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威廉三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请叫我威廉三世- 第2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号,希配尔的舰队中这次又多了几个新成员。

首先是同为国王级的战列舰“威廉王子”号,作为国王级的最后一艘,“威廉王子”号于本月初正式纳入现役,至此国王级的四艘战列舰“国王”号、“大选帝候”号、“边境总督”号和“威廉王子”号全部进入德国海军的作战序列。

“威廉王子”号之后是新近修复的战列巡洋舰“毛奇”号和“塞德利茨”号,这两艘战舰在北海海战中表现英勇但也因此而遭到重创,经过5个月的大修之后,它们终于重新回归海军作战序列。其中毛奇级战列巡洋舰“毛奇”号排水量2。3万吨,主要武备为10门45倍径280毫米主炮、12门45倍径150毫米副炮和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航速25。5节,续航力4120海里;“塞德利茨”号是毛奇级地改进型,该舰以18世纪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的著名将领弗里德里希,威廉·冯·塞德利茨男爵命名。塞德利茨号舰体比毛奇级长,在装甲和水密防护上做了一些大的改进,其侧面装甲防护水平可以与吨位类似的战列舰相媲美。该舰排水量2。5万吨,安装的同样是10门经过验证性能良好的280毫米50倍径主炮、12门45倍径150毫米副炮和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航速26。5节,续航力4200海里。

这支舰队最后一艘战列舰“兴登堡”号。在英国海军中服役时舰名为“前卫”号,1914年9月被德军击伤并俘获,此后德国海军对其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修理和改装,其中水线、炮塔和指挥塔部位的装甲都得到加强,主炮仍为10门50倍径地305毫米火炮,排水量2万吨,最高航速20节。

除了以上6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之外,希配尔舰队中还有5艘轻巡洋舰、8艘驱逐舰、2艘中型水上飞机母舰、3艘煤船和11艘大型运输船,从规模和吨位上看,这完全称得上是一支“庞大”的舰队。

上午8时。通讯官向希配尔转交了德皇发来的电报。

接过电报仔细看了一遍之后。希配尔随即下令:“启航!”

同一天上午,在柏林南郊的阅兵场,辰天在奥利将军的陪同下检阅了由15个步兵团、2个装甲团、3个独立重炮团组成的新军团。这些部队除了奥利从土耳其带回的5个步兵团和1个装甲团之外。其余都是从德国第4集团军中抽调的精锐兵团。在柏林政变结束之后,符腾堡公爵遭到软禁,他指挥的第4集团军也成为德国陆军中第一支大规模复员的部队,大量战前征召地预备兵被解散,剩下地常备兵大部分被分散派驻到法国,战绩最突出的才被编入这支刚组建的军团。

德国远征军指挥官、德土联军司令奥利中将受命指挥这支新建地军团,刚从非洲召回的隆美尔少校则成为军团副参谋长。此外,原本驻守在法国北部的空军第19战斗机中队、第33攻击机中队、第51轰炸机中队和第59轰炸机中队也划入奥利军团,值得一提的是空战王牌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上尉已经升任第19战斗机中队的中队长。

面授机宜之后,辰天叮嘱奥利务必替德国“打开地中海的大门”。

检阅结束之后。奥利军团登上了南下的火车,他们前往奥匈帝国最大的军港——普拉港,在那里再登船前往非洲的突尼斯港集结。飞机则被拆解装箱,零部件、弹药和飞行员、技师也一同启程,在抵达突尼斯之后这些飞机都会被重新拼装。

意大利,塔兰托军港。

这个位于亚平宁半岛南部的军港之所以闻名于世,很大程度上得利于它所处地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意大利半岛就像踏进地中海的一只靴子,塔兰托就深藏于意大利靴形半岛的底部。在这只‘皮靴’的鞋跟和鞋掌之间,有一个向内弯曲的鞋弓弧。这就是塔兰托湾。它面对着浩瀚的东地中海,与西西里岛共扼地中海的咽喉,以塔兰托为基地的意大利舰队进可威胁地中海航线,退可在凭借港口进行严密防守。

塔兰托分为内港和外港两部分,内港名为皮克洛,完全为陆地所包围,仅有一条狭长地水道与外港相通。外港称格兰德,港阔水深,是大型战舰的主要停泊地。圣皮埃特罗岛和圣保罗岛犹如哼哈二将把守住入口。数千米长的防波堤从这两座岛屿延伸到岸上,像两条玉臂,将整个塔兰托港拥入怀中。在外港唯一的入口处。意军多年经营构造了坚固的工事,部署有重型大炮的要塞和炮台、严密的防潜网使得任何人想要从海上攻入港内都须三思而后行。

