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沙百战穿金甲-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嵩山书院基础工程迅速动工。由于是官府征房,三间民房很快被拆除。本来房屋主人正在屋中悲泣,官差意外地送来了赔偿,赔偿价格还比较合理,足以在另外的地方重修房子。房屋主人不认为是应得的赔偿,而感觉是天上掉下了横财,全家人一致决定赶紧搬家,以免官家反悔。

如何办好书院,成为摆在侯大勇面前的一个大难题。侯大勇不断修正设想,最初设想书院要建成大周朝的黄埔军校,而且还应是新技术研究、应用的发源地。但是这样高的要求,无论从基础设施、师资等软硬功夫件来说,恐一时无法达到。黑雕军的集训队办得很有效果,已有一定经验,侯大勇思前想后,最后决定放低书院档次,先照搬集训队的模式,以集训队为骨干,先办两个班,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是初级班,主要面向十七八岁的农家子弟和郑州军军士,教他们识字,进行军事训练,学制一年,学成后充实到部队中去,担任低级军官。另一个是高级班,从郑州军队里选一些有前途的低级军官,进行高级训练,提高其文化、眼界和军事素质,低级军官必须到书院学习后,才能升职,要把这作为郑州军的一条硬性标准。至于基础教育,目前只能依托以前的模式,书院暂时还无法兼顾。

侯大勇亲自拟出了招贤榜:郑州新办嵩山书院,招贤纳士,凡懂天文、地理、历史、军事、武艺及各种能工匠,均可到郑州衙门来面谈,凡进入嵩山书院者,管吃住,每月钱五十贯。

侯大勇的招贤榜,让梁守恒等人目瞪口呆,这是招的什么人啊。

招贤榜早已在各地张贴开来,冲着优厚待遇,不断有人揭榜而来。侯大勇在衙门里的一间侧房内,亲自考察了揭榜的九人,结果大失所望。九人全是腐儒,鹦鹉学舌一样照搬圣人之言,对社会历史、政治形势、军事策略、天气地理等等一无所知。侯大勇选了一名稍稍年轻的,作为初级班识字教师。

招贤纳士如此之难,让侯大勇伤透了脑筋。招贤榜贴出第五天时,侯大勇又打发走了十七人。正在失望之际,军士带进一名揭榜之人。

揭榜之人似是南方人,个子不高,约一米七三左右,衣着朴素,肤色微黑,脸颊虽瘦,却神采奕奕。进入侧房后,向侯大勇作了一揖。

侯大勇道:“先生请坐,上茶。”待来人坐下,又道:“看先生相貌,应是南方人吧。”

揭榜之人答道:“我姓杨名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

侯大勇问道:“先生从南方而来,游历甚远,一定见多识广。先生从那一条线路过来?”

“我从建州出发,先到了杭州,然后从杭州出海,到了青州,最近才到郑州。我见到招贤榜,着实奇怪,嵩山书院不教四书五经,不请儒学之师,却请旁门左道之士,有违常理,不知能否招到学生。”

侯大勇听到杨徽之选择的路线和商队的路线一致,心赞其眼光不错,又问:“既然如此,先生为何而来。”

“我自幼刻苦为学,最喜行万里路,虽不能说见多识广,可对儒学、天文、地理也略知一二。”

“先生好大的口气!”

杨徽之见侯大勇身高体壮,说话谈吐间,虽然平和,但眉目间却带杀伐之气,想必是一名经过战阵的军官。他家世尚武,自幼苦学武艺,成年之后未遇敌手。他这次到大周来,是想到大周参加科举,但到了郑州后,盘缠用尽,见到招贤榜上待遇优厚,有心在侯大勇面前显露一两手,以折服侯大勇,谋得这个职位,以解燃眉之急,于是道:“你是军官吗,如是军官,我愿讨教讨教。”

侯大勇对揭榜之人已颇有好感,见他突然挑战,想必有点真才实学,道“刀枪无眼,我不愿伤到先生,比比拳脚如何?”

“可以。”

两人来到后院,听说揭榜之人要与防御使比武,杜刚等长期跟随侯大勇的亲卫来了兴致,簇拥着两人来到了衙门后面的小院子里,众亲卫无事之时,常到此处练习。杜刚知道侯大勇近来武艺突飞猛进,吴二郎如此历害,竟被杀得无还手之力。

两人摆开架式,侯大勇首先进攻,一个直拳猛击杨徽之面部。杨徽之见侯大勇出拳干净利落,没有一点花哨的动作,往旁闪开,对准侯大勇脚踝踢去。

侯大勇甚是喜欢此人,有心收服他,几次想抓住他,然后用跤法把他摔倒,而杨徽之身法灵活,没让侯大勇得逞。两人来来往往交手五六回合,侯大勇拳脚迅猛,杨徽之出招刁钻,一时之间,竟势均力敌。

突然,侯大勇卖了一个破绽,把胸口露了出来,杨徽之一拳击向侯大勇胸口,而侯大勇微退,卸掉拳力,趁杨徽之拳头力气用尽之时,抓住了杨徽之的手腕,猛地发力,把杨徽之摔在地上。

第十三章 王朴来访

杨徽之被侯大勇以迅捷手法摔在地上,爬起来后,看着侯大勇,愣了好一会才道:“你这是什么手法,是契丹人的角骶之技吧。我十年未曾一败,不料败在你的手下,请问尊姓大名?”

