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地主1-94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小地主1-947- 第5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陆炳武回去烧锅屯串门。

    “记得奶跟你说的话,要和人家好好过日子,遇事别发脾气,好好商量。有啥你自己个拿不准的事,就去找你大姑商量……”

    “勤快点,这不像以前在咱家里,你得眼睛里有活,别等着人支使你,你才干……”

    谆谆的嘱咐,都是让张采云好好做人家的媳妇。就是泼辣如张王氏,教导给张采云的,也是新媳妇进门要勤快、孝顺,谦让,多干活少说话。

    等送走了张家众人,张氏和连蔓儿又陪了张采云半晌,然后才去看连枝儿。

    …

    。(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 

第八百六十四章 开明学堂

    连枝儿最近害喜,人看上去比前些日子瘦了一些。(就来 免费下载一网打尽!)张氏和连蔓儿都心疼的不得了。

    “……吃不下去也要吃,就是吃完了吐,那你也得吃。这不是你一个人,你不吃,你肚子里的孩子就饿着……”张氏絮絮地跟连枝儿说着。

    连枝儿就点头。

    “想吃什么都跟你婆婆说,镇上没有,你打发人来家里跟我说,总能给你淘换来。”张氏又道。

    “娘,你放心吧。我亏不着。”

    连枝儿说着话,就从旁边的柜子里拿了一双鞋子出来给连蔓儿。

    “这是我这些天闲着没事做的。蔓儿,你试试,合脚不?”

    连蔓儿正坐在炕上,就接过鞋子穿上。这是一双软底鹅黄绸子面绣牡丹花的睡鞋,就好像是比着连蔓儿的脚做出来的一样,穿上极为舒适。

    “合脚。”连蔓儿就笑道,“姐,还是你做的鞋好。”

    “你咋还做这些?蔓儿不缺这个,她的活计,有我,还有那几个丫头。你现在怀着身子,别再操心这个,多歇歇的好。”张氏就道。

    “没事的娘。”连枝儿就笑道,“我就是闲着没事的时候,今天一针明天两针那么做的,就当是解闷了。要是平时,早就做完了。”

    “你啊,就是闲不住。”张氏就道。

    似乎是为了证明张氏这句话有多么的正确,连枝儿又将旁边的一个针线笸箩抱过来,推到连蔓儿跟前。连枝儿的针线笸箩和别人的不一样,是一个圆形的螺钿漆盒。这还是连蔓儿帮她挑的嫁妆,是从南面运过来的上等货。

    “蔓儿,你自己个挑稀罕的拿。”连枝儿对连蔓儿道。

    连蔓儿打开笸箩,就见里面放着好几个色彩鲜亮、绣工精致的荷包。还有几块帕子,显然,都是出自连枝儿之手。

    连枝儿怀着身子,却照样闲不住,还是和在娘家的时候一样,爱做个针线。

    “姐,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连蔓儿笑着,挑了三个荷包,另外还挑了一张绣着马兰花的帕子。

    “大红的这个我要。这个青色的给我哥,还有这个老绿的,这个绣的是猫,给小七。”连蔓儿笑嘻嘻地道。

    张氏嘴上说不让连枝儿做针线,可是看着她们姐妹这么毫无嫌猜地相处。还是眉开眼笑的,显然非常高兴。

    “也别少了你婆婆和小姑的。”张氏还是提醒了连枝儿一句。

    “都有的,娘小小医师升官路。”连枝儿就道。

    娘儿几个正在说话,就听见外面脚步声和说话声,吴王氏带着吴家玉来了。

    “咋这半天才过来?”大家坐下,张氏就问吴王氏。

    刚才她们一同从陆家过来,吴王氏说有事。就和吴家玉留在了前头,只让张氏带着连蔓儿先到后院来,说是她们一会也会过来。

    “他三姨夫爷刚才来了,跟家兴他爹说话。坐了半天才走。”吴王氏就道。

    “哦。”张氏哦了一声。

    “是特意跟家兴他爹说随礼的事的。”吴王氏就道,“说是挺后悔,应该也给采云那边添妆。说想补上这个礼,可又不大好意思啥的。”

    补礼这种事也不是没有。但是具体到这件事,却有些别扭。

    “还补啥。他就是补了,也不能收。他不是都随了一份礼了吗,不像没随的。再说,这都啥时候了,真要补,也不能等到现在。”张氏就道。

    “可不是吗。”吴王氏点头,“家兴他爹就跟他说,不用补礼,随一份就行了。”

    “对,就该这么说。”张氏就道。

    “就这点事,他说了半天。……虽然没明说,可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说我二姨不让随那一份。”吴王氏又道,“估计他是真后悔,上我们这说说,好传到你们的耳朵里,解释解释。”

