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风流才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之风流才子- 第6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唐朝战无不胜,王玄策那里噎得下这口气,于是向松赞干布借兵一千二百人,再与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借兵七千人,俘阿罗那而归,当然顺带着灭了几个小国家。李世民得知手下这么争气,回来后立即给王玄策连升两级,做了朝散大夫。可王玄策做了一件傻事,让印度一个神棍和尚罗迩娑婆忽悠了,说自己会炼长生不老药,有这好东西,一定给皇上先吃了。

王玄策就将这个和尚带回长安,没有想到李世民也犯了糊涂,真命这个神棍隔三岔五地献神丹,结果吃了一些五颜六色的小丸子,从高丽回来后没有多久,中毒而死。老王同志也受此牵连,终于没有升官。

但那是盛唐,而且是借的人家的兵。现在是用自己的大军,第一次正式与这个国家,不对,是若干个国家作战,这才是长脸面的事。

其实这些武将还真不怕战死沙场,就怕武则天那样的主,黑齿常之、王方翼、程务挺这些良将都让她用乌虚子有的罪名杀了。搞到最后,只好看着吐蕃与突厥默啜强大,连契丹孙万荣之乱,也是借默啜之手才平灭的。为什么当时刘娥下旨,几个人全生了病,还真怕了这些女主。这个老太太一死,种世衡看到小皇帝的态度,这才高兴。只要朝廷信任,现在朝廷强大,这时候不建功立业,难道让其他人得去?

石坚说了句:“请坐。”

落坐后坐下来,石坚说道:“大理之事,我走后,文有包大人,武有种大人,自可以使大理局势走向平稳。但在这里我有几件事要说一下。”

两个人全部聆听。

现在大理政策与以前所占之地,明显看出朝廷打算两样对待,因此两个人都很慎重,看石坚有什么看法。

石坚说道:“对于有可能出现的叛乱,必须要用武力镇压。虽然大理接受中原文明程度深,但不代表他们接受中原统治。”

种世衡点头。只要正治皇帝一动身,各部有的看群龙无首,产生野心。还有的确实是误会,马上产生的动乱还要多。

“但记住。武力镇压只是一个策略。经济手段也只是让他想念朝廷的好处,慢慢产生感恩之心。另外有了温饱,百姓动乱的勇气也相对的减少。但这不是最终目标,必须要让他们产生与朝廷同根心,这还需要教育,以德化之。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下子看不到。况且蛮夷各部还有许多地方野蛮,不要说让他们接受中原文明,就是让他们识字都很困难。因此,现在有一个最有效的手段。”

“什么手段?”包拯问道。

“那就是尊重。有人说我打仗胜多败少,其实都忽视了另一个原因,我对士兵尊重,奖罚分明,因此士兵乐为我用。对于这些蛮夷,也不要因为他们文明低下,而轻视他们,这样就会产生一层隔阂感。只有从内心深处将他们当作自家人,这样融合起来才快。”

包拯点了一下头。其实他也有这方面的经验。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这次我亲自来到西南,才发现以前为什么这个地区,虽然朝廷让他们自立,还有叛乱。实际上除了少数是因为酋长的剥削外,还有官员的贪墨,利用朝廷的势力强行勒索。这些地方本来就贫困,如果无限度的勒索,就会产生民怨,积累到一定地步,就会暴乱。”

两个人再次点头。

这一次石坚清查广南西路官员贪污勒索案,许多官员因此被贬。他们都听说了。

“其实说到底,还是父母官,只要将他们当作自己子女一样爱护,无论对象是汉人还是蛮人,百姓都会拥戴。”

说到这里,他向画舫老板要来纸笔,写下一行大字: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石坚说道:“包大人,你将这几个字刻在石碑上,放在大理府,以后立下一个规矩,凡到大理任职的官员,无论贪污受贿还是勒索百姓,都一率永远罢官。”

说到这里,他再次望着远方,心中惆怅,就是这样做,真能起到效果?象朱元璋贪污五两银子活活剥皮,做人皮鼓,可明朝有多少官员贪墨?至于人民的公仆,那个玩笑开得太大,简直比说太阳是方的还叫人乐。

可他做到的只有这些了。

最后说道:“其他的事项,也只有一些风俗。如人有美丑胖瘦,各地风俗祭祀都不相同,只要不以害人的淫祭毒祭,不必干涉,相反可以给予适当的尊重。”

这一点同样很重要,南方民族众多,风俗习惯都不相同。如果将宋朝中原的风俗习惯带过来,穿衣吃饭还好一点,如果让这些百姓认为侮辱他们的神灵,那也是麻烦一件事。

说完了这几条,石坚这才结束正题,闲聊了几句。然后离开。

第二天,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才离开大理。这一次前去宋朝京城的人员达到了近三千人,光是行李就有九百多车,除了这些还有正治皇帝带给宋朝最后一次的进贡礼物,一些宝石,珍贵的药材,以及几十头亚洲象,还有上百只绿孔雀。

石坚一看这架势,本来是准备带三千士兵做保卫工作的,结果增加到四千,后来增加到五千。

只是临出大理城门时,所有人都回过头来看着大理城墙。这座城墙十分地高大,上面有一个极富有民族气息的城楼。如果不是畏惧石坚搞出的那个空军,凭借着大理上有上关,下有下关,东有洱海,西有苍山,未必那么容易攻破大理城,那么大理也没有那么容易妥协。对于他们这种感情,石坚也能理解,这一去以后还会能回来么?

