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台湾计划搁浅的台前幕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放台湾计划搁浅的台前幕后-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次大规模的进攻,两个月结束战斗。金日成这时只有三个步兵师,武器装备还十分欠缺,而李承晚则有六个全部经过美军训练的全副武装的师。面对这种局面,斯大林不无忧虑,非常担心,他提议:与北京协商,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族官兵编入朝鲜人民军部队。金日成根据斯大林的建议,作出决定:一方面向斯大林求援,要求苏联方面于5 月底之前帮助朝鲜人民军实现机械化,于9 月底以前转让航空技术;一方面向刚刚打过长江的中国共产党请求在兵员上提供帮助。

5 月,金日成的特使秘密来到了北平,向毛泽东说明了北朝鲜面临的严重局势,突出强调了南北朝鲜难以并存的情况,并转交了金日成给毛泽东的求援信。

此时的毛泽东作为中共领导的核心,一方面在全神贯注于中国内部的解放战争,虽然人民解放战争已经打过了长江天险,但大陆上国民党残余势力并未彻底肃清,另一方面他正日理万机地筹备着新中国的成立事宜。但是,他也在时刻关注着作为友好邻邦的北朝鲜的局势。金日成特使的到访,使得毛泽东的目光再次落到了北朝鲜。他详细地了解了北朝鲜所面临的严峻情况,对金日成的看法给以了赞同和肯定。他以伟大战略家的智慧和远见,作出了如下判断:北朝鲜与南朝鲜的冲突在所难免,“既可能是闪电战,也可能是持久战 。对你们来说,持久战是不利的,因为到时候即使美国不干涉,也会唆使日本向南朝鲜提供援助”。 第五章  毛泽东希望在统一中国后,再支援北朝鲜

毛泽东认为,没有必要为此担心,苏联和中国都站在你们一边,一旦情况需要,中国就会派兵与你们并肩作战。他强调,金日成应当坚定不移地争取实现统一朝鲜的目标,但近期还没有必要采取行动,因为国际形势还不利,而且目前中国共产党还不能有效地和大规模地支援北朝鲜,一旦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任务,情况就不同了。

毛泽东希望在统一中国后,再支援北朝鲜。为此他甚至还明确表示,布防在东北地区的两个朝鲜族师可以很快编入人民军,一旦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告一段落,人民解放军中的其他朝鲜族士兵和军官,也都可以编入人民军,以便加强北朝鲜军队的实力。

随着南朝鲜李承晚政权对北朝鲜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敌视态度,朝鲜北南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双方之间频频发生边界冲突。6 月11日,李承晚公开叫嚣,南朝鲜人正在准备给共产党人一个毁灭性的打击。面对这种情况,平壤的不安忧虑情绪更加明显,苏联方面这时开始考虑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朝鲜问题了。他们一方面坚持平壤应当极力发动和平统一攻势,另一方面则认为,在应付南朝鲜方面的进攻的同时,北朝鲜人有必要做反攻的准备。到了这一年的9 月份,包括重型武器在内的大批苏联军事装备运抵北朝鲜,人民军也迅速扩展到9 万人,北朝鲜领导人第一次开始提出,应当对南朝鲜的挑衅采取进攻行动。当时的苏联大使向莫斯科的报告中曾这样描述,在金日成看来,如果国际形势允许,“他们能够在两个星期之内占领南朝鲜,最多是两个多月”。

从1947年3 月到1948年3 月,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一年时间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重点防御转入全面进攻,战争形势发展之快,是出人意料的,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共产党要与国民党武装进行战略决战,必须尽可能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而苏联的态度怎么样,则是毛泽东及中共领导人放在第一位考虑的问题。可以说,在一个时期内,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所抱的怀疑态度,是令毛泽东十分忧虑的。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既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不变的敌人,惟有我们的利益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的天职就是追求这些利益。”

作为一国领袖,斯大林自然也不能例外。在抗战胜利前夕,美国对日益强大起来的中共力量甚感担忧,害怕苏联对中共的援助会破坏它独占中国的企图,于是便千方百计争取苏联对蒋介石的支持,几次派代表去苏联试探。斯大林、莫洛托夫当时曾允诺不支持中共,外交上保持灵活性。于是,在1945年2 月美、英、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与苏联进行了秘密交易,以换取苏联的合作。

