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需要地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李伯纪清算伪楚朝臣无疑是人为制造敌人,划分阵营。使赵构的新朝更加脆弱。”
“对。”杨华神色大变:“吴大人,道理不说不透,杨华佩服。”他对李纲的人品是非常佩服的,以前在山西和东京也建立了深厚地私人友谊。虽然知道他这么做都是错的,可内心中还是为他感到难过。
“杨将军客气,这也是吴敏的一点浅见。”吴敏说:“今年两河、京畿颗粒无收,身为宰相,本该想办法救灾,维持朝廷地正常运转。可清算伪楚朝附逆大臣,却弄得人心遑遑。”
“大概是李相也没想到今年的灾害如此严重,有些措手不及。政治清算一但开始,一发却不可收了。”
“杨将军说得是。”吴敏叹息,“伯纪也没想到事情会闹这么大。”
外面的雨突然停止,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山西旱了许久,这一场酣畅淋漓地暴雨应该能让地里的庄稼不至于死绝吧。
杨华心神有些恍惚,他暗暗计算了一下山西今年秋收的预计产量,即便是没有灾害的影响,地里的收获也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口。
凉棚里的众人都收起了雨伞,但积水还是从顶棚上渗下来。于是,众人都说笑着走了出去,只杨华和吴敏还静静地坐在凉棚里。
吴敏继续说:“李伯纪之所以下狠心收拾伪楚降官,其实也有他地打算。”
他说,李纲以政治正确大帽子党同伐异。之所以坚持惩治叛变行为,是与一个长远考虑有关的。目前地建炎朝,从表面看起来,是继承了钦宋的法统,并未
但实质上与靖康朝在国力上有了天壤之别。
而且,太原还有赵楷这个天承朝立在那里。
过去,宋是天朝大国,辽金再怎么强,也是化外藩邦。而今,大宋二帝并立,建炎朝虽然比太原势力雄厚,却只有半壁江山而已,几乎是一个偏安政权。
李纲地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恢复”。他认为:若要恢复河北,就要打掉官僚集团内的怕死情绪与投降倾向。如果整个上层官僚毫无国家荣辱观,遇敌则降,不肯抵抗,且事后高官照做,不受惩罚,那么还能指望谁来推动恢复大业惩治叛变行为,就是为了制造中兴、光复地浓厚氛围,以便今后整个国家机器能有效地围绕恢复做文章。
如此,建炎朝才能占到大义和正统的高度,以衬托出天承朝伪政权的不合法。
“他这个想法也不是不对,只是有些不切实际。”吴敏摇了摇头,“事情始于宋齐愈的被杀。”
“宋齐愈?”杨华想了想,“他不是赵构伪政权的谏议大夫吗,言官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无罪的呀!”
吴敏苦笑:“可在李伯纪的眼里,这就是一个挑衅。”
吴敏见杨华不解,解释说,宋齐愈也是伪楚的官员之一。当时,李纲向皇帝上了一个条陈,提了三个建议:一,各郡自行招募士兵,每郡增加三千个士兵;二、买马;三,让老百姓捐献家产资助宋军北征金国和太原。
宋齐愈作为一个言官,自然要提出自己的意见。
他说,首先,让老百姓捐献家产这一条根本行不通,这不是逼老百姓造反吗?其次,向西夏买马,党项人根本不会输入战马;其三,招兵。现在的建炎朝不是兵少,而是兵太多。要招兵就得花钱,军费开支一直都是政府预算的大头,动辄千万之巨,朝廷根本无力承担。
而且,现在朝廷声威不显,地方上根本就不听中央的话。不但如此,地方官员还肆意克扣运往应天府的物资,现在让地方上自行招募兵勇,岂不给了他们克扣漕银地理由?
