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之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满江红之崛起- 第3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您曾说过,咱们落后西方一百年甚至一百五十年,要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追赶他们,谈何容易?那有时间去浪费”

“史大人”

原本一直情愿当个“不管部长”的刘能贤这会却忍不住了,几乎是在史司的声音一落,他便开口说道。

“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咱们总不能不办那些工厂了吧”

“不是不办”

转身刘能贤,史司直接开口说道。

“而是要分轻重缓急,把该办的,比如说新建的机床厂,进一步扩大,现在咱们一年只能生产6000台机床,即便是按照规划,四年后,也就是一万五千台,数量太少,咱们今年上半年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企业达成的合同,就采构了2。3万台机床,今年进口、签下五万台机床是肯定的,所以,机床厂应该进一步扩大,争取四年后实现年产2。8万台至三万台的规模这远比生产几百万绽棉纱更节省外汇”

“这不现实,咱们没有那么多工人”

管明棠立即开口反驳着,最初他拟定的工业规划,是建立在“循序渐进”式发展上,所有的一切都立足于现实,尽可能做到同步发展。

“当年产业公司成立时有多少工人?现在有多少工人?工人可以培训,可以大建专门学校,技师不足,从外国聘请,技术不足,花钱引进,总之,只要愿意、只要投入足够的力量,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有些激动的史司再次面向陛下。

“陛下,管大人所言的对退役军人进行培训,那现在就办专业学校,让这些军人一退役就到学校里去学习,一边建工厂,一边培训工人,等工厂建好了,工人也就培训好了,宁可人等机器,也不能让机器等人,中国发展工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而不是机器”

在三人激辩时始终保持着沉默了陈默然看着手中的那份报告,厚厚的报告凝聚着史司和技术分析局工作人员的心血,而相比于管明棠最初制定的那套“以发展替代型工业”为根本的工业规划,这份表面上是规划实际上是指出当前中国工业发展不足的方案,更符合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需要。

但是这份规划还缺少一些东西,看着这份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苏俄式“五年计划”的纲要,学机械出身的陈默然明白,若想把把纲要变成可实施方案,还需要一些专家帮助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以及区域规划。

但就像史司说的一样,中国发展工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而不是机器只要有钱,在这个时代可以买来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可以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在这个贸易至上的时代,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技术输出界限,可问题在于人

中国不仅仅是缺少熟练的工人,更缺少技术人员,就像即便是想把这个纲要变成可实施方案,也需要一大批专家,帮助制定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中国没有这样的人

要不……听听他们的意见吧

“管卿、刘卿,这里有一份纲要,你们看一下”

第109章 影响未来的决定

第109章 影响未来的决定(求月票!求定阅!)

极具西方式奢华、装饰近乎美轮美奂的书房内,管明棠、史司、刘能贤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停了下来,三人一片沉默,在过去的近五个小时之中,他们一直在翻看着那份技术分析局拟定的发展规划纲要。

此时时针已经指向了下午六点,尽管在午餐时有近侍意图提醒陛下要用餐了,可最终还是没有人敢去提醒,无论任何人都能感觉到此时这间书房内的凝重氛围。

终于当管明棠和刘能贤两人的视线从纲要上收回,转向了陛下。尽管腹中的饥感提醒着他们需要用餐,但谁都知道,今天肯定是要做出决定。

“臣……臣没意见”

管明棠的声音有些发涩,他能够理解这份纲要对国家的重要性,如果得已实现的话,那么四年最多五年之后,作为一个农业国的中国便会完成初步的工业化,初步工业化的目标是什么?

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生足覆盖绝大多数行业的工业机器,有一定的机器设计能力,并不一定需要足够的数量,但一但要达到一定的技术覆盖率,也就是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待这一切完成之后,才会有中国未来的自我良性发展。

会做人的刘能贤见陛下把视线投向自己,他立即说出了一句滑头至极,却又显出他做人之道的话来。

“臣……臣请圣裁”

刘能贤的话让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著那个坐在宽敞书桌后陛下,在等着他的发话,无论最终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这个决定只有这个身着军装的人能够做出。

至于他们……做臣子的更多的时候是提供建议,而不是做出决定。

缓缓低下了头,注视著桌面上的那份纲要,内心深处陈默然却依然无法平静,看着那白色的封面上的几个字。

这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吗?