    张氏笑了笑,对这件事不想多说什么。

    吴王氏跟商家、小周氏也不亲,自然也不会多为他们说话,话题就此打住,大家就又说起了连枝儿怀着身子的事。

    这件事,才是目前两个人共同最关心、最在意的话题。

    傍晚,陆家的老大亲自过来,请吴家一家,还有连蔓儿一家过去吃饭。庄户人家办事情,一般在晌午的正席之外,晚上还会另外请上几席,继续庆祝。这几席请的都是极为亲近、重要的人物,以及在办事情中出了大力、帮了大忙的人,庆祝之外,还有答谢的意思。

    连蔓儿家和吴家,当然会在被邀请之列。这一回,连枝儿也跟了过来。晚上的人少,不像晌午的时候吵闹,而且都是自家人,连枝儿即便怀着身孕,来坐一坐也没关系。

    而且,张采云成亲,连枝儿不管怎样,也都要来陆家看看的。

    吃过酒席,天擦黑的时候,连蔓儿和张氏就带着小七先回家了,至于连守信和五郎,因为男客们要喝酒,直到掌灯时分他们才散席回家。

    晚上的闹新房,连蔓儿她们因为都是新亲,自然不会去。

    “……就这么一个大丫头,嫁的如意,他姥姥姥爷也能放下心来……”张氏感慨道。

    张采云和陆炳武三日回门,去了烧锅屯之后,转天,陆家又备了四样礼物,小两口到三十里营子来,给连守信和张氏磕头。

    风俗里面,是没有这个的。陆家这么做,自然是对这门亲戚的看重和尊重。

    连守信和张氏都很高兴,给小两口包了红包,又安排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就跟连枝儿回门的时候一样,直到傍晚,才让小两口回去了。

    操办完了张采云的亲事,转眼,就到了开明学堂开学的日子。

    开明学堂开学的日子,选在二月十二。

    学堂里已经修缮一新,一排排崭新的桌椅,教室内还增加的火墙,另外还安装了一个烧煤的炉子,以确保“不能把先生和孩子们给冻着了盛世华年最新章节。”

    原本,连蔓儿家打算是静悄悄地,并不操办,教室收拾好,先生请来了,学生们到了,就开始上课。可最后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连蔓儿家要做这样一件大功德,左近的乡绅官宦们都纷纷表示要参与一下。

    第一个来的是王举人,他送上了两封银子,跟连守信和五郎说,要为学堂出一份力。开办这个学堂,连蔓儿早就做好的预算,以她一家之力就足够了。但是王举人要跟着出一份力,却是不能拒绝的。

    不客气地说,如果拒绝了王举人,从此以后,她们和王举人家,甚至包括整个王氏家族,就成了仇人。

    同在一方水土,乡里乡亲,这样的大功德,当然人人有份,虽然是连蔓儿家首倡的,但却不能吃独食。

    收了王举人的,那么之后来的几位,也往外推不得。

    连蔓儿专门准备了一份功德簿,记录大家的捐助的款项。这份功德簿,同时也是一份账簿,它将仔仔细细如实地记录这些捐助的款项的去向,一文钱都不能少。

    这份功德簿,也是公开的,所有捐助了款项的,都可以查阅。

    开明学堂除了请了曲先生做启蒙先生,另外还请了一位姓刘的老账房,来给学生们教授数算。这份账簿,连蔓儿就交给了刘账房来记录。

    “往后,看这些钱花在哪,咱们也都给标记出来。比如说,学堂里要盖一座凉亭,花了这捐助的钱,到时候就在凉亭上把捐助人的名字给刻上。”连蔓儿就说道。

    虽然有这些捐助,不过出资的大头,以及学堂的全部管理权力,还在连蔓儿家的手里。

    尤其是后面一项,连蔓儿从没打算妥协过。当然,也没有人真的会提出要插手学堂的具体事务。在捐款的事情上,连蔓儿家让了一步,给足了大家体面。谁也不会那么不识相,反过来惹恼连蔓儿家。

    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参与,开明学堂的开学典礼就分外热闹了。

    按照锦阳县这边的风俗,有这样的大事,那是要吹吹打打一番的。连蔓儿和五郎商量,干脆就请了一个秧歌队。学堂开学,本就是新鲜事,还有许多的官宦乡绅到场,所以不只学生的家长,各村都来了不少观礼的人。

