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好女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好女婿- 第3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完,又将这几期的邸报也同时拿出来,相互印证。

慢慢地,一个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第685章 暗流

官场上的官员们能够书信往来的,大多是关系特殊,或者是政治上的同盟。信中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拉家常说废话,因此,多会谈论朝政上的事情。

苏木离京大半年,所有政坛上的消息都得至邸报和和友人的信件往来。

他现在手头上的所有往来信件和邸报都在说一件事:正德皇帝不理朝政,朝中大权尽归以刘瑾为首的八虎之手,司礼监的权力已然成势,内阁形同虚设。

事情是这样,去年正月,皇帝大婚之后,慈圣张大后还政于君退居二线之后,正德皇帝算是真正地掌握了整个大明帝国。

刚开始的时候,大约是张太后积威尤在,正德这家伙还不敢太过分。每天都老老实实地呆在西苑或者皇宫里,该上朝上朝,该处置政务处置政务,该读书读书。

这情形,至少保持到苏木离京那段时间。

可正德皇帝脾气苏木是非常了解的,喜动不喜静,又是个大孩子。皇帝这个职业总的来说是非常刻板去趣的,尤其是在明朝,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宪法意义上的存在,在大家心目中也就是个仲裁者和摆设。这种日子过得久了,朱厚照就要闹出些动静,干出些不符合皇帝身份的事情来。

如果是在往年,张太后或许还会训斥上他几句。但儿子已经大了,又亲政,她这个做太后再插手朝政,于礼制不合。

于是,慈圣太后索性来了个视而不见。

如此一来,正德见太后不在管束自己,立即就放纵起来。这样,就引起了文官集团的强烈反感,感觉这不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儿。皇帝这么做,就是给大明朝面上抹黑。更重要的时候,如此离经叛道的天子,让文官们感觉一丝局势不受控制的忧虑。

据写信给苏木的同仁说,皇帝这几个月干荒唐事情主要有三点:一,不再早朝;二、经常出宫嬉戏;三、沉溺声色犬马,望之不似人君。

其中,不再早朝且不说了。要知道当初弘治皇帝即便病得极重,生命垂危,每日依旧挣扎着跑去上朝。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看来,一个英明的君主,当勤于政务。那么,什么叫勤于政务呢?皇帝每天都住在深宫里,他下来具体在干什么,一般人也无从知道。所以,来不来上早朝,成为一个皇帝是否敬业的直接标志。如今,正德皇帝你连早朝都不来了,难道还不算是昏君吗?

其实,对这一点苏木却是不敢苟同的。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对于每天早晨三点就要起床进宫上朝这件事深恶痛绝,特别是在明年最冷的那几天,要从热被窝里钻出来去上班的时候,更是痛苦到无以复加。

而且,这么早去上朝,人都睡都昏昏沉沉的,做起事来也没什么效率。真正说来,后世的朝九晚五就挺不错的。搞不懂古人为什么非得叫人卯时就必须上岗?

正德皇帝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贪睡也可以理解。估计他也是被这不人道的制度弄得恼了,索性干脆不去。

朱厚照没办法早朝的主要原因是经常出宫游玩,一玩就是一整天,天黑才回西苑。折腾得累了,早晨起不了床也让人理解。

对于古人不许皇帝出宫一事,苏木也觉得不可思议。读书人还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一个皇帝,要治理天下,可对自己所需要统治的天下究竟是什么模样,治下子民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却一无所知,苏木不觉得他能够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任何一个王朝,其兴也勃勃,其亡也焉忽。主要是,开国时的几代君以前都不过是普通人,知道民间的疾苦。到后来,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何不食肉糜,也就是个摆设。再碰到国家机器出了问题,这个王朝也就轰然崩塌了。

所以,苏木觉得正德皇帝出宫,出北京城四处走走看看,也是一件好事。

至于沉溺声色犬马,据苏木所知道。皇帝也就喜欢练练武艺,打打拳,游游泳,平日在皇宫里没事养养仙鹤、猎狗什么的宠物,纯粹就是个人爱好。连这种事情都要被人以玩物丧志来指着鼻子骂,这皇帝当得也太没劲了吧?

