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之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满江红之崛起- 第4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座是位于苏北的训练营,一开始只是一座盐场芦地,在苏北耕地大垦殖的时候,这里被军队征用了,一开始,这座环境极为恶劣的芦地,是一座天然的复杂地形训练场,而在随后的几年中,因为训练部队的需要,这里的设施一步步的完善着,并最终发展成为,全中国最大的陆军综合训练场。

十年来,这座训练场的规模越扩越大,同样设施也越来越完备,尽管他是陆军综合训练场,但是,现在却由陆海空军共同使用。

偌大的训练营按照方位分成了三块,南北两面是归陆军训练所用,东南则是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场,至于西面,则划给了空军,空军在这里设立了一个靶场,那种只能走走队列,拿步枪打下靶,而是空军的轰炸靶场。

占地上百万亩的训练场若是都驻满了人,可以容纳多少人,没人计算过,反正很多,军人多,是非就是多,在最初的几年,这座训练场,最大的成就,就是终于接起了一圈铁丝网,实现了对训练场的“封闭式管理”。

但为了让训练的士兵不至于无聊之极跑出去惹是生非,在训练场内中有军人服务社、酒楼、茶馆供训练人员使用。众多的服务部门设在各个营地里,如同一片片乡村集市。只是服务社中供应的东西都是定量的,除去没有烈性酒之外,在这里士兵们可以买到任何他们需要的东西,除去烈性酒之外,就是普通的啤酒、米酒也同样受到限制,这是为了避免士兵借助酒劲闹事。

所以,训练场里的年轻人最盼望的事情就是休息日,休息日意味着他们可以请假到外界外放松一下自己,训练外到处都可以看

1/4

第41章 帮助

第41章 帮助

“对于协约国目标及整个世界来说,1914年注定是个灾难深重的年头。当时,战火虽已熊熊,但尚未失控;坐失控制战火之良机,这是1914年铸成的大错。自此,战火四处漫延,直至燃尽方息。自此,事态的展已大大逸出人们意识选择的范围。政府与个人全都遵顺这场悲剧的节律,在绝望的暴力中蹒跚而颠踬地向前,并以越益扩大的规模相互屠杀和浪费资源,直到造成的创伤影响人类社会的结构,这种创伤一个世纪也无法消失,可以想象地证明,它对当今文明是灾难性的。然而,在1914年12月,糟糕的局面尚未不可收拾。

随着旧岁逝去,主要参战国之间在西线形成了陆、海战场的僵持局面。德国船队龟缩在防备森严的海港内,英国海军部欲诱其出港,却束手无策。战壕从阿尔卑斯山一直延续到海边,运动战已毫无可能。海军将领们完全信仰封锁策略;而陆军将领们则寄希望于消耗战,甚至更迫切试图突破敌人的防线。在世界战争史上,修建这么一条延绵不断的战壕,可谓绝无仅有。30多英里长的防御工事由数百万大军严密防守,有数千门大炮予以支持,从瑞士前线延伸至北海。

战争唯消耗战最为血腥,谋略唯正面进攻最为下策。由于法英两国军事当局采取这两种残酷的应急办法,在连续三年中消耗了他们国家中男子的精华。但消耗战造成的残酷屠杀对交战双方不是均等的。191年、1916年与1917年英法为其进攻付出的代价,几乎每次都大大过取防守态势的德国,总的代价肯定远高于德国。情况不是一命抵一命的交换的对等。英法军队往往需要牺牲两条甚至三条性命才能消灭一个敌人,严酷的数字最终证明,协约国到最后仍有数百万牺牲者的差额。职业军人以此种教条驱使勇敢而且服从命令的热血青年献身沙场,这在后代人看来不仅可怕而且不可思议。

这是数百万人的受难、受伤残或灭绝的真实故事,是整整一代中所有最杰出最高尚者牺牲的真实故事。今天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便是这些可怕事件的继承者。然而,避免这场屠杀,缩短这场灾难时间的办法是始终存在的。战线两翼原本可以找到迂回的地区;防线原本可以利用其他计策将其突破这些计策原是可以找到的和仁慈地实施的,这不需要违背任何军事艺术的原理,只需要真正理解军事原理并根据实情正确运用。

事态展本来可以掌握在人类手中,本来能够以正义和成果累累的胜利来结束一切,从而避免使全世界筋疲力尽,避免使各国山河破碎,帝国崩溃,欧洲毁灭,总之一句话欧洲文明正在沦丧”

