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虎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虎贲- 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罗士信起身道:“不管你们存得是什么心,老子从来不跟敌人讲什么道义。”
  就如罗士信所想的,渊斌之分析战局意识到唐军已经取得了先机,继续战斗下去只有败亡一途,索性故技重施,让唐军自行退下去。
  渊斌之没指望罗士信能够如杨广一样,但只要骗得一次,便能拖延几日时间。
  趁着两军暂停交兵的时候,渊斌之暗地里调兵遣将,就算罗士信因为前车之鉴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投降,他手上也有实力拼死一战,夺回东门瓮城。
  然而他没有想到,在他暗中调兵遣将的时候,唐朝已经集结了一支骑兵。
  原本就守在城楼的唐军突然发动进攻,发疯一样的强占了内城城楼,打开了瓮城与内城相连的城门。
  渊斌之的反应不可谓不快,但终究要慢上一步……
  他们确实调集了兵马,但是调集的兵马又哪里是唐军骑兵的对手。
  尤其是冲锋在最前面的五百骑更是罗士信一手训练出来的捷胜军,在临阵对敌上捷胜军战至今日,还没有遇到了一场败绩。
  渊斌之无力回天,这位真瘦了辽东四十多年的老将选择了自杀,也兑现了他至亲的大哥当初将辽东交给他时候的承诺:与辽东共存亡!
  辽东随着渊斌之的死而落陷!
  为高句丽占去两百余年的辽东终于回到了中原的怀抱,重新成为中国的领土。(未完待续。。)


第三十二章 安抚民心

  “进城!”
  在罗士信一声令下,唐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进入了辽东城,并且将捷报传回长安。
  攻打下辽东之后,罗士信并没有急着进兵,而是选择在辽东城内静修。
  他们大军万里远征,水土不服,这一路连战虽取得不菲的战绩,一举克复辽东,但也有久战疲乏的感觉。尤其是对于辽东城的攻打,尽管只有最后阶段的强攻,唐军有炮石强弓弩箭的掩护,还是无可避免的付出一定的伤亡,需要休整一段时间来恢复最佳的战斗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也可以用在这个地方。
  在休整期间,罗士信作为三军统帅,并没有因休整而清闲下来,不断的调查高句丽在失去辽东城以后的反应,调查辽东城内百姓的情况。
  调查高句丽的动向,罗士信交给了左天成他们,他们在高句丽蛰伏了十年,有着自己的情报网,由他们处理这事,在恰当不过了。辽东城内百姓的情况自然是交给了刘仁轨来处理,他受的是皮外伤,只是血流的较多,身子又不如罗士信这类武将壮实才会有昏迷的迹象,实质上伤的并不是很重,在攻打辽东的这段时间里基本上恢复的差不多了。
  作为以后的一代名相,刘仁轨是才兼文武,即有出众的军事谋略也兼具着治世水平。让他来处理辽东之事,也再适合不过了。
  也就在辽东休整的时候,罗士信亦得到了水陆军攻破卑沙城的消息。
  卑沙城虽然依山而建,四面险峻。唯西门可以攀登,但是罗士信将所有在幽州准备的攻城器械绝大部分都交给了他们。攻打辽东时所用的大多都是临时建造的。在先进的科技,与唐军兵卒的奋勇下。最终克城,将卑沙城完全掌控。
  “太好了!”
  罗士信挥舞着拳头,将这新到的消息递给了薛仁贵,道:“你怎么看?”