当然,这些看法苏木也只有在心中想想,自然不方便对人说的。

这涉及到政治上的正确,任何一个朝代就有他的政治正确。比如在现代社会的美国,大家都知道黑人是个麻烦,可你却不能直接指着一个黑人骂黑鬼。

明朝的政治正确就是文官可以随便说话,随便骂皇帝,这是君子的节操,是铮铮铁骨的象征。反之,你若替皇帝说好话,就是有意讨好皇帝,想要佞进,就是小人。

如果是在以前,苏木在皇帝身边的时候,或许会以现代人的观点,逐一辩倒百官们对正德皇帝的指控。只可惜,他现在是翰林院编纂,状元公,已经是文官集团中的一员。

如果不出意外,他可是要在这个庞大到令人头皮发麻的组织中混一辈子的。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说话做事自然要符合自己所处的环境。

这些信也就看看罢了,至于正德皇帝麻烦,也只能靠他自己去解决。

果然,皇帝如此率性而为,就遇到大麻烦了。

很快,内阁对正德皇帝的顽劣就看不下去了。

毕竟内阁乃是国家决策机构,内阁三老乃是文官团体的首领。况且,这三个阁臣又都是从小看正德皇帝长大的,又做了他许多年老师。

在他们心目中,还将正德皇帝当成当初那个住在东宫的太子,并没有意识到,朱厚照已经长大了,变成了九五之尊的天子。

内阁首辅刘健首先发难,上了一道洋洋洒洒的万言书,教导正德皇帝要怎么做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名君。

并数次亲自去觐见皇帝,一说就是两个时辰。

被老刘缠得实在是受不了,加上这个帝王师的余威尤在,朱厚照只得连连称是,说下来一定改。

可正德皇帝是什么人,大约也是对刘健弄怕了。朱厚照从那个时候开始,索性不见刘健,将所有朝政都交给司礼监处置。一旦刘阁老求见,就让刘瑾说不在。

第686章 机遇

内阁没想到刘阁亲自出马劝诫皇帝,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却起了反作用。

以前,他们想见皇帝,随时都能见到。现在可好,一个月也见不上几次面。

你去西苑找正德天子,刘公公说万岁爷回皇宫去了;等你去皇宫,那边又说,陛下回了西苑。

反正只要内阁在哪里,皇帝绝对就在另外一个地方。

如此一来,倒将内阁阁老们弄得束手无策。

这事惹恼了新任吏部尚书马文升和兵部尚书刘大夏,天子不早朝,如今又十天半月见不着人,这不是朝昏君的路上越走越远吗?

你要做昏君不要紧,大明朝的江山社稷怎么办?

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其实也没什么不妥,满朝都是忠义正直之士,也乱不了。关键是,陛下你如此胡闹,又不思悔改。百年之后,史书上肯定是会记上一笔的,连带着我们也成为昏君身边的奸佞。

强烈的使命感叫两位大人物激动了,好,既然陛下你不想见我们,咱们就上谏言好了,你总不可能不看大臣的折子吧?

于是,两人一天一道折子地递上去。

受到他们二人的带领,整个都察院的言官们也跟着凑起了热闹。

一时间,折子如雪片一样飞入司礼监,上面的话也一天比一天难听。

只可惜,朱厚照还是置之不理。

实际上,他正玩得嗨,连批红大权都下放给刘瑾了。这些不好听的话,刘公公才不会告诉皇帝,也免得惹万岁爷不高兴,扫了他的兴头。

谏言风潮历时一个月之后,马文升和刘大夏才回过味了:原来我们上的折子,陛下根本就没看过一眼,甚至都不知道,司礼监根本就没交上去。

好,既然如此,就别怪我们来狠的。咱们直接辞职,这回,司礼监总不敢扣住折子了吧,你刘瑾也没这个胆子。

这下,刘瑾再不敢隐瞒消息。毕竟,两个部院大臣要辞职的事情,要捂也捂不住。

听到这事,正德皇帝也有些害怕起来。说,从明天起,朕还是老老实起上早朝吧!

可就在这个时候,刘瑾却说话了:陛下,你现在贵为天子。什么叫天子,就是老天的儿子。天上老天爷最大,地上,万岁爷你最大,根本就不用怕他们的。马尚书和刘尚书要辞职,让他们辞好了。苏木以前不是说过一句话,我大明朝有民亿兆,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满大街就是。没有张屠户,还吃带毛猪?

刘瑾这话说得饱满深意,这阵字,皇帝不理朝政,将批红大权稀疏交给司礼监。可以说,天下间的事,都有他刘瑾说了算,没他刘公公的点头,即便是内阁三老点了头的事情,也办不了。

权力可是一件好东西,在尝试到其中的滋味之后,刘瑾食髓知味,如何肯放弃。

如果皇帝重新上朝,再次掌管日常政务,他刘瑾必然从又变成一个普通的如同秘书一样的角色。弘治年间,司礼监公公们寒酸的日子才过去没几年。

再说,以文官的厉害,若是得了势,太监的日子会好过吗?

无论如何,借这个机会给文官们一点厉害瞧瞧。

听到刘瑾的话,正德一拍脑袋:“对啊,朕怎么忘记朕是皇帝,这个天下都是朕的,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何须别人指手画脚。让谁做尚书,不让谁做尚书,是朕的权力啊!”

