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宋武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的话百分百分会应验。忽必烈这个喜欢汉文化的人肯定知道关中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地两大基地之一,汉高祖认识到关中的重要性后马上从洛阳出发,定都关中。作为雄材大略的皇帝。也是极其优秀的战略家,忽必烈肯定知道关中之地要什么有什么,要是给南宋拿下了关中,李隽肯定会以关中为基地,象秦始皇统一战争一样,从关中大举出兵。威逼洛阳,挥师中原,直扑汴京。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关键一战,天中山之战,一次性投入了六十万大军。那时,秦国的基地主要是关中,成都平原,还有现在的贵州一部分,就凭这三地,可以一次性投入六十万大军。可见这些地方的实力有多么地雄厚。

要是南宋得到关中之地。加上成都平原,贵州。还有云南,加在一起的军队至少也有好几十万。要是李隽裹胁越南、泰国、缅甸、尼泊尔这些卫星国一起出兵,这队军的数量就更多了,战国时纵横家赞誉秦国“带甲百万”就不是夸大其词了,而会变成事实。

更不用说现在的南宋拥有好多先进的武器,武装起来的军队其战斗力惊人,要是这样一支大军从关中出发,挺进中原,其意义会有多大,就是用光所有地赞誉之词来赞誉也不为过。

忽必烈派出大军来争夺关中是必然要出现的事情,因而关中之地的大战硬仗在所难免,把解晋这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部署在四川,是未雨绸缪之举。

“原来如此。”陈宜中这个不善长军事的人恍然大悟,赞道:“这是个好主意。”

“解晋入川一事,就由海军送他们一程。”李隽愉快地回到座位上,拍拍脑门,突如其来地冒出一句与此无关的话:“银子,银子。”然后再解释道:“胜利固然是好事,但是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朝廷收复失地,不是盘剥,而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战胜仅仅是第一步,还要进行建设。淮东、淮西、蕲黄、郢汉四地的重建工作应该马上启动,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这里的生产,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地日子。”

打仗地军费需要大量的银子这是不用说地,重建也需要大量银子,李隽、李庭芝他们是为银子天天愁,时时愁。用李庭芝感慨的话来说,就是:“朝廷并非没有银子,而是花得太快。这银子花得有多快,说出来很是惊人,给我的感觉银子不是花出去的,而是给水冲走的,哗哗一阵水声,原本堆得象山的银子一下子就没有了。”

文天祥他们给李隽两个“银子”弄得迷糊了,现在才明白过来,原来李隽是为重建这些地区急需银子发愁。他们万万想不到李隽这个极有修养的人居然表现得象个财迷,相顾莞尔。

“皇上仁德!”文天祥他们不得不从心里佩服李隽深谋远虑。什么事都想到前面去了,当人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他已经开始部署重建工作了。

李庭芝也象李隽一样拍脑门,有点无奈地道:“皇上,这银子我们省着点花,还能撑下去。”他地话给李隽打断了,李隽说的是:“那就好。那就好,太好了。我一直担心没银子。有了银子就好办多了。”

李隽这个人很少有这样的表现,实在是银子让别人开心,却让李隽发愁,愁得他没办法。

“皇上,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官员,吏员,请问皇上从哪些地方挑选这些人手?”李庭芝这个丞相当得也真是难苦的。愁完了银子还要去愁人手。这也难怪,这四地经历战火,原先的官员、吏员要么逃了,要么死于战火,总之一句话,他们是不能再用了,必须要找到人手去管理这些地方。

南宋的官员是丧权辱国地能手,欺压老百姓的行家。治理天下地庸才,李隽对他们是很不满意,想了想道:“以前的官员,除了能员能吏以外,一律不用了,革除他们的职务。一是可以从各地抽调一批作风正派、为官清廉、有真才实学的官员过去。这恐怕也不够。朝庭要举办一个培训班,从各地抽调一批头脑灵活、务实的读书人进行培训,当然聪明好学、有志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年青人也可以招收进来,要教会他们规范施政,按律办事,等培训好了再派过去。”

拍拍额头,道:“淮东、淮西、蕲黄和郢汉四地就需要大量的官吏,这还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样好了,可以从当地挑选一批有才有德地长者。让他们也来担任官职。哦。对了,不是我们挑选。是要当地的老百姓来挑选,符合要求的就任用,不合要求的就不用。特别要注意,不能有徇私舞弊的事情发生。”