学机械出身的缘故让陈默然明白,一但接受史司的建议,无疑就是提前几十年把苏俄的那套“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就是重工业,带到这个世界上,在这个钢铁就是根本的时代,机器制造业就是核心的工业时代,集中国家的力量带的国家工业实力的飞速增长优势,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

实际上在自己创办产业公司时以及后来国内官办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就借鉴了苏俄工业发展模式的某些要素,效果是显著的,像那些轻工业工厂直接成套购买现厂,在机器拆运的同时,国内已经按原图纸建造厂房,先打地基,再建围墙,简单培训工人,在机器安装时,房屋尚未封顶,而房层封顶的时候,机器安装调戏完毕,工人培训基本结束,开始试生产。

在欧美,他们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让一家大型纱厂投产,而在中国只需要8个月,尽管那些工厂有着机器落后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至少解决了有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就是有与无的问题。

几十家、上百家规模不大的工厂建设好办,可一但涉及到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构成,这就难办了,这需要的怕不仅仅只是“全国一盘棋”高度一致性,至少,至少在实施之前,需要一份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甚至于进度明细表。

“随波”

抬起头双眼直视着史随波,

“如果要实施这份纲要,需要一份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甚至于进度明细表,甚至需要一个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去统一安排涉及企业项目的运做”

“陛下所言甚是”

从陛下的言语中,史司明白陛下心里已经做也了决定,连忙表示了赞同。

“还需要去核算成本,而且如此庞大的工程,绝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需要分批分期进行,这需要进一步细化,在计算直接投资的同时,同时还要计算附加财政效益,这可以考虑到各期投资之中”

而管明棠的则从财政的角度考虑到这个可以称之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工业发展规划的财政上的问题。

“钱,钱不是问题可以借、可以贷、可以发生股票、甚至可以实施白银国产,从而筹集足够的硬币外汇用于购买机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在于人”

陈默然用三个字做了总结。

“工人可以培训,技师可以招聘,但是制定这个工业规划,却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做好的,他需要各行各业的技术专家,经济、税收、工业规划、钢铁、机床、有色金属、交通、制造,总之,只有我们想不到的可能涉及的方面,而我们没有这些人”

话至此处,陈默然无奈的叹口气道。

“现在没有,十年以后,我们也没有”

“甚至于就全世界来说,还从来没有任何国家进行过类似的计划,这几乎等于完全移植一个初等工业国的全套工业,而其它国家完成这一切是用几十年的循序渐进,而我们却是要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他们几十年才完成的工作”

虽说佩服史司的“大胆”,但想到面临的问题管明棠还是忍不住摇摇头,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

“可以说,如果这个纲要拿出去,很多人都会认为我们疯了”

不现实管明棠相信一百个经济专家中,会有一百个人这么说,对于任何一名经济专家来说,他们都明白发展国家工业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要循序渐进式的发展。

就像上海依靠着陛下的汽车制造业,建立起了一系列为汽车工业服务的下游企业,而过去,很多配件都需要从外国进口,而现在上海的工业发展正是根据需要进行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可这份规划,根本就是一片白纸上去画一幅世界名画。

尽管知道完全有实现的可能,但陈默然并没有否认有实现的可能,甚至于自己心里早就寻思再过几年,推出中国的“一五计划”,之所以要等,就是为了等到合适的时机,毕竟面临着的问题太多,现在的中国可没有几千名“苏俄专家”帮助制定计划,然后再手把手的帮助计划的实施。

所以才会在这个问题上显得犹豫不决,一方面是国家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现实问题的困扰,如果貌然实施类似“一五计划”的工业计划,而没有根本性的计划制定、指导,这个计划甚至可能有“祸国殃民”的可能,而这又不是没有可能

在历史上,有多少未得到指导的国家试图仿效苏俄模式制定工业发展规划,结果最后落得劳民伤财、祸国殃民的境地,真正成功的并没有几个。可……苏俄为什么能成功呢?难道说只是什么“合适的时间推行的合适的计划,再加上惊人的运气?”

