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葬清- 第2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自己晚年时病魔缠身,大仁倒是很看得开,常笑言自己杀得人尸体累积在一起估计能把一条大江给堵住,老天爷给自己弄点灾祸下来,也是应该的。

每个新立的王朝,总是少不了一类人,他们被后世的历史成为“刽子手”,在他们手中沾染了太多血腥,但是没有他们,这个王朝就根本无法平定下来。每一类人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大仁一力扛下了这么多足以让他臭名熏青史的杀孽,却为这护龙军的天下立下了大功绩。

自从大仁病了以来,不断有将领过来探望,这些都是大仁昔年亲手带出来的兵,亲手调教出来的将,他们大多继承了大仁的作战风格,在护龙军对缅甸和交趾的战事中,成为了让那些番邦异族闻之胆寒的杀神。

每每听到这帮人在对外战事中的功绩,大仁就喜不自禁,不顾大夫和家人的劝阻,硬是得喝一杯酒庆祝一下。如今的大仁,是连酒水也不能多喝了,每次弄来一杯,就细细地抿一口,再砸吧砸吧嘴。

似乎在这其间,大仁品出了另一番风味,金戈铁马半生,总得有个心静的时候来慢慢品尝一下,不然,岂不是愧对了自己双手慢慢的杀戮?

昨夜,大仁晚上做梦,又梦到了登基大典,那时候自己还年轻,老赵也年轻,冉大枪也年轻,袁鹏那瞎子还活着,牛二那小子还是个愣种,李聚那家伙也在……大家都在,都在笑,都在闹,然后就看着一身龙袍的龙辰坐到了龙椅上。

大家一起跪下来,向龙辰山呼“皇上万岁”。

这么多兄弟,拼杀了这么多年,不就为了亲眼看着龙辰坐上那把椅子么?

醒来,大仁默默地擦拭去眼角的泪痕,有些意兴阑珊,叹息道:

“十六年了,王爷怎么还不登基呢,再不登基,大仁可就看不到了啊。”

这时,传诏使者将诏书送到大仁病榻前。

大仁翻阅了诏书,硬是撑着起了身,对家人吼道:

“备车,备甲,老子要进京!”

风尘变化,不变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守护。

……

十八年前,蒙古诸部归附护龙军,并且在蒙古族内实行募兵制,而牛二则是专职负责整个蒙古草原上的事宜,此时的他,手中光是蒙古游骑就有不下五万!蒙古草原上将近五成的战力就掌握在他手中。

五万蒙古游骑,在经受了护龙军的系统的训练后,这些天生的马背上的战事之战力绝对恐怖!

而且牛二手中不光有五万蒙古游骑,还有着上五万护龙军骑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十万铁骑!

平定中原的战事根本就不需要他们,杀鸡焉用宰牛刀,这十万铁骑是为了北上准备的,牛二心里明白,护龙军终有一天会打入西伯利亚高原,自己这是在为大公子龙傲练兵,帮助他成功取得“封狼居胥”的功绩。王爷对孩子真是近乎到溺爱的程度,硬生生地为长子凑出了十万铁骑!

“将军,京城里头的诏书到了。”

牛二接过诏书,翻阅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

这一日,牛二孤身入京,十万铁骑,他一个不带!

……

披着蓑衣,江中垂钓,李聚的日子过得确实很是滋润。半世峥嵘后,能够静下心来享受着这难得的清闲,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或许如今想来,李聚唯一的一件憾事,就是自己的弟弟在战死前没能留下一个子嗣,为此,李聚从自己的一个儿子中过继了一个给自己弟弟撑起了门户。

不过,大金国皇太极之死多多少少和自己的弟弟有些关系,就这一点,自己的弟弟就足以青史留名了。

李聚这些年来其实很低调,或许是因为他擅长防御战的缘故,护龙军的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事都鲜有他的身影,但是他的影响力依旧是不容小觑。

自护龙军入北京五年后,护龙军军制就发生了变化,各路军队兵源全都有护龙军本部统一训练再输送,这些新兵最开始接受的就是忠于护龙军,忠于龙辰的思想教育,这样,等训练周期结束后,这些兵士再被输送到各路前线部队,就能避免形成某家军的奇特局面。从而保证了军队属于国家,或者说,属于龙家!

而李聚这些年来则是专门负责对新兵的训练事宜,也算是另一种“桃李满天下”了,再加上他过硬的资历,其在护龙军中的威望也是很大的。

一艘小船靠近了李聚的垂钓扁舟,递来了一份诏令。

李聚深吸一口气,丢掉了鱼竿,脱下了蓑衣,拍了拍身上的尘土,重新披上了甲胄,在一路亲兵的护卫下,连夜进京!