前面明显有一个逃跑的李继迁例子摆在哪里。就是小皇帝心软,石坚也不会放他们回家看望的。

因此,石坚吩咐队伍放慢脚步,让他们多逗留一下。

但总有离开的时候,慢慢大理城消失在众人的眼际,这时候石坚看到无论是段氏家族,还是杨高董赵这些家族的人,眼里都有些湿润。

这一支庞大的队伍行进速度想快也快不起来。一直到了九月上旬,才到达蔡州。

但这时石坚接到群臣联名写的书信,请石坚急速回京,为皇后主持公道。信上说郭皇后生病,赵祯派宦官阎应文带御医为她治病,谁知道前面阎应文离开,后面郭皇后暴毙。

郭皇后这死得有太多的疑点,加上在废郭皇后时,阎应文曾出过大力气。这难免让人想入非非。于是谏官王尧臣,孔道辅等人要求审察郭皇后的病历起居记灵。至于开棺验尸,那是不敢的。

但赵祯并不同意,而且赵祯也很反常,深悼之,却不加谥号,更不行附庙之礼,仍葬于佛舍之中。

这一系列反常的动作,更加让大臣感到怀疑,难道赵祯在中间扮演了什么不光彩的角色,这一来,大臣们不敢说话了。正好石坚离京城也近了,于是范仲淹主笔,大臣联名写了一封信,让石坚立即进京商议此事。

石坚看完信后,将它递到申义彬手里。

申义彬看了后,脸上神情巨变。

他看了石坚笑吟吟的样子,知道石坚不可能不插手了,他斟酌地说道:“石大人,如果你要插手,这就成了一场大风暴。”

如果赵祯在中间扮演了角色,怎样追究皇帝?

如果没有插手,谋害皇后,追究起来,将会使多少人家家破人亡?

这不是风暴是什么?无论赵守节与赵克己的谋反,可他们还没有直接害到重要的皇室成员。这件案子查下去,将会轰动整个天下。

第676章 掀风作浪

明月虽明,可秋风已起。

吹在树梢声,带着淅淅的呜咽声,如敌骑初来,踏踏铮铮,如海水沸腾,翻滚澎湃。

月虽明,秋却来。

西北风不住地吹打着营帐,带着烈烈的杀气。

营帐的门紧闭,幽风无孔不入,油灯不停地闪烁着,偶尔传出一两声轻微的灯花响。

申义彬继续说道:“石大人,最好不要插手。”

因为这已经牵涉到内宫。现在石坚声名已足,无人再会阻挡他的行动,虽然郭氏死得奇巧,可只是一女子而,死了也就死了,对大宋走向无关紧要。不如不管。况且这些年死的人还少吗?

可申义彬却疏忽了另一件事。那就是死的人很多,可活着的人更多。原来因为穷困,许多人家养下小孩子之后,全部丢弃,可现在随着生活开始富裕,幼儿成活率增加了数倍。只要再过十几年,宋朝的人口数量将会起翻,而且还是以青壮年为主。

石坚并没有理会,他在想着心事。

郭氏之死,与皇袍加身、刀光斧影、李师师还有宋江有没有征讨方腊是北宋的几个无法破解的谜团。

郭氏之死案中,阎应文扮演了极不光彩的一幕,甚至连吕夷简也参预其中,这勿用置疑。主要就是赵祯的态度暧昧,先是对此事仅表示了一下伤心,然后很漠然地处理。谏官姚仲孙、高若讷劾文应“方命宿斋太庙,而文应叱医官,声闻行在;郭后暴薨,中外莫不疑文应置毒者;请并士良出之。”

于是赵祯下旨,让照宣使、入内都知阎应文罢为秦州钤辖,但其人称疾愿留,学了丁谓的一手。直到阎应文专恣,甚至与江德明一样,连圣旨都敢矫违,最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忍无可忍,弹劾其罪。但范仲淹做了一件事,将弹劾其罪时,连饭也没有吃,对其子说:“我如果不成功,将会死。”

为什么说这话,当时范仲淹在朝堂上,一定听到了什么风声,否则弹劾一个太监,怎能如此严重。后来赵祯用范言,窜文应于岭南,但在半路上暴死。也是死得莫明其妙。

因为范仲淹提不出什么有力的证据,随着阎应文之死,此案也如石沉大海。只是后面延续的事,吕夷简对此事不快,对范仲淹说:“侍制乃侍从之任,不是口舌之任。”

语气说得轻蔑之极。事实小范的一生,让吕夏两个人玩于股掌之上,从来就没有翻过身。没有事时,看着小范碍事,一脚踢,西北有事,不顾小范成了老范,连路也走不动,又把搬回来。比刘娥对石坚还要过份。

范仲淹也没有给他面子,回答道:“侍从如何,向皇帝进言不正是侍从所做的?”