《中华时报》——《写在岁末——沦丧的欧洲》1914年12月。

未进腊月,夜时一场大雪,为地处江南的南京,平添了几分北国的妩媚,清晨时分,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纯白的、晶莹的,像片片飘扬的鹅毛。 慢慢地,雪花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在路边,或许是一些从广东来南京求学的女孩,围着围巾戴着线织帽,好奇的张望着雪花,然后心情爽快的张开双手,闭着眼仰起脸庞,感受那些雪花扑打在脸上的感觉……

雪花下的道路上,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因为天气的原因,车速并不快,而坐在车上的朱尔典,却没有一丝闲情逸致,去打量这南京的雪,更不像一些大使那样,有前往紫金山赏雪的闲情逸致,作为英国驻华大使,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所担负的使命。

英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一个盟友,法国的战争,改变了一切,主要参战国之间在西线形成了陆、海战场的僵持局面。在10月与11月当当法国大陆的防线尚薄弱之际,德国的军队试图突破。他们损失惨重。法国与英国的总指挥部还得到命令,必须用铁刺网与战壕架设机枪严守阵地。

鉴于现代火力的威力,40余年来正面进攻的方式已被放弃。在普法战争中,德国人取得的重大胜利是使用相当大兵力于某一翼进行广阔迂回的战术。在日俄战争中、中日冲突中,胜利的一方同样采用此种战术。在辽阳,黑木将军的部队从俄军左翼起攻击,同样还是在辽阳,肖炘韧专门将精锐部队从奉天调出,攻击日军的右翼。正面进攻如果得不到侧翼迂回的配合,肯定代价高昂且有失败的可能。然而此刻,在法国与佛兰德,在战史记载中第一次出现了没有两翼迂回的战局。迂回运动这一最古老的战术已不可能实行。中立地区与大海阻挡了战线的进一步延伸,各路大军近在咫尺,虎视眈眈,却一筹莫展。

在这种形势下,法军最高指挥部协同英军再次求助于无望的正面进攻战术,尽管它已被以往的痛苦教训所丢弃。同时,自日俄战争以后,尤其是中日冲突之后,现代兵器的火力已成倍增强,而且与日俱增。再者,中日冲突中被中国军队大量使用的铁刺网、地雷,更是成为防御者的法宝,为摧毁这些会让进攻部队沦为靶子的武器,炮轰的时间就需要延长,有效地防止了突袭的机会。

在现在的这种情况,法国战场上根本不可能进攻得手;战线中央无法突破,又无两翼可供迂回。面对这种僵持局面,战术已无能为力;将领们及其参谋部除了正面进攻已经无计可施,而正面进攻却是他们的经验与训练所无法接受的。他们除了打消耗战别无良

1/3

第42章 什么事该做

第42章 什么事该做

帝国十年,十二月十五日,上午十时,皇宫政务楼依如往日的戒备森严,官员们和公务员在政务楼内来回穿梭着,今天与往常不同,往常政务楼除去皇室工作人员外,很少看到国务院的那些秘书们齐集于休息室内,这一幕无疑是在提醒着人们,或许,此时在政务楼内正在召开着有陛下主持召开的政务会议。

三楼会议室内,此时正在召开政务会议,按照报纸上通用的说法,也就是“御前会议”,可官方说的法是“帝国最高政务会议”,所谓的最高政务会议,原因非常简单,主持者是皇帝陛下本人,在帝国建元初期,这种会议经常举行,而在最近几年,几乎很少举行这种最高规矩的政务会议。

三楼政务会议室,是举行最高政务会议的场所,这座装饰风格带着东方式书房味道的会议室,顶上有着简单的黑木条镶的方格,格中挂着白色的天花板、中式的吊灯和简单的中式家具,使得这里看起来非常简朴。

事实上,除去紫金山皇家别苑外,这种皇宫和政务楼一样,无论是外在或是内在,都没有一个地方能显现出“帝国的面子”,这或许也是这个国家务实的一面,不过即便是如此简单的,甚至只有三张简单的明式书桌和椅子的会议室,却在其建成的十年间,一次又一次的决定着这个古老而年青的国家的命运,历来,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政务会议几乎都是在这间会议室内举行的。

这天的最高政务会议一开始就使人感到气氛紧张。

是接受还是拒绝?

——全体与会者都感到中国再一次正处在严峻的十字路口上,而这一想法又紧紧地扣人心弦。

会议一开始,新任外交大臣陆徵祥首先就朱尔典提出的建议作了说明,说明非常简单,无非就是“以派兵欧洲作为代价,换取法国归还广州湾”。

随后,刚刚出任总理大臣的管明棠则向皇上上奏了陆军部就这次会议所拟的草案——《帝国欧洲战略要点》。

接过看了一下《要点》的草案后,陈默然用一种以一种颇难理解的的口吻质问道。

“计划事项的顺序有点奇怪,为什么把准备派兵放在首位,而把外交尝试放在第二位?”

