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虎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虎贲- 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交通极为不便,不论是南北资源都很难进入关中。
  依旧如上,现在的关中在粮食物资上早已无法自给自足,需要通过江南、巴蜀一代的运送接济。巴蜀的粮食需要经过蜀道,蜀道之难,不言而喻。江南更是远在万里之外,需要经漕运逆流而上,到达洛阳,然后在经过三门峡进入关中。这其中所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当以天文数字计数。
  第四、突厥为患。立足关中,至关重要的一点还是在于安全,四塞包围,大小关塞甚多,控制着关中地区几个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进取。
  现在突厥掌控者大唐的门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指不定那天一觉醒来跟后来的李世民一样,突厥大军直逼长安城下。国都危险至此,迁都保证安全,在情理之中。
  李建成四点,事实俱在,直指长安!(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章 迁都?有毛病吧!

  历史上有一些人,凭借着一张嘴能干出许许多多轰轰烈烈的事情。
  李建成此刻也就是靠着一张嘴,将死的说成活的,历数长安的不足之处,而且说的极有道理,事实俱在。
  李建成在大唐朝廷上的话语权仅次于李渊,他的意见看法让许多同一阵营或受他影响的官员,逐一站出来表示支持李建成。
  当然这有支持,自然是有反对的。
  毫无疑问,李世民反对的尤为激烈。
  李建成同意迁都的关键便是为了针对李世民,为此已经不惜损害大唐利益,放弃大唐的立足之本。李世民如何不知,大唐若是迁都,他的利益将会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害,同样的大唐也将付出一定的代价。
  李建成的说法很高明,但实际上就是带了有色眼镜找问题。
  这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长安有它便利的一方,自然也有不利的一方。李建成挑不利之处,以渲染的方式表达,衬托出不利的地方,给人一种长安一无是处的感觉。
  这种手法是上位者洗脑习惯用的手法,那些李建成一党的,或者对于李建成有着些许崇拜信服的官员,自然会陷入迷雾之中,大势的为他制造声势。
  但是李世民一党又岂是易于之辈!
  名震天下的房谋杜断,岂会受李建成的忽悠,李建成能说长安的坏,他们便能细数关中长安的好。
  长安作为国际性的大都会。与雅典、罗马和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城池,先后成为秦、两汉、南北朝、隋唐诸多国家的首都,自然是有得天独厚的地方。
  要找一些优点也别太容易。房玄龄向来多谋,一步三计,从古论今,说的头头是道。杜如晦话虽不多,但字字珠玑,语语恰到好处,一言一行同样是字字在理。
  太子府的王珪、魏征自然也不甘示弱。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异常激烈,直接形成了太子党秦王党在朝堂上第一次正面大规模的交锋。
  以往太子党、秦王党相互之间虽各成党派。但彼此的关系极为融洽。
  因为李建成、李世民都属于惊才绝艳的人物,不是那种你觉得对,我就说错,不管是非对错。只论敌我的愚蠢之徒。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之处……大唐。唯有大唐好。他们才能活跃下去。
  是以在李建成、李世民的引导下,太子党、秦王党以良性竞争的方式活跃在朝堂上,有着和谐的风气。可这一次不同了,大唐消灭了南方最后的隐患,正式一统天下。失去了外力的维持,太子党、秦王党都开始重视起自身的利益。
  而迁都之议,正是两个党派第一次对决。
  双方激战越演越烈,最终将第三个党派牵扯了进来。
  一个比太子党、秦王党更加强大的党派:以裴寂为首。陈叔达、杨恭仁、裴矩这些宰相为辅的帝党。
  李渊从来不糊涂,他就算不喜欢管事。手中的权力也不会比李建成、李世民弱,帝党便是他的最大依仗。
  帝党之首的裴寂见李渊在朝堂上大皱眉头,显然对于这种无法控制的场面产生了反感的情绪,也就咳了一声。
  就是一声轻咳!
