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一战胜国- 第3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航空业更是大量获得贷款,各个城镇的机场都在陆续的开辟,各航空公司还在不断的采购飞机。

在车贷利率直降的情况下,内陆地区的汽车销量猛增,沿海地区的汽车销量同样也在猛增。

这算是最后的疯狂了吧

由于汽车销量猛增,汽车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的工人,实际上产品积压严重的,也就是那些轻工业。

重工业产品方面,由于很大程度上属于华东集团以及中盛、华盛集团这三大集团的垄断生产,所以是比较有序的,生产规模是不会无休止的膨胀下去的。

轻工业由于也涉及到比较多的就业岗位,加上垄断程度较低,因此经济崩溃主要靠这些轻工业的积压商品。

这就像是蓄洪一样,突然把大坝炸了,一大片人都淹死了,从而使重工业也陷入半停滞状态,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生产秩序。

这些重工业生产企业,主要以华东集团为主,华东集团就像是古代的大地主一样,由于财力雄厚,加上政府首先救助政策都是关照这些大企业,因此就算是生产陷入半停滞状态,也能挨过去。

而且现在华东集团属于国有资产,首先受救助政策的关照,相信没有人会有意见。

说白了,那些中小型企业贷款难,呼吁银行怎么样怎么样,永远只是口号而已,喊一喊就是了,千万别当真了。特别是在经济恢复阶段,银行就是要中小型企业破产,以接收他们建设起来的产业。

在大政策确定下来的情况下,1930年中华帝国的经济发展依旧迅猛。

而在1930年,银行的放贷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大部分的贷款都是短期贷款,也就是两年的居多,三年的都很少。

为什么?

很简单,如果放出了五年的贷款,那么中华帝国不好等五年,不太可能让经济萧条五年,最多只能是三年。

也就是说如果贷出了五年的贷款,那么三年后经济开始恢复,那么一些企业还是可以利用剩下的两年的时间恢复过来,那么就无法让这些企业破产,以接收他们的资产。

所以子啊1930年,放出的贷款都是两年的短期贷款,很多企业依旧幻想着,两年后借一笔钱来把政府的钱还上,再从银行拿到一笔贷款。

1930年,这是繁荣的绝唱的一年。

在疯狂的建设和生产下,中华帝国于1930年,总产值突破了7500亿亚元,而此时美国已经陷入了经济萧条之中,总产值在1930年下跌到了1206亿美元,生产下降了1/3。中华帝国的7500亿亚元的产值,达到了美国的3。1倍,本身中华帝国的国民年总产值就大大超越美国,加上1930年一增一减之间,差距也就更大了。

而在1930年,海军军备竞赛方面,美国在投入的财力方面,却依旧不减,可见美国保持海上霸权的决心。

中华帝国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陆权国家,陆上霸权是其擅长的地方,美国要向防止中华帝国把手伸到北美去,必须有海军充当保险。

中华帝国由于在1930年的产值已经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次计划增造两艘猛将级战列舰。

分别是卫青号,以及岳飞号。

这次是真的造,加上戚继光号,真正的猛将级战列舰达到三艘,而猛将级空壳舰达到了五艘。

1930年,中华帝国中央财政收入高达850亿亚元,这么多钱的情况下,投入一点钱造两艘战列舰算什么。

实际上,夏钧手上的积分已经非常多了。

已经不在乎是几艘猛将级战列舰的问题了。

一艘先进的猛将级战列舰,貌似起不到什么太大的效果,因此夏钧还是决定再造两艘。

英美日这次在是否跟进的问题上却产生了很严重的分歧,美国政府在经济萧条下,没有钱再造更多的战列舰了。

日本坚决要求要造,但日本经济也受到了打击,是仅次于德国的国家,日本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被中华帝国在军事上连续重创之后,加上出口业遭到中华帝国的打压,也十分依赖美国经济。

中华帝国再次增加了两艘猛将级战列舰,英美日的分歧较大,最终选了个折中的办法,也选择增造两艘,至于增造四艘就算了。

在战列舰竞赛上,各国都下足了本事。

……

在军备竞赛激烈的情况下,中华帝国的经济在繁荣之下走过了1930年,进入了1931年。

夏钧还是决定让国民好好的过一下春节,等元宵结束了,再开宰。

1931年的春节,是无比热闹的。

除夕那天,是中华帝国建军20周年,建党20周年等等的农历最后一天,都赶上20这个整数。

那热闹程度,难以形容了。

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欢庆的海洋之中,国民在这一刻前所未有的幸福着。

夏钧带着些凝重的神色,按照往年的惯例,走完了春节的各种流程,同时还增加了登坛祭天等新活动。

正月二十日,元宵节过去了五天。

整个国家基本上恢复了正常生产。

当天,华东集团开始抛售手中的许多股票。

华东集团手上有大量的股票,特别是华东银行手上最多,并且华东集团在泡沫经济政策开始前,买了不少有潜力的股票,此时这些股票都平均上涨了七倍,个别甚至上涨了二十倍。增长水平高于股市平均增长,因为选的都是有价值的股票,什么行业有价值,这很清楚的,泡沫经济能带动什么行业发展,就买什么行业的上市股票。