1945年5 月,斯大林就中国问题和美国的霍普金斯谈话,他表示,我认为蒋介石是中国领导人中最好的,我不相信中共的领袖有蒋介石那样好,也不相信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完成中国的统一。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时,苏联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根据此条约,国民党政府同意苏联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大连港国际化等。苏联政府同意给中国道义上与军需品的援助,但这些援助全部归国民党。这无疑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第六章  新中国诞生前夕,以刘少奇为首组成的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

抗战胜利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日益强大起来,但斯大林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极力避免在中国问题上与美国发生冲突,再加上他过高地估计了美国和国民党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武装的力量,不相信中国革命能成功,担心一旦中国打起内战,会演化成影响美苏在中国问题上达成的种种妥协和一致,斯大林的这一立场,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变得异常艰苦。

毛泽东理解斯大林从本国利益出发所采取的这种态度,但他认为必须让斯大林真正了解和理解中国革命,以遏止或减少在中国问题上他们对美国的妥协,所以关于中国国内形势,他总是适时地发电给斯大林。

这时,毛泽东曾准备到苏联去访问一次,同斯大林当面就一些问题进行商讨。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了周恩来、任弼时等一致同意,并给斯大林发了电报,随即准备去苏联的事宜,甚至连随行人员的衣服都开始了筹备。并且选好了去苏联的路线:先从阜平去绥远,然后从绥远乘飞机去莫斯科。

斯大林很快给毛泽东回电,电报中对中国革命和毛泽东的领袖地位给以了充分肯定:“我们欢迎毛泽东同志来访,但目前中国革命发展迅猛,进展顺利,解放战争正处于紧要关头,战争还很激烈,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在这个时候,你离开指挥岗位,恐对全局有不利影响,是否还是留在国内指挥战争为宜。如果你有重大问题需要商谈,我们准备派遣一位相当有经验的、老练的、信得过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往听取你的意见,如何?总之,我们认为在当前这个关键时刻,你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是不适宜的,望再三考虑。如何?望电告。”

中共中央对这个电文是满意的。毛泽东尊重斯大林的意见,取消了计划中的苏联之行。'手机电子书网 。。'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比毛泽东的预料大大加快了。面对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思想集中到了筹建新中国上来。毛泽东认为:建立新中国前,要组织个代表团,到苏联去一趟,去认认门。

1949年5 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以刘少奇为首组成中央代表团去苏联访问。要求访问采取秘密访问的方式,最迟6 月底动身,要严格保密,不对外透露半点风声。

7 月2 日,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踏上了秘密访苏之行。经毛泽东亲自点将,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十分显赫。团长:刘少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党内二号人物。团员高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团员王稼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代部长兼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代表团的工作人员也十分精干,仅有4 人:师哲、戈宝权、邓力群、徐介藩。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以来和新中国诞生前夕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出访,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此次访问高度重视。出发之前,7 月1 日傍晚,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了一次会议,给代表团作了全面的指示和交代,指明了任务和行动方针。第七章  跨海作战的难度,终于使毛泽东了解到准备技术条件的极端必要性

1949年4 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跨过天险长江,开始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盘踞在中国南部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但是,由于解放军既没有空军也没有海军,对国民党控制的沿海诸岛一时还鞭长莫及。

这次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提出,关于是否向苏联提出协助中共准备进攻台湾的技术手段的问题作为刘少奇此次出访莫斯科的一项重要使命。会议建议刘少奇在代表政治局给斯大林的信中,试着提出请苏联出动空军和海军援助的问题。

在访苏期间,刘少奇即根据政治局关于必须立即开始准备进攻台湾的技术条件的建议,向斯大林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准备在1950年进攻台湾的设想,要求苏方提供200 架左右的飞机并请代训飞行员,争取赶上在进攻台湾的战役中使用。斯大林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中共的请求。

刘少奇又提出,请苏联在作战时提供空军和海军援助的要求。斯大林皱着眉头,以惯有的口吻不紧不慢地说:“中国同志必须体谅我国人民的感情,苏联人民已经遭受过巨大的战争灾难,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同时,请少奇同志转告中共中央,苏联一旦参加中国解放台湾的战斗,必定会引起美国的介入,极可能诱发苏美之间的冲突。”

