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小地主-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盆栽的历史,已经不可考,反正相传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流传,到了唐代,技术已经渐渐成熟,不过好像也不怎么兴盛,韩瑞偶尔在坊市之中,见到有盆景出售,一时兴起,就搬了几盆回来,放在室内,点缀其中,却也青翠可爱,雅致非常。

不过,此时此刻,厅中两人,却没有欣赏盆景的意思,相对而坐,接过韩瑞奉来的温水,虞世南轻饮了口,轻声说道:“符节,受委屈了。”

尽管已经不是小孩,心理承受能力,也没有那么脆弱,但是听到这话,韩瑞心中多少有些暖意,微微摇头,叹气说道:“委屈倒不至于,就是觉得含冤莫白,一口气堵在胸口里,发泄不出来的滋味难受。”

虞世南沉默,半响,叹声道:“此事,却是我们连累了你。”

“虞公此言何意?”韩瑞迷惑不解。

“还能有什么意思。”虞世南无奈之中,带着几分愤然说道:“修撰经义,那是利国利民,振兴儒道之举,可是有些人偏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执著于一宗一派,争相反对,可是见到朝廷没有收回成命的意思,就开始使些邪门歪道的伎俩,令人不耻。”

“就是如此,事情与我有什么关系,为何要针对……”韩瑞突然止声,反应过来,提出修撰经义的“罪魁祸首”,好像就是自己,一些人少不了拿自己开刀,杀鸡儆猴。

“明白了吧。”虞世南说道:“你在御史台,并不清楚外面的事情,这些天,坊市之中,遍布流言蜚语,污蔑此事是老夫等人指使你为之,一举两得,真是好算计。”

“他们,是谁?”韩瑞问道,脑中浮现的,却是当日在国子监中,与孔颖达等人争辩的,崔郑几家世家名门。

虞世南没有回答,微笑问道:“此事疑点颇多,知道为何没有继续追查下去,而是匆匆了结,放你们归来吗?”

韩瑞迷茫摇头,猜测说道:“所以矛头,都指向我,见到情况不妙,虞公替我求情了?”

“我倒是想过给你求情,不过却是没有机会。”虞世南说道:“本来以为,上皇病情起伏不定,陛下没有心思处理此事,交给中书门下决断,却是能够为你疏通,没有想到,边庭告急,恰好马御史汇报此案,替你辩护陈情,陛下觉得此事不是你所为,又不想搁置拖延,就随手批示了结。”

“他是顺手了,我却很冤枉。”韩瑞小声嘀咕,既然知道不是自己的责任,怎么还要予以革职,那么严重。

“这事已经传开了。”虞世南说道:“舆论皆是指向于你,而你又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为求尽快平息风波,只好委屈你了,不要灰心丧气,待到此事平淡下来,吏部自然斟酌给你安排新的职事。”

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含义,虞世南没有解释,彻查这件案子,再把幕后之人揪出来,恐怕又引发一番动荡,而今朝廷面临着吐谷浑的挑衅,出军攻伐,那是必然的事情,正逢齐心协力之时,李世民自然不希望内部出现矛盾,影响战事。

吐谷浑就在唐朝边关,河州、兰州附近,就在后世的青海湖,往下的位置,由河州出发,经过两三个州,就到了渭水,越过秦州、岐州,兵临长安城下,只要保持速度,途中顺利,十天半个月,就能抵达京城。

这么近的距离,有个不服朝廷管束的吐谷浑,屡次三番,无视大唐尊严,出兵侵犯边庭,叫李世民怎能轻易放过,一而再,再而三,若是不予以征伐,说不定会再次上演,当年颉利可汗率军威逼京城的渭水之耻。

这种军国大事,以及李世民的心态,只有虞世南这种级别的大臣,才能够勉强揣测出来,韩瑞自然不会清楚,但是事到如今,胳膊肯定拧不过大腿,根本不可能存在讨价还价的余地,不乐意,又能怎样?

“没有办法,也只能这样了。”韩瑞苦笑道:“虞公,这样的阴损伎俩,以后应该不会再有了吧。”

“根据老夫多年的经验,只要身在官场之中,这样的是是非非,肯定不会断绝,而且只会多,不会少。”虞世南摇头,平淡说道:“你的脾性温和,不喜与人争斗,若是放在以前,老夫肯定劝告你,退隐山林,独善其身,这才是明智的选择,可是现在,圣天子在位,政治清明,正是施展才华、抱负的时候,只是区区的挫折,你就心生怯意,当日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气,真的只是一句笑话?”