  薛仁贵从容接过,反复看了看,沉吟也许久。这自从当任罗士信的亲卫之后,不断指点他武艺,在很多军事上的处理都不避嫌,甚至主动将一切较为机密的情况说给他知晓。听听他的意见。薛仁贵机敏知道罗士信这是有心培养他,心中感动,更是抓住这得来不易的机会,学习的更加刻苦努力。
  对着一旁的地图想了好半响,薛仁贵道:“卑沙城位于高句丽都城平壤附近,掌控卑沙城就能威胁到高句丽都城平壤。这就如一把利刃插在高句丽的腹心,我们现在兵力有些不足。高句丽若举国来战,实力太过悬殊还是有一定危险的。可是卑沙城现在被我军掌控,这情况就不一样了。高句丽必需分一部分兵马护卫他们的国都。又要派一部分兵马攻打卑沙城。同时他们还不能做事我们这路大军攻城略地将他们的前线城池一座座的攻打下来,必需派兵来支援。如此他们的兵力将会因为我们攻下卑沙城而分为三路,能够让我军逐个击破。”
  罗士信笑赞道:“很有道理,在军事上你果然与我想的一样。有着不一样的天赋。”
  薛仁贵的努力用心,他这些天都看在眼里。这薛仁贵日后能够成为一代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果然有着成为传奇人物的潜力。这潜力不关乎他们的天赋而是本性品性。对于机遇的把握。薛仁贵很好的抓住了这一次机遇,用心学诚心学。这一点比什么都要重要。
  过了一日,刘仁轨带着他拟定的辽东政治治理计划。找到了罗士信。
  罗士信看着手上厚厚的治理方案,长叹了口气道:“还是你能够了解我的心思。”他不急着进兵高句丽腹地,休养生息是一点,真正关键的还是安抚民心。他心底深处对着辽东的情况存着一定的担忧,因为在进城的时候他发现城中大多百姓看他们的眼神并不是那么的友善,甚至带着一点点的仇恨,在辽东他们的存在比他想象中的还要不受欢迎。
  这时他若出兵高句丽腹心去攻打海东半岛,高句丽很有可能策反辽东百姓在他们大后方给他们添堵。
  对于辽东百姓如此敌视,罗士信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辽东被高句丽占据已经有两百多年了。这两百多年,当地的百姓一直接受高句丽的统治。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是受到高句丽文化的教育,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承认自己是高句丽人。面对这近乎两百多年的洗脑,地方百姓真正意识到他们的祖先是中原人,他们身上流着是中原人的血,这样的人物真的是少之又少。
  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高句丽近年发展的确实不错,尤其是五世纪末时,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他们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接下来几代更是攻取了中原的辽东,吸取了中原的文化,国家发展的很是迅速。接下来高句丽虽为冒出什么惊才绝艳的君王,但境内的发展还算稳定,百姓大多都能安居乐业。
  直到隋朝一统天下,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认可。高句丽野心极大,对此阳奉阴违,甚至出兵辽西,意图更进一步的吞噬中国领土。
  隋与高句丽的战役也因此打响,作为被攻打的一方,高句丽境内的和平自然因此打破。尤其是杨广的三次入侵,三次数十万大军过境,就算没有打赢对于直接受害地辽东也是毁灭性的打击。百姓求的是生活,而隋朝正是破坏他们生活的恶人。这隋朝灭了,辽东也在渊斌之的治理下恢复了和平,但是还没有和平十年,中原新建立的王朝大唐再次纵兵入侵。
  当然这一次并非是大唐主动攻击,确实是高句丽率先袭击辽西与幽州,但百姓哪里会在意这种细节,他们只是知道打破他们平稳生活的是纵兵入境的大唐。
  身为三军主帅,罗士信考虑的问题并非是原来身为大将考虑的可以比拟的。身为大将只要顾及当前的胜利便可,而主帅目光要看的更远,要从全局考虑。辽东民心不稳绝对是不可忽视的隐患。不将这个隐患解决,他很难放心的继续西征。
  刘仁轨正好察觉了罗士信的心思,在对于辽东的治理以安抚民心为主。
  首先将辽东阵亡的将士通通埋葬,不论敌我。我方士兵不用说,都会以容重的仪式送袍泽战友上路。高句丽的兵卒大多都出身辽东,将他们好生安葬。尤其是对于渊斌之的葬礼,要隆重对待。渊斌之镇守辽东四十多年,为人刚正,将辽东治理的井井有条,很得辽东百姓爱戴,也能给境内的百姓一些心理安慰。
  其次,宣传此次大唐、高句丽开战的缘由,将情况细细表明,是高句丽率先与大唐为敌,并非是大唐挑起的战争,将战争造成的罪恶推倒高句丽一方。正好高句丽的渊盖苏文发生政变,这个黑锅让给他来背,正好合适。
  接着,分发粮食救济贫困人家,让境内百姓都能有一口饭吃。
  最后,表明辽东本就是中原领土,境内所有百姓都是中国子民,重新登记户籍,设置官署属吏,开辟道路,建设村庄,修复堤坝塘堰,鼓励农业生产,替他们建立土地神庙等等一系列的政策。
  罗士信疑惑的道:“你说的这些我没有意见,这渊斌之确实是一个人物,确实值得如此对待。舆论方面也无问题。这辽东既然让我们攻打下来了,我们有义务负责他们的温饱,毕竟他们大多都是这地方土生土长的百姓。我们攻打下辽东城获取了五十万石的粮草,足够负担的起。只是这些政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处理这玩意。”
  刘仁轨颔首道:“辽东沦落久已,想要改变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了得。我们目前要做的是面子工夫,政策制度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实行的,但是我们不能不做一个样子出来。只要能够让境内百姓安心下来,不在我们进攻的时候给我们制造麻烦,就是我们当前需求之事。如何治理这辽东,还得让陛下派遣合适的人来。”
  罗士信道:“我给陛下写封信,让他了解这里的情况,派一个有能力的人过来。”
  罗士信攻取辽东,夺回失陷两百多年的中国领土如风一般吹至长安,正逢大唐的西路大军在青海湖大破吐谷浑主力部队,两场轰轰烈烈的大胜将唐朝这个冉冉升起的王朝的威势推向了巅峰。
  此次大唐面对的挑衅是对大唐立国以来走向世界最大的挑战,这次挑战同样也是一个机遇。唐朝足够不足够强,有没有资格真真正正的坐稳天可汗这个位子,周边所有的眼睛都在看着。
  这双线作战,大唐依旧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实力在这里已经是毋庸置疑了。
  “痛快,痛快!”
