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一战胜国- 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管这些步枪在对付二战初期的战车(轻型战车像德国的一号/二号坦克之类)有不错的效果,但随着新型战车的装甲愈来愈厚,单兵携行式的反战车枪效用愈来愈低,最初还有口径到20mm的小型“炮”可以用,但很快地变成得用锥形装药这类使用化学能的反战车枪榴弹才有效。

不过那是二战的事情了,一战的时候,反坦克枪还是很好用的。

为什么给德国人反坦克枪?

这是为了让他们抗衡英国坦克啊

等战争打到坦克上场时,德国也会有坦克,但在双方都有坦克的基础上,华东自治政府肯定会大量向英国出售先进坦克的。

这时候若是德国招架不住了怎么办?

那自然就是给他们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枪是个不错的选择。

同时反坦克地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加速英国佬的坦克报销速度,从而让中国拿到更多的坦克订单。

另外反坦克地雷1918年由德国人研制。1916年,坦克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这导致了反坦克地雷的诞生。受坦克威胁最大的德国人在1918年道德将炮弹改装成反坦克地雷,随后又研制了两种制式化的反坦克地雷,用于对付英、法军的坦克,获得了一定的战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军中被地雷毁伤的坦克占整个毁伤坦克的21%,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美军被地雷毁伤的坦克都占整个毁伤坦克的70%。在近年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中,敌对双方都是把反坦克地雷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坦克兵器应用于实战。

据美军估算,布设10000枚炸履带和炸底甲的地雷场,就有毁伤4200辆坦克的潜在能力,即使其中只有半数地雷起作用,仍有毁伤2000辆坦克的能力。而10000枚地雷造价为300万美元至400万美元,仅相当于两辆豹…Ⅱ坦克或400枚至500枚“米兰”反坦克导弹的价格。然而用这些坦克或导弹无论如何也不具备有毁伤2000辆坦克的能力,可见使用反坦克地雷具有何等意义。战争实践还表明,反坦克地雷亦是弱军制胜强敌的有力兵器。

夏钧看完资料,感觉很犹豫啊

以后自己也有装甲部队,反坦克地雷出现后,以后可能会作茧自缚。

但仔细想想,反坦克地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发展成熟,他不弄出反坦克地雷,别的国家也回弄出这种武器,毕竟也不是什么太技术的东西。

至于开到德国去的战车工厂和飞机制造厂,还需要配备一个发动机制造厂。

不过设备需要钱和积分。

投资一个反坦克枪制造厂也不太多积分,一千万点积分就足以建造一个年产一万架反坦克枪的军工厂了。

反坦克地雷的制造厂那就便宜许多了,只需要五百万点积分就能建设一个年产反坦克地雷十万枚的军工厂。

至于战车工厂,粉碎者Ⅰ到粉碎者Ⅱ,并不需要兑换,只要把图纸拿到德国去,在德国就可以订购设备。

13式战车的制造设备,夏钧并不打算给德国人。

在战车方面,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并不重视,而且到后面重视起来的时候,设计出来的坦克也非常烂。

开设在德国的战车制造厂只是为了在德国人重视的时候再出手给他们的而已。

主要卖给德国人的还是飞机,以及高射炮。

飞机,主要就是重锤Ⅰ到重锤Ⅲ,以及鲲鹏Ⅰ和鲲鹏Ⅱ,以及福克战斗机和雄鹰Ⅱ侦察机。

重锤型轰炸机是战术轰炸机,用于战场上的轰炸。

鲲鹏型轰炸机是战略轰炸机,用于远程轰炸,主要是用来轰炸敌人的城市,就战略轰炸机诞生起,一直有一个问题让人反复进行思考,那就是对敌人的城市进行轰炸,真的能迫使战胜结束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有原子弹。

但用来打击敌人的士气,已经摧毁敌人的工厂、战略要点却是很好的选择。

福克战斗机在机身前方装有机枪,所以空中格斗能力比在机身侧面装机枪的雄鹰Ⅰ侦察机强悍的多,因此雄鹰型飞机是侦察机,但雄鹰Ⅱ型侦察机也使用福克战斗机上面的装置,格斗能力甚至比福克战斗机还要强,因为雄鹰Ⅱ的飞行速度远比福克战斗机要快得多。

至于高射炮,是从地面对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

它炮身长,初速大,射界大,射速快,射击精度高,多数配有火控系统,能自动跟踪和瞄准目标。高射炮也可用于对地面或水上目标射击。

高射炮按运动方式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高射炮。按口径分为小口径、中口径和大口径高射炮。口径小于60毫米的为小口径高射炮,60~100毫米的为中口径高射炮,超过100毫米的为大口径高射炮。

