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回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俗人回档- 第1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生意再好做,也不能只卖几种应急包吧!很显然,如果不是特别有目的性地寻找,根本摸不到齐三书的店。

找到齐三书,边学道问他:“有没有门路搞到军品?”

齐三书问:“什么样的军品?”

边学道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什么都行,比如压缩饼干,军用罐头,军靴,军服……如果你有路子,在国外进点军刀,军用铲子,帐篷,单兵净水器,户外用品什么的……这样,你这个店就能有点看头了。”

边学道一说完,齐三书的思路就打开了。

压缩饼干?军用罐头?我靠!老子有的是啊!

北边10多个储备室,里面全是这玩意,正发愁到保质期后怎么处理呢!

齐三书刚想到这儿,边学道说话了:“我听老祝说,你在北边有什么储备室……你别这么看着我……真是老祝跟我说的,不是我打听的……我不知道你的储备室都在哪,再说,就算知道,我也打不过你……”

边学道继续说:“你储备室里的物资,吃的,临近到期的时候,可以放到网上卖,原价还是低价处理随你。还有,你储备的那些工具,估计也都是新的,这几年国内国外要是出现品质更好的,你想升级换代了,就把之前的放到网上卖……还有一些国外品牌,哪怕是打火棒那样的小东西,你要是有实力,在网上也能达到一定销量,可以弄个代理啥的玩玩……总之,我跟你说,网店这玩意,玩好了,大有可为。”

齐三书长这么大很少服别人,但他对边学道真有点佩服了。

结合不久前边学道那番BBCCOO的言论,在齐三书眼里,这小子简直就是个商业天才。

直到此时,齐三书真正拿边学道当朋友看了。

注意,是朋友。

不是一起玩的伙伴。

齐三书心里对朋友的定义,慢慢边学道就会知道。

……

齐三书朋友多,路子广,而且他所处的圈子,出国的人比例很大,加上2005年国内海关对一些物品的管控还不是很严,很快,齐三书的网店就充实起来。

齐三书本来就在美国待过几年,跟美国生存狂一起混过,所以,对国外生存设备品牌的甄别度很高。能被齐三书看上眼的,都是品质过硬,极其实用的品牌。

还有一点,齐三书卖出去的货,无论国内国外的东西,都是正品货,绝不存在以次充好。

中国地面上,藏龙卧虎,生存狂不止齐三书这一小撮,行家更是不少。

很快,齐三书的网店就在生存狂的圈子里打出了名头。

网店的销售额每天都在增长,尤其是进口军刀,需求量非常大。

中国是个限枪的国家,一定程度上,刀就成了生存狂的护身屏障。真正的生存狂,为了买一把好刀,花个几千一万的眼睛都不眨。

因为在一些生存狂看来,生存最终极的三件装备是刀、水壶、打火棒。如果三者取一,八成的人会选择刀。

真到了求生的那一天,刀一定是陪着自己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东西,必须买好的。

不仅仅是刀,一些进口弩也卖得非常好。

进货,订单,出货,联系物流,虽然已经雇了几个人,齐三书还是忙得不可开交。

然而现在的齐三书,感到很快乐。他真正在乎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这种忙碌的充实感。

没多久,搞笑的事情出现了。

在边学道的建议下,齐三书在网上搞了个生存装备买家的QQ群。边学道本意是,让齐三书跟买家们加强互动,了解需求,精准定位,少压资金,更关键是跟这些人形成一种长期的联系,让这些人想买装备就找齐三书,等关系处好了,这些人出去帮齐三书在各地的生存圈子里做宣传,就是好大一笔生意。

可是让边学道始料未及的是,齐三书这个卖生存装备的,总是在QQ群里教育进了群的买家:“不要依赖装备,要想在末世里生存,意志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第二位的,体魄是第三位的,知识储备是第四位的,装备顶多排第五。”

一个卖装备的,告诉买家装备排第五,会是个什么结果?

结果就是……

大家觉得齐三书是个实在人,是个真正的生存狂,不是为了赚钱开网店,而是为了兴趣爱好,甚至有个别人认为,生存方面几乎无所不知的齐三书是他们求生路上的明灯。

你越不想挣钱,我越找你买东西。

买了一个了?再买一个。

你问我为啥买两个?备用!

