景的武侠小说不好写,因为枪炮会破坏武侠小说中武体体系的平衡。当年港台的武侠小说前辈作家们,鲜有落笔于此的。然而,“大陆新武侠”(注:此词语是由《今古传奇·武侠版》提出的概念,泛指2001年以来涌现出的以该刊为核心的武侠作品,有别于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新派武侠”)作家群中,便屡屡有人向热血器时代进行挑战。例如燕垒生(《武道》)、慕容无言(《唐门后传》系列)、龙辰(《睡狮九一八》)……各自成效,可见一斑。李亮自进行武侠小说创作以来,虽然著作颇丰,但跳出冷兵器时代,却还是头一遭。本作中最值得研究回味的部分,就是李亮在军阀混战、枪炮为王的大背景…F,对“古之江湖”的拷问与反思。他独具匠心地设置了“奉天武术协会”这一势力,自始至终,对陈真纠缠不休。“奉天武术协会”代表的当是最传统的“古之江湖”了,这些人恪守陈规、视江湖规矩为雷池,一步不敢逾越。 “我为什么不愿再参与武林之中的事情,”陈真缓缓道,“因为我早就对武林失望了……在上海的时候就失望了。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说的就是你们;愚昧粗鄙,妄自尊大,说的就是你们。” “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惜豁出性命。好勇斗狠,党同伐异,还自以为英雄了得。殊不知,这个世界早已是枪炮的世界。在你们还痴迷于江湖梦的时候,中国早已经被列强瓜分,成了洋人撒野的舞台。” 这样的对话,是令人胆颤心惊的,对“江湖”存在的意义提出了终极拷问。然而,李亮毕竟是个热血激昂的武侠作家,他写出这样的对话,并非是为了“反武侠”,而是进一步提升了“侠义”的地位一在热兵器时代,古老的江湖已经远去,武功在枪炮面前不堪一击,但最紧要的是人的思想。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面对蹂躏国家的列强,如何保持侠客本色?如何传承侠义精神?小说中还设置了以女侠“朴静美”为首的一伙朝鲜志士,他们忧国忧民,心系故国,为了自己的祖国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些,明显都是对传统武侠精神的继承。以金庸小说为例,国仇家恨是不少作品中的主线,也正依附在这样的主线上,由此激发了主人公的高尚情操,譬如郭靖之为国为民、义守襄阳,又譬如乔峰之自残生命,以退辽兵……这些名场面是传统武侠的精髓,让人热血沸腾,也是传统武侠的核心魅力之所在。 “前年的时候,我终于回到了朝鲜,我梦中的故国。可是商店里卖的,是日本的商品;学校里教的,是日本的文化;我们的孩子,在玩日本的玩意儿;而我们的军队,却在捕杀我们自己的救亡志士。明月三千里啊,可是三千里的江山,却已经一片黑暗。” 她放声大哭:“为什么我的祖国要遭受这样的苦难?她没有中国辽阔,却和中国一样美丽。我爱我的祖国,我希望我的祖国能够变好,我愿意为她做一切事情……” 芳魂将逝。而此刻油然流露的却是忧心故国的侠者之思,怎不令人热泪盈眶?有继承、有反思、有升华……将陈真的故事写到如此境地,实属不易。虽然在写作这篇后记的时候,同名电影尚未上映,但我想,电影的剧本故事多半是不及本作精彩、深刻的吧?再说回武侠小说的出版上来。武侠小说之所以陷入如此惨淡境地,固然与出版界当年的涸泽而渔有关,但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妖魅当道、阴风日甚。想来也是件有趣的事情,当年港台武侠的巅峰时期,香港有金庸、梁羽生,台湾有古龙、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上官鼎等,作家群庞大,却鲜有女性作家;即算是至80年代中期,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港台武侠被正式引进大陆后,衍生出的对港台武侠小说进行模仿创作的“第一代”大陆武侠作家群,也全部是男性作者,例如杨明刚(《九阴九阳》)、独孤残红(《江湖四部》)、沧浪客(《一剑平江湖》)等等。而进入“大陆新武侠”时期后,居然女性作家日甚。我并非要刻意批评女性武侠作家,相反我亦对某些女性作家的作品非常喜欢,例如盛颜(《寒鸦劫》、《三京画本》系列)、慕容无言(上文提到的以《唐门后传》系列为主要作品,讲叙抗战时期,蜀中唐门弟子的事迹)等等。其实作者性别并非关键,关键是阁下所写出来的作品究竟是否是真武侠,究竟能不能让人动容、热血、激动难抑? “侠”之一字最为重要,“侠义精神”是武侠千变万变,却永远不能擅作改变的核心元素。而大多数所谓武侠作者,就是写不出一个侠字来,阴气沉沉,遭人厌恶。更有甚者,一些男性作家居然也写得阴柔无限,将一个大好江湖,愣是铺陈成了偌大的脂粉房。动辄伤春悲秋、凄凄惨惨切切,要么爱得死去活来,在这些所谓的武侠小说中,侠义靠边站,故事排末位,要死不活的情绪却是占主流。金庸先生定是不喜的,古龙若是泉下有知,岂非难以瞑目?作家导向如此,新进读者在这样作品的影响下,自然难以得见武侠真貌。70、80后,是伴着金庸古龙的武侠成长起来的;而多数90后,却是伴着郭敬明之流长大的,丝毫不知侠义为何物,只知“悲伤逆流成河”,在这个疯狂的“小时代”里与他们的偶像一起进行着疯狂的物质崇拜。正如韩寒在其作品《他的国》里面所描述一 ……郭敬明充满爱恋地看着自己的作品,突然间他发现可能因为时间仓促,这书的装订有点歪,便问旁边的路金波道:你看我这个《小时代》,是不是有点歪?路金波忙着鼓掌,低头随意扫了一眼道:不要紧,这时代本来就是歪的!是的,当武侠都已沉沦,侠义消失无踪,导人向善的文学力量已不在,这个时代又怎么能不歪呢?数年前,我曾与楚留香的出生地、台湾真善美出版社现任社长宋德令先生交往甚多,宋先生对武侠小说一番话,实具微言大义:我们相信武侠小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活泼心智、激发正义感、充实想象力,固持理想,终有所成。英雄豪杰,快意恩仇,固心向往之;邪不胜正,因果循环,更得潜移默化之效。我国数千年来固有的忠、孝、仁、义等美德,通过武侠小说的形式,发扬光大起来。因在富于趣味的小说里吸取到,更觉深刻而真实!我无意也无力凭一已之力将武侠文学拔高到道德层面的高度,但只是想对90后、95后的小朋友们说一句:读武侠小说比读郭敬明更有利于你们的品格养成和个人成长。是谁在叫嚣“武侠已死,出版寂灭”?又是谁在呼喊“市场毒药,武侠不要”?这样流于耳畔的言论,终究令我们这些铁杆武侠迷心痛。今借电影流行之机推出此书,聊以延续我们那永远不愿醒来的“武侠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