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谨言- 第2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偶尔,李谨言也会觉得不可思议。

“言哥?”

楼二少吃完了蛋羹,抬头,发现李谨言又在走神。

“睿儿吃饱了?”

“吃饱了。”

李谨言三两口扒完饭,牵起楼二少,每日例行,饭后消食,去院子里遛弯。

“睿儿想去看豹子。”

“看豹子?”

“恩。”

“好,咱们去看豹子。”

二月二十三日,华夏的商船编队,在海上同两艘“不明舰船”的遭遇。由于潜艇电池耗尽,不得不提前返航,参与护航的三艘巡洋舰与对方展开炮战,部分配有火炮的商船也参与了战斗。

一艘商船上还搭载有小型的寇蒂斯水上飞机,这是约翰利用各种关系为船运公司弄来的。有了飞机的空中侦察又提前收到预警,商船编队很快发现“敌情”,确定对方是敌非友之后,主动发起了进攻。

一艘商船变成了二十一艘,加上三艘巡洋舰、

二十四对二,结果可想而知。

日本战舰再“勇猛”也无济于事。

猎人变成了猎物,很快一艘轻巡洋舰就被击伤,航速减慢,舰艏起火,要想不被俘虏,唯一的选择就是自沉。掉头逃跑的日本驱逐舰,临走之前不忘给要沉不沉的“友舰”补上一炮,彻底将它送进了海底。舰上的日本水兵有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也是对着驱逐舰破口大骂的。

“野分号八嘎”的骂声不绝于耳。

没错,给友舰补了一炮的,就是在二战中大名鼎鼎,有日本舰队三大“祥瑞”之称的补枪王,野分号。

野分号在三大祥瑞中排名靠后,观其壮举,另外两艘“祥瑞”拍马也赶不上。两艘航空母舰和三艘巡洋舰的“战绩”,足以让野分号傲视群雄,哪怕它击沉的全部是自己人……

当然,此时的野分号还不是二战时的炎阳级驱逐舰,但“野分”之名却已经开始发挥威力,一炮击沉一艘巡洋舰,堪称“开门红”。

巡洋舰沉没,驱逐舰逃之夭夭,华夏水兵并没贸然追逐,而是派出两架飞机,从空中侦查野分号的逃跑路线,可以确定,今后出现在这附近的英美两国商船,无论如何总是要沉上一两艘的。

至于是不是日本人击沉的……总之,所有的证据,都会证明是他们干的。

经历过之前的袭击,商船编队行进中变得更加小心,直至遇到英美舰队护航的编队,警报才暂时解除。

两支商船编队合成一股,华夏商船途中遇袭的消息也散播开来。英美舰队的舰长们先是一惊,难道德国人突破了封锁?随即又摇头,不可能!

那这两艘战舰是什么来头?

此时,在华夏商船上工作的一个葡萄牙水手言之凿凿的说:“是日本人,我能确定!”

日本人?

英国人和美国人心下各有思量,表面却不动声色,在船队抵达利物浦后,白宫和白厅分别接到了一份密电。

只是国与国之间的“私怨”且罢,若牵扯到其他问题,那就必须小心。德国既然能“收买”墨西哥给美国添堵,也能“帮助”布尔什维克坑沙皇一把,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不会故技重施,从协约国内部动手脚。

日本的陆军不值一提,海军却必须警惕!

也不排除有其他势力在其中捣鬼,最有可能的就是华夏人。可无论如何,日本的“忠诚”和“立场”还是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尤其是美国,接到菲律宾接连“遭灾”的消息后,这个问号又被扩大了数倍。

此时的日本人还不知道,华夏还没动手,他们就自动自觉的把一盆脏水顶在了脑袋上。

234、第二百三十四章

民国八年;公历1918年2月24日;德国与苏俄重启停战和谈。

此次和谈;称得上一波三折;苏俄的领导层始终没有协调一致;最终还是托洛茨基的态度发生变化;才使弗拉基米尔“不能和谈便辞职”的誓言没有应验。苏俄派出代表前往布列斯特的前一天,德国军队仍在东线发起猛攻;是做做样子要是真枪真炮不重要;重要的是,俄国人终于“服软”了。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谈判;苏俄以割让大片领土;失去大量人口;同时赔偿给德国六十亿马克为代价,退出了一战。

在合约上签字的除了谈判双方代表,还有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

合约一经签订,俄国失去的不只是领土和人口,还有割让地区的工业矿产,以及沙俄时期修建的铁路。

《布列斯特合约》让北极熊元气大伤,但这还不是结束。

占据东西伯利亚和中西伯利亚的华夏军队,在西西伯利亚活动的白军,以及聚集到塔基杨娜女大公和皇太子身边的保皇党,都是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心腹大患。

白军和保皇党更在华夏军队之前。

在《布列斯特合约》签订之前,托洛茨基就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职务,新任外交委员完全遵照弗拉基米尔的意见行事。为了彻底解决内部问题,苏俄领导层再次表决,认为可以同华夏政府进行谈判。既然《布列斯特合约》都签了,还有什么不能商量的?

