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威廉三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请叫我威廉三世- 第5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蓖Р慷庸俦梢粤烊〉牟怪ā胺獗栈肪撤鄄怪≧aumbeschr鋘kungszulage)”和“潜水补助(Tauchzulage)”等与特殊技能有关的补助项目,所有这些补助加起来基本等同于基本薪水的两倍。

除了薪水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高质量的特殊训练使得有才能的艇员可以很快得到提升,战时的人员损失也可很快得到补充。而军衔的提升也带来更丰厚的薪水,所以那一时期休假中的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官兵多半出手阔绰。

艇员的休假管理也是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值得称道的地方。在结束为期12周的战斗巡逻后,潜艇会返回港口进行检修和维护。艇员中除一小部分留在艇上职守外,其余人会得到一次为期12天的假期,而最终所有人都会被轮流安排职守。一辆专用的列车(BdU Zug)会带各港口的休假艇员返回他们在德国本土的各个家乡,这样就能保证艇员们在旅途中耗费的时间尽可能的少。据统计,平均每个艇员在半年内得到的休假时间可达2周左右。这样,潜艇部队的官兵就比在东线作战的德军幸运的多,后者一般要连续作战达一年甚至18个月。

休闲娱乐生活

艇上的休闲和娱乐活动也值得一提。由于战斗巡逻期间潜艇官兵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用在搜寻盟军护航船队和发动攻击这种高度紧张和枯燥的工作上。而在其余时间,艇员的最大敌人就是单调和枯燥。除了打牌和看书,几乎没有其他的事可做。当潜艇处于水下航行状态时,为了节省电源,舱内的照明灯光被尽可能的关闭,所以连这些活动都无法进行。所以许多艇员都会在出发前挑选一些唱片带到艇上,通过潜艇内部的广播系统为大家播放。在战时,收听敌国的广播是被禁止的,但潜艇官兵被特许可以收听美国和英国的广播电台的音乐和新闻节目。许多艇长还会安排一些比赛,并给予获胜者一定的奖品,这在艇上也是十分受欢迎的。最高奖励有时会是艇长亲自代替获胜者执行一段时间的岗位工作,在气候恶劣的北大西洋,这实在是无上的奖励。

只要有可能,许多艇长都会在海面绝对安全的情况下(随着战争历程的不断推进也越来越少见)允许艇员们到甲板上活动,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日光浴或下海游泳(但得提防鲨鱼)。在潜艇穿越赤道线时,艇员们都会在甲板上举行一个传统仪式。发起者会装扮成海神,在第一次穿越赤道的新人身上做些恶作剧,如逼迫他们喝海水或剃光头发等等。但新人们也会因此得到一个手绘的卷轴和一个自制的勋章,这种勋章通常由废弃的马口铁罐头盒做成。

一名出色的潜艇指挥官将使艇员们受益无穷,而许多功勋卓著的德国潜艇王牌也都认为他们的铁十字和橡树叶勋章的得来都是艇员们一致努力的结果。艇长们和艇员们的关系在潜艇这个狭小的空间内显得如此密不可分,他们之间往往融合着深厚的战斗情谊。

外篇 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

轰炸机是用于从空中对地面或水上目标实施轰炸的军用飞机,是航空兵实施远程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轰炸机可携带炸弹、导弹、鱼雷或核武器等,轰炸敌方军事基地、指挥中心、交通枢纽、经济和政治中心。轰炸机通常用于遂行远程空袭任务。它体积大、航程远。火力猛,堪称飞机家族中的“大哥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齐伯林”式飞艇分别对比利时、波兰华沙、法国巴黎和英国实施了轰炸,由此拉开了战略轰炸的序幕。

飞机诞生后,最初被用途军事侦察,随后即投入战斗用于轰炸敌方目标。因此轰炸机算得上是出现最早的机种之一。飞机家族中的又一个新成员――轰炸机,从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战场舞台。

尽管现在谁都认为飞机比飞艇更适宜于进行轰炸,但在当时,关于使用飞艇还是使用飞机进行轰炸这个问题,各国认识是不一致的。由于各国认识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有的早,有的晚,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

俄国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认识到了飞机终将取代飞艇。因此,俄国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俄国人率先开始研制轰炸机,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显著的成就,就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4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

1912年11月,位于俄国圣波得堡的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制造成功了一架巨型飞机。巨型设计者是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该机重4545公斤,翼展28米,装有4台74千瓦四汽缸水冷却“百眼巨人”式发动机。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伟大号”。1913年5月13日,西科尔斯基亲自驾驶这架飞机进行试飞,并获得了圆满成功。该机后被官方正式命名为“俄罗斯勇士号”。

