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谨言- 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道:“华夏正在招聘退役军官,几位若是愿意,可以到我军临时驻地去看看。”

退役军官?

几个德国人都愣了一下,直到车队离开,香烟烧到手指,才嘶了一声。

“里奥,要去碰碰运气吗?”

“去。”里奥牵住侄女的手,他的兄长在战斗中死去了,妻子也在去年爆发的疾病中丧生,临时政府三个月没有发下薪金,大量的军人被迫退役,为了养活家里的几个孩子,任何机会他都不会放过。

里奥很快回家,找出自己最好的一套衣服,和几个朋友在约定的地点汇合,等到了华夏军队的临时驻地,他们发现,来“应聘”的人早就排起了长队。

物资不是白送的,东西也不是白给的。

李谨言之所以会送出这批物资,除了广结善缘,主要是为了方便向各国人才下手。俄国的“资源”被挖得差不多了,是时候朝欧洲下网了。

物理,化学,医药,重工,轻工。大范围普遍撒网,管他大鱼小鱼,先捞起来再说。

德国的退役军官是搜罗的重点,尤其是空军和海军。凡尔赛条约签订,德国大量军人都要失业,尤其是空军和海军。在魏玛政府时期,各反对党派都曾雇佣这些退伍军人,如今,李谨言打算先一步下手,择优录取。

北六省三所军官学校对上一批德国教官的评价很不错,这么好的捡漏机会,李谨言自然不能错过。等到小胡子元首的冲锋队成立,再想捡漏就没那么容易了。

德国以外,还有法国。法国的步兵暂且不论,空军和炮兵都相当不错。别看法国是战胜国,但法国的北部工业区在一战中被毁个七七八八,国库空虚,工人失业,三天两头游行,德国的战争赔款和美国的借债也没能让经济完全恢复,国防削减是肯定的,大批军人失业,也是肯定的。

其他专业型人才就要靠运气了。德国的化学和机械工业相当发达,真正的“井喷”还是在二战之前和二战最初两年,主要是因为战胜国对德国的各种“封锁”和“制裁”,造成德国资源紧缺。如果英法提前得知会有这种结果,不晓得会做出何种反应。

除了德法,还有比利时的铁路工程师,奥地利的……吔,音乐人才?

总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嘛……

李谨言在这边披着“人道主义”面纱挖各国墙角,凡尔赛宫中的磋商也进入了尾声。

甭管德国人怎么抗议,怎么游行,战胜国也不会放弃即将到手的利益。

在正式拟定的合约中,英法两国基本如愿以偿。英国成功削减德国的海上力量,维持了海上霸主地位。法国获得大量的战争赔款,还将得到德国公海舰队中的大部分舰船,华夏放弃德国的战争赔款和海外殖民地,唯一的要求,是德皇威廉二世承诺的十艘巡洋舰。

作为和会四巨头之一的美国,既没有在拟定的对德合约上签字,也没有加入国联。这一决定,是美国国会投票产生的,威尔逊总统也不能违背。对日条约的签署,美国国会却以大多数赞成表决通过。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欧洲是个是非之地,一旦沾上就会麻烦缠身。不值得为这团麻烦继续浪费美国人宝贵的生命。

日本则不然。美国注重贸易,在太平洋地区,日本舰队是美国大西洋舰队最大的威胁,尽最大力量削弱日本海军,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同华夏贸易上的摩擦可以稍后解决。威尔逊总统提出警惕华夏,遏制华夏的发展,也被孤立主义占据上风的国会否定。

六月二十八日,凡尔赛宫中,《参战各国对德合约》正式签订。德国外长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出席和会的大部分战胜国代表也在合约上签字。

代表华夏在合约上签字的是联合政府大总统楼盛丰,一颗亮闪闪的光头成为了镜厅中最醒目的存在。很多热衷于华夏商品的欧洲人恍然明白,华夏的香烟包装和罐头盒上,那个亮闪闪的光头标志出自哪里……