第二十二章   有人未来

龙轩坐在椅子上把玩着玉玺,十八年前,它是林丹汗之子进贡给护龙军,被胡猛从蒙古草原带回来,等护龙军进京后,自己的父王就一直靠这个来颁布诏书。

看着秦相李斯在上面所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龙轩的脸上露出了些许落寞的神色。

传国玉玺这样的军国重器自然会得到妥善的保管和看护,但是自己父王曾下了一道命令,只要是他的四个子女之一,谁想来拿玉玺,就让他拿去,所以龙轩才能毫不费力地从宫中取得了玉玺,然后盖上大印,数十封诏书就这么被颁布了出去。

“我们的父王,还真是让人无话可说。”龙轩深吸了一口气,将玉玺重新放回文案上。历朝历代之中,能够将天家诸子的关系调剂成这样,怕也就是我龙家一处吧。

自家大哥是大将之才,自己三弟也是聪慧过人,就连自己的那个妹妹手腕也是极其厉害,这样的天家兄妹,放在其他朝代,怕是少不得几番因夺嫡而引发的腥风血雨才是。可是,自己等人的父王,硬是将兄妹四人以他自己为纽带给联系了起来。

不管父王如今是死是活,大家都不希望让父王看到自己手下的儿女为了皇位自残的一幕。

……

今日,晨钟响起,意味着要召开早朝。

龙辰秉持国政后,将循例的早朝给废除了,除非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情才会召开朝会,平时基本都以被扩充成一百人的内阁来处理各项事宜。

但是,只要晨钟响起,就证明今日要召开早朝,凡是在京都的符合上朝参政资格的官员都必须参加。

初秋的天气,尤其是早晨,还是有些微寒的,但是诸位朝臣都屏息在殿外候着,不敢有一丝的喧哗,两条道上,一文一武,以官阶排序,条理清晰。

北京城是天下拱卫的中心,这里的御道长达十六里,无疑是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条中轴,九经九纬前朝后市,融入天象之道,中轴上的建筑群比历朝历代都来得厚重浩然。

诸臣静候在内外城之间,距离中轴线上的雍安门天桥不过半里路,桥下河水是谓龙须沟,老百姓都说是京城水脉至此而凝成龙须,取有龙家主持天下之意。

皇城第一门外,两侧各树有名为敷文振武的两座牌坊,兵部刑部等衙门属武即阴,位于左侧振武牌坊之后,礼部户部翰林院等属文即阳,位于右侧敷文牌坊之后,今日早朝规格奇伟,附近几乎无立锥之地,停满了各式马车站满了各样仆役,护龙军入主京城十六年年治太平,早朝停车一事也有了许多不成文的规矩,按品秩爵位高低划分,位高者马车停留,离皇城墙越近,位卑者依次渐行渐远,许多官职不上不下的文武官员大多熟谙朝会事态,干脆就步行上朝,不伤和气,不至于跟谁抢占位置而争执得面红耳赤,摄政王脚下,在京为官大不易啊。

不下千人的壮阔阵容,其中有白发苍苍却始终没能迈过五品官这道坎的花甲老人,有而立之年却前程似锦已是四品大员,更有不惑之年更是手握一部权柄的天之骄子,有地位超然的黄紫贵人。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体系,一个上层建筑,就是靠这些人所建立起来的,若是此时忽然冲杀出这么数百名伏兵,将此时在等候上朝的文武给屠了个干净,这天下中枢怕是得直接陷入瘫痪。当然,皇宫防备森严,这样的事情是断然不会发生的。

诸臣都在外面等待着旨意,就在这时,有眼尖的当然也是站在外面的一名勉强算人流的小官看到自己身旁站着一个胡须飘飘的老者,老者身上穿着略显破旧的皮坎肩,在老者身后还站着一个缩头缩脑的二愣子。最为离奇的是这老者身后居然背着一杆长枪!

这是哪路神仙,居然敢带兵器入了皇宫!

宫禁森严无比,这个老叟和这二愣子绝不可能偷偷跑进来。

这名小官员开始在脑海中思考起来,摄政王秉持国政以来确实曾有过一些封赏,就比如一些立有惊天功劳的大将可以携兵刃上殿。而使用长枪的那位……

小官员终于明白这个老者的身份,霎时间双腿不争气地抖了起来,自己的官位和对方比起来简直即使天壤之别,由不得他不畏惧。

接着,又有三人姗姗来迟,两人搀扶一人。

左边是赵一名,右边是李聚,中间被两人搀扶的自然是身体抱恙的大仁。

大仁看见了站在最后面的冉义,笑道:“冉大枪,你老得可真快啊,可惜啊,看样子我是得走在你前头喽。”

就算当初几人之间多少有些隔阂,但是这么多年的岁月沉淀,剩下的,只是对那段共同打拼岁月的留恋。

冉义白须飘飘,喝问道:“人屠,今日可还有能耐自己走上殿去!”