  李世民翻着前后传来的两份战报,闲来无事便忍不住拿出来翻翻,想着麾下的两路兵马在战场上翻云覆雨的克敌取胜,心里着实有种恨不得能够亲自上场的冲动。(未完待续。。)


第三十三章 稳定不拖后腿的大后方亦是取胜关键

  当然在李世民而言,那种重新上战场,冲锋陷阵的冲动,只是一种理性之外的东西:昔年刚猛无俦的小秦王就因每战必前而为人诟病,这身为皇帝一国之君,更无冲锋陷阵的可能。何况这双线作战,对于目前的大唐的经济确实是一大挑战。这大后方的稳定的重要性,毫不逊色李靖、罗士信他们在前线的拼杀。
  两路大军近乎二十万兵马的吃喝调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李世民想尽一切办法筹措粮草资金,以作调度。
  万幸的是天空作美,前两年大唐风调雨顺,没有任何水旱之灾,各地都出现大丰收的情况。征收上来的粮草还能够应付调度,不至于陷入无粮之境。至于银钱,也是尽力征集,为此他这个皇帝甚至亲自接见了大唐第一巨富郑凤炽,从他那里筹措到不菲的资财。
  “房相、杜相,你们说辽东应该派谁去治理较为妥当。”李世民刚刚收到罗士信的八百里加急,得知了辽东潜在的忧患,以及他不及时进兵的因由。辽东是中国领土,虽然较为偏远贫穷,但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在不好也是中国的领土,没有任何道理嫌弃。
  房玄龄道:“臣下认为义兴郡公最为合适。”
  “舅父啊,他确实是个人选!只是他刚从蜀地归来,又让他去辽东坐镇,实在有些不妥!”李世民认可的点了点头,他口中的舅父正是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他是最早看出李世民才华干略的人物。一手撮合了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这对千古良配的婚事,也是坚定不移的秦王党一员。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因为李世民手上的兵力不足,他借用职位之便将在押囚犯。发给他们武器,并与他们赶到芳林门,配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因此获得大功,成为唐朝的宰相。
  不过因为罗士信的存在,李世民一大早就定了胜局,很多因为玄武门之变而立大功从而崛起的人物都没有获得这从龙之功,高士廉亦是如此。
  不过作为最为信任的亲信之一,高士廉还是获得了重用,他给李世民派往蜀地当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李建成给调往蜀地封为蜀王。李世民最信任的心腹之一调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这其中的关联不言而喻。
  李世民有着一代君王的冷血与无情,取得了胜利的他,在没有确切的定下胜局,不会给李建成任何反击的机会与可能,他知道自己这位大哥在政治上的卓越能力。就算蜀地偏居一隅,他也不愿见自己将来掌控的国家出现一个国中之国。
  高士廉的主要任务便是监视李建成,当然他也要履行自己身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职权。不要小看大都督府长史这个职位,在唐朝益州大都督这个职位大多都是由亲王遥领的。并不管都督府的任何职务,所有的行政皆由大都督府长史来处理,也就是说高士廉是益州行政第一把手。
  当时蜀地民俗轻薄,很多偏远的地方。迷信鬼神之说害怕鬼怪而厌恶病人,就算对于生病了的父母都不敢在床前侍奉,而是远远地以棍棒挑着食物地给他们吃。高士廉得知如此情况。因势诱导,使得风俗得以改观。同时还在秦时李冰疏浚的汶江之外。又挖掘一条新渠,让蜀地百姓大获其利。此外。他又用空闲时间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让儒生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以致蜀中蓬勃办学,将西蜀之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使得蜀中大治。
  现今李世民已经登基为帝,坐稳了李唐江山。可谓大势所趋,万众归心。也就将高士廉调回长安听用,体谅父亲年事已高还特许李建成回长安探望。
  这蜀地不好治理,高士廉能够干的如此出色,能力可见一般。辽东的情况比蜀地更为恶劣,高士廉有治理蜀地的经验,对于辽东的治理也当得心应手。
  李世民也知高士廉是一个合适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