在1914年12月22日地亚得里亚海战中,意大利舰队与以奥匈海军为首的同盟国舰队不分胜负,但顾虑到同盟国的航空部队,意大利人主动将主力舰只撤回到塔兰托港,此后这些战舰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再参加任何大规模行动。

维也纳和约签订之后,整个意大利死气沉沉,唯有塔兰托港愈发热闹起来。

“这边是意大利舰队的战列舰分队。除了3艘在船台上维修之外,剩余的7艘都在这里了!”在军港的码头上,一位穿着黑色军服的海军上校用右手指着不远处停泊的那些旁然大物,他旁边的则是一位穿着同样颜色军服的将军。虽然意大利海军的军服也以黑色为主色调,但这两位军官军帽上的鹰形帽徽却显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身份。

“很好!看来意大利人还是很热爱和平的!”年长一些的将军用讽刺的口吻评价着乖乖履行和约的意大利人,这里可没有人打算进行什么自沉行动。

“将军,那两艘还没有升旗的就是条约中划归我国地意大利战列舰,左边一艘是‘达芬奇’号,右边一艘是‘儒略·恺撒’号!”之前那位上校继续向旁边地将军陈述这里的情况。

“噢,奥地利人、土耳其人和俄国人都很积极嘛!”将军依然只是一句话的评价。但地确很到位。不远处那7艘战列舰上已经有4艘升起了奥匈帝国海军的军旗,最旁边一艘则升起了土耳其的月亮旗(不晓得土耳其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弯月形的符号,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旗帜上就有这样的符号。只是整体样式和现在的土耳其国旗有一些区别)。

在前来接收意大利舰只的4国代表团中,德国代表团是最后抵达的一支。

“将军,事实的确如此!维也纳和约签订后地第二天,之前在亚得里亚海域徘徊的奥匈帝国和土耳其海军舰只就驶抵塔兰托港外,俄国人也不甘落后,他们从国内派来的海军代表团和谈还未结束就来到奥匈帝国的普拉港,并且租用了一艘奥匈帝国的货轮。和约一签订,他们便在那艘货轮上挂起俄国海军旗帜,接着从普拉港一路急赶而来。不过,直到这里的意大利海军获得意国王的正式命令之后。奥匈帝国、俄国和土耳其的代表团才被允许进入塔兰托。简单的战舰移交仪式之后,这三国地代表团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接管了条约中划归本国的战舰,若不是需要进行检修和补充燃料,那些将军们恨不得马上将它们开回国内。”之前那位上校的话语中似有不屑之意,虽然德国也派出了一支由百余名军官和3千多名水兵组成的代表团前来接管划归本国的13艘战舰,但他们的行动要有风度得多。在奥匈海军来到这里的第三天,以海军中将本克为首的德国代表团才不慌不忙的来到塔兰托,随后与意大利的指挥官托内多将军进行了“友善”而“礼貌”的交接仪式。

这个时候,德国水兵们正在意大利海军官兵的陪同下有条不紊的进行舰只移交。

“雷德尔上校。想必他们的皇帝和总统并没有告诉他们,意大利人的胆量注定了他们会很老实的履行和约!”说话的这位将军就是年逾五旬的本克中将,他原本负责着德国的基尔海军基地,这次受德国威廉三世之托出任突尼斯海军基地司令,之后他将带着这批划归德国的意大利战舰直接前往突尼斯港。

本克旁边这位雷德尔上校全名叫埃里希·雷德尔,今年59岁,与大多数德国海军将领不同,他脸上刮得非常干净,只留着不算浓密的一字胡,给人一种文弱书生的感觉。实际上,埃里希·雷德尔的确更像一个学者而不是军人,他通晓英、法、俄、西班牙四国语言,极有音乐天赋和文学创作能力,而且言行温文尔雅。不过,这一切丝毫不能掩盖他的军事才能。雷德尔的家乡在海边,从小爱海。加入海军后,在随舰队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特别是随舰队游戈到东亚、强占中国青岛后,他心中逐渐升腾起愈来愈浓烈的“海军主义”情节:没有海军就没有强大的德意志!于是他开始刻苦钻研海军学术,陆续撰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从而很快引起推行“世界政策”、企图借助海军力量与英国一争雌雄的德皇威廉二世的注意并得到重用。新德皇登基之后,雷德尔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以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前来接收意大利舰队,之后他将随同本克中将一道前往突尼斯并出任地中海舰队参谋长。

随后,在意大利舰队的巡洋舰驻泊区,本克一行看到了即将划归德国海军的重巡洋舰“布鲁内蒂”号和轻巡洋舰“马尔米”号、“萨拉里亚”号、“彼得拉拉”号,这四艘战舰都是1910年以前下水的,从外观上看意大利人对舰只保养工作做得还算不错,这几艘战舰的性能和火力也足以应付在地中海区域的一般军事行动。目前除了在亚得里亚海战咱中轻度受损的“彼得拉拉”号还需要进行一些修理之外,其余三艘补充燃料和弹药后都可以进入战斗状态。

“意大利人的战舰还真是不错!照我看来,和战前英法的地中海舰队抗衡都足够了!”本克有些无奈的摇摇头,如果意大利人履行德奥意三国同盟协议,奥意海军联手对付英法地中海舰队绰绰有余,那么开战之初德国公海舰队也不会被迫缩在港内了。

对于这一点,雷德尔也有着相同的见解,尤其是他们随后看到的那些意大利驱逐舰,其性能要比同级的法国驱逐舰更好。用新德皇的话来说,“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和装备水平总是成反比!”