    男女老少,大姑娘小媳妇的,将学堂里三层外三层地给围了起来。

    王幼恒从锦阳县城赶回来,他代表王太医一家也捐助了银钱。近年来,因为王家的一些事务,王幼恒已经很少在镇上居住了。不过,他也连蔓儿一家的关系,并未因此而淡薄。

    今天的王幼恒,因为是参加学堂开学的大事,穿的极为庄重,一身石青的长袍,使得他的人显得更加的俊逸。

    大家都在长大,王幼恒也更加的成熟了。

    老金也来了。他也捐了银两,还将两个六七岁,正要开蒙的孙子给送来了,说是也要在学堂里“识两个字”。

    小龙和小虎则是提前两天就被张青山、李氏他们从烧锅屯送了来。为了让两个孩子不那么想家,尽快适应连蔓儿家的生活,张氏还将李氏给留了下来,让她住上些日子再回去。

    连守信也没忘记他的承诺,打发了人去老宅,将六郎也接到了学堂。

    ……

    求粉红。 

第八百六十五章 意动

    开明学堂开学之后,六郎每天也会到这里来上学,学认字、学算术。学堂里,还会为他和其余的学生提供一顿免费的饭食。

    六郎来学堂念书,老宅不需要花一文钱,甚至连工都不需要出。

    这场开学典礼,在秧歌队暖场之后正式开始,持续了大约半个时辰。一众学生先是在连守信、五郎以及曲先生的带领下,到御赐牌楼前磕了头。之后,连守信和五郎都在众人面前讲了话,不过重头戏却交给了曲先生。曲先生深入浅出、引经据典,一下子就将在场的所有官宦、乡绅们镇住了。

    至于学生的家长,还有来观礼的乡亲们,更是仿佛见了文曲星一般。有些家里也有适龄的小孩,却没有送来上学,还在观望中的人家,也都动了心思,不知道现在送孩子来上学,还来不来得及。

    典礼过后,众人就被劝散了。至于一众小学生们,则坐进了教室里,开始他们的第一课。

    看着坐了满屋子的孩子们,听着他们朗朗的书生,连蔓儿的成就感空前高涨。

    这是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情,在她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几乎不敢想象,真的能有这一天。她不仅自己过上了好生活,有机会可以跟随名师学习,她还能够帮助这么多的孩子也走入课堂。

    知识就是力量,它可以改变一切。

    三十里营子这两年,已经因为她们家的发达,而获益良多,生活水平在锦阳县的众多村镇中排在前列。连蔓儿希望,通过开明学堂,可以让包括三十里营子在内的临近村镇。都能够长远的受益。

    她相信,也许一班的学生,两年三年的时间还不明显,但是两班、三班……,五年六年,甚至十年八年,这种情况将会变得十分的明显。

    种树育人,时间越久,成效越显著。树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桃李开满天下。

    值得期待,也值得为其努力!

    ……

    开明学堂暂时请有先生两名,曲先生和刘先生,曲先生负责给孩子们启蒙,刘先生。也就是刘账房则负责教给孩子们算数。另外,连蔓儿家还选了个伙计过去,负责帮助料理学堂的杂事。

    连蔓儿家在跨院给曲先生准备了一间屋子,刘先生则坚持住在学堂里头。学堂里的清扫、整理、包括冬天烧火、生炉子,主要由那名伙计来负责,同时也在学生们中间实行轮班值日的制度,每天都有两名学生要提前到学堂、并且要在放学后比其他学生晚走。帮助杂务的伙计做事,维持学堂内环境的清洁等。

    开明学堂中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家里做惯了活计的,来学堂念书,也大多并没出什么钱。每天有一顿免费的饭食吃,让他们花很少的时间,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维护自己学习的环境。大家伙都很乐意。

    也有家境颇为富裕,花了钱来念书的。对这些学生。也是一视同仁。比如说老金家的两个孙子,在家还没干过活那,到学校来,也得学着干。

    学堂开学几天,一切顺利且走上了正轨。连蔓儿一家也就放了心,因为府城那边捎来消息,说是府城近郊正有两处庄子要出手,连蔓儿一家早就打算在府城多多置产,听了这个消息,就打算要去府城看看,如果庄子不错,价格合适,就买下来。

    临走之前,就将学堂的事情都交托给了曲先生。

    曲先生教了几天的课,很有感触。来开明学堂上学的,多是一般情况下上不起学的庄户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比起那些能到私塾中念书的孩子,多了一份环境养成的质朴。

    这样的学生,都对教授他们知识的先生怀着朴素真挚的感情。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过生日,家里难得地给煮了一个鸡蛋,却自己舍不得吃,揣在怀里带到学校来,想要送给先生,当面却不好意思,就偷偷的送。

    曲先生隐居在民间,他知道一个鸡蛋,对于一般庄户人家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被感动的不得了。

    当然,这种感动的结果,是曲先生教书更卖力,当然也就更严格了。

    曲先生有一次还跟五郎说,他发现,这些学生里面,有一些的资质是极好的。

    “如果能早点启蒙就好了,”曲先生叹息着道,不过他也知道五郎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