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虎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虎贲- 第2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比李云聪的不好意思,罗士信这里就看谈了许多,这人与人的相处,少不了相互需求,立场相对的时候。李云聪为他们的族人考虑,罗士信为大唐考虑,关乎自己彼此的立场,朋友之间怀着异样心思是可以理解的。
  李云聪一直心系自身任务,只是与罗士信喝了个高兴,便返回驿站保护新罗王女去了。
  **********
  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
  长安典客署。
  自汉朝汉武帝打出大汉天威之后,朝见的异族渐渐增多,为此他特别增加了招待外宾的机构鸿胪寺。此机构一直沿袭下来,唐朝在鸿胪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典客署,用来招待他国使节以及重要宾客。
  大唐现在百废待兴,最需要的不是四方征战而是养精蓄锐。唯有与各方交好,达成和平共识才能安稳的发展下去,为将来的四方征战打下基础。
  大唐新帝继位,此时此刻选择来朝见的外族使者大多存着与大唐交好的心思,面对这样的人,唐朝顺势给了他们最好的招待,将他们尽数安置在典客署中,享受着一定的贵客待遇。
  在典客署中有一个不是他国使者,却比他国使者更加重要的贵客。
  杨彦,一个无名小卒,一个享受着三品大员待遇的小卒。
  要知道唐朝的品级与以往不同,二品以上的官员大多都是虚衔,没有实际权力的。真正掌握实际权势的大多都在三品官这一块,就如几位宰相,左右尚书仆射他们就是三品官。三品大员的待遇就如宰相的待遇,就连他国使者都没有这个资格获得这个待遇。
  这让一个地位低下的铁匠,有着受宠若惊的感觉。
  尤其是杨彦这样没有见过大世面的老实人。
  杨彦自幼便生活在荆南鄂州。鄂州是极具盛名的钢铁之乡,境内铁矿产量丰富。三国时期便有记载:《古今刀剑录》中“吴王孙权以黄武五年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为南铜越炭作之”,一直到现在,鄂州依然是铁矿产量的宝地。
  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鄂州盛产铁矿,他们的冶炼水平在整个大唐王朝都是数一数二的。
  杨彦便是其中的一个铁匠世家,因为钢铁是国有资源,大部分的钢铁都为国家承包,他们这些小铁匠只能靠着自己凭借运气在一些废弃的铁矿或者储藏量不多的矿地挖掘质量不足的铁矿,来满足百姓的生活所需。杨彦会炼钢,而且手艺不错,钢的质地胜过铁数筹,很是实用,供不应求。但是因为铁矿的供应不足,这供不应求,只是因为产量低下,并非生意红火,大赚特赚。生活依旧异常拮据,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尤其是前几年,杨彦的老父亲得了重病,卧病在床,身子瘫痪,需要高额的费用,还要请人专门照顾起居。当时正逢乱世,情况更严峻几分。
  杨彦在生活所迫之下,开始想着如果用手中不多的铁,冶炼成更多的钢,以缓解压力。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当真让他改良了冶炼方法,成功的消除了不必要的损耗,以定额的铁炼制成更多的钢。
  杨彦的发明引起了鄂州刺史的注意,上表朝廷,但因杨恭仁迂腐,不重视这些奇淫巧计,无视掉了,知道长孙无忌的发现。
  杨彦知道明天就要面见皇帝,作为一个小民,他紧张的觉也睡不好。翻着他的冶炼心得,免得上缴给皇帝的时候出现错别字。
  就在这时,一把刀出现在了杨彦的脖颈处轻轻一拉!(未完待续。。)
  ps:  卡文,食言了!惭愧!


第四十一章 好用,用得实在,用的放心

  杨彦,死了!
  在大唐守备深严的典客署,无声无息的就这样死了。
  更加让人可笑的是负责护卫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发现异样,直到第二天早上,准备膳食的下人,再给杨彦送早餐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死在桌子上,尸体以冷,血亦流干。
  此事瞬间在典客署传开了,造成了不小的动荡。
  事关重大,关系到国家颜面,典客署的官员片刻都不敢有半点迟疑,将此事通报给了雍州长史。雍州长史得到消息,立刻就察觉自己搞不定,将案情上报给了大理寺。大理寺接到这样的案件,哪里敢有半点的迟疑,直接通过中书省,抵达上听。
  一环一环,虽然在走固定的流程,但大唐王朝这个机器的效率也在这个时候得以体现。
  当天早上,早朝的时候,李世民便得知了这个消息。
  “嘭!”一声巨响!