“哈哈……”大仁放声大笑,笑声中有着毫不掩饰地张狂,惊动了正在安静等待上朝的诸臣,见队列后面忽然出现了这几个老头子,大家都开始情不自禁地交头接耳,待晓得这数名老者的身份后,都只能微微退步,不敢正在他们的正前方。

“先前让两位哥哥搀扶着,只是为了积攒点力气,这大殿,我得自己走进去!”大仁笑着推开了赵一名和李聚的搀扶。

冉义点头一笑,转身,大门开启,诸臣本应该按照眼下排列的次序列队,但是这时候大家伙心里都清楚,最后头有几个开国元勋站着,谁敢先进去?或者说,谁有资格先进去?

大家都把目光投向站在文臣之首的首辅方仲,方仲依旧微微闭目,似乎是听着殿门打开了,高声道:

“怎么的?让我第一个进去?”

大仁笑骂道:“书生,我第一走,别和我抢!”

话毕,大仁一步一步慢慢走向殿门,或者用挪这个字来形容他更为贴切,病重的大仁,早就不复当初风采,但是其身上的杀气却依旧不减当年一分,将身旁两侧的大头巾们压迫得快喘不过气来。

大仁的一生杀戮,都是为了那个人,而今天,对大仁来讲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方仲睁开眼,看着欲走愈近的大仁,心神也颇有些触动,当初自己最开始就是和大仁一同,在朝鲜平安道卷起数万流民浪潮,最终夺得了义州城这片立业之基。

而昔年的战友,如今已经被病魔折磨成这番模样。

方仲上前,伸出手,扶住了大仁。

“臭书生,你再不来扶着我,我都快走不动了。”大仁重重地喘气。

“走,我扶着你去上朝。”

诸臣都盯着这个昔日的“人屠”身影看,当初人屠的凶名,在十年前可以让小儿止哭,被民间刻画成吃人肉喝人血的魔王,在诸多戏曲之中更是被无限丑化,但是,当已经迟暮并且腐朽的“人屠”站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心中除了畏惧,更有着一种悲凉。

冉义牵头,赵一名和李聚紧随其后,一同踏走向了大殿。

这时,忽然有人乘马入城,居然是稍稍来迟的牛二,昔日亲手打造出护龙军游骑军的他曾被封赏过能够在宫禁之中骑马,这才能够径直策马入宫。

“诸位哥哥,我差点来晚了。”牛二翻身下马,走到冉义等人旁边,接着,压低了声音道:

“吴三桂和尚可喜他们,怎么没来?”

赵一名却道:“有我们在,大局已定。”

第二十三章   禅位诏书

在这些个资历骇人的大将们首先进殿之后,诸臣也慢慢走入了皇极殿,等着朝会开始,或者说等着摄政王入殿。这些年来,文武百官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政治模式。大家在龙辰绝对的权势下面各司其职,整个帝国也在龙辰的强势面前保持着高效率的运转,甚至在平定天下后还进行了数场开边战争。要知道,新朝可是在百废待兴的前明废墟上建立起来没多久,就已经出现了这等盛世景象,说不得日后史书中讲到这一段历史时会被冠以某某盛世之开端!

诸臣都站定了好一会儿,却依旧不见摄政王的身影。

就在此时,一群甲士忽然涌入大殿,在诸臣身后站立,这些甲士身上杀气肃然,行进时步调一致,一看就是久经训练并且上过战场沾染过杀气的精锐之士。而且这些甲士双手都放在刀柄上,看似随时准备拔刀,给大殿上空带来了一股极为压抑的氛围。

诸臣十分震惊,皇极殿中禁兵士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因为每次如果这里走进了兵士,则是意味着王朝出现了大祸又或者干脆是改朝换代。自古兵戈上朝,社稷震动!

正在诸臣们惊咦之时,摄政王大公子龙傲和摄政王三公子龙缺一同走入了大殿,这二人都是身披亮铠,毕竟都是上过战阵的公子,认真起来身上的煞气也是浓郁得吓人。尤其是大公子龙傲,十年征伐中蓄养出来的惊人气势,他的眼神扫过之地,诸臣皆不敢与其对视。

“两位公子怎么带兵上殿了?”这是文武百官心中共有的疑问。

龙傲和龙缺对视一眼,随后侧身各退一步,微微欠身,两人同时出声道:

“恭迎监国太子临朝!”

诸臣一下子都懵了,大家第一反应是:监国太子,是什么东西?

十六年了,开国老将们都已经老去了,朝堂上的面孔也是换了一批,大部分人已经忘了这个十六年前被摄政王龙辰推上建国太子位置的前明太子朱慈烺。政治,有时候就是这么的冷酷无情,一旦你走入幕后,你就将被迅速地遗忘。

诸臣琢磨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回过味来,从脑海中的某个糟蹋里找出了关于新朝监国太子的印象,似乎在本朝最开始,摄政王曾把前明末代皇帝朱由检的长子推到了监国太子的位置,这也是这个所谓的太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新朝臣子们面前露面,无怪乎大家都没什么印象了。

穿上蟒袍的朱慈烺走进了大殿,被监禁了十六年,忽然看到了这么多人,朱慈烺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