于是宋齐愈准备上书赵构,提出自己的看法。按说,他是言官,上奏论政是他地职责。
可是,还没等他写完这份奏折,消息就走漏到李纲那里去了。
于是,宋齐愈下狱,并以附逆僭伪之罪处死。
“杀士大夫,这个先例竟然开了……”杨华很是无语。
吴敏也很是气愤:“当初,所有人都以为宋齐愈会被充军岭南。朝廷一但开了杀戒,风气立即大坏。”他有些悲愤:“李伯纪是宰相啊,治国不是治军。慈不掌军,军令如山,军队之中,杀一个人固然可以不讲任何理由。可他是宰相啊!赵构希望获得一个合格的宰相,可伯纪却在朝中行军法。”
说到这里,吴敏越发地激动了:“张邦昌和宋齐愈的死使得伪楚降官人人自畏,知道已没有妥协的可能,而这一派人马占朝中官吏总数的六成。至于汪、黄等新贵,则嫉妒伯纪圣眷甚浓,大权独揽,也有意扳倒他。宋御使地朋友,军方大将张俊上书赵构,弹劾李伯纪无故冤杀大臣。同时上书的还有赵构的亲信虞部员外郎张浚。有这二人带头,朝臣自然群起而攻之。”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吴敏感觉有些可渴,顾不得许多,端起已接满雨水地碗一口喝尽,长啸一声:“李伯记的狠辣固然使群臣大感震惊,但宋齐愈的血也让赵构明白了一件事。”
“是什么?”杨华身上的铠甲**地闪着光,他没想到建炎朝地政治斗争居然残酷到这等地步,已经听得有些心寒了。
吴敏:“赵构突然明白过来,他需要的是一个宰相,而李纲却拿他当一个能够施展胸中抱负的大元帅。----…李刚终究是拒绝为他使用。
”
“于是……”杨华伸手紧了紧面皮。
“于是,李纲罢相。”吴敏苦笑:“可李纲一走,问题更严重了。”
吴敏说,因为建炎朝财政吃紧,因此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被停止。这让朝野清流大感失望,认为赵构有投降金人的打算。
清流们当初之所以没有发生变乱,那是因为有李纲在,有李纲,大家都能看到恢复河北,接回太上的希望。
可现在李纲一被罢免,所有地不满都爆发出来。愤怒的太学士陈东抬着棺材去闯宫,直接挑战赵构地权威,大声疾呼:“欲复中原,以定大计,非用李纲不可!”
不但如此,陈东甚至给赵构来了一句:“日后太上归来,不知何以自处?”
就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捣乱份子出现了。太学士欧阳澈也不知道脑筋出了什么问题,他本是李纲的人,李纲下台后,欧阳澈胸中地怒火化做一腔戾气,上书斥责赵构贪花好色,是个无道昏君。
赵构的性能力本就有问题,欧阳澈这一席话点中了他地死穴。
不管是陈东还是欧阳澈,这两个人都代表着士林和天下的舆论,他们已经开始**裸地怀疑赵构皇位的正统性。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兵马大元帅,想要的是赵构立即带着兵马收复河北失地,接回太上皇帝。至于皇位最后落到谁头上,那得由太上来定。这才符合封建伦理,这才符合士林的道德观。
现在的赵构虽然麾下有二十万之众,但嫡系部队并没多少。大家之所以跑南京来,不过是来领工资,找饭吃的。一旦钱粮不继,这些人未必听话。
赵构很是头疼,可是李纲已经教会了他该如何处理这种棘手的问题………-一个字,杀!
于是,陈东和欧阳澈就不得不死了。
宋朝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已经彻底变成了历史。
“因为河北、京畿局势混乱,人心不稳。河北即将大变。”吴敏微笑着说:“将军西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河北又出什么事了?”杨华忙问。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二百九十二章 天下乱了
敏道:“河北现在已经乱成一团,有金兵,有僭王也有地方叛军。”
杨华摸了摸胡须:“杨华也有所耳闻,却不甚详细,吴大人说来听听。”
吴敏苦笑:“这事还得从靖康一年,河北民间尚武之风盛行,地方武装数目庞大,有十多万乡军。本来,靖康朝时,钦宗皇帝命河北招抚使张所前去节制各方军马按视祖宗陵寝。张所大人素有威望,一封书信过去便招募了十七万军马,手下大将王彦等十一将皆一时豪杰。赵构称帝之后也对他诸多笼络,提拔张所为兵部员外郎,可说是前程似锦。可就在这个时候,张大人犯了个糊涂,他上书为李纲说情,请留李纲。犯了赵构的忌讳,便被罢免去一切职务,押送广南管制。”
杨华点点头:“张所的事情我也听说过,此人是靖康年的老臣。赵构新朝新气象,钦宗皇帝的旧人自然是能不用就不用的。可叹他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反替李相说情。”
吴敏接着道:“张所罢免后,河北各地官员、民间乡勇俱是不服。有张所在,地方武装豪绅好歹还听话,现在张所一走,赵构的军队又大量南撤。河北现在是三不管地带,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立时就乱了起来。”
杨华插嘴道:“河北局势我大概知道些,宋金大战期间朝廷募集的军士勾留不去,赵构又没办法收拾,这么多人积聚在一起,不乱才怪。杀官毁城,抢劫辎重,甚至割据一方也是寻常。不但河北,连东南也乱了起来。”
“吴大人大概还不知道,东南那边也闹腾得厉害,就在李相被罢免后,杭州叛将陈通袭击提点刑狱周各的大营,杀了周各。杭州的混乱开始扩大,次日,乱军赵万率军攻破常州,杀死常州知府何'。”
“同时,楚州也乱了,宝应县孙琦反叛。而从真定南撤的守军也叛乱了,攻进池州。”
“权州军校杜彦占据城池,杀池州知州赵野。并乘乱攻击寿春。”
“青州军南撤之后突然哗变。吴大人,我说得可对?”
