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朱门风流1- 第2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这屋里屋外都是己人。张越到天的惊天一箭。心中顿时生出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骇。从上次皇帝流露出那样的态度。他就没指望在朱棣在世的时候能动那些皇皇女。此时索性直截了当的问道:“那个特使是谁?”
    范兮妍深深吸了一。随即满脸苦笑的说:“那是白莲教叛徒岳长天。”
    此话一出。不但张悚然动容。就连刚刚进门的琥珀也一下子僵立在了那儿动弹不。然而范兮妍却没注意到别人的反常。自顾自的说:“江南一带乃是繁华之的。但赋税太重百姓不胜其苦。因此不少人都在家里供奉神像信奉白莲教。只是因为官府严查很少串联。所以没有北边那么大的风头。两年前岳长天曾经来和范通谈事情。所以我知道他是白莲教中人。只是我没想到。居然会叛了白莲教。”
    张越深深吸了一口气。问出了最后一题:“那岳长天现在在哪?”
    “是他来找的我。我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如今他应该已经远遁了。不过。”范兮妍了眉头。旋即若有所思的说。“他的肤色比从前暗沉了许多。竟有些古铜色。他自然不可能去种田当苦力。若是这样。他之前很有可能隐姓埋名躲在运河的漕船上。”
正文 第三百四十六章 各自奔走的兄弟们
    船沿海捕倭大捷,累计斩杀倭寇四百四十二人,生七人,沉倭船七艘,俘获倭船十四艘!
    宁波市舶司提举范通里寇,擅自给民船引,以民船冒充海外朝贡使船出海,并图谋行刺钦差!宁波全府捕获通倭贼党一百一十二名!
    因为之前倭犯松江府的事情,北京行在的众多官员早就闹得沸沸扬扬,当这两条消息先后传来的时候,更是完全炸开了锅。一时间,原本就反对开海禁的官员们顿时前赴后继上书陈情,一而再再而三地恳请皇帝收回成命。不少人更是质疑张越下江南原本是为了查粮仓之事,怎么忽然就跑去了宁波,连因倭寇之事上书请废市舶司的人也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干脆连篇累牍地陈述宝船下西洋耗费巨大,请废宝船以休养生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这边正在闹腾的时候,一个更大的谣言倏忽间席卷了整个北京城。传言者言之凿凿地声称,张越在宁波府遇刺,而且期间竟然因为不慎而折断了天子亲赐的佩剑!满朝官员为之哗然的同时,不免求证于几个天子最亲近的内阁大臣,但无论杨荣还是金幼孜都是一问三不知,但面色都阴沉得可怕。
    张家自打下半年开始便是连番喜事,结果最后一桩却是方水心小产,少不得有些败兴。顾氏如今虽然牵挂正在的王夫人,但她毕竟年纪大了,不敢冒着寒风在外奔走,也就是三天两头打发大媳妇冯氏去探望。即便她再不喜欢方水心,可念在张攸的份上,又觉得这次小产实在是蹊跷,也加派了人仔细看护。单单这两头就已经让她心力交瘁,就连新婚燕尔的张怡也都顾不上了。这天,当从东方氏口中听到外头那样的传闻时,她顿时惊得脸色煞白。
    东方氏仔仔细打听了三天,确定这并不是空**来风,这才特地跑了这一趟,此时连忙劝道:“老太太,虽说是流言,但实在是传得太广了,所以我才不得不来报这么一声。那些人说得有板有眼,说什么这并不是寻常的尚方宝剑,而是皇上南征北讨的时候佩戴过的,打蒙元的时候甚至还用这把剑杀过人。若真是如此,此次越哥儿真是闯了滔天大祸。”
    “那朝廷上有什么说法么?”
    一到这话,东方氏顿时:_起了大冷天还要沿海捕倭地丈夫和儿子。原本有心反讽一句,但想到张攸张超父子临行前意气风发的模样,又想到丈夫并非世爵,却头一次当上了总兵官,她那股子酸水方才压了下去,但语气少不得有些埋怨。
    “老爷不在,英公还在宣府用兵,这朝中消息实在是不好打听。我上午特地去了一趟保定侯府,听说皇上以风痹症发作为由罢了朝见,万事由内阁斟酌后进呈,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个章程。说来也是越哥儿太过鲁莽,得了这赏赐就应该珍而重之好好保管,竟然随便带在身上,这不是明摆着给别人机会么?”