  李世民拍案而起,从皇帝的宝座上气氛的站了起来,将满朝文武都吓了一跳,不知是谁要遭殃了。
  最近房玄龄、杜如晦两位新晋的宰相联名上表了新王朝政治制度的第一步“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换而言之就是裁去冗官滥职,将官位上的蛀虫全部的裁去,换做能干有担当的人物。
  罗士信在马周的指点下,对于政治政务以非一窍不通的小白,也能看出这个“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对于目前大唐王朝的好处。随便说说就有好几点。
  其一、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门办事效率。其二、可以节省国家财政开支,减轻百姓负担。其三、量才适用。能力会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的体现出来。才高者,对于事物,游刃有余;才低者,蒙混不过去,将会利于人才的选拔与淘汰。其四:明确的分功,能够很清晰的察觉出那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原因。并且加入解决。
  还有很多细节利处,罗士信只是隐隐有所感觉,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他唯一能够肯定的是这个政策制度非常高明。很适合当前大唐朝的形势,贞观之治能够开启,这“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的第一步给贞观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一如以往。任何改变任何变革都会有反对之声。尤其是制度上的变革,更会引起老顽固的反对。更主要的还是利益关系,这要裁员而且是大规模的裁员,将会危害绝大部分人的利益。这反对之声,自然也不再少数。
  就在他们正在商议是否应该将正式施行的时候,李世民突然得到了一个紧急公文上疏,然后整个人就莫名的狂暴了。
  让整个朝廷的气氛,为之一僵。登时鸦雀无声。
  他们还是第一次瞧见李世民如此的暴躁,失态……
  李世民看着手中杨彦让人暗杀在典客署的消息。好半响才忍住了这一口气道:“散朝,今日之事,明日在做商议。”说着他又说道:“房卿、杜卿、无忌、韩卿,你们留下,朕有要事与你们说。”
  满朝文武那个不会察言观色,尤其是李世民自称“朕”的时候,更不能妄自触他眉头。
  “朕”这个字是秦始皇时起用作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自他此后历代皇帝大多效仿,以显得自己高高在上。李世民即位的时候,也曾让负责礼节的官员让他改口。李世民却否决了,他觉得称朕过于冷漠,比起高高在上,他更加觉得君臣一心,更为重要。因故李世民不论是自称还是圣旨大多都是以“我”自称,并没有改“朕”,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他才会用“朕”这个字。
  罗士信心中虽奇,却也秉着事不关己高挂起的心态,跟着人流一起往堂下退。
  只是这没走几步,罗士信便听,耳中传来一声:“罗卿,你也留下!”
  罗士信迈出的脚步只能收了回来,这是日常的小朝会,不到一定品阶的官员是不许参加的。罗姓本非大姓,这个时候朝堂上姓罗的却只有他一个人。
  罗士信回到自己的位子上,看了一眼留下来的,心底也渐渐有了底: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自不用说。那个给称之为“韩卿”的正是新晋升的韩仲良,原来的大理寺少卿。
  除了几个心腹,只留下大理寺与刑部的老大,十有**是发生了刑事案件,还挺严重的,只是他们刑部并不是第一手负责案件的司法机构,将他留下来有什么意义?
  李世民将典客署发生的命案奏章传了下去。
  房玄龄、杜如晦看到有人竟然在典客署让人无声无息的暗杀了,整个人眉头都皱了起来:这在典客署这个关键的时期关键的时候被杀,难怪李世民会如此大动肝火。
  传给长孙无忌的时候,长孙无忌直接变色了。
  李世民的目光与长孙无忌对上,前者长叹了声道:“想不到我惜他才华,竟然意外害了他!”若不是他特别吩咐,让杨彦享受三品官的待遇,以杨彦平民百姓的身份不可能住进典客署的。
  房玄龄疑惑道:“这个杨彦可有什么长处?”
  李世民示意长孙无忌来说。
  长孙无忌细说原由,房玄龄、杜如晦直接动容了。
  正漫不经心瞧着手中奏章的罗士信也跟着动容了,冶炼技术的进步,有着跨时代的意义。若没有冶炼技术,现在他们还生活在以石头木棒为武器的时代。冶炼技术能够带动整个国家的进步,有着跨时代的意义。钢铁作为战略性物资,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未来,冶炼技术也弥足珍贵。如此人物,如此人才,竟然让人暗杀了。
  “可恶!”罗士信愤然的以拳砸掌,道:“杨彦身怀的冶炼技术关系我大唐在这个领域的进步,决不能就此善罢甘休,一定要将幕后之人揪出来。不过臣觉得更关键的是不能让这技术因为他的死而失传,是仇杀还是什么,这是大理寺的事情。目前我们的第一要务是找到杨彦的家人,看看他们知不知道这全新的方法技术。”
  长孙无忌立刻道:“尚书大人说的有理,陛下无忌有负圣恩,还请将这个任务交给臣来。臣以性命担保,一定确保他们无恙。”
  李世民也知轻重缓急,挥手道:“快去快去!”