吴敏越听越惊讶。最后才叹息一声:“这些我也是在看了邸报才知道一个大概。想不到将军远在河东。却也一清二楚。”
杨华微微一笑。他手下地军统司可不是吃干饭地。这一年多来。军统司地工作总算理顺了。终于能给自己提供一些有用地信息:“东南地事情我们且不去说他。说说河北吧。”河北是河东地近邻。河北地一举一动无不关系到杨华集团地生死存亡。断断大意不得。
吴敏一点头:“杨将军。且说那张所离职南下之后。河北招抚司地军队就交给统制官王彦节制。现在大军正驻扎在北京。因为有张所大人地威名在。各路义军齐聚。有四万之众。号称十万。对金采取咄咄逼人地攻击态势。可是。王彦将军手下部队地战斗力极差。有战斗力地军队不过是当初过河时地七千人马。失败在所难免。而就在这个时候。张邦昌被杀地消息传到了金国。这必然激怒金国上层。必将引来女真大军地报复。现在。我大宋人心混乱。只怕还真不是女真人地对手了。”说到这里。吴敏有些黯然。
“你地意思是……”杨华也在沉吟。
吴敏:“如果我猜得不错。赵构应该马上会迁都。以避开金人地锋芒。现在。女真人地主要目标是杀张邦昌地赵构。将军大可放心西进经略关中。不用担心女真或者赵构前来河东。我估计。这场战争很快就会在秋后开始。至少在明年春天之前不会结束。”
杨华“哈哈!”大笑着站起来。恭身施礼:“吴大人一席话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杨华佩服!”他这一站起来。铠甲上地雨水纷纷落下。在空中闪烁不定。
吴敏慌忙站起来,回礼道:“杨将军多礼了,吴敏也不过是多知道一些事情,略做分析才得出这个结论。”
“哈哈,我的关中,全仰仗吴大人了。”杨华一把扶住吴敏:“吴大人,其他的话咱就不多说了。随我去见陛下,我朝正缺一个总领国内政务的宰相,大人当是不二人选。”
听到杨华的许诺,吴敏心中一喜,却又暗自叹气。说起来,他同天承帝赵楷也算是个大仇人了,当初若不是自己同何罐一道喝退皇城司的兵马,扶靖康帝赵桓上位,只怕那赵楷早就做了大宋皇帝。
这次前来山西,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初,吴敏被李邦彦、白时中等人弹劾,被免去宰相一职后,一
东山再起。本来,李纲再次被起复为相之后,也有:荐吴敏入中枢。接到李纲地信后,他这才匆忙赶到应天府。可刚到南京没几天,李纲就被罢免。吴敏再次为相的事情自然按下不表。
吴敏是李纲地政治盟友,本身的政治眼光也异常犀利。虽然说像李纲这样地政治人物三起三落也属平常,可吴敏略一分析就知道其中的厉害。李纲这次玩过火了,居然直接挑战赵构地皇权,只要有赵构在一天,李纲已经吴敏就没有作官的可能。
皇权如天,这是个政治禁区,任何人只要一涉足其中,政治生命就算是彻底结束了。
吴敏本身就是个功心热切之人,一个典型的北宋官僚,否则当初也不会此热中于搞宫廷政变。而且,在真实的历史上,吴敏当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但在南宋时,见主和派势大,又摇身一变成了主和派的干将。
可以说,此人习惯妥协,习惯变通,在政治斗争中有极强的生存能力。
既然建炎朝这边没有机会,吴敏将将目光落到了太原。
太原现在地小兵寡,无论怎么看都好象没什么前途的样子。可是,吴敏对河东军战斗力量认识超过同时代的任何一个文人,当初在东京他也是见识过杨华厉害的。而杨华和吴敏一样,是靖康帝的心腹,同自己算是一个阵营里的人。
也许,来投奔杨华,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听杨华许诺让自己做首辅,吴敏心中一惊,他没想到杨华的权势居然大得这等程度,一句话就可以让自己做宰相。不过,这样也好。至少在杨华的心目中他吴敏也算是自己人,将来也可一展胸中抱负。
“关中的事将来还得请吴大人受累跑一趟。”杨华心情很好,一边挽着吴敏的手朝凉棚外走去,一边笑着说:“马上就要秋收,我拟向天子启奏,保你为秦凤路宣抚使,入关节制关中西军。
”
吴敏心中欢喜,道:“入关之时,最好能带上几位前西军的将领。”
“这一点我也考虑过。”杨华点点头:“随你前去的的人选我刚才考虑过,赵子清肯定是要去的。”
“赵子清是西军老将,他能去自然最好不过。”
“种冽也要去。”
“老种的儿子也在你这里?”吴敏有些惊喜。
杨华笑道:“当初我派关群去东京时,本就是为吊老种相公的。开封解围之后,种冽扶棺还乡,无奈路遇歹徒,只得改道太原。现在,老种相公的灵柩还停在我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