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 第6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如此巧妙地歪曲之后,双方的实力高下立时互易,全军覆没的唐军反倒成了强大的一方,不免令人狭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唐朝在怛逻斯之战后失去了争夺西域的资格,此事众所周知,不易颠倒胜负,于是便退而求其次,利用文字游戏来颠倒双方的实力强弱,自吹自擂,关起门尽情意淫。

一些无良的历史痞子甚至还编造谎言,说什么“唐与大食间发生过七次有记载的较大战役,六胜一败,大食人撞得头破血流”,意淫得简直没了边儿。

事实上,怛逻斯之战是唐与大食间爆发的唯一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其规模和后续影响也远非两个阵营间的其它战事所能相比。

在唐朝与大食在西域的百年争夺中,除了怛罗斯战事之外,双方都是操纵藩属国争斗,或者直接出兵攻击对方旗下的藩属国,怛逻斯会战是唯一的一次直接对决。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不提怛逻斯之战,唐朝在西域也是败多胜少,除了在大食三次大规模内乱期间能做到暂时稳住阵脚外,其它时间中基本上都是在节节退却,大片领疆沦失,孰胜孰负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真不知道这些人是如何得出“六胜一败”这种结论地?

按这些无良痞子的说法,除了怛逻斯之战外,似乎大食在这百余年中就从来没赢过,一直在不断吃瘪,其颠倒黑白之嚣张,委实令笔者感到触目惊心。也就是此战结果天下知闻,实在无法抵赖,否则被吹嘘为大捷也未可知。

正是因为,在历史上的无数战例当中,已经证明了阿拉伯帝国的强大战斗力,杜睿这才对阿拉伯格外的上心,开发燧发枪,以及很快就将到来的埃及攻略,只要能有机会削弱阿拉伯人的实力,杜睿从来都不会手软。

第七篇 永徽 第十九章

自古以来,史料所记载足以威胁华夏王朝的势力主要就来自于北方的大草原,鬼方,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这些游牧文化的民族,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农耕文明的华夏民族。

如今杜睿通过努力,以及不间断的军事打击,已经将这些威胁基本上解除了,那么华夏王朝就当真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显然不是的!

在杜睿环球航行之后,大唐已经先一步开始了大航海时代,随着不断的探索,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了大唐帝国的面前,同样的,大唐帝国也首次清晰的出现在了世界各国的视野之内。

大唐的富庶,让那些利益至上的欧罗巴人,不断尝试着探索,贸易,对大唐的一切,都让他们垂涎不已,就好像后世的八国联军第一次见识到恢弘壮丽的圆明园一样,满心都是占有的**。

杜睿知道,当他和他的船队,出现在拜占庭的时候,元老院里那些贪婪的贵族们曾疯狂的鼓动希拉克略东进,征服大唐,将大唐变成他们的丝绸行省,好在希拉克略足够冷静,杜睿展现出来的实力,让他打消了那一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今大唐强盛,西方人自然不敢轻易来撩拨大唐的虎须,可是一旦后世子孙不孝,将大唐三代帝王,无数精英,耗尽了心血打造出来的盛世王朝毁灭了,那些西方人还会客气吗?

大唐帝国如今的军事实力空前强大,特别是燧发枪诞生之后,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将实现一个质的飞跃,但是以后呢?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亘古不灭的强大王朝,曾经辉煌的大汉,还不是一样化作了历史的尘埃,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大唐王朝也会步大汉的后路。

当军队不足以保证一个国家安全的时候,大唐将会成为西方人眼中一个抱着金砖的虚弱孩子,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是灾难的开始了。

后世不少人yy说古代的中**队如何如何强大,在一些国人的眼中,冷兵器时代欧洲的军事水平远远不如中国,其理由很简单,被汉帝国和唐帝国击败而被迫西迁的匈奴和突厥,到了西方却如秋风扫落叶般横扫欧洲军队,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也有人动不动就抱出《孙子兵法》来证明中**事水平的领先,事实上《孙子兵法》不过是本兵书,不能说明太多的东西。古代世界上军事战术最先进的是那些地处偏僻的游牧民族,而不是中国和西欧这样的农耕民族,只不过那些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落后,很少留下复杂的著作。

先看看匈奴和突厥西迁时的欧洲格局,匈奴西迁之时,欧洲的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且都处于国力的相对衰弱期。而当时汉帝国几度重创匈奴都处于统一后的相对强盛期,各自的时代背景不同,不可相提并论。

同理汉初汉匈之战,刘邦大军曾大败于匈奴,实际上汉朝吃败战是常事,连一国之后都被人调戏而不敢声张,何来的汉朝强大之说?