    顾氏疲惫地闭上了眼睛,随即摆手:“你下去吧,此事让我好好想一想。”
    眼见东方氏悄然退下。便对几个小丫头使了个眼色。把她们打发下去之后方才端了一张小杌子过来。坐在炕下用美人锤给顾氏捶腿。觑了个空子便低声劝道:“老太太。三少爷大约也没想到有人那么大胆。况且。光天化日之下有人行刺钦差。他也险些丢了性命。”
    “你懂什么!”顾氏倏地睁开了睛。随即就苦笑了起来。“这次保全了性命。但若是皇上怪罪下来。他也未必就能逃得过去!这样。先派个人去杜家那边问问……”
    这话还没说完。外头就传来一个丫头地声音:“老太太。顾家七少爷来了。说是想见老太太。外头高管家问老太太可有空。若是没空。就请二少爷或是四少爷代见了。”
    “顾家小七?”顾闻言不禁愣了一愣。“如今还不到国子监放假地时候。他怎地会过来?罢了。他也不是那种打秋风地秉性。说不定有什么要紧事。请他进来。”
    约摸一刻钟夫。外头便响起了一阵说话声。旋即门外就有丫头打起帘子放了人进来。顾彬穿着一件蓝绸棉直。恰是之前顾氏命人送去地冬衣。头上亦是带着狐皮暖帽。脸上被寒风吹得通红。见他一进门便脱下帽子上前行礼。顾氏便颔首笑道:“你一直在国子监读书。平日少有空闲。今儿个怎么有空过来?”
    “老太太。我在国子监里听到不少传言。如今就连几个教授都在议论。陈司业之前对我颇为照顾。他对我暗示。说此事颇为古怪。毕竟从宁波府到北京上千里路。捷报传得快毕竟是有驿传邮递快马。但此等流言竟然散布得那么广。实在是不正常。所以我今天特地请了一天地假出来。就是想问问三表弟最近可
    信回来。”
    原以为顾彬忽然来见是因为国子监遇上什么不顺心地事,此时听他直截了当就说这个,顾氏不禁五味杂陈,旋即方才欣慰地点了点头,却又叹了一口气。
    “好孩子,难为你费心,还特地请假跑这么一趟。我一把年纪也不管事,竟是刚刚才知道的,如今也正在琢磨。越一去之后就没有来过信,倒是他爹和他媳妇捎来过一次信。说是因为越哥儿奉圣命行止隐秘,所以连他们也不怎么知道音讯。何止是他们,就是你二姨夫和大表哥,咱们要等消息也只有看朝廷的捷报。”
    顾彬原以为张家必定有准信,此时听顾氏这么说顿时有些失望。
    如今他虽说仍是不精于人情世故,但却不比以前的孤傲,只呆坐了刻便连忙岔开了话题,随意说了些国子监中的事。饶是如此,讷于言辞地他也只是坐了小半个时辰便起身告辞,出了院子走在路上自然是心事重重,一味低着头冥思苦想,结果在二门险些撞着了一个人。
    “哎呀……咦,是小七!”
    听到这一声小七哥,顾彬才揉了揉脑袋抬起头,瞧见是张赳,忙不迭开口赔礼。正准备走的时候,他却听到张赳开口说话了:“小七哥可是为了三哥的事情特地来地?我刚刚去过西牌楼巷,正好见着了万大哥和夏大哥,他们今日正好休沐。虽然他们劝我说三哥生性稳重,一定不会那么不小心,但那些流言蜚语说得有板有眼,实在让人担心。不过,二哥已经去安远侯那儿打听情况了,你就放心回国子监吧。”
    顾虽说是家的亲戚,但真正最熟的还是张越,毕竟一来有张昔日义助顾家的关系,二来和张越是府学地同窗得过不少帮助提醒,平日里顶多和张超张起还能多几句话,和张却是几乎没打过交道。此时听见这么一番话,他不禁感到心里涌起一股极其异样的感觉,甚至连张之后说了些什么,又是怎么走的,他都没有注意到。
    一旦有事便是全家奔走,这就是家四分五裂家道中落,张家却欣欣向荣的缘故么?
    虽说一直有张家资助项开销,但顾彬生性好强,不肯接受过多的馈赠,因此今天竟是不曾坐车马,而是从国子监一路走了过来。这会儿出了张府东角门,顺着路走到巷口,他不禁止住了脚步细细思量了一番。奈何他对于朝堂并没有多大了解,思来想去不得要领。
    忽然,他猛地想起自己有一始终不曾用过的东西,顿时眼睛一亮。此时此刻,他也顾不得什么花费,找了最近地车马行雇了一辆车赶回了国子监宿舍,从抽屉深处找到了一个锦囊。看到里头那纸片和玉佩仍然在,松了一口气的他立刻将东西原样放回去,然后揣起锦囊便急匆匆出了门,却是一路坐车紧赶慢赶,很快就寻到了前门大街地杨府。
    在南京北京的国子监呆了两年,顾彬还是头一次拜访除了张家之外地官宦人家。刚刚沿路经过了好几座侯府伯府,尽管杨府规制大大不如那些豪宅,但瞧见西角门外有不少车马进出,他仍是有些心里发怵,好容易方才打起精神和门房说话,结果却大失所望。
    “老爷今儿个确实不当值,但身上不舒服,所以不见外客,这些来拜会的大人们都没见着,并不是咱们有意阻挠不给公子通传。”那中年门房见顾彬衣着寻常,心里颇有些讶异,但说话却是客气得很,“不过,公子若是有什么要紧事,咱们可以代转告一声。”