齐三书的老婆,看见自己男人终于开始干点事业了,而且这个事业还干得有模有样的,从心底里感激丈夫新交的这几个朋友。

她十分少见地让齐三书把祝植淳、边学道几个请到家里吃了顿饭。

这顿饭意义非常。

起码在圈里人眼里,祝植淳就不说了,边学道的地位开始上升。

最明显的变化是,谁有什么活动,喊祝植淳后,九成再打个电话邀请边学道。

齐三书请客上瘾,三天两头招呼祝植淳、边学道去他家吃饭。这天从齐三书家开车出来,边学道接到了康茂的电话。

在电话里,康茂告诉边学道,麦小年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第315章 文件里的文字游戏

拿着电话,边学道的眉头微微蹙了起来。

麦小年有点小麻烦,却是远在成都的康茂告诉自己的,这事,听起来好像自己有什么事情没做到位。

似乎猜到了边学道的心思,康茂在电话里哈哈一笑说:“你别多想,老麦这个事,前天才出来,我也是下午跟哈尔滨的老同事通电话,才知道的。”

边学道放松语气,说:“没多想,说说,麦哥碰到什么事了?”

康茂说:“你现在得叫麦局。老麦升副局长了,不过啊,官儿不好升,副局长也不好当。老麦这次遇到的事,就跟他当这个副局长有关系。”

……

麦小年提了分局副局长,排名还挺靠前。

这一靠前,就出了问题。

论年龄,麦小年在几个副局里最小;论资历,麦小年在几个副局里最浅。凭啥你一上来就靠前?

公安这个系统比较特殊,有性格、脾气暴的人比较多。所以就算大家知道麦小年受上头赏识,几个平级的干部也不怎么买账。

这样一来,麦小年工作起来不太爽,分局的王局长也很挠头。

不把麦小年融入班子的问题解决好,他的领导能力就会受到上头的质疑。可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偏帮麦小年绝对不可能。上头赏识麦小年那位领导还不足以让王局全力保麦小年。

不帮麦小年?当初麦小年进局里,王局也是点了头的。结果人一到,他不管了,把麦小年放到火上烤,领导对他肯定有想法。

这么玩我赏识的人,你对我有意见?

王局挠着头皮无计可施的时候,市局下来一份文件,看了之后,王局的脸色更差了。

一把将文件扔在办公桌上,王局骂了一句娘。

市局下来的文件有三个意思:

一是跟财政申请买警车的钱没全批下来。跟报上去的数目比,只批下来十分之一。

二是批下来的经费,经局领导开会研究,先拨给几个经济实力相对差、警车缺口大的分局,按局领导的意思“先送炭,后添花”。

王局所在的青石分局,还有三个分局,不在这次给经费的名单中,属于“后添花”的一批。

三是市局对警车上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件里明确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必须提高市民的见警率。辖区里的见警率,是年底考核各分局的指标之一。

局领导的一句原话,在文件里被重点标了出来:警车转得多,案发率就低。

就是这句“警车转得多,案发率就低”,让王局骂了娘。

这他娘的明显就是“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

想让警车转得多?行啊!你给我钱买车,我天天让它上街转悠去。

待心气平顺了,王局拿起电话,给市局一个老同学拨过去,他必须问问,局领导到底是怎么个心思。

这个电话打完,王局长茅塞顿开。

哈尔滨买巡逻警车,肯定不会买什么高档车,作为副省级城市,哈尔滨就算再没钱,也不差一二百辆警车的钱。再说,哈尔滨本地有车企,要点折扣很容易。

关键问题是,哈尔滨现在的公安局长和财政局长,不在一条线上,而且这俩人有积怨。

一提给公安局拨款买警车,财政局长就诉苦,然后不失时机地在领导面前给公安局上眼药,说他家小区附近的警车,经常是车在人不在,他问领导,买再多车,停个空车在路口,能起到什么作用?五年前市里给公安局拨过一笔经费,最后审计的时候,似乎出了点问题……

话传到公安局长耳朵里,把他给气得呀,财政局长当时要是坐在对面,他都会摸枪。

在官场上,干到他们这个级别,像这位财政局长这样的人,还真不多,甚至可以说凤毛麟角,偏偏他就碰上了。

黑材料可以慢慢收集,但绝不能低头,不能让财政局看笑话。

提高市民见警率,是市领导的意思。就算经费受阻,他这个公安局长不能说没警车我手底下的人就不能上街。

可是哈尔滨这么大,靠走,能提高多少见警率?

说一千道一万,局长觉得,得自己想办法解决警车的事儿。

怎么解决?