这些股票一出手,马上就被投资者们吃下了。

因为当天银行还未断掉贷款,资金链不是问题。

华东集团持续抛售了近一个星期的股票,股市股价未出现多大的波动。

华东集团当初在股市里投入了不少钱,此时完全收了回来,平均下来,当初投入的钱,获得了700的收益,只是短短的五年时间而已。而投入股市的钱,又是从银行借的。

华东集团是股市最大的庄家。

庄家拥有信息优势,特别是到了华东集团这样的级别,玩股票闭着眼睛都不会输钱。

资金开始抽逃了,而银行又开始大量放出两年的短期贷款,以补充股市资金。

大庄家开始抽逃资金,自然会有一些影响的,银行贷款,只是为了鼓动更多人把钱投入股市。

宰杀之前,越肥越好。

华东集团连续抽逃了五天,基本上把纯粹投机性的股票全卖了。

接着,华东银行开始卖一些无关紧要的股票,这些股票主要是以银行融资方式获得,或者是用设备换到的。

这些股票有些是长期持有的,但又不是太重要的,反正现在卖出去,等故事崩盘到一定程度了,又能低价买回来,唯一要考虑的,就是有人捡漏。

毕竟股市冷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人出来抄底捡漏了,抄底失败也没什么太大的损失,反正那些被捡漏的股票未来肯定能够上涨。

所以为了防止损失,那些重要的长期持有的股票,并为出售,出售的都是一些可以长期持有,但并不是很重要的股票。

一连七天之后,华东集团的那些银行集体收缩了放贷数量,当天前去申请贷款的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大多都没有拿到贷款,拿到贷款的只有一部分。

资金链顿时出了问题

很多企业还贷款,还是去担保公司借的钱。

结果从担保公司那里拿了钱还到银行,银行却不出钱了,这些公司直接没钱还给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也就是私人集资,这种集资利率较高。

这些担保公司的最大客户就是那些公司,那些公司一般只借几天的钱来应付一下银行,让自己的公司不倒闭。

银行不出钱,顿时坑死了一大片。

担保公司顿时大量亏损,很多担保公司甚至直接倒闭,至于那些把钱放到担保公司的个人,显然是拿不到钱了。

担保公司都破产了,还问谁要去?

官方虽然承认担保公司的地位,但却没有规定担保公司倒闭后钱问谁要。

除了没收担保公司的一切财产,把担保公司的老板家产都查抄掉,然后把这些财产变现为资金,再还给个人。

有多少就给多少,平均的给,至于亏掉的钱,还是那句话,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当天,杭州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大部分开始下跌,但跌幅不是太大,然而到了第二天,跌幅更大了。

第三天,许多股票都跌停了。

第四天……政府终于出来救市了,在一番姿态表演之后,官方宣告救市失败。

第五天,一路跌停。

随着股市的狂跌,以及银行紧缩政策的施行,大量企业破产,仅仅五天时间,就破产了三千多家大小不等的企业。

银行是最忙碌的,到处接收破产公司的资产。

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企业,因为企业贷款,政府是严格把关的,不是谁都贷。

就如同企业贷款的抵押问题,必须拿有用的资产抵押,像什么汽车是抵押不了的,就算是再贵的汽车都是没用的。

银行根本就不承认这些东西的价值,只有用土地、工厂等不动产来抵押,银行才会干脆的放款。

同时银行在贷款时,对企业本身核查力度很大。

因此能够申请企业贷款的,大部分都是真材实料的公司,不是那种骗钱的。后世不少人搞骗钱的空壳公司,先注册个七八个公司,然后去贷款,贷款下来跑去买豪车、手表,然后把车抵押再贷款,七八个公司都贷款之后,钱就不断的转来转去的,没钱了就去找担保公司借高利贷。

此时中华帝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这种现象,但不是太多,审核力度这么大,不可能出现太多。