直到汉武帝北征之前,汉帝国在与匈奴的军事对抗中都处于下风。而东汉时期匈奴战败被迫西迁之时,匈奴内部严重分裂,实力已大不如前。同样,匈奴帝国虽然一度横扫欧洲,但最终也被欧洲人击败。

至于历史上的大唐就更别提了,要是没有突厥的支持,高祖李渊如何能当得了皇帝?

后来东。突厥汗国的覆灭与其说是唐帝国武力征讨所致,倒不如说是突厥内部矛盾冲突发展的结果,唐军不过起了收拾残局的作用。最终唐帝国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突厥,迫使突厥西迁。

突厥西迁之后,历经辗转来到西亚,重创了当时已经衰弱的阿拉伯帝国,再被铁木真的蒙古军队赶至小亚细亚半岛,后来建立了地跨三洲威震世界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即使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顶峰时期,也没能威胁到西欧列强的经济政治中心。

唐帝国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在唐玄宗时期国力达到顶峰,同时在西方,阿拉伯帝国也正在向东扩张,最终双方在中亚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处于开元盛世鼎盛时期的唐帝国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在中亚怛罗斯展开会战,阿拉伯骑兵大败唐代名将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此战之后中亚地区全面伊斯兰化。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就不用说了,汉民族历史上最丢人的时代,长安都被人打烂了,还要请回鹘军队帮忙收回,回报是长安的男女财物“尽归可汗所有”。看这样的战绩唐朝打的过西方吗?

再说说蒙古帝国西征的西方社会背景,当时蒙古西征之时,欧洲列强和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均处于政治军事经上的衰弱期,只有当时的横跨亚非埃及帝国处于历史上的强盛时期。

这个自萨拉丁时代起逐渐复兴辉煌的埃及帝国,在硬碰硬的野战中击败了强大的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如果这事让当时被蒙古骑兵打的晕头转向宋人知道,相信无异于听到一个神话。

艾因贾鲁战役令埃及军威大振,在其后与蒙古骑兵的多次较量中,尽管双方各有胜负,但埃及骑兵丝毫不落下风。至于欧洲,当时正处于一个相对衰弱的时代,即使如此,由一群欧洲小国的骑士和农民组成的杂牌军仍然击败了强大的蒙古军队,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毕竟是获得了胜利,阻止了蒙古的西征,令世界三大文明中的西欧文明免遭蒙古的破坏,不久之后便迎来了全盛的大航海时代。

进攻欧洲和西亚的多为纯正的蒙古骑兵,再加上部分东欧西亚中亚被占领地的游牧民族骑兵,和进攻南宋的蒙古军队战斗力有天壤之别,进攻南宋的蒙古军队多为被蒙古占领的中国北方人和朝鲜人等农耕民族组成。

假如蒙古军队早几十年过去,碰上欧洲三大名王时代,估计蒙古军队未必能威风的起来,三名王中的英国狮心王,长弓战术运用的炉火纯青,而英国长弓战术如果运用得当,几乎就是游牧骑兵的克星,狮心王与埃及苏丹萨拉丁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的大战被认为是历次十字军东征战役中的巅峰之战,战术打法与蒙古骑兵相似的萨拉丁骑兵横行亚非所向无敌,却对狮心王的英国长弓阵无可奈何。

当然同样,如果铁木真生活在汉民族政治军事经济上鼎盛的时代,估计就没有威震世界的成吉思汗了。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假设只是为了论证。蒙古南下灭宋的战争持续了45年之久,这也许是蒙古强盛时代遇到的众多对手中最难对付的一个。这并非由于南宋军队的强大,而是南宋所处的江淮地区,河渠成网,城镇林立,除蜀口、襄阳、淮河防线外,西段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东段地处淮河下游,水道众多,后方还有长江天堑,都不利于骑兵作战。但蒙古军队能审时度势,避实就虚,发挥特长,以攻占巴蜀为首要目标,同时派忽必烈率军迂回西南攻其腹背,然后北上接应主力东下临安。

只是蒙哥汗在实施他的大迂回战略时,却因自己恋战,遇坚必攻,使其主力钝于四川的钓鱼城下,直至自己意外身亡,从而影响了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

1276年,刚刚结束了汗位争夺内战的蒙古军正式南下,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攻下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迁都福州,而这个被称为有福之州的地方也没能带来他们所希望的福气,1279年南宋政权最后的一支抵抗力量也被蒙古军队消灭,而福州,这个昔日的世界五大城市之一,在经历了蒙古铁骑的洗劫后,再没回复往日的辉煌,在南方一个由福州人所建立免遭蒙古军队破坏的城市在不久之后成为了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这是蒙古铁骑横行世界唯一留下的安定之所。

可见,匈奴和蒙古西征之时都是欧洲相对衰弱的时期,强盛时期的欧洲列强并不会惧怕这些游牧民族,同样的,非强盛时期的中国即使统一在这些强大的游牧民族面前一样只能够被动挨打。

后世的人们长长会幻想,如果古代中国和欧洲交战结果会如何呢?