面对陛下这一质问,管明棠则不自然地解释说:

“这一草案,在顺序上同把外交谈判放在计划之首位一样,已把外交尝试的最大重要性写了进去。”

对这个回答,陈默然自然不满意,甚至可以说非常不满意,难道他们就忘记自己说过的话吗?

觉察道陛下流露出对派兵问题的不满,陆军大臣蔡锷立即作了内容大体相同的回答。

“经过充分讨论,我们认为,既然我国业已参战,那么派兵就是无法避免的与其等到无法避免时再派兵,不如现在用派兵作为筹码,向法国要回广州湾”

面对这一回答,陈默然以不满情绪直接开口问道参谋总长蒋百里。

“如果现在派出陆军去法国的话,那么陆军能在多长时间内确有把握地解决问题?”

稍加沉思,蒋百里试探的地回答说:

“如果明年上半年能派出60个师的话,我们认为,在下半年,同英国、法国联军配合,是可以解决欧洲战争问题的。”

接着他又补充道。

“经参谋部的认真讨论推演,我们认为,如果派出有限的部队,那么,我们很难获得战线的单独指挥权,所以,第一批部队至少需要派出十五个师,从而获得某一战区的独立指挥权,而非将指挥权交给英国或法国这可以避免我军被沦为炮灰使用。”

这个回答,只是让陈默然的脸色变得更为难看,质问道:

“难道说,我们派出十五个师去欧洲,就不是去当炮灰吗?”

陛下的质问,只让蒋百里整个人先是一阵吃惊,然后又申辩说:

“陛下,情况不同,如果我们把军队指挥权交给英国人或法国人,他们不会爱惜中国士兵的生命,可是如果我们单独指挥的话,可以保证士兵的生命不至被浪费”

一听这话,陈默然就提高声调——恐怕在他们看来,陛下还从未用过这样严厉的语调——实际上,根本就是斥责蒋百里的论调。

“不派兵去欧洲,才是真正的爱惜将士们的性命,不要忘记我们建立陆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而不是去帮助英国人或者法国人去打仗”

蒋百里只是低着头,对陛下的斥责他根本就是无言对答,蔡锷一看苗头不对,便从旁帮腔说道。

“陛下,参谋部是从整体大局考虑,既然我国业已参战,那么派出军队,就是不可避免的,否则,恐怕会引起协约国内部的不满”

“难道,他们不满,朕就要拿将士们的性命去让他们满意吗?”

面对陛下斥责,一直低头不语的蒋百里直接开口反问道。

“陛下,如果陛下不同意派出陆军的话,陆军为什么要扩编?若只是保卫中国,一百零六个师足够了,为什么要……”

“你们不懂”

直接用四个字作了回应,陈默然看一眼台下两边条桌的内阁要员们,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坚持要扩编军队,他们难道真以为,自己扩编军队就是为了帮助英国人或者法国人吗?

也不怪,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历史所以才不懂,可问题是,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又有几个人能看懂这个历史?能看透世界时局的演变?没有,至少没有第二个人

你们不懂

有比这句话更严厉的斥责吗?在所有人看来,怕还真没有比这更严厉的话语了

你们不懂,虽说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是对这些被外界视为这个国家支柱、栋才的人而言,几乎就等于一种侮辱。

面对陛下的这般斥责,所有人都沉默了下来,他们偶尔会把视线投给对面的同僚,似乎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答案,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却压根就没想到陛下会用这样的言语。

意识到自己用词过重,陈默然便开口缓和一下气氛。

“有时候,局势就如同迷雾一般,我看不透的时候,你们却能看透,所以,在大多数时候,我需要依靠诸卿的帮助,才能掌探好这个国家,同样,我能看到的时候,你们却看不清”

在众人沉默不语时,虽说会场的紧张气氛有所缓和,但陈默然还是没有忘记再次敲打一番,以把他们拉回正途:

“这么说吧,我们和西洋人打交道的时候,首先要想到自保,就是自己不吃亏,如果我们现在到法国派兵的话,那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吃亏,吃大亏”

面对陛下的话语,蒋百里的颈脖子上已冒出了汗珠,原本他以为,陛下早已决定向欧洲派出军队,所以才会同意扩军,所以才会……但事实证明,陛下从始至终都没改变不向欧洲派兵的想法。

对于陛下来说,和欧洲人打交道,即便是暂时的吃亏,往往也是为了在未来占便宜,就像在中德同盟条约签字时向德国做出的让步一样,它的本意固然是引入德国制约英国,可现在的事实却证明了陛下的远见。

在过去的十年间,德国成为列强在华最大投资国,近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