“我不否认……这是的确是冒险但……”

在承这个计划中冒险成份的同时,史司的话峰随之一变。

“但,我们必须要去冒险,相比于冒险可能失去的,实际上还是有回报的,也许,我们不可能实现整个计划,但那怕实现一部分,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值得的,至少……”

苦苦一笑,史司在心下无奈的轻叹一声。

“至少,我们到时把需要十几二十年才能去做的一些事情,提前了,这……这就是值得的”

“就像试验一样,即便是失败了,至少我们获得了失败的经验”

肯定了史司的看法,陈默然看着他说道。

“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才有可能得到将来的成功”

陛下和史司两人的一唱一和,让管明棠心头一寒,这可不是拿着几百万,几千万去玩,而是拿着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去……

“可……陛下,中国的元气经不起折腾”

“如果没有充分的计划,就不要去实施”

史司立即为自己辩解道。

“如果要实施的话,就是制定最详细、最细致的计划,不仅要考虑到第一步的步骤,还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做到每步一检查,从而确保在刚一犯错时,就扭转过来,……”

“可最终的前提……还是需要制定最详细、最细致的计划,谁来制定呢?”

“直接从外国聘请各行业的专家,请他们来”

这会史司的口吻显得有些激动,事实上他整个人的确处于激动之中。

“我倾向从德国聘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来帮助我们制定这个计划,历史上无数事实,和德国的现实情况,都在向我们证明一点,一旦日耳曼人把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的才能用于的建设和治理上,那么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所能取得的成就,就是其它民族望尘莫及的”

在史司说出这番话时,刘能贤敏锐的发现陛下似乎有些心动了,这就意味着自己的政绩……几乎是口不择舌的吐出了一番话来。

“那……那些工厂怎么办?”

“卖掉,凡是计划之外的官营工厂一率卖掉,尽可能的筹集资金,一但计划实施,那怕就是多出一块钱,都能多办一块钱的事”

在史司用近乎颠狂的口气道出这句话时,天色已黑,幕色已临,可谁又知道,这一夜,在“熙润宫”的书房内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

第110章 疑虑

第110章 疑虑(求月票!求定阅!)

“看不到啊”

漆黑的夜幕下,一副望远镜后眼睛隔着窗帘盯视着对岸的江南船坞,船坞是封闭式的船坞,除去船坞的砖质墙壁和房顶外,也就是能看到墙边灯光下站岗执勤的卫兵了。

“这里面正在建造的会是什么?”

随着自语声那双眼睛中闪动着些许疑惑。

“难道真的是战舰吗?”

眼睛中的疑惑随着自语越发浓重起来了。

实际上在上海,何止这一双眼睛盯着江南船坞,不知道有多少人,心思各异的打量着那里,在过去的六个半月之中,这里吸引了太多人的注意。

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船坞的安全保密工作严密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江南海军造船厂新区的工人生活区是独立的,完全由船厂投资建成,整个生活区独立于市区,生活区内有独立的市场、商铺,甚至于图书馆,社区医院、中小学校,不仅船厂的工人生活在那里,从外国招聘的工人、技师甚至于技术人员都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内。

正是那个容纳几万人的社区把江南造船厂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城市”,独立于上海之外,也正是这种“独立”,使得海军轻易对船厂实施严格的保密,至少当船在船坞的时候,外人根本不可能知道封闭式船坞内正在建造着什么。

“亚瑟,你确定要去中国海军部询问吗?”

阿尔克斯看着已经换上军装亚瑟?福雷德,有些不太确定的问着他。

这家伙实在是太冒昧了,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在船厂内造着什么,也许是主力舰,从他们在各国采购的设备中,就可得出一些情报,可在他们不愿意告诉外界的时候,如此冒然的去探访,也许会引起什么外交争端。

“当然”

亚瑟点点头,戴好军帽看着自己的朋友。

“怎么样,阿尔克斯,愿意和我们一起去吗?”

见阿尔克斯有些不解,他笑了笑。

“阿尔克斯,你要知道,这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有机会看到中国人造船”

“嗯?你是说三都澳吗?”

阿尔克斯想到俄罗斯大使馆内的海军武官说的那番话,最晚两年,两年后,三都澳不仅会成为中国人最大的军港,同样也会是他们最重要的海军造船基地,那里拥有全亚洲最大的船坞以及船厂,甚至还有……嗯,还有海军兵工厂。那里不仅是一座海军要塞,还将会是一座海军工业城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