  “罗爱卿、韩爱卿,现在我命你们大理寺与刑部联手,一起侦察此案。”李世民还没等长孙无忌退下去,第二道任命已经下来。
  罗士信不是居于礼法之人,一口应诺了。
  大理寺卿韩仲良皱了皱眉头,并没有说什么,也作揖领命。
  事实以权值而言,刑部是没有职权过问此案的,大理寺掌平决狱讼,负责处理京师内的重大的案件以及一定级别官员的案件,但他们处理的案件需要经过刑部的审核。而刑部负责京师之外的形势案件,接管查阅地方上的刑事案件。
  但自从庐江王谋反一案过后,司法的原则制度就有些混乱了。尤其是因为大理寺的不作为,御史台的涉入其中,导致本就有着极大司法权势的刑部更有压在大理寺、御史台的感觉。尤其是前段时间,刑部突然就如打了鸡血一样,上下接动,开始针对各地的情况,敦促大理寺侦办各种案件。若不合意,直接以刑部的权值驳回,甚至自己重审。
  闹得大理寺就如刑部的下手一样,罗士信得到了铁面罗的美名,而大理寺却如打工仔一样,累死累活得不到好。
  现在李世民跟是直接让罗士信的刑部过问大理寺的事情,韩仲良心中自然有着些许不满,但没有表达出来。
  而今李世民已经身为大唐皇帝,他下了旨意让刑部、大理寺一并查案,就算不和规矩也是规矩。
  这皇帝就算这么霸气!
  韩仲良没有啃声,却起了与罗士信一较长短的念头,看看到底是大理寺厉害,还是刑部厉害。
  “你们下去吧,尽快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将杀我栋梁的贼子揪出来……”李世民贲哲莲下达了命令。
  “是!”罗士信、韩仲良一起退了下去。
  李世民沉默了半响,长叹了一口气。
  “陛下!”房玄龄欲言又止。
  “直说吧,我们君臣之间哪有说不得的话!”李世民挥了挥手。
  房玄龄道:“臣觉得陛下对尚书大人过于恩宠了。”
  “哈!”李世民笑了笑道:“跟魏征说的一样嘛,他前不久才弹劾我,说我过于器重罗士信。这个其实我也知道,有些事情确实是太过器重。可想要放他一放,发现很多事情,还真非他不可。想来想去,也只有他能够干出让我满意的结果。就如这一次,韩卿是我提拔的,对于他的能力,我毫不怀疑,可是想了想还是讲他加上了。有一种感觉,想要尽快找出杀害杨彦的杀手,还得靠他。好用,用的实在,也用的放心。就这样了吧,估计韩仲良不会甘愿成为刑部的陪衬,罗士信也不是个认输的人,他们彼此较劲,也许能够早一点弄清案件也不一定。”(未完待续。。)


第四十二章 更有经验

  罗士信与韩仲良一并走出太极殿,这罗士信正想开口,却发现韩仲良没有半点理会他的意思,而是加快的行走的脚步,一副急不可待的模样,也闭上了嘴巴。
  对于这个韩仲良,他还是很欣赏的。比起表面刚直,一但牵扯自身就无作为的崔善为,李世民提拔的这个韩仲良可要真实的多,能干的多。从经过他处理的案件,罗士信便能瞧得出来,他便如一把司法利剑,能够做到真正的不畏强权,披荆斩棘。
  他接手大理寺之后,大理寺处理的案子上传刑部复审,驳回的几率大幅度减少,是一个有能力有本事的干吏。
  罗士信并不排斥与他这样的人物往来,只是对于刑部,韩仲良有些不太友好。
  罗士信向来不喜欢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关系也是僵僵的,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这回到刑部,罗士信立刻召集了刘德威、马周、刘燕客,说了杨彦典客署被杀一案,大致将杨彦的能力水平细说。
  刘德威、刘燕客甚无反应,马周却是一脸怒容。
  前者就如当初韩仲良的反应一样,他们只在乎案情案件,对于什么冶炼技术看的不重。马周目光长远,瞧出了杨彦的死会给大唐带来什么恶劣的影响。
  当罗士信说到,将于大理寺一起负责侦破此案的时候,刘德威、马周、刘燕客先后都愕然了。
  刘德威道:“这不是大理寺的案子?由我们经手?”
  “鬼知道陛下是怎么想的。”罗士信耸了耸肩膀道:“天晓得,也许是心血来潮。反正任命下达了,我也领了,那就好好的干。大理寺卿对我的时候绷着脸。拽的跟三五八万一样的。好像他们刑部欠了他什么,这一次老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