  原本如菜市场的朝堂顿时寂静无声。
  谁都知道裴寂是李渊最信任的人,类似于兄弟一样的存在。裴寂在大唐的地位是超然的,每一天李渊都会将他自己吃的御膳分一半给裴寂,在他临朝执政的时候,身旁龙椅之侧专门有一个固定的位子是给裴寂的。
  在唐王朝能与李渊同吃同坐的只有裴寂一人,这份殊荣连李建成、李世民都没有。
  裴寂威信之高,李建成、李世民都要逊色一二。
  现在他只是轻轻的一咳,便如皇帝发话一样,朝堂上寂静无声。
  李建成、李世民相继露出凝重之态:现在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这种情况下第三者的意见至关重要。裴寂恰恰是一位能够左右李渊的人物,他的占位几乎可以决定接下来的意图动向。
  裴寂沉吟道:“燕、代迫突厥之侵,巴、陇婴吐谷浑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运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而江南运粮,耗资千万,秦之首尾今不完矣,臣亦决定迁都为上上之策。而邓襄是既居地形险要又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且地域宽阔,进可攻退可守的首善之地,可为国都。”说完他还撇了李建成一眼,淡淡的一笑。
  裴寂此言一出,朝堂哗然,很明显这位皇帝跟前的第一红人站在了李建成这一方。
  舆论一下子朝着秦王党不利的局面发展。
  李渊见自己的老朋友都决定迁都,登时也觉得也许迁都真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但见李世民依旧不服,索性道:“迁都关系国运重中之重,朕也不能一言而决。这样吧,便由秦王前往襄邓探查情况。”
  李世民铁青着脸,怒声道:“儿臣不去,我大唐兴于关中,夺取天下,关中将卒劳苦功高。此番迁都,不易忘本,军心动荡,若突厥来袭,我大唐凭何阻挡?邓襄一地,看似繁华,弊在其中,迁都之事,对我大唐毫无利处,只会损我大唐国运。”
  李世民终究是李世民,性子刚烈,一但遇到这种不如意的地方,就如蛮牛一样拉不过头。
  李渊登时下不了台来,大怒道:“此事就这么定了!”说着点了宰相宇文化及前往襄邓查探地形。
  朝会也因此结束。
  李世民绷着脸,愤愤的走出了大殿。
  李元吉一脸的得意,他一直以来都让李世民压在头上,外出打仗李世民是主帅,他是副帅,他惹出的麻烦,是李世民给他擦屁股。世人也因此常将他们相提并论,正反鲜明的教材。
  李元吉难得压制李世民一头,那高兴地心情,不言自明。
  与李建成走在一起,李元吉得意道:“大哥,你没看二哥那恼火的样子,哈哈,特别的过瘾。”
  李建成淡淡的看了李元吉一眼,心中却没有多少的高兴得意:在他的记忆中,几个兄弟唯有李世民有胆子多次与李渊争吵甚至顶撞李渊逼迫李渊更改决定,但是最后都事实都证明了一点:李世民是对的。如果不是他顶撞李渊逼迫李渊更改决定,现在的大唐未必就能一统天下。
  这一次李世民又公然顶撞了李渊,李建成心里也清楚,李世民还是对的,迁都真的不算是个高明的决定,只是为了自己利益,他这一次选择了出卖唐王朝的利益。一直以来,他都与唐王朝的利益为先,现在第一次做这种事情,实在高兴不起来。
  李渊气呼呼的下了朝,想着李世民在朝堂上公然让他下不了台,火气就忍不住上涌,可细细想来,每次跟李世民发生争执的时候,结果都是这个二儿子正确,这一次难道?
  他叫来了裴寂,热情的请他坐下,亲切的道:“裴监,你说我大唐是否真的有必要迁都?”
  裴监是裴寂最早的称呼,裴寂最早当任晋阳宫副监,与李渊一道昼夜饮宴,吃喝玩乐混在一起,就算现在李渊当上了皇帝,而裴寂也成为了大唐宰相,位高权重。李渊依旧热情的称呼裴寂为“裴监”,表示就算身份变了,他们的友情依旧如但年一样纯粹。
  “从长远考虑,却有这个必要!”裴寂争着眼儿,说着瞎话。事实上他才干有限,远见什么的都是瞎说,只是为人精于做官,看中了李建成的政治资本,不动声色的帮他而已。
  李渊对裴寂的信任,带着几分的盲目,也就不再问了。
  **********
  罗士信在天节军待了十数日,两万兵卒固然没有能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领悟陌刀大阵的奥妙,但是苏定方军事天赋过人,通过这十数日的学习,已经能够领会其中三味,负责初步的训练是绰绰有余的。
  与苏定方一同走向军营大门,罗士信道:“接下来的训练就交给你了,我赶回去参加十五的朝会,大概过十天左右再来。”
  苏定方职位不高,但手握二万大军的训练,整个人较之以往,多了好几分的稳重,颔首道:“大将军放心,训练这两万兵卒,不在话下!”