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淡淡一笑:“中央早就估计苏联不会直接介入。不要紧嘛,没有海军和空军,就打不了台湾?国民党全副美式装备,我们‘小米加步枪’,一样打赢了嘛。长江,那个河面宽不宽,厉不厉害?解放军靠步兵和渔船不也一样打下了吗?长江天堑就这么渡过来的嘛!告诉前线将士,人定胜天,不要怕。”

此时,一方面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能够理解斯大林的这种顾虑;另一方面,中国革命从无到有,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靠的是自力更生走过来的。所以,他这时并不十分介意苏联的援助问题。然而,随着人民解放军在10月下旬和11月初先后发动了夺取福建沿海金门岛和浙江沿海登步岛的战斗的进行,使毛泽东的看法很快发生了改变。因为,两场仗打下来,部队损失惨重。很显然,这两次作战失利都是因为渡海工具过于简陋。沿海作战、近岛作战尚且如此,跨海进攻台湾更非充分准备不可。跨海作战的难度终于使毛泽东了解到准备技术条件的极端必要性。直到这时,他才比较深切地感到需要再度向苏联求援。

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在16日见到斯大林的当天,他就委婉地向斯大林提出:“国民党的支持者在台湾建立了一个海空军基地,海军和空军的缺乏,使人民解放军占领这个岛屿更加困难。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的一些将领一直在提议,请苏联援助,比如可以派志愿飞行人员或秘密军事特遣舰队协助夺取台湾。

对于中共领导人再度提出的援助请求,斯大林含糊其辞地表示:“这样的援助不是没有可能的,本来是应当考虑这样做的,问题是不能给美国一个干涉的借口。如果是指挥人员或军事教员,我们随时都可以派给你们,但其他的形式还需要考虑。”

斯大林说:“1945年,我与罗斯福、丘吉尔搞过一个《雅尔塔协定》。苏联对于维护远东政治格局,负有国际义务。”

斯大林表示,用苏联的飞机和军舰,难免会被美国人发现。他说:“苏联一旦介入,美国必定介入。由苏联破坏苏、美、英三国对远东政治格局所作出的共同承诺,未必是明智的。”为了缓和会谈气氛,他建议毛泽东采取更策略些的方式来解决台湾,比如,是否可以先向台湾空投伞兵,组织暴动,然后再去进攻。

苏联主要担心美国的可能反应。然而,此时美国已决心抛弃蒋介石了。第八章  美国公开抛弃蒋介石,为防守台湾蒋介石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

1950年1 月5 日和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分别发表声明和讲话,声称“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力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并且宣称美国的安全线既不包括台湾,也不包括南朝鲜,美国不会为了保护这些地方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这就是当时著名的“画线声明”。

美国还宣布,从台湾撤去侨民。美国驻台的只是一位领事级代表,最高武官不过是位中校。

美国政府公开弃台的政策使斯大林的胆子壮了许多,原来不想签的条约同意签了,原来犹豫的军事援助不犹豫了。既然美国自己放弃了《雅尔塔协定》划分的势力范围,把中国和朝鲜画在自己的防御圈之外,这就等于把它们交给了苏联。因此,斯大林同意毛泽东就适当时机对解放台湾进行必要的准备,同意将苏联给中国的两亿美元贷款,一半用于购买进攻台湾最需要的海军装备。不过,直到最后,斯大林还是小心翼翼地没有同意利用苏联的飞机和军舰来进攻台湾。

面对国民党的巨大军事优势,毛泽东最初对进攻台湾的艰巨性缺少足够的估计。他虽然知道进攻台湾必须跨海作战,没有海军困难极大,但他相信,既然自己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全副美式武装的国民党军队,即使没有海军和空军,他靠步兵和渔船也能占领台湾,长江天堑不就是这么渡过来的吗?当然,毛泽东表示,如果到时候自己的空军能够初步形成,有空军掩护并协助攻击,则“把握更大”。

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心直捣黄龙,渡海作战。渡海攻台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上海解放后,第三野战军最初拟定以8 个军参加攻台。

金门岛及登步岛作战失利后,粟裕提出对跨海作战时间推迟至1950年1 月或2月,以便充分准备。

此时,蒋介石孤注一掷,招募五六千日本空军。

解放军不得不及时修正计划,将计划投入台湾战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