“当然……不是。”韩瑞肃然,什么雄心壮志,可以忽略,但是陷害自己之人,现在肯定躲在角落里,暗暗偷笑,幸灾乐祸,不蒸馒头蒸口气,不把他揪出来,狠狠的出口恶气,念头怎么通达得起来。

“符节,老夫希望你不要由于此事,就觉得官场黑暗,从此以后,意义消沉。”虞世南说道:“人生坎坷,仕途也是如此,又有谁能够一帆风顺,只要迈过去了,就无须放在心上,少年人犹如初升朝阳,勇往直前即可,瞻前顾后的,成不了大事。”

“说得轻巧。”韩瑞故意嘀咕:“前些时候,还教我说,凡事三思而后行,不可鲁莽行事,现在又改口说勇往直前,不是瞻前顾后,而是前后矛盾,弄不清楚该听哪句。”

“惫赖小子,就知道揪住老夫的话柄。”虞世南笑斥道:“三思之后,认准了方向,大胆前行,走错路了,也不要紧,不知错,焉知对,更不怕跌倒,一路摸爬滚打,经验丰富了,自然不怕重蹈覆辙。”

有些道理,心里纵然清楚明白,但是在别人口中听到,却是不同的感受,韩瑞心中感激,认真行礼顿首:“谢谢虞公教诲。”

“老夫说得再多,你要明白领会才好,不然怎样磕头拜谢,也没有什么作用。”虞世南叹气,伸手扶起韩瑞,叮嘱说道:“老夫觉得,这些日子,你有些浮躁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恰好借这段时间,你在家中多思多想,或有所得。”

韩瑞连忙点头,也到了午餐时间,自然是热情留客,虞世南也不推托,用了午膳,休息片刻,应了韩瑞的邀请,到书房挥笔,写下几句警言,这才回去。

作别之后,返回院中,见到韩瑞满面春风的模样,郑淖约心中欣然,浅笑道:“夫君何事这般欢喜。”

“赚到了。”韩瑞笑呵呵道:“平时索求墨宝,虞公总是推三阻四,一两个月,才求到一幅半幅的,现在却干脆利爽,一下子就写了三五卷,真是赚到了。”

“原来是意外之喜,难怪夫君这般高兴。”郑淖约轻笑,心中暗道,不愧是虞公,过来劝解半响,就使得夫君重新开怀畅笑,真的是意外之喜。

韩瑞笑着说道:“待会拿去装裱,仔细收藏起来,再过两三百年,就是稀世珍宝了。”

“两三百年,我们可不能活那么长久。”郑淖约温柔笑道。

拉着郑淖约纤手,悠悠而行,韩瑞迎风说道:“不要紧,百年之后,把这些收藏,连同我的作品,与我们合葬墓中,千百年后给人挖出来,放到大屋子里展览,供人欣赏观看,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流芳千古。”

“夫君,又说胡话了……”郑淖约巧笑,嗔怨了句,柔声道:“对了,希音要回去了。”

“嗯,我知道。”韩瑞顺口答道,心中立即打了个突,不妙呀。

果然,郑淖约纤步停滞,似笑非笑道:“她才和我说,你什么时候知道的?”

“那个……人来了,我们去送她吧。”韩瑞连忙说道。

哼,美眸瞥了个白眼,温柔妩媚,郑淖约没有追究,迎了上去,拉着李希音,两人笑语晏晏,站在一起,就是两朵娇妍美艳的牡丹,风姿卓然,鲜艳夺目,令人迷醉,两人聊得十分热切,亲切友好,如同要好的嫡亲姐妹,不过韩瑞机灵,绝对不会给这些表面现象迷惑,识趣的走远几步,含笑而立。

然而,有些事情,保持沉默,也躲不过去的,突然之间,郑淖约扬声说道:“夫君,你帮我劝劝,让希音多住几天,不要那么着急离开。”

“好呀。”韩瑞一点也不避讳,微笑说道:“不过总是住在我们家里,她肯定过意不去,天气愈加炎热,要不过两天,我们也到朝圣宫住几天,就是不知道人家是否欢迎。”

“自然不成问题,不过只欢迎郑夫人。”李希音说道:“至于你……多半要止步于山前,不得入内。”

“啊,差点忘记,朝圣宫是女观。”韩瑞拍额,笑嘻嘻提议道:“不过也可以破例啊,对于女娲娘娘,我…的夫人,可是虔诚之极,时常烧香膜拜。”

郑淖约奇怪道:“夫君,这两者能扯上什么关系?”

“夫妻呀,不分彼此,你烧香,赞同于我膜拜,这么算来,我也是虔诚信徒,看在我常年侍奉的份上,应该可以破个例吧。”

“诡辩………”

第三百三十章 开始

清晨,长安城东十里,清澈的灞水,潺潺流淌,穿过灞陵原谷地,横贯长安东郊,北流注入渭水,灞桥之上,设立驿站,地理志记载,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

所以凡送别亲人与好友出京,多是在这里分手,折柳相赠,悲歌离曲,年年伤别,灞桥风雪,更是世人耳熟能详的场面,而那灞桥风雪,却是关中八景之一,每年的暮春时节,长安城中的文人墨客,贵族子弟,纷纷携带家眷,鲜衣怒马,呼朋引友,狭邪艳冶,前来观赏,香车宝马,肩辇驴儿,川流不息,热闹非常。

所谓风雪,只不过是意指,灞桥附近,河流川道多,适宜柳树的生长,每到暮春的时候,这里却是古柳婆娑,新柳披翠的景致,风飘絮起,绿云垂野,柳丝万缕,别具风致,从河边到陌上,从桥畔到楼台,到处是柳丝依依,柳絮飞飞,飞絮似雨,似烟似雾,烟雾迷离,犹如纯白无暇的雪花。