当第一艘挂着奥匈帝国旗帜的战舰驶出塔兰托军港的时候,希配尔舰队谨慎而平静的穿过了英吉利海峡,英国政府通过部署在欧洲大陆的间谍得知了这一情况,但他们并没有把这支舰队和直布罗陀联系起来。不过,英国间谍却从西班牙人那里得到了一个不妙的消息:西班牙政府极有可能对英宣战!

实际上,西班牙与德国之间的秘密会谈正在柏林进行,而西班牙陆军和海军也在悄然做着战争前的准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五章 浴血直布罗陀山(2)

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陆军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德国军队以其精良的装备和所向披靡的攻势令各国折腰,世界第一陆军的称号当之无愧;

法国陆军崇尚进攻但战术落后,战败后实力大衰;

俄国人步骑彪悍勇武,进攻时可以不计伤亡,投降时也是成群结队,人海依旧是他们最可怕的武器;

奥匈陆军数量庞大但战力有限,单独作战行动中还未取得过决定性的胜利;

名不见经传的塞尔维亚陆军利用地理和心理优势让入侵的敌人吃尽苦头,无奈遭到四面夹击并最终含恨亡国;

比利时人小小的陆军不畏强权的精神令人赞叹,然而他们所能进行的只是螳臂挡车般的抵抗;

缺乏光荣传统的英国陆军在一大群无能将领的指挥下毫无作为,缺枪少炮的士兵们不得不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本土;

土耳其陆军以崭新的面貌让人们看到了奥斯曼帝国复兴的希望,官兵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意大利军队从战争开始到结束除了防守就是撤退,从未进攻的他们被评为最无进取心的欧洲军队;

保加利亚军队参战时已是顺风顺水,战斗中没有多少出彩的表现。

在比利牛斯半岛上,有一支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军队,那是一支有着“步兵之花”美誉的军队。他们有过叱咤风云的光荣历史,他们凭借步兵和火绳枪战术在欧洲大陆纵横达一个世纪,他们有着无数深受狂热职业军人精神浸润的士兵,他们在战争中士气高昂、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和集体主义精神。

有人曾这样评价:训练有素的西班牙陆军是欧洲最出类拔萃的军队之一,他们的士兵以职业军人为骄傲。在同等条件下,西班牙陆军不惧怕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

16世纪初,西班牙王国以一个统一国家地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在那个时代,西班牙军队以步兵为主,步兵高于其它兵种。西班牙人在军队建设方面有许多独创之处。新兵参战前,均必须先在国内各部队中由教官进行训练。一批新兵训练结束后,进部队服常备兵役时,另一批新兵又被调去训练。如此进行,川流不息,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制度化。这就是历史上新兵训练制度的开始,并且先后为欧陆国家所接受。此外,西班牙的步兵团也为现代步兵团的确立打下了基础。长矛兵和火绳枪手组成的“西班牙方阵”对各国陆军颇有影响,并且很快成为欧洲各国仿效的楷模,经久不衰达100多年。

然而,保守的制度和落后地思想让这支陆军在迈入19世纪后接连遭遇惨痛的教训,他们无力阻挡拿破仑的法兰西军队,更在一次次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败北,这是令西班牙陆军蒙羞的一个世纪。与此同时,西班牙令世人羡慕的财富也在海盗劫掠和对外贸易中逐渐流失,英国人日益强盛的背后,一个帝国正在走向衰败。

在年轻的阿方索十三世治下。老迈的西班牙帝国并没有出现复苏的迹象。从1909年到1911年。阿方索十三世地统治为一系列革命运动所困扰,其中尤以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发生地革命活动最为剧烈,民众甚至打出推翻君主制的旗号。阿方索十三世在舆论压力下。在立法、教育和宗教等多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然而西班牙的陆军和海军仍旧和从前一样死气沉沉。

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却在1915年初酝酿着一次光荣地大爆发。

收复离开西班牙怀抱200余年的直布罗陀对于阿方索十三世和他的将领们有着极大的诱惑,阿方索需要胜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元帅和将军们渴望在病入膏肓的英国人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