小口径高射炮有的弹丸配用触发引信,靠直接命中毁伤目标;有的配用近炸引信,靠弹丸破片毁伤目标。

大、中口径高射炮的弹丸配用时间引信和近炸引信,靠弹丸破片毁伤目标。20世纪60年代以后,有些国家用地空导弹逐步取代了大、中口径高射炮。但由于地空导弹在低空存在射击死区,小口径高射炮仍获得发展。

给德国人高射炮,那是为了加快协约国的飞机的损耗速度,这样有利于中国出口飞机以谋取暴利。

当然,给德国人什么年代的高射炮有的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高射炮使用了光学测距机、听音机、探照灯等配合高射炮对空作战。

20世纪30年代,采用机械模拟式指挥仪计算射击诸元,用电缆同时向各炮传送射击诸元,缩短了传送时间,提高了射击精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炮瞄雷达、机电指挥仪和火炮组成的高射炮系统能在全天候条件下测定目标坐标,并提高了精度。火炮上增加了随动装置,能自动瞄准,消除了人工操作的误差;提高了瞄准速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自行高射炮系统,有的系统采用了红外、电视跟踪和激光测距,配合雷达对目标实施观测,并配用多功能的数字式火控计算机,使求取射击诸元的速度和精度进一步提高,抗干扰能力进一步增强,反应时间进一步缩短。

高射炮也就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高射炮效果最差,甚至是没什么太大效果,这个阶段的高射炮德国人自己就能设计出来。给德国人制造这个阶段的高射炮等于是没有加强德国的防空能力。

因此夏钧要给德国人第二个阶段的高射炮,而且是只给德国,不会给协约国。第二个阶段的高射炮需要一亿点积分才能买到。

第三个阶段,需要五亿点积分。

第四个阶段,则需要二十亿点积分。

显然第四个阶段的高射炮已经变得十分变态了,虽然是小口径,大口径已经被导弹取代,但如果把60年代以后的高射炮拿到二战,那无疑就像是虐待儿童一样,所需积分自然也就极高了。

不过夏钧详细看了资料后发现,德国原来已经有高射炮了,而且还拥有世界上性能最优秀的77mm高射炮。

既然这样,那就没必要在德国建设高射炮制造厂了,到时候把机械模拟式指挥仪计算射击诸元,用电缆同时向各炮传送射击诸元的技术卖给德国就行了。

同时兑换了高射炮科技,华东自治政府有就有了高射炮技术。虽然不是很用的上这个年代的高射炮技术,但想要兑换下一级别的高射炮技术,必须从最低级的兑换起,除非自己研制出了这样的技术。

此时夏钧手上也就剩下三亿多点积分,由于大量工厂到处在建,夏钧在治污上就花费不少积分。

特别是现在工厂往内陆省份发展,经常是东一个西一个的,更是加剧了排污上的费用支出。

就工业来说,排放一点黑烟倒没什么太大影响,毕竟世界各国都在排,但污水排进河里就不好治理了。

不管是对黑烟还是污水,夏钧现在都在治理。加上之前又给买了一批设备,同时还买了第一代航母的科技,手上积分又差不多见底了。

所以夏钧用这些积分,买了高射炮的科技,以及反坦克枪的制造厂,又买了飞机制造所需的设备和制造战车所需的设备,积分彻底见底。

不过这些积分砸下去,却是买了很多飞机制造设备,飞机制造能力可以提升到每天二十架最大的鲲鹏轰炸机,二十四小时不停的话,每天造个三十架不是问题。

至于发动机制造厂,夏钧最终没有在德国建造,毕竟只是需要发动机的话,华东发动机制造厂可以先往德国储备几千台发动机,储备个五千台总够用了吧

……

杭州湾内,一支庞大的船队正在装货。

一箱箱军火被小心的搬上船,这些军火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冲锋枪、轻机枪、狙击枪、子弹、炮弹。

夏钧站在远处看着,心里憧憬着。

这些全是华东自治政府之前一年里储备起来的军火,总成本达到两亿五千万元。这些军火被搬上船,夏钧想,这批军火起码能从德国人手里弄到五亿元的黄金吧

除了这些军火,还有战车制造厂和飞机制造厂的设备。

夏钧并未傻到去德国建造什么子弹制造厂,虽然德国人需要子弹、炮弹等诸多军火,但你开到德国人国内,那是用德国人能弄到的原材料进行生产,他们自然是把原材料给本国军火公司生产了,例如克虏伯工厂等等,哪里会傻到把原本就很紧缺的原材料交给中国军工厂去生产。