很快局长心里就有了想法。

可是他这个想法不好明说。

别看局长看上去像个大老粗,可是在官场浸淫多年,说话的艺术也学了不少。

就比如……这次下发的文件。

青石分局的王局长,从市局老同学那儿得到的有用信息是:局长希望几个中心城区的分局想办法跟市内企业联系,让企业捐一批警车,同时,最好避开驾校、洗浴中心之类的容易让人联想的企业。

放下电话,再看一遍桌子上的文件,王局长终于回过味儿来了。

关键信息都藏在文件的第二和第三点里。

第二点里,强调把钱“先拨给几个经济实力相对差的分局”,那么什么是经济实力相对好?无疑就是辖区内企业实力强啊!

辖区内企业有钱,才能让他们捐警车啊!企业要是穷得叮当响,总资产不过百十万,你好意思跟他们要警车?

再就是第二点里的另一句话:先送炭,后添花。

这句里的意思可就深了。

可以理解为拨下来的经费,先给特别缺警车的分局,再给一般缺警车的分局。顺着字面意思,这么理解肯定没问题。

可是呢,你要是了解了这次经费受阻的背景,你还可以这么理解:市局领导现在很头疼,需要各分局出力表现,找企业捐警车。你们帮我弄来警车,给我雪中送炭,以后我就给你们锦上添花。

至于怎么锦上添花?

看第三点提到的年底考核。

只要年底考核特别出彩,来年有机会,升个半格也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不要小看升半格,在官场,很多时候,谁要是能提前升半格卡住位,只要不中途落马,十年后回头再看,这半格就是拉开距离的关键。

想通了文件里隐含的意思,王局长心说:当个官真他娘累,这种文件看多了,等退休了保不齐会老年痴呆。

在心里感慨了一会儿局长的说话水平,王局长转而思考怎么应对眼前的局面。

忽然,王局长脑子里亮光一闪。

麦小年啊!

麦小年现在位置不稳,无非因为年纪轻、资历浅,加上在局里还没有成绩,自己也不好帮他说话。

现在机会来了!

让麦小年出去找企业拉赞助。

拉来赞助,麦小年有了成绩,自然能堵住上上下下同僚的嘴,王局长自己跟上头也有了交待。

而且在各方看来,不是我不帮你,我给了你表现的机会,就看你自己能不能把握住了。

可是万一麦小年拉不来赞助怎么办?

王局长坐着想了一会儿,笑了。

他想起一件事儿。

麦小年能进入市局领导眼里,是因为一次协警见义勇为事件。

那次事件后,麦小年老婆工作的哈尔滨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收到了一笔50万元的捐款,当时这笔捐款还上了报纸。

王局长事后听人说过,那个捐款企业,跟麦小年关系非常好,那笔钱,似乎就是在送麦小年人情。

麦小年老婆的单位,都捐50万,麦小年自己这个位置,值多少呢?

王局长成竹在胸地笑了。

第316章 人情世故

回到红楼,洗漱完,边学道坐在书房里整理康茂说给他的信息。

边学道估计,麦小年正在想办法,同时估算这次捐车大概需要多少钱。

他现在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果麦小年找到自己,帮还是不帮?帮多少?

首先,通过分析康茂给他的信息,边学道确定了自己应该帮麦小年。

虽然齐三书为首的这个圈子看起来战斗力很强,但有一点,那里的友情泡沫也很重。出身普通的边学道,总是觉得自己不属于那个圈子,至少现在,他还没在里面真正找到归属感。

麦小年则不同。

两人的交情一直不错,虽然也属于广义上的“官商合作”,但起码两人合作得很愉快。

换个思维想,圈子是圈子,伙伴是伙伴,不能因为进了一个圈子,就放弃另一个圈子的建设。

对边学道来说,二代圈子是踏板,麦小年等朋友组成的属于自己的圈子,才是基石。

还有一点,麦小年这个年纪的分局副局长,只要有机会,有运气,再加上边学道的帮助,十年之后很可能成为哈尔滨警界的一个山头。

而十年之后,边学道将没有先知,他很有可能需要麦小年来反哺他。

当然,边学道这么想挺没出息的。

05年到14年,这黄金十年如果边学道都不能混出个名堂,结交几个省部高官,或者移民海外,而是需要一个家乡的警察保护自己,他实在是太失败了。

可是在边学道看来,多留一条后路总没有错,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求到对方了。

既然决定帮麦小年,边学道就没什么好纠结的了。

……

麦小年坐在家里沙发上,闷头抽烟。

他老婆在厨房做饭这一会儿功夫,烟灰缸里已经五六个烟头了。

把饭菜端上桌,招呼麦小年洗手吃饭。

吃饭的时候,老婆问麦小年:“这事有这么难办?”

麦小年嘿嘿一笑,继续夹菜。

“你倒是说话啊!”

麦小年说:“局辖区里有点实力的企业,没背景的早都拜了码头,有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