侯大勇笑道:“胜负乃兵家常事,不必太在意,我姓侯名大勇。”

杨徽之原本只道侯大勇是防御使手下军官,当得知和自己交手之人就是防御使侯大勇时,大吃一惊,长揖道:“原来是防御使,早就听说防御使英雄了得,在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今日一见,果然令人心折,我输给防御使,也不算丢脸。”

侯大勇见杨徽之文武双全,对其心存好感,这是他发出招贤榜后,遇到的第一个满意之人,和杨徽之交谈几句后,带着杨徽之参观未来的嵩山书院。侯大勇在参观过程中,把书院的办学方针、办学规模仔细告诉杨徽之。杨徽之觉得书院更似一座军营,但他见多识广,隐隐约约意识到嵩山书院有不同凡响之处,可是具体好在哪里却又说不出来。

书院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侯大勇煞费苦心,精心设置课程。

侯大勇想改变大周军人普遍不学无术的现状,在高级班和初级班都开设扫肓课。并在集训队最显眼的地方,树起了一块大标语: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初级班侧重于具体技能的掌握,没有老师,就在郑州军中找出各方面的能手,通过比武、推荐等方式,把射箭、刀法、枪法等方面的高手找出来,充当军事技能的各科老师,并在黑雕军原集训队找出军容军姿好的军士作为队列老师。

高级班侧重于理论学习,由侯大勇、杨徽之、石虎、郭炯、梁守恒、符彦辉等人分别授课,侯大勇主讲《运动战和游击战》、《诸兵种合成进攻》、《骑兵的集中运用》、《特种作战大纲》、《后勤保障》六门功课。这六课是侯大勇融合现代军事理论和古代军事实践,专门为高级班写作的,旨在高级班军官中培养出具有先进军事理念的将领。杨徽之则担任高级班三门课程,分别讲授《孙子兵法》、地理和唐朝边塞诗。

经过紧张的前期筹备,初级班和高级班在集训队里开班了。侯大勇亲任院长,而由杨徽之任副院长,负责书院具体事务。学员大部分从郑州军中选出。与此同时,书院还面向社会招收学员,令众人气馁的是,郑州平民子弟对于嵩山学院普遍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儒生,认为嵩山书院是名符其实的旁门左道,很是不屑,只有少数贫家子弟,听说书院管吃饭,才抱着混饭吃的态度到书院报名。杨徽之从中选出了十七个机灵的小伙子。

就在侯大勇正在全心全意开办书院之时,比部侍郎王朴悄悄来到了郑州。近一个月以来,柴荣不断接到谏言,弹劾侯大勇私放军粮、飞扬跋扈、敲诈勒索、私扣难民。柴荣本不在意,但弹劾不断,于是令王朴到郑州来核实弹劾之言是否属实,同时查看侯大勇政绩,考察其能否当起一方大员之职责。

王朴来到郑州后,没有直接来找侯大勇,而是穿着便装,带着二个部下,在郑州各地走了五天,待心中有数之后,才去见侯大勇。侯大勇听到王朴到来,连忙出门迎接。

王朴到衙门来时,已换上正式官服。两人互相行过礼,王朴神情严肃地对侯大勇道:“奉陛下令,特来查验郑州诸事。”

侯大勇本来兴致勃勃来见老朋友,还想来个热情拥抱,见王朴一本正经,赶紧收起笑容,按官场规距行事,侯大勇知王朴公私分明,若自己真有事做得不对,王朴定不会为已隐瞒。

因为王朴是代表柴荣问话,侯大勇不敢马虎,将郑州诸事,择要点向王朴道来,王朴不时提一些问题,侯大勇一一照实回答。终于等到问完话,王朴才换上笑容。

侯大勇见王朴突然间笑容可掬,松了口气,道:“老兄,你可真吓得我流了一身冷汗。”

王朴笑道:“我已来了五天,天天在郑州街头巷尾转悠。侯郎口碑不错啊。”又道:“高平之战后,各地难民甚多,我也到了不少地方,说实在话,郑州难民安置得最好,不过,这样一来,若以后难民都到郑州来,郑州可接受不了这么多难民。”

侯大勇知已过了王朴这一关,道:“陛下天纵奇才,难民只会越来越少。况且,我们明年要利用西蔡河做淤田,成功之后,可得良田万顷,到那个时候,我还担心种田的人手不够。”