当然,如果成本有优势的话,倒也是可以的。不过那样的话,夏钧要投入的成本也自然就高了。

他也不知道在德国的商业会运作的如何,所以并不想投入太多的东西进去。

就当前的投入来说,就算亏本了没什么,只要德国佬能坚持住,夏钧就能从英国佬、法国佬那里把钱赚回来。

船队在当天傍晚装货完毕,然后在五艘潜艇,以及刚下水的海盾Ⅰ型巡洋舰和三艘镇东Ⅰ型驱逐舰的护航下驶出了杭州湾,船队中还跟随着两艘补给船。

这支船队将驶往德国。

德国已经在那里提供了地皮,华东自治政府可以在那里修建工厂和仓库,另外德国政府还提供了几个免费仓库以供华东自治政府使用。

……

与此同时,随着战争的阴云在靠近,华东自治政府想以商业方式进行贷款的可能性就大大的降低了。

各国银行基本上对亚洲的业务都没兴趣了,两个阵营的各国都在从海外抽调资本,以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到1914年初,人们普遍都意识到,两个阵营要开战了。

华东自治政府上下也对委员长的眼力佩服得不行,战争爆发之前并非是毫无预兆的,但问题是在明显的预兆出现之前就能看出战争的到来,这种眼力却不是谁都能有的。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各工厂各企业都在努力的扩大产能,机械制造厂更是因此一天三班倒二十时小时不间断的进行机械制造,以满足各工厂对新设备的需要。

纺织业发展最快了,由于有大量的棉花供应,以及良好的市场竞争力,纺织业扩张速度是任何行业所不能相比的。

服装业也因为纺织业的带动,出现了很大的增长。

中国的纺织业从卖纱线、卖棉布,转向卖服装,深加工能力因为夏钧提供的各种服装设计而加强。

采煤业也因为杭州到太原的铁路开通后而飞速发展,其国内的烧煤基本上能够自己供应上了。

英国在中国的采煤业算是滚蛋了。

钢铁业因为煤炭的供应充足,而且随着澳大利亚大铁矿的矿山建设投产后,也在飞速的发展着。

更重要的是钢铁行业有足够的内需支撑,繁多的工程和到处都在修的铁路,这都需要大量的钢铁做为支撑。

这三个行业已经走好了足够的准备,就等着英国佬一开战,就取代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而在运输业上,现在华东远洋运输公司的商船数量已经增加到了一百二十艘的地步,一部分是由华东船舶制造公司制造的,还有一部分则是夏钧偷偷兑换的。

由于华东自治政府在大量造船,其他国家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就连内部也没怎么察觉其中的诡异之处。

而华东近海运输公司,随着集装箱码头的使用,利润大大增加。

就以原先削价竞争的价格来说,华东近海运输公司还要亏损的,都是靠华东的那些工厂支持才撑下来。

而使用了集装箱以后,就算是削价的价格,也是有略微盈利的。

怡和洋行这下算是彻底撑不住了,加上英国正在抽调资本,英国商人都忙着回国准备战争。

所以怡和洋行在年初也随着太古洋行而倒闭,倒闭的怡和洋行开始出售他们的商船,但结果却没人买,只有华东近海运输公司开出了一个白菜价。

谁都看得出来现在中国的近海运输已经被中国人所垄断了,因此没有哪个傻子愿意将资本投入到这个深渊中来。

最后怡和洋行只得将手上的船以白菜价卖给了华东近海运输公司,从此华东近海运输公司独霸国内运输。

不管是沿海港口间的,还是长江水道的。

这无疑在运输上形成了一个隐性的贸易壁垒,这让其他国家在中国的市场迅速丧失,忙于准备战争的各国也无心应对。

日本想应对,但暂时缺乏有效手段。

美国还能在投资中分到一杯羹,华东自治政府在美国的投资也有很大盈利,双方都在往对方国内加大投资。

夏钧在美国加大投资的项目也就是军火了,他和塔娜合股的阿布洛特集团此时已经发展得初具规模。

由于是美国的企业,这时候依旧可以从美国那里拿到贷款。

美国不是参战国,在贷款业务上不是很受影响,因此华东自治政府唯一能以商业名义贷款的对象也就只有美国了。

阿布洛特公司基本上也把能抵押的都抵押出去了,换取到了近两亿美元的贷款,这些贷款全投入到了军工业之中。

——————

第三更到

一万六更新完毕,呼唤月票

第一百零五章:一战爆发

第一百零五章:一战爆发

“一二一,一二一。”

“效忠民族,效忠校长。”

“一二一,一二一。”

宽敞的校场内,华东军事大学的学生正在晨跑,带头的一人高声喊道,后面跟着大喊着口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