中国自古农业发达,加上蒙古利亚人种身材较小对资源的消耗相对较低,所以中国的人口远多于欧洲,但由于欧洲历史上大部分时期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中国,因此根据古代欧洲十字军东征和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兵力,这里假设欧洲联军兵力为15万,中国兵力为30万,中国兵力2倍于欧洲联军。双方的兵种为骑兵和步兵,与欧洲相比,中国战马身材较小,速度和力量均不及欧洲马,耐力二者相当。护甲方面,中国的重骑兵在欧洲人看来就是轻骑兵,轻骑兵几乎等同于没有任何防护,步兵的情况也相类似。

蒙古军队能够在与欧洲军队的较量中处于明显的上风,依靠的是闪电袭扰战术,如果正面对抗,蒙古骑兵显然不是欧洲重骑兵的对手,但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民族很难成功使用这样的战术。

而汉族军队在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即使兵力明显占优的情况下也难以在正面对抗中取得上风。

中欧军队的对抗结果会怎样呢?

可以假设,由于古代英国的长弓射程要远超过古代中国的弓箭且射速相差不大,进入英国长弓射程的中**队只能被动挨打,却无法攻击到对方,双方兵力尚未碰撞,中方已经先输一筹。

在接下来的骑兵较量中,欧洲的重装骑兵轻而易举地冲破中国骑兵的阵形,而中**队一般情况下几乎难以对欧洲的重骑兵造成严重的杀伤,于是中**队开始出现混乱。

接着欧洲步兵压上前,由于欧洲人在护甲和体能上均占有明显的优势,阵形大乱的中**队处于下风并最终溃败。

出于公平以上对战争的假设是建立在正常情况下,特殊情况如某方的将领特别出色,某方正处于国力的鼎盛期等情况不予考虑,显然关于古代中**事水平远超西方的说法是不成立的,由于东西方体能上的差异,使得汉族军队无法拥有欧洲那样的重骑兵,农耕民族的生活特性使得汉族无法像匈奴、蒙古那样采用骑兵战术击败欧洲军队,这样在对抗中处于下风就是正常的事情了。

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当然是让人十分沮丧的,任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国家比不上其他国家,杜睿也是一样。

杜睿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基础就是双方在正常情况下的作战,当然战争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战争打的是什么,第一打的是国力,是后勤。同样水平的条件下,国力强者,战力必然强。《孙子兵法》的核心,不仅仅是如何攻城略地,更是教会人如何认识战争,如何看待战争。游牧民族之所与看起来强大,是因为骑兵作战不依赖后勤,可以以战养战,打了就跑,重在机动,但难持久。在孙子看来,这是一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策略。相应的,农耕国家更注重后勤,也是基于上述考虑的。

第二打的是策略,是战术。中国自东周末年开始,长年累月的战乱,为中国积累的大量的实战经验。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由起初的一场战斗几百人参与,迅速增长到一场战斗有几十万人拼杀。参战人数的的增多,带来的不仅仅是战术上的革新,更是战略上的创新,带来的是大纵深,大迂回,大包抄的作战套路,带来的是围魏救赵等一系列的战略思想。反观欧洲,战争规模由起初的几十人,到后来的万余人参与,在规模上与中国相差甚远,因此欧洲自古以来的军事指挥思想,更多是注重在战术的水平上。

第三打的是科技,是装备。中**队最开始的时候走的也是重甲的路线。一名士兵护甲重量超过七十斤,这就为行动带来的很大的不方便,在战场上反倒会被打的顾头不顾脚。秦朝商鞅改革后,军队脱重甲,着轻甲,反倒可以减小自己的伤亡,对敌军造成重大创伤。此外,远程武器,不仅仅是弓箭,也有努,投石机等一系列的东西。中国古代军队,装备弩的数量,并不少于弓箭的数量。

第四,打的是编制。古代中国的军队,是世界上第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大部分封建王朝,保留的正规军队数量也都是一百万以上,编制明确,有行有伍。反观欧洲,由于长时间的分裂割据情况比较严重,一个封建主手下的军队,往往只有几百人,作战时,根据自己上层封建主的传召,组成一个联合军队,进入战场。这种编制不同,互不熟识的军队,指挥官一旦阵亡,便会立即陷入混乱。

最后是军队的数量,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有32个驻外军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