楼少帅立于楼大总统身后,一身戎装,帽檐压低,武装带,白手套,绷紧的下颌,一身铁血杀伐之气尽显。

就算是政治人物,也会有八卦兴趣。

很多人都对楼氏父子很好奇,从长相,身材,气质,再到头发的浓密程度……最终得出结论,年轻的楼将军,应该更像他的母亲。

日本代表出席了当天的签字仪式,却没有在对德合约上签字,摆在日本代表面前的,是由华夏和美国共同拟定的对日条约,林林种种,加减之后,一共一百二十一条。

这份条约的苛刻程度,相比《对德合约》有过之而无不及。牧野脸色苍白,眼前一阵阵发黑,几乎拿不稳手中的笔。如果躺在床上的是他而不是西园寺,该有多好!

签署对日条约的不是楼大总统,而是展长青,待到展部长签字用印之后,日本代表牧野却一动也没动。

直到楼少帅冷冷的“提醒”牧野,签字,日本人才艰难的在条约最后落笔,他完全可以肯定,如果他拒绝签字,不用自己上吊,华夏人就会主动“帮忙”。

美国代表签字之后,对日条约正式生效,楼少帅俯身,在楼大总统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楼大总统点头。

六月三十日,华夏代表团启程回国,对其他同盟国成员的谈判与条约签署,华夏表示没兴趣参与。

七月一日,两架华夏轰炸机和十六架战斗机组成的飞行编队,突然飞临北海道稚内市上空,投下大量传单,隔日,飞临函馆,再次投下传单。

传单正面印有华夏语,背面是日文,内容是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对日条约。在传单的末尾,重点注明,自条约签订日起,琉球群岛即从日本脱离,北海道即为华夏租借地,生活在此的日本人可选择离开,也可留下,留下者,必须遵守华夏法律,违者必将严惩。

传单上另外注明华夏军队进入租借地的时间,七月七日。

留给日本人的时间,不多了。

华夏飞机不只光顾了北海道,还到长崎和下关上空转了一圈,投下的不只有传单,还有两颗十磅的炸弹,恰好落在停靠在长崎的一艘日本巡洋舰上,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一场火灾。

对找上门来的日本公使,华夏联合政府的回答是“误炸”。

虽然展长青不在,外交部的一干人等,以副部长为首,依旧能气得林权助想吐血。

如今的世道,谁拳头硬,谁说话算。

华夏的一套组合拳挥出,早就把矬子揍得内伤,说是误炸,就是误炸!说不是?简单,飞机再去一趟,重新演示一下“误炸”的全过程。

日本公使林权助,当真被气得吐血了。

七月七日,华夏四艘巡洋舰和美国大西洋舰队的分舰队,出现在东海和鄂霍次克海的洋面上,最后通牒的时间到了。

驻扎在北海道岛上的日本军队早就撤退,岛上的日本居民大部分没有离开,见到华夏和美国的军舰之后,主动拉起了长长的白布,沿海的每座渔村中,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白旗。

舰船驶近,华夏士兵开始登陆。

起初,日本人战战兢兢的看着荷枪实弹,戴着钢盔的华夏大兵,很多都跪在地上向天照大神祈祷。

随着登陆的队伍越来越多,岛上的人看到了一支奇怪的队伍,说奇怪,是因为这支队伍里的士兵,军装和武器都有些不同,从个头和长相来看,他们和华夏士兵也有所区别。

很快,岛上居民的猜测就得到了证实,这是一支由日本战俘,侨民,以及部分朝鲜侨民组成的警察队伍。

警察局长不是旁人,正是川口怜一。副局长则是个朝鲜人。用日本人对付日本人,再用朝鲜人牵制日本人,所谓的“平衡之术”,可是华夏老祖宗发明的。

“租借地需要管理。”

这支特殊的警察队伍,将为华夏治理北海道带来更大的便利。

至于另一个投靠华夏的重量级人物大岛义昌,则被派去了中西伯利亚,监管大量日本的矿工队伍进行劳动改造。

从“华夏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事件中侥幸活下来的几个日本人,也成为了矿工队伍的头头,抱着日本女人,压榨着日本矿工,他们的日子过得是相当滋润。

琉球独立,琉球王室后裔,尚氏子孙也陆续从东京离开,日本人没有阻拦他们,想拦也拦不住。

软的不可能,来硬的,直接一句:“琉球是华夏的属国,难道你们不怕华夏报复吗?!”