西科尔斯基并未就此满足。他的目标是要使这架飞机变成一种真正的进攻性武器,并为此对“俄罗斯勇士号”进行了不断的改进。1913年底,西科尔斯基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俄国人给它取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伊里亚·穆罗梅茨”。这是俄罗斯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罗斯大地卫士的名字。

当时,很多飞机设计师都对是否能够制造出多发动机飞机表示怀疑,因此,“伊里亚·穆罗梅茨”的研制成功无疑是一个创举。1914年2月,西科尔斯基驾驶该机创造了一项记录一一载运15名乘客进行了成功的飞行。1916年6月,“伊里亚·穆罗梅茨”再创辉煌:从基辅起飞,中途仅着陆一次,以14小时38分安全飞到了1000公里外的彼得堡。

“伊里亚·穆罗梅茨”是一种双翼机,每台发动机的功率162千瓦,飞机长15。5~22米,翼展为24。9~35。5米,飞行重量6。1~7。5吨,飞行速度每小时137公里,最大升限达4000米,最大航程为540公里,机组成员4~8人。飞机上安装的机枪最多的达到8挺,并曾做过在飞机上安装76毫米机关炮的试验。机身内可挂航空炸弹,并且首次采用了电动投弹器。飞机载弹量400公斤,超载时可达700~800公斤。飞机上装有驾驶和领航仪表以及轰炸瞄准具。史学界公认,“伊里亚·穆罗梅茨”堪称当时大型飞机之最。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论是敌国还是盟国都不曾制造出可与之媲美的重型轰炸机。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陆军部十分欣赏“伊里亚·穆罗梅茨”,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仅有的4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全部投入作战使用。1914年12月10日,俄最高当局决定组建“飞船大队”(即飞机大队),同时任命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厂长M。B。希德洛夫斯基为现役少将,主管‘“飞船大队”的各项工作。“飞船大队”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

1915年2月15日,1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首次轰炸了德国本上,投掷炸弹272公斤,从此拉开了重型轰炸机参战的序幕。由于“伊里亚·穆罗梅茨”自卫能力强,加之“飞船大队”成功地运用了空中编队防御战术,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只有П。马克舍耶夫驾驶的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被德歼击机击落。

从1914年到1918年,俄国共制造了73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其中有一部分双发动机。还有一部分飞机安装了浮筒,成为水上重型轰炸机。

从国内战争结束到1924年期间,苏联将部分“伊里亚·穆罗梅茨”改装成运输机,曾飞过莫斯科至哈尔科夫航线。“伊里亚·穆罗梅茨”号飞机的研制成功,对世界航空事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外篇 日本毒气战

毒气武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兵器,它的问世,引起了日本军方的关注。1918年5月,日本在陆军省兵器局下设立“临时毒瓦斯委员(会)”,开始了初期的研究工作。1919年4月,日本陆军在新成立的技术本部之下设立陆军科学研究所(简称“科研”),为开发新兵器而进行基础性的研究,该所第二课化学武器班即专门从事毒气的研究。虽然“科研”从一开始就将重点放在毒气的研究上,但当时的化学武器班境遇并不如意,只不过是几个人凑合在一起的松散部门而已,甚至预算也不容易得到。

陆军中佐久村种树(日本学界称为“毒气之父”)赴欧洲观察毒气战实况后,于1924年在回国报告中向日本军部首脑进言称:将来在战争中取胜的要诀之一,在于奇袭性的科学战。若此种对抗手段迟一天,即可能损失数万乃到数十万同胞。所以,制造毒气是当前紧要的课题。”这个建议受到了日本军部的高度重视。

1925年4月,化学武器班从“科研”第二课内脱离出来,单独设立,并且迅速升格为“科研”第三部,下设调查班、运用班、整备班、防护班、卫生班,研究人员多达五十多人。在“科研”第三部之后,“科研”第二部及海军方面的技术研究所相继投入毒气的研制工作。日本毒气武器的研制工作从此全面展开。

日本为加强毒气研究工作,一方面充实研究设备,另一方面不断推出旨在提高研究人员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天皇裕仁即曾在敕令中宣布:“欧洲大战以来,随着新武器的发展,化学武器(毒瓦斯)的研究在军事上日益成为最紧迫的任务……现决定对从事有关化学武器方面研究的陆海军人、军工(含非军工之职工)发给规定的化学武器津贴”。