    顾彬捏着中那个锦囊,咬咬牙便递了上去:“烦请您将此物进呈杨大人,就说这是他当初留下地物件,昔日故人之后来访。”
    那中年门房瞥了一眼那锦囊,发现是边上已经起了绒的落花流水锦,不禁有些狐疑。虽说很怀疑这监生是来打秋风的,但既然对方说这是老爷留下的物件,他也不敢怠慢,连忙拿着东西寻了管事禀报。这一层层也不知道转了几遍手,最后才到了书房中的杨荣手中。
    杨荣反反复复看枚玉佩,心中渐渐有了印象,却是感到极其意外。当初刚刚考上进士入了翰林院,可谓是年轻得志时,他曾经想过来上一段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佳话,但随着他地位日高宠信日隆,对方却从未找上门,他少不得让下人去昔日那地方打听了一番,却得知对方是外乡人早就离开了,这便成了一段了不断的恩情。此时重见旧物,他不由觉得心中一松,立刻吩咐下人去请来人进来。
    PS:推荐票火线支援,分类榜上都快掉下去了……另外谢谢大家昨天的月票!还有打赏的同志们,万分感谢_
正文 第二百四十七章 天子释疑?更生风波
    值腊月,惜薪司早就开始按例供应各宫柴炭,仁寿一份。朱昔日为燕王时就住惯了北平,倒是不觉天气寒冷,因此得报王贵妃病了,他便下令裁了仁寿宫的一半银霜炭送去秀春馆。尽管这不合规,但谁都知道这位天子最不在乎的就是规矩,因此这等小事自然无人进谏。然而,王贵妃这一病便意味着朱面前没人规劝,于是无论赵王还是皇孙公主驸马,来探病的时候最希望的便是他拒之不见,这就只要在外叩头就能回去了。
    仁寿宫东暖阁内此时正暖意融融,朱棣高卧榻上,却看也不看旁边高几上堆得老高的奏折文书,只是一味望着屋顶出神。一个宫女正跪在榻下为他揉捏着膝盖和小腿,忙活得满头大汗却不敢吭声,周遭侍立的几个太监则是屏气息声,唯恐遭了池鱼之殃。
    此时此刻,人人心里都在埋在江南的张越——要不是因为他折断了天子剑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皇帝何至于不见外臣,却冲着他们这些底下人发火?
    就在屋里一片寂静的时候,外头却响起了一阵的声音,不多时,暖阁前头那厚厚一层大红织金孔雀纹夹帘子忽然被人打起,旋即便有一个人闪进了屋子。几个小太监没料到这当口还会有人撞进来,扭头瞧见是司礼监太监黄俨,这才松了一口气。
    “皇上。”
    回过神地朱棣一皱眉头正要发火,瞧见是黄俨弯腰控背站在榻前,火气便稍稍消解了一些,语气却仍是不耐烦:“朕不是都说过了么,除非蒙元打过来那种军国大事,其他的就由行在六部和杨荣金幼孜他们几个斟酌着办,京师还有皇太子监国,不用什么事都来烦朕!”
    若是别人听了这声色俱的训斥,早就吓得慌忙告退了,但黄俨终究是服侍了几十年的人,此时满脸堆笑丝毫没有惧色:“皇上容禀,虽说不是什么大事,但也是好事。和宁王阿鲁台之前不是出兵瓦剌大败太平部么?如今他已经派使节贺正旦,并贡名马二十匹。”
    “不过咬狗而已,此等跳梁小丑时归时叛,如今这进归顺也不过权宜之计罢了,算什么好事?”
    “皇上所言是,但若不是皇上先后两次北征大败蒙元,如何能有如今的归顺?”
    尽管这是**裸地奉。但从自己用了多年地黄俨口中说出来。朱少不得欣然一笑。当下就吩咐黄俨与礼部官合议正旦使节觐见等事宜。然而这一些话交待完之后。黄俨却没有告退地意思。他不禁眉头一挑:“还有什么事非得这个时候报上?”
    仿佛不经意地了一眼四周。见几个小太监都是泥雕木塑一般垂手肃立。那个宫女仍是低头忙着按摩。并无闲杂人等。这才笑说道:“老奴刚刚去了一趟通政司。结果发现南那边送来了奏疏。所以记档之后就立刻送过来了。这外头地流言不可信。小张大人自个写来地折子总归不敢蒙骗皇上。”
    “奏疏?他先前地事折子早就到了。行在六部和内阁众还没拿出处置地条陈来?”
    见黄俨摇头。朱禁有些不耐烦了:“那些人就知道揣摩圣心!张越在松江府杀倭和善后地时候倒是心硬。这会儿却心软了。开海禁是开海禁。之前走私地又是另一回事。按律那些胆敢走私地商人全都该死……算了。比起那些通倭贼党来说。这些人还有可恕之道。况且初开海禁杀了商人终究不祥。这样吧。只杀首恶。家属不问。余者从轻论处。不过仅此一回。不为永例。至于那些里通倭寇地贼子。也不用杀了。让他们戴五十斤重枷在市舶司门口永远枷号。至死为止!回头你去传话。是朕地旨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