  罗士信给了他一拳,笑道:“口气不小!”他心底也明白,苏定方这类人物,二万兵确实不算多。
  出了军营,罗士信直接策马赶回了长安。
  赤骠的脚力惊人,从泾州到长安也不过大半日的功夫。
  进了长安城,罗士信直接路过了自己的府门,敲开了平阳的大门。
  这十多天没见,罗士信心中还真有点想念,家也没急着回。
  还想跟平阳好好聊聊,却见平阳坐在书房里,四周散落了一地的书籍,直到罗士信走了进来,这才上前打着招呼。
  “怎么了?”罗士信见平阳眼中带着几分迷茫之意好奇问道。
  “关于迁都的事情。”平阳幽幽的将今日朝堂上的事情细说。
  罗士信听了愕然:“这太子的脑袋是让驴踢了不成,迁都?还迁都襄邓,有毛病吧!”(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一章 惊现神论

  “怎么说话的?”平阳也知道罗士信有些心直口快,但是李建成好说歹说也是她大哥,当着她的面如此嘲讽,难免让她有些难堪,给了他一计白眼。
  “好啦!”罗士信也知道自己说的难听,想了想换了一个婉转的说法:“就当太子年纪大老糊涂了吧!”
  平阳气笑了,也懒得去计较,道:“其实我也觉得二弟是对的,这都不能迁。只是王珪、魏征他们那伙人嘴皮子太过厉害,说的也很有道理,想不到什么话有效的反驳。”
  “所以你就翻着古书,想找一些依据看看能不能证明什么?”罗士信看了一眼,一屋子翻乱的书籍,心中明悟。
  平阳颔首苦脸道:“确实如此,只是古书对于这些介绍不多。也怪我平时很少接触这些东西,忙了个把时辰,还是一无所获。二弟的性格向来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今天父皇突然提出这迁都事情,二弟一方什么也没有准备,吃了大亏。今晚一定会准备充分,明天又是十五大朝会,争论的只会更加激烈。大哥二弟还是第一次那么强烈的针锋相对,只希望他们莫要伤了感情才好。”她幽幽的说着,好像已经隐隐感觉到了什么。
  “……”罗士信不知如何开口,作为过来人,他自然知道李建成、李世民这对兄弟将来的结局,可是知道又怎么样,说出来嘛?说出来谁信啊!指不定还被当成挑拨离间让李渊给一刀砍了。
  看着一脸担忧的平阳,罗士信突然觉得为了平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李建成待他不错,李世民也是如此。若真能挽回他们之间的人伦惨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不管最终的结果怎么样。成与不成,至少努力过了。随即笑道:“这人与人的相处哪有不闹矛盾的,只是政见不一而已。同在朝廷上这是常有的事情,好比你我,我们都觉得不应该迁都,难道我们会因为这个跟太子结下生死大仇?”
  平阳听了心下大安,突地情意绵绵的瞄了罗士信一眼,心中涌出一股激动:这让心上人安慰的感觉真好。
  罗士信让那饱含情意的眼睛一瞟,整个人都有些晕乎乎的,想着如此漂亮的可人儿在过不久就能吃了。这个时代还是处男的他,登时有着些许急不可耐的感觉。
  “我们出去走走!”罗士信难得回来一趟,可不想将时间耗费在这书房里,劝道:“你我平常不接触这东西,就算在怎么翻书努力也比不上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这些饱读诗书的人物,想要在书本上胜过他们,那是痴心妄想,剑走偏门,才是赢过他们的最佳法子。不如陪我出去走走更加安逸舒心。”
  平阳明知罗士信这是强词夺理,却也是大为心动。她本就不是拘于礼法之人,现在两人难得走到了一起,又因公事分开了十多日。想了想也不顾什么迁都不迁都了,明天的事情明天说,一口应了下来。
  罗士信与平阳在长安郊外逛了一圈。抛开了长安城内的一切烦心事,躺在草地上一起欣赏着日落。直至月上柳梢,方才返回长安。
  躺在床上。罗士信脑中也想着迁都之事,他依稀记得历史上好像也有这么一出,具体什么原因未成却不记得了。
  在他看来,长安固然有不足之处,却也不是襄邓能够相比的。尤其是唐朝的长安更是世界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池,除去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当当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就不下三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三百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是东西方文化的中心,称之为世界第一都会一点都不为过。
  如此值得自豪的国都还未发展起来,有人便想让它胎死腹中,依旧是那句话脑袋被驴踢了。不然李建成这么一个聪明人,岂会提出如此可笑的提议。
  他不知经过他改变的历史还会不会如史上那样让这可笑的提议中断,为了避免大唐真的迁都襄邓,也琢磨着如何真到了那一步,应该怎么劝说。
  想着想着……
  心中渐渐了有一点点的头绪,作为一个后世人他的眼界眼光远远超出同一时代的人物,凭借着这点,他比任何人都抓得住主题。
  翌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