因此,石坚才有了这次碰运气的计划。

他到南方去也不是单单为寻找贺媛,主要还是改变宋朝对西南这种不作为的羁縻政策。如果改变,必然有战争,特别是大理还有太祖这道遗诏存在。如果他不前去,估计其他官员未必敢动手。还有也是为了这个计划。

虽然他的存在,将历史改得面目皆非,但后宫石坚一直没有插手。最多存在了一个不管事的李太后,后宫的历史车轮惯性还必然存在,也就是抓颈门也会发生。

赵祯会找谁商议呢?首先会找阎应文,为什么这样说,在刘娥快要死的时候,但皇宫内赵祯的亲信并不多,阎应文曾果断地倒向赵祯,为了使内宫安定作出贡献。因此赵祯对这个太监很信任。

只有石坚冷眼相旁,清楚地看到,阎应文与吕夷简的倒戈,几乎在同时发生。恐怕也是刘娥的授意,都未必可知。

找到了阎应文,其实就找到了吕夷简。这两个人做得很低调,如果石坚不是有着前世的知识,都未必注意到。郭氏对吕夷简的态度如何,那是比对石坚还要愤恨。这时候阎应文必然会倒郭。就是赵祯不找吕夷简商议,阎应文也不会让他找王李等人商议的,还是要篡夺赵祯前去找吕夷简询问。

那么郭氏之废就成了定局。

当然郭氏之死,如果按照历史轨迹发展,还要到明年十一月,石坚不可能等到那时候才回到朝中。但没有郭氏写的那封信,石坚也要推动郭氏一种重新上位的假象,于是悲剧发生。

石坚就可以借这个案件将吕夷简彻底除去。

这不是个人的恩怨,是为牺牲的几万士兵报仇。

还有一件事,使石坚不能容忍吕夷简。

石坚从邸报中得知了一件事。刚回到京城的庞籍,担任御史,弹劾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范讽。

其实范讽这个人还是挺不错的,以荫补父亲范正辞,任官,出任平阴县,时黄河决口,水消退后田界混乱不清,诉讼不止,久不能决。范到任后,亲自主持辨认疆界,争论乃止。用巡视官员的话来说,范讽为政,济贫扶弱,事必躬亲,不法者痛加治之。后来出知青州,山东饥荒,王曾家是大户,但王曾是什么样的官员。范讽不避权贵,开王家藏粮放于灾民。于是闻名于朝廷,直达中枢。

那么这样的一个官员有什么让庞籍看不上眼的?

范讽为人旷达,任性不羁,石坚那是伪放,人家是真放。所以就不拘小节,有些事情就没有注意,多次逾制。最主要一点,他与寡居的嫂子似乎来往过于亲昵。

不知道这件隐秘的事,让庞籍知道了。庞籍一听,这不行啊。于是上书。

但又牵边出一个人,那就是李迪。李迪本来让刘后搞得心灰意冷,没有想到自己还有进京的时候,而且官拜亚相,知无不为。那真是尽心尽力。特别是吕夷简在废后之事上,还有主动到元俨家求元俨愿谅。老王爷还真以为他改悔,亲自勉励了几句。还有吕夷简让自己的门生僧惠清越格担任为守阙鉴义。于是与范讽弹劾吕夷简,赵祯不报。

在李迪看来,吕夷简这是献媚于元俨。在赵祯看来这是吕夷简改悔。而且牵连到他尊敬的八王元俨,这种不报也是自然的事。但没有想到这让吕夷简恨之入骨。

还有一层关系,李迪十分看重范讽,两人还结成儿女亲事。看到庞籍的弹劾,李迪不报。他也有想法,范讽这算什么?比吕夷简那种献媚根本就是毛毛雨嘛。这是人家有魏晋遗风,而且你身为御史,不问政事,专问人家私事何为?

这是理念的不同。在庞籍看来是大事,在李迪看来是一件小事。于是李迪迁庞为广东转运使。但这回庞籍不乐意了,你是儿女亲事,也不能如此包庇。但无论是李迪还是王曾,都认为庞籍有些小词大作,不问。

这时候吕夷简就故意在小皇帝面前提起河北河东三路功臣,富弼、韩琦、庞籍。你看人家多好啊,当时这三人都顶着吕夷简干的,可现在人家不但不生气,反而赞誉。皇上听了开心,还认为吕夷简现在真心改悔。话题便引到庞籍这次被罢免身上,说让天下功臣寒心。

加上庞籍不服气,不但不前去赴任,反而穷究此事。小皇上一听,虽然范讽做得不好,可这是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