布哈林等人的态度依旧强硬,托洛茨基也表达了反对意见,基洛夫却坚定的站在弗拉基米尔一边。除了起义倒戈的沙皇军队,基洛夫领导的反抗组织是最忠诚于布尔什维克的武装,他的意见不容忽视。

由于苏俄并未向华夏正式派遣“外交人员”,在华夏的还是沙俄时期的驻华全权代表库达摄夫,希望通过谈判解决西伯利亚问题,首先要想办法同华夏联合政府“建立联系”才行。

库达摄夫已经同塔基杨娜女大公和围绕在她身边的保皇党取得了联系,正遵照女大公的命令,在华夏政府没有取消他的公使待遇之前,尽最大的努力“抹黑”苏俄。

可惜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

在华夏政府看来,甭管沙俄还是苏俄,都是老毛子。老毛子是什么样?凡是经历过庚子之乱,江东六十四屯和海兰泡的华夏人,全都一清二楚。

苏俄要求谈判一事,华夏政府没有一口拒绝,展长青亲自接待了苏俄的外交人民委员,“谈判与否,并非一人能做决定,需递交国会。”

在华夏国会“商讨”是否谈判,以及该提出什么条件时,华夏军队继续在西伯利亚大步推进。

有了北六省军队和西北大兵们打下的基础,后续部队只需要扛着界碑继续行军。对这些兵哥来说,唯一要面对的困难不是俄国军队的抵抗,而是对西伯利亚气候的不适应。

北六省和西北大兵已经“锻炼”出来了,晋军和冀军还需要继续努力。

此时,远在欧洲的楼少帅也遇上了一些“麻烦”。

联军的春季攻势已经开始,海上一切顺利,陆上战场却接连受挫,尤其东线停战之后,德军可以大量抽…调东线部队到西线作战,在联军对德军发起进攻的同时,给予联军有力回击,并向之前被联军占领的地区推进。德军在进攻中开始使用装甲车和坦克,相当具有成效。英军尚且能够支撑,部分防区的法军却有了溃不成军的迹象。

在马恩河和圣米耶尔,德军推进得尤其迅速,继续这样下去,很快就会与伊普雷等突出部连成一片,届时,英法两军将有可能失去在过去三年中取得的所有战果。

为了延缓德军的推进速度,联军决定以华夏军队为主力,在康布雷发起一场进攻,吸引德军的注意力,以便于联军调集援军。

简而言之,华夏军队吸收火力,英法趁机歇口气,顺便增兵。至于华夏军队会有多少死伤,并不在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考虑之内,就算华夏人死光了,不是还有美国人吗?

英法的目的很明显,战术布置也相当“迅速”,完全没有知会华夏军队,就下达了作战命令。

距离命令下达和发起进攻的时间,间隔不到一天时间。

楼少帅表情冰冷,马少帅气得想挥鞭子。

“这是什么意思?”

宋武冷冷一笑,“看来,咱们还是被当成了软柿子。”

“打还是不打?”龙少帅敲了敲桌子,就算保持完整建制,独立作战,华夏远征军还是要服从“上级”调配。楼少帅只是华夏远征军总指挥,不是联军总指挥。

指挥室内的师长旅长们也脸色难看,无论是谁,被赶鸭子上架都不会痛快。

“不打。”楼少帅站起身,“回电,我部缺少物资,弹药不足,无力对敌发起进攻。”

缺少物资,弹药不足?

“长风。”

“恩?”

“这借口,是不是……”那啥了点?

“自我部抵达战场,联军可配发一枪一弹?”

“不曾。”

“可发军粮物资?”

“尚未。”

“之前一战,我部伤亡可有补充?”

“没有。”

“如此,言何不实?”

“……”宋某人无言以对。

马少帅直接拍桌子,大笑起来,“楼长风,我服了!”

龙少帅开口问道:“若是他们咬住不放?”

“不会。”楼少帅拿起钢盔,“还有友军。”

友军?

其他几人互相看看,那群美国佬?他们会打仗吗?

“会与不会,与我等何干?”

话落,楼少帅起身,离开指挥室,巡视战壕。马少帅也立刻跟上:“长风,等等。”

龙少帅忽然想起他也有事,三两步不见了踪影。给联军指挥部回电的事,只能由宋少帅“代劳”。

宋武站在原地,摇摇头,也罢,他发就他发。

想了想,干脆不发电报,直接拨通联军指挥部,将华夏远征军的“困难”一一道明,同时大力举荐美军担当此次“重任“。

“非吾等不愿,实力有不殆。观美利坚友军军容严整,斗志昂扬,当可委以重任。”

文邹邹的一段话,翻译成英文,倒也通顺。

话筒放下,联军指挥部内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物资匮乏,缺少武器,军队减员,伤兵得不到治疗,士气低迷,无法进攻……幻听了吗?不久前,华夏远征军刚接收一批新物资吧?不只有大量的面粉罐头,还有大批的消炎药!