王朴点头道:“淤田之法,古来有之,选择合适的河流,可使斥卤变为良田,做成此事,是郑州老百姓之福。听说郑州办了一个嵩山书院,可否带我看看。”

侯大勇正想带王朴参观书院,他知道王朴一定对吴国沙盘感兴趣。侯大勇根据王朴著名的《平边策》,制作了一个吴国沙盘。《平边策》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择取弱小而攻之,拟定的第一个攻击目标是吴国。杨徽之本是建州人士,且游历甚广,对各地地理极为熟悉。因此,侯大勇要求杨徽之制出吴国地形沙盘。杨徽之本不知何为沙盘,侯大勇一说出沙盘原理后,杨徽之很快理解其战略、战术意义,按照侯大勇所说要点,亲自监工,很快制出一个简易沙盘,虽然十分粗陋,可山川河流、城镇集舍、交通要道、兵力部署等基本要素都已具备。

王朴见到吴国沙盘,顿时两眼放光,盯着沙盘不转眼。王朴对吴国边境兵力最感兴趣,杨徽之对吴国形势深为了解,不断回答王朴提问,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极为融洽,倒把侯大勇晾在一边。

侯大勇知道王朴深为柴荣信任,是柴荣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便有心栽培杨徽之,让杨徽之在王朴面前尽情发挥。王朴性格刚直,但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每讲军国大事时,不喜别人打岔,但今天却例外,和杨徽之交谈甚欢。

中午之时,侯大勇请王朴到家中,让春兰做几个好菜,摆上家宴。秋菊知道阿郎定是有重要客人,不顾身孕不便,下厨做了几道拿手菜。

侯大勇和王朴连碰三杯,杨徽之本是一介白丁,却不卑不亢,也敬上王朴三杯,王朴六杯碰罢,大叫痛快。喝罢六杯酒,王朴道:“侯郎,对于当令形势,有何高见?”

侯大勇知道王朴在《平边策》里,对天下形势谈论的非常深刻,自己实无超出《平边策》的见解。当王朴问起当前形势时,自然而然地把《平边策》上的见解谈了出来:“从当前形势来看,大周两面有敌。从军事上说,大周应避免两条战线上同时开战。现在高平大战才结束,应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等到国力增强,军备充足时,便可复我汉唐河山。”

王朴重重一拍桌子,道:“侯郎之言,一针见血,可叹朝中重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视我子民于水深火热于不顾,真是食肉者鄙。现在陛下英明,天下归心,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统中原的形势已经形成,正是我辈奋发涂强之时。”

侯大勇喝了几杯酒,受到王朴感染,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是侯大勇在中学就能倒背如流的千古绝唱,兴之所至,顺口盗用了范仲淹的名句。

王朴、杨徽之听到此言,都呆住了。王朴喃喃念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又念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眼中已有泪水奔涌。

王朴奉命来之前,他担心侯大勇不懂地方事务,若铸成大错,则无法挽回。到了郑州后,王朴明查暗访,见郑州政通人和,侯大勇在郑州百姓中口碑甚好,才知侯大勇实为军政双通的奇才。

到郑州之前,王朴本在心中对大周形势有了基本判断,但是还没有最终成形,经过与侯大勇、杨徽之的详谈,三人思想不断碰撞,王朴最终形成了对天下形势准确的把握,为其写下《平边策》奠定了基础。

侯大勇苦心精心经营郑州之时,柴荣雄心勃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惩处了一批贪官污吏。九月,右屯卫将军薛训被除名,流沙门岛,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被斩于宁陵县(见《旧五代史》),十月,主持税收事务的孟汉卿,由于私自加派税额,被揭发出来,也被赐死。在重修永福殿时,柴荣亲自视察工地,见内供奉官孙延常竟克扣工食,虐待役夫,不禁大怒,当场将孙延常斩首。其他贪财的和滥杀投降过来将士的人也毫不留情地被处死。

其次,柴荣打破常规,破格任用有才干的人,充实政府主要部门,提高办事效率。柴荣下诏: “在朝文班,各举堪为令录者一人,虽姻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官贪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状重轻,连坐举主。”

柴荣整顿吏治,各项政治措施逐步发布,一扫军人政权的诸多弊端。大周朝按着柴荣的设想顺利前进。

第十四章 突现疫情

秋菊怀孕过后,生理反应一直比较强烈。春兰见秋菊实在难受,便派人请来郑州医学博士,让其给秋菊开一剂减轻症状的方子。因秋菊怀的是防御使的孩子,医学博士开了些十分名贵的保胎中药。

侯大勇回到家中之时,春兰刚刚把药熬好,正准备拿给秋菊喝。侯大勇见到黑乎乎的一大碗汤药,连忙叫春兰停住。问明情况之后,侯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