折了枝垂柳,轻手微挥,柳絮飘飞,随风而去,带着几分伤感,韩瑞说道:“怀海大师,真的不准备多留几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却是没给我尽到地主之谊的机会。”

“阿弥陀佛,受托送信之事已了,韩施主又平安无事,贫僧心中愧疚之余,也再无颜面留下,现在不走,更待何时。”怀海和尚叹气说道,本以为不过是件小事,不想却让韩瑞受到连累,心里肯定自责不已。

“……不重复了,有人存心针对,就差个借口而已,我正巧遇上了,与你没有关系。”韩瑞开解道:“就算没有这事,以后迟早会找其他事情发难的。”

“阿弥陀佛,仕途复杂,人心难测,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希望施主早日看透,开悟之时,记得前往栖灵寺,贫僧必然扫席以待。”怀海和尚依然没有死心,继续yin*道:“佛门乃是清净之地,出家为僧,即可摆脱诸多烦恼,悠然自得……”

絮絮叨叨的没完没了,滔滔不绝,或许这是唐朝和尚的特征,韩瑞也不着恼,笑容可掬,春风满面,既不答应,也不反驳,沉默聆听,半响,怀海和尚没词了,只得遗憾说道:“施主与佛有缘,可惜时机未到……”

“大师放心,哪天我改变主意了,肯定去找你的。”韩瑞笑道,拿了两杯酒,递了杯给怀海和尚,脸上多了分离愁,“一杯素酒,聊表寸心,祝大师一路顺风,珍重。”

“与君同愿。”怀海和尚说道,举杯饮尽,掷下杯盏,哈哈一笑,双手合十行礼,转身上了马车,车夫得到了指示,立即扬鞭驱马,扬长而去,依稀见得古道绵绵,衣袂飘飘揖别的身影,却已经消失无踪,韩瑞轻叹,有几分怅然。

过了片刻,仆役上前问道:“郎君,要回家了么?”

“不……”韩瑞轻轻摇头,淡声道:“既然已经在这里了,那就顺便到骊山庄园,探望三哥,顺便处理些事情。”

仆役点头,招来马车,搀扶韩瑞上车,自己跑到坐驾上,传达指令,车夫应声,驾轻就熟的驱车而行,不久之后,就来到骊山脚下,不远处,是个小村落,篱墙泥木,构成一座座农家小院,稀落的绿色已爬上房门,屋前院后,树木参天,柔枝似缕,临风摇曳,未到其中,就觉得烈热的暑气消缓了大半。

顺着村落的羊肠小道,悠悠来到阔别二三个月的庄园,坐架上的仆役,连忙下车上前,敲门通报,听闻家主来了,里面的仆役连忙开门迎接,韩瑞微笑,走了进去,宅院干净整洁,与搬走之前,没有什么差别,毕竟有钱丰在这里坐镇,仆役肯定不敢偷懒。

一个比较机灵的仆役,见到韩瑞左顾右盼,好像在找什么人,连忙说道:“三郎君在房中读书,没来得及通知。”

赞许点头,韩瑞向侧边的厢房走去,来到钱丰的房间,在窗前见到他捧着书卷,跪坐案前,摇头晃脑的默读,连忙制止旁边仆役的叫唤,悄无声息的回身,向偏厅走去。

坐了下来,韩瑞问道:“钱贵可在?”

“郎君稍等,钱管事在作坊巡视,我立即去叫他回来。”一个仆役说道,奔行而去。

钱贵是钱家的管事,本来应该跟着钱绪回扬州的,后来考虑到,钱丰在京城,需要主事的忠仆,所以就留了下来,在照料钱丰生活起居的同时,顺便帮韩瑞管理烟花作坊。

说到烟花爆竹,再新奇的玩意,三个多月时间,足够长安百姓习惯适应,少了七分新鲜猎奇的心理,渐渐的,也不再稀罕,到了逢年过节,才会买些回家燃放,生意自然大幅降落,不过胜在细水长流,每个月都有不少的进账。

“如果没有卖掉配方的话,每个月都会有三五千贯收入……”

作坊不远,就在山脚下的村落之中,所以很快,钱贵就回来了,向韩瑞汇报了些作坊最近的情况,最后不免得有几分感慨遗憾,直到现在,他依然想不明白,韩瑞为什么要把独家经营的生意,拱手让给他人,弄得现在,京城之中,就有十几家作坊,和自己抢生意。

虽说,卖了配方,获利丰厚,那个数额,足让钱贵瞠目结舌,但是只要独行其道,想必三五年之年,积累的钱货,就不只这个数目了,现在却白白放弃,好像有点儿鼠目寸光,不过令钱贵迷惑不解的是,东主钱绪,在商场纵横捭阖多年,不至于犯这种错误,其中或许另有缘由,只不过自己没有领会其意罢了,就是这样猜想,钱贵才会觉得遗憾,而不是可惜。

“不要紧。”韩瑞挥手,微笑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