不过,华夏远征军抵达欧洲以来,联军没有调配足量的物资和弹药武器也是事实,相比之下,美军连钢盔都是法国提供。

“华夏人在说谎!“

芒让将军拍案而起,黑格却皱眉不语,环视指挥部内众人,最终还是决定换美军作为主力,在康布雷发起进攻。

“无论如何,进攻计划必须执行。”黑格说道,“一旦美军陷入苦战,华夏人也不会袖手旁观。”

潘兴也不是好“惹”的,对于充当炮灰,美军同样没有兴趣。考虑到赴欧作战的美军的确需要有所表现,进攻的命令,到底还是“成功”下达。

四月一日,凌晨六点四十五分,法国北部的小镇康布雷,再次响起隆隆的炮声。美军集合了一千门大炮,十五万士兵,向德军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

英军支援了美军八十辆坦克,四百架飞机,华夏军队也将作为后续部队支援美国大兵们的进攻。这是美国牛仔们抵达欧洲大陆后,首次参与战斗,高涨的战斗热情,足以弥补战术经验上的不足。

炮声轰鸣,机枪声响起,德军开始还击。

华夏的军队没有出动,军官们却一直在关注战场上的情况。

“德国人又增兵了。”一个师长皱起眉头,“还是老兵。”

在堑壕战中放枪的是老兵还是菜鸟,从死在无人区的美国大兵数量就能看出。

“东线停战了。”楼少帅移开望远镜,“这场仗不好打。”

“换成咱们?”

“难说。”楼少帅没有应答,回答的是龙少帅,“同等的兵力,火力,进攻一方总是吃亏。”

不到三个小时的战斗,双方阵地间的无人区已经死伤一片,到处是美军的尸体,燃烧的坦克,四散的枪械。战争中最残酷的一面,终于展现在了美军的面前。

“我愿战死沙场,不愿做个懦夫。”

很多美国大兵都曾在家信末尾附上这样一句话,可惜,他们的英雄主义情结,无法让他们逃脱死神的镰刀。

第一天的进攻之后,战死的美军加上伤员达到三万多人,若不是华夏军队在最后突然发动炮击,能够平安回到堑壕里的美国牛仔还要减少三分之一。

潘兴将军的脸阴沉得能滴下水来,联军指挥部获悉战况也没多说什么,在欧洲战场上,这样的死伤简直太寻常。相反,华夏军队的那场战斗,战损上的数字才更不“真实”。

接下来的三天,美军继续向德军阵地发起不间断的进攻,德军的防守固若金汤,还对美军发起了几次渗透和反冲锋。

楼少帅借此断定,对面的德军至少新增了三个师。

四月五日,美军的大量死伤总算换来了一定的战果,德军的兵力部署开始变动,英法联军得以从容调兵。可是,德军真是因为美军在康布雷发起的战斗才重新安排兵力?

楼少帅看着铺在桌上的欧洲地图,眉头深锁。

四月八日,康布雷的枪声终于暂停。

美国牛仔们全都打蔫,所谓的“男人的游戏”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一些年轻的美国士兵,面对战友的死伤,开始产生后悔情绪。

为什么要到这片陌生的大陆来打仗?

在登上远赴欧洲的运兵船之前,并没有人告诉他们,正义和自由是需要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当流血的是陌生人,死伤只是一个数字,换成熟悉的朋友甚至自己,现实会变得异常残酷。

相比之下,同样到欧洲来打仗的华夏士兵,却显得格外“平静”。

一个美国大兵忍不住和一个看起来还算“友好”的华夏士兵提出疑问,华夏兵哥扫了他一眼,“打仗就要死人,不想死就要杀人,这些没人告诉过你?你为什么要到欧洲来打仗?我是为了国家,我们打赢了,国家才不会再被人欺负。你呢?真是为了什么狗…屁…的自由?”

年轻的美国牛仔茫然摇头,回想刚刚听到的话,背后升起了一阵凉意。

这名美国士兵成功的在战争中活了下来,返回家乡,将自己在欧洲的经历写成一本回忆录,其中的一章,他这样写道:“这名华夏士兵让我感到了羞愧和恐惧,直到今天,我也无法忘记当时的那种感觉。和他相比,我就像是一个傻瓜,一个拿着武器,却不知道因为什么的傻瓜……”

四月底,德军主动对联军发起了进攻,整条西线都燃起了战火。显然,失去海上优势的德国,要在陆上找补回来。

康布雷的战况却并不激烈,至少对华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