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担心这事反响实在太大,怕是要惊动张太后。

最后,刘瑾的一句话打消了他顾虑。

刘公公说:“世界上的事情总归要去试试才之后最后的结果如何,如果成功了,陛下君权既力,那才是真正的九五之尊。就算不成,至多继续去早朝,也没什么损失。”

正德深以为然,一道圣旨下来,同意马文升和刘大夏此致的的折子,又飞快地选了两个新的尚书顶替上去。

说来也怪,这么大的动作,张太后却保持了沉默。

皇帝雷霆手段,一瞬间将所有的文官都惊住了。

这两位尚书可都是三朝元老,在朝做了几十年官的,正德说拿下就拿下,一点也不带手软。

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通过这一事件,正德皇帝依旧去做他的甩手掌柜。

而刘瑾终于达到了大权独揽的目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相,也引起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愤怒。

很快,刘瑾等以前正德在东宫做太子时的旧人就被文官们给丑化了,被称之为八虎。

就连一向不怎么同文官接触的张永也躺着中枪,归类进了小人阉贼行列之中,这一点,从他的来信中就能看出。

张公公一说起这事,就满腹的怨气。

……

“一切都同真实的历史上完全一样,这历史的惯性真是可怕啊!”想到这里,苏木叹息了一声。

其实,正德朝早年的这一段历史,是非常清楚的。

在马文升和刘大夏的辞职申请被正德准了,这两人离开历史舞台之后,正德皇帝和文官集团们的矛盾彻底爆发。

在意识到皇帝不是那么好对付之后,文官们空前团结,又闹出一场巨大的风波。

在这场风波中,内阁冲锋在最前头。估计是已经知道马、刘两位尚书的离职是刘瑾所为。于是,内阁的矛头就对准了刘瑾等八人。

可惜,在宦官和文官之间,正德选择了前者。

最后的结果是,内阁三老中的刘健和谢迁黯然辞职,刘瑾笑到了最后。

其实,这样的结局,苏木是不想看到的。怎么说,内阁三老和他关系不错,又有师生之实。本打算写封信去提醒的,可想了想,未发生的事情怎么可能拿来说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况且,正德皇帝和内阁之间的矛盾涉及到君权和相权之争,贸然涉足其中,搞不好要将自己填进去,那就不划算了。

……

到时候,如果真如真实历史上那样演变,苏木远在陕西,也只能做个看客,起不到任何作用。

不过,今日突然想起要给胡顺弄个爵位,也好传给自己儿子这件事,苏木突然有了个想法:这不就是一个大机遇吗,如果处置得当。叫胡顺立个大功,国公虽然不至于,一个伯爵还是有可能的。

这个机遇就是宁夏安化王叛乱。

如今,胡顺不正在陕西吗,如果他能够插上一手,甚至一举平定叛乱,立下大功劳,一个爵位是跑不掉的。

第687章 历史或许可以复制

安化王,是明朝庆亲王的一分支,靖王第四子,永乐十九年袭封安化郡王,封地在甘肃安化,也就是现代社会的甘肃庆阳县。

不过,明朝的王爷封地和王府却是两回事。

如今的安化王叫朱寘鐇,他的王府,则在宁夏银川城内。就好象宁王的封地在辽东,但人却住在南昌。

据历史上记载,此人素有反意。实际上,明朝自成祖靖难开了个坏头之后,地方上的藩王们大凡有几分志向的,都将谋反作为毕生理想。特别是在正德年间,正德皇帝以少年而为天子,加上性格顽劣,同文官集团势成水火之后,更是蠢蠢欲动。

正因为正德皇帝和文官们的矛盾越来越大,所有,在百官和天下士子的口中,这个少年天子就被他们不断抹黑,成为一个古往今来一等一荒唐、胡闹的昏君。

好象,大明朝在他的治理下,已然是昏天黑地,遍野哀鸿。朝廷,江山社稷已经走在崩溃边沿,只需有人站出来登高一呼,自然是群起而响应。只需有人伸出手去轻轻一推,这面墙壁就会彻底坍塌。

于是,终正德一朝,地方藩王们的反叛好象就没停过,淮王、安化王,到最后的宁王。

也正是这个缘故,正德以后,朝廷终于加强了对王爷们的监视。不许藩王过问地方政务,王府侍卫的数量有严格规定,并派出官员驻扎王宫,没有他的命令,藩王不得出城一步。

到明末时,藩王们终于被朝廷养成了猪,对于中央再没有任何威胁。

大约是正德年纪实在太小,又被官僚集团和文人们不断丑化,地方上的王爷们终于被相信了,觉得这就是一个荒唐小儿,要想打倒罪恶的正德昏君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可真到起事时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不但各地军民在镇压反叛时万众一心,而且,这黄口小儿一样的正德皇帝无论是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