要当地老百姓挑选官员不失为良法,但是那些有钱人为了当官,未必不会做出以金钱买民心的事情,这点在现代社会就不乏先例,是以李隽特地叮嘱一句。

李庭芝估算了一下,以南宋现在的情况,治理这四地的官吏是够了,但是将来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关中地区,还有中原光复之后,需要地官吏相当的多,就不是南宋目前能够满足得了的,的确应该早做准备。李隽提出的培训官员一法,的确是一个不错地解决办法,道:“皇上所言极是有理,臣马上启动这一计划。”

文天祥献计道:“皇上,臣以为,可以开科举,选出一批有才干的士子。”

陈宜中是科举出身,也赞同文天祥的办法,道:“皇上,履善所言有道理,臣也是这么看,还请皇上采纳,恢复科举。”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李隽是认识得很清楚,下定决心要废掉,哪会恢复,道:“朝庭目前是没有银子,更没有精力恢复科举。朝庭需要的不仅仅是读了点圣贤之书,只会说孔孟之道的读书人,而是需要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哦,对了,培训班恐怕不能满足将来对官吏的需求。这样吧,朝廷拨出一批银子,开办一所政法学院,专门培养朝廷所要的官吏。他们不仅仅要学习如何做官,还要学会如何做好官、做清官。”

古代官员的来源主要就是科举取士,认为懂得孔孟之道地读书人就是人才,就能治理天下。无可否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地确做出过很大贡献,但也制约了中国的发展,李隽别出心裁,从现在各国推行地政法大学获得启发,开办一所类似的学院,专门培养官员,的确不愧为一种良法。

南宋现在有很多学院,涉及到各个行业,初步效果还不错,文天祥一拍脑门,立即表示支持道:“皇上所言倒是警醒臣了,这学院不仅要办,还要办大点。不仅要培养新的官员,还要把现有的官员送去培训一番,让他们知道如何当一个好官,不要当贪官。”重重一下敲在桌子上,感叹道:“臣这些日子查处的贪官何其多也!”

文天祥正直无私,对贪官是深恶痛绝。可是贪官是查不完,抓不尽,着实让他苦恼,李隽这法子肯定具有警醒之效,由不得他不赞同。

陈宜中也发表看法道:“好多士子入仕之初怀着一腔热忱,为民请命,到后来却是自己一抹黑。贪得无厌,这政法学院肯定会治愈他们这种贪病。”

“官员贪与不贪。和教育固然有关系,更重要的是在于朝廷地行政体制,想以一所学院就治好他们的贪病,也太天真了。”李隽在心里如是想,道:“你们都赞同,这事就这么定了。先把培训班办起来,再筹备学院成立事宜。”

“遵旨。”李庭芝他们高兴地领旨。

“祥甫一个人忙中书省的事。实在忙不过完。你们看看,祥甫都华发满头了,让人看着也怪难受。”李隽很是同情地看着这个首辅大臣,道:“这样吧,要陆秀夫回来,帮帮祥甫。”

李庭芝的事务真的是多得不得了,以他的感想他宁愿扬州去面对蒙古大军,也不愿主持中书省的事务。很是感动道:“皇上,为朝廷出力,为国尽忠,臣之本份。臣别地没有,忠心还是有一颗,武侯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臣一时不敢或忘。”

李隽知道他是一个诚实人,不说假话,这话是他的志向,感叹道:“祥甫是我大宋朝臣子地表率,将史册留芳!”

李庭芝在朝中的威望自然是没有说的,他的人品也是无话可说,文天祥他们点头赞同。

李隽走到地图前,道:“你们看看地图,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已经给我们收复。部分地区即将收复。也就是说长江流域的建设将提上议事日程。有句话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江流域地发展当然是要靠长江,整个长江流域将会因为长江而兴盛起来。但是,长江流域还缺乏重要的码头,没有一个能够承担起货物运输的港口。

“我决定,在这里,吴淞地区建设一个良港,便于长江流域的经济建设。对于这个港口,朝廷的方针是‘给政策,不给银子’,谁建设谁受益,货物的进出可以收费,船只的停泊也可以收费,当然是要在朝廷指导下收取合理的费用。”

李隽点中地地方就是现在上海的吴淞码头,那是一个良港,建设起来的话,对于长江流域的开发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大量的货物将从这里启运海外。

上海设镇是在咸淳三年,才七年时间,还没有筑城,仅仅是一个小镇,正是李隽这一构想使得以上海为龙头地长江流域大开发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将以吴淞为中心,建成一个大都市,长江流域的货物将在这里上船,运往海外,海外的货品也将从这里运往内地。