由于军政当局的重视,日本毒气武器的研制工作进展很快。1931年至1937年间,日本陆军陆续研制出芥子气、路易氏气、光气、苯基氰化砒素、溴化苯基、氯化乙酮等多种性能的毒气,并完成了一大批毒气武器的制式化,如各种毒气筒、炮用毒气弹、毒气炸弹及装甲车毒剂撒布器、飞机毒剂撒布器等。迄至1936年前后,日本的毒气武器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1929年4月,日本陆军于广岛县忠海町大久野岛建成毒气工厂,开始了毒气的工业化生产。这间工厂的规模一再扩大,最初员工仅约80名,1937年战争爆发后,员工人数激增至2045人。大久野毒气厂制造的毒气,由稍后建成的曾根兵器制造所装填,完成毒气武器的制造过程。

1933年8月,日本陆军在千叶县习志野町建立了专门的毒气战学校——陆军习志野学校,开始对尉级军官及军士进行毒气战训练。习志野学校总计培训了大约一万名军官和军士,其中绝大多数被派往中国战场,成为对华毒气战的骨干。

日本最早的毒气战部队,是陆军习志野学校的练习队(下辖追击炮中队、车辆瓦斯中队、驮马瓦斯中队各一),但它们只是一种临时的、教导队性质的部队。1936年1月,“科研”第二部提出了成立野战瓦斯中队等正规的毒气战部队的计划。开战前后,日本正规的毒气战部队相继成立,并被派往中国,进行作战。

遗毒3240吨能将全球人毒死——

二战期间,日本违反国际条约,秘密制造用于作战的毒气,大量装有毒气的炮弹被运往中国。半个多世纪后,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仍威胁着中国居民的安全。

从本州岛乘车西行,过神户,穿冈山,就到了广岛县地界。再从三原市转乘前往濑户内海的列车,终点就是忠海港。站在港口远望海面,可见一个独立的小岛笼罩在海雾中,当地人说,那就是大久野岛。看到这个绿树掩映、海水环绕的小岛,很难想像它曾有一个可怕的别名———‘毒气岛‘。

为了这次探访,我们事先与熟悉大久野岛的专家山内正之先生联系,请他为我们做些讲解。正巧,当我们赶到忠海港时,山内先生正忙着接待一批中学生前往参观。带队的教师说,参观‘毒气岛‘,能使学生们了解历史和社会,是社会学科教育的一部分。为了不影响学生们,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

重温‘毒气岛‘罪恶史

山内先生原是广岛县竹原市的教师,退休后专门研究‘毒气岛‘的历史,他的名片上写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大久野岛学习战争加害的历史‘。在通向大久野岛的渡船上,山内介绍说,日本在二战期间秘密实施毒气战,全国有两处生产毒气的基地,一是旧海军管理的习志野(神奈川县相模原地区),再就是由旧陆军管辖的大久野岛。大久野岛制造的毒气占总量的90%。这里生产的毒气一般运到九州‘曾根‘等军工厂,装弹后作为化学武器,主要运往中国战场使用。

大久野岛距离战前曾是军港的吴港不远,周长约4公里,从航拍的照片看,如一片漂在海中的枯叶。它原是一处荒岛,从19世纪末起成为日本的军事要地。出于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1927年日本军部开始在大久野岛修建毒气厂,两年后投产。从毒气投产之日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里被严加保密。当时忠海的百姓饱受经济衰退之苦,不少人为了生活,进了工资待遇较高的‘神秘之地‘。进厂干活的人要填写决不外泄机密的‘誓约书‘,车间里常有宪兵监视,汽车经过都要拉上窗帘,大久野岛从此在地图上‘消失‘。

岛上有一处毒气资料馆,由毒气受害者与和平反战团体共同出资修建。这里陈列着各种毒气容器、生产机器、防化装备和历史资料,每年接待参观者4万多人次。身为资料馆负责人的山内介绍说,军部选定这里作为毒气制造基地的原因是:一、它是濑户内海中不起眼的小岛,容易躲避空中侦察和袭击;二、它离‘军都‘广岛水陆约3小时的路程,便于指挥;三、它距中国战场近,紧急时可以直接快速补充毒气到侵略战场。

毒气资料馆里陈列的文件资料清楚地记载着日军发动毒气战的事实。其一是《中国使用武器战例教科书》,这是日本军校使用的教材,里面记载着防毒、放毒和辨认毒性的方法,同时列举了日军在中国河北、山西等地发动的几场毒气战。还有一份美国公开的1939年日军总参谋长的指令,命令日军在山西等地使用装入迫击炮的‘赤筒、赤弹‘(刺激性毒气),要求做到‘严格秘匿,不留痕迹‘。据统计,二战期间日本一共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