至于出现了,也无关紧要了。

经济崩溃一来,银行紧缩政策一搞,股市开始崩盘,上市企业拿不到资金,顿时也出现了破产。

而那些投资者,则被套牢了。

人们疯狂的将股票甩出。

不少人也开始跳楼。

这些跳楼者,一般都是借钱炒股的。

如果是用自己手上的钱去炒股,绝对不会弄到要去跳楼的地步。

用自己的钱买股票的话,去银行申请个人贷款,最多也就申请个一千元的贷款下来,这大概是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半的收入。

只是欠下这些钱,还是欠银行的,银行不可能催得那么紧,一般是搞不出人命的。

只有那些借了钱买股票的投资者,才会跳楼。

对于这些跳楼者,帝国政府出动了不少警力去劝阻。

经济阵痛是必然需要承受的,这些人只能说是看不太清楚,最惨的就是群人,不过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这也并非是帝国的本意。

这些人借钱一般都是从担保公司借的,因此经济一崩溃,担保公司几乎是全线阵亡。

很多人之前是从银行贷款,然后把这些钱放到担保公司去吃利息,结果担保公司一死,这些人的钱莫名其妙的也就没有了,还欠银行一笔个人贷款。

就担保公司的问题,中华帝国这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将各担保公司的所有财产一律接受。

就那些担保公司贷出去的钱,帝国采取了一种不催收的态度,这让很多想跳楼的投资者打消了心思。

面对那些负债累累的投资者,中华帝国出台了《个人破产法案》,欠债到一定程度的个人,可以根据该法案申请破产。

个人破产和企业破产有区别,企业破产了把资产一收,企业老板不用再承担任何责任,除非是有诈骗行为。

个人破产,则是在投资失败后能够适用的法案,如果钱被用来挥霍享受掉了,那就不能按照该法案申请个人破产。

但个人破产之后,还是还钱。

例如欠下了一万元,破产之后可以减免到个人贷款的额度,也就是一千元的地步。

也就是说,还钱还是要还的,但帝国不会让这些投资失败的个人投资者还一辈子的钱,那些实在还不起的,不切实际的金额全部砍掉,只保留能够还得起的限度,这样也就靠谱一些。

如果按照经济繁荣时期的收入,普通家庭一年半就能够赚到一千元,那么节衣缩食之下,最多三四年就能够把钱还掉。

至于个人投资的钱是如何获得,那么帝国不管。

不仅是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连借钱都得谨慎。

个人破产法案,对银行来说并无损失。银行也不指望这些被逼到要跳楼的投资者还钱,而这些投资者跳楼之后,银行还是照样收钱,因为投资者借来的钱是从私人手上借的,其他借钱的人收不到,又欠着银行的钱,这些私人也得还银行的钱,至于别人欠你钱,银行不管。

经济泡沫的破碎,等于是中华帝国征收的一次前所未有的重税。

很多民众,整个家庭欠下银行半年至一年半不等的个人收入,等于说他们未来必须为帝国免费工作这么长的时间。

《个人破产法案》出台后,跳楼的投资者顿时减少了大部分,这个法案就如同是一根救命稻草。

夏钧主持推出的《个人破产法案》,是给那些损失最惨重的群体提供一个保护,一个最基本的保护。

资本吃人不吐骨头,从这种将人逼到跳楼的现象中可以充分的体现。这个法案,则保障了个这些群体不用永远背负债务,可以将损失分摊到其他人身上去。

对于这个法案,帝国内部有些争论。

一部分借出了钱的民众反对这一法案,但却不得无奈接受事实。

正如媒体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如果不立法的话,那些投资者必然会走投无路之下轻生,那样同样也拿不到钱。立法与不立法,本质上借钱的人都是拿不到钱的,既然是这样,何苦将人逼死?”

……

中华帝国的经济泡沫崩溃之后,中华帝国立即启动了失业救助法案,随着大量的工厂破产倒闭,银行接受了不少企业。

并非是企业欠下了银行钱银行才能接收企业,当经济崩溃之后,很多企业都发不起工资了,而又有很多商品积压卖不出去,卖工厂也没人要,这时候只能申请破产了。

申请了破产之后,则是华东银行出面接收企业资产,然后将工人的工资发出,接着华东银行将库存的积压商品记录封存。

银行紧缩政策,是泡沫经济破碎的主要原因。

但不紧缩也没办法,泡沫经济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要养肯定要宰的,否则将没有任何前进的动力。

同时随着经济崩溃后,经济萧条的不断加深,不动产的价格不断下降,华东银行已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