在座的都是战略家,当然知道李隽如此布点的好处,深表赞同,大声叫好。

廖胜功发表看法道:“皇上,臣以为可以派人把京杭大运河疏浚一下,既便于南北货物运输,还便于兵力投送。”

京杭运河贯穿南北,要是畅通的话,带来的经济军事好处自是不用说,军队可以从江南直发华北,威逼北京也不在话下,这是针对未来光复燕云而提出的前期措施。

李庭芝他们点头赞同,李隽道:“我也是这么想。光复的地方不仅仅需要官员,银子,还需要大批各类人才,还需要资金。人才,我们现在有各种学院,可以培养。虽然现在地规模不大,人数有限,等条件成熟了,我们可以办大点,多办点,办得更好。

“朝廷要采取措施,把地主、富农、商人手里地银子转化为资金,投入到这些地区去。有了这些资金,这些地方想不发展都不行。”

李隽提出的“给政策,不给银子”与中国现在进行地改革开放差相仿佛,中国现在的改革就是“给政策,不给资金”,资金是引进的。中国现在的开放可以利用海外资金,李隽就没有这个条件,只能通过自身的积累获得。

中国古代的有钱人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他们把大量的钱埋在地下,数十年后,数百年后不知道便宜谁了,而不是去投资,让钱生出钱。李隽深晓这一历史习惯,才提出这种构想,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地主、富农、商人急剧转变身份,把资金投入流通环节,推进了南宋工业化的进程,百业兴旺。不用说,他们也就变成了实业家。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三十六章 援助非洲

宁波这个港口自从修建之日起,就成了临安重要的海上生命线,大量的物资从广州福州一带运来,而浙江一带的货物又是通过这个港口转运到广州、福州再运往海往。正是这种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个港口城市草创不到一年时间就初具规模,店铺林立,一派繁华景象。再次驾临宁波的李隽微服街头,对身边的段干木道:“干木,我可以打赌,再过一段时间,这里将会更加繁华。”

当初建设宁波港口主要是从战略上考虑,李隽打算建成重要的军港,作为海军的基地,再兼顾民用。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是民用多过军用,原因就太简单了,这里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船只不断,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船只从这里进出。这还是在战争期间,长江三角洲处在战后重建时期,要是等江南恢复到以前的繁华,不用说肯定是繁华胜昔。

“这都是老板英明,才有宁波的繁华。”段干木也是一身便衣,紧跟在李隽身后,很有信心地说。

李隽微服私访,给段干木说好了的,不要称他皇上,叫他老板就行了,段干木一直记着,表现不错,李隽很是满意,道:“浮生难得半日闲,好多时间没有出来透透气了,这里的空气真新鲜,很是有益于健康。人来人往的繁华盛景,看着也挺舒服,让人乐不思蜀了。”

想想当初,李隽初到这个世界时南宋面临的是什么样地局面。在当时的情况下南宋能不能幸存都是问题,哪里还敢想出现宁波这样的繁华都市,李隽真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

段干木提醒道:“老板,我们出来有一阵子了,该去办正事了。”

“是啊,你真是个好监工,连半日闲的功夫都不给人家。”李隽无奈地埋怨。

人们都说当皇帝好。大权在握,生杀之事操于己手。可以让人富贵,可以让人族灭,这仅仅是片面之词,人们只是看到了皇上威风的一面,却不知道他有多少苦处。要当一个好皇帝,必然要面对诸多困难,战争时期的皇帝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象南宋这样没落王朝地中兴皇帝,其中的苦楚有多少,不是亲历者真是难以说清,李隽是忙得连透口气地功夫都没有,好不容易有这个功夫出来偷会懒,都给段干木催着,埋怨是难免的。

段干木自然是明白李隽的心思,解释道:“老板。人家也是没办法嘛,这是公事公办。”

李隽知道段干木忠心,笑道:“算你说得有理。走吧,码头上去,去送送我们的客人。”大步一迈,走在头里。段干木忙跟了上去。

XXXXXXXXXXXXXXXXXXX

宁波作为重要的军港。作为重要的出海口,最忙碌的地方当然就是码头了,每天都有不计其数地船只进出,最忙的时候是彻夜不休,可以说是不夜城了。

李隽在段干木的陪同下来到军港,只见三十多艘船停泊在岸边,船上站满了人,有廖胜功,苏定方,远道而来的贵宾鲁宾、贝萝等人。翘首以盼李隽的到来。

李隽刚到船上。廖胜功他们就要向李隽行礼,李隽摇手阻止道:“算了算了。今天我是以私人身份来给朋友送行,这些礼节就全免了。”

廖胜功他们知道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