不怕?当然怕。

日本就像个赌徒,赌赢了,可以张扬到连姓什么都忘记,若是赌输了,还一输再输,那就完全是另一副样子。

对于华夏“租借”北海道的行为,日本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和抗议,但在抗议之中,却出现了另一个声音,“为什么华夏突然之间变得这么强?日本输在了哪里?”

另有言论称:“效仿先祖派遣遣唐使,向华夏派遣留学生!”

就像甲午战争之后,大量的华夏留学生进入日本,如今情况颠倒,一部分日本人希望能从华夏身上寻找“救国”之路。华夏和日本自古一衣带水,只要真心“悔过”,比起西方…鬼…畜,华夏肯定会愿意帮助日本!

当美国大西洋舰队开进日本海,美国领事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按照条约规定,交付战舰时,这种声音几乎变成了主流。

李谨言得知日本的情况后,愣了半天。

这些日本人的脑袋里都在想什么?他们以为现在的华夏还是过去的那个“老好人”,说两句好话,哭天抹泪一番,就既往不咎,前嫌尽弃?

胸怀博大也要看对象。傻子才会和一只时刻想从自己身上咬块肉下来的白眼狼称兄道弟!

转念一想,日本人万一不要脸的贴上来,狗皮膏药似的,光靠堵,是肯定堵不住的。

李三少琢磨半晌,一拍桌子,当即派人去请沈和端,另外找来三四个擅长做思想工作的情报人员,想来华夏留学?先读两年语言学校,华夏语成绩优良,再上两年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考试合格再说。

至于思想政治讲什么,品德教育学什么……李谨言冷笑两声,早晚让日本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华夏忙着“租借”北海道,解放琉球时,停战八个多月的欧洲依旧不消停。

继法国大罢工之后,退出巴黎和会的意大利也发生了全国总罢工。粮食和食品的价格居高不下,加上被英法当傻子耍的不满,意大利人彻底愤怒了。

生活在阜姆的意大利人和法国人爆发了几次流血冲突,情况严重到双方差点出动军队,墨索里尼的战斗法…西…斯组织趁机鼓吹主张,走出米兰,开始向意大利最高政权发起进攻。

德国的魏玛政府颁布了号称最民主的宪法,却依旧无法巩固手中的政权。

英国和法国因财政所迫,接连开始削减具备,尤其是法国,在最困难的时期,发给军人的薪水,整整减少了十分之一,国防预算也减到了不能再减的地步。

美国开始推行禁酒令,作为依据的宪法第十八条修正案即将生效,赫赫有名的美国黑帮,即将走上历史舞台、

战争结束了,世界却依然不平静。

八月中旬,华夏试制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由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合作制造出的第一艘轻巡洋舰下水试航。以德国潜艇为原型制造的华夏潜艇,改进了动力系统,携带的鱼雷增加到了十二枚,潜伏在水下的时间,最多可以达到十六小时。

九月上旬,楼大总统一行乘坐的轮船抵达青岛港,大量的记者和迎接人员聚集到港口。当轮船靠岸,楼大总统和楼少帅等人露面时,欢呼声响彻云霄。

五天后,联合政府正式宣布,将于十月举行阅兵,各省部队再次集结,此时,楼少帅已经坐上返回关北的火车。

在此期间,德国水兵和另一个历史时空中一样,在法国接收舰队之前,凿沉了公海舰队中大部分战舰。

同时,挂上华夏旗帜的十艘巡洋舰,却从比利时港口起航。

243、第二百四十三章

九月十一日;楼少帅专列抵达关北。下了火车;却没见到李谨言。车站外;只有大帅府的车子和司机在等着。

回到大帅府;李三少依旧不见人影。

“少帅;言少四天前去了大连;说是船运公司的事情。”管家留心观察楼少帅的表情,说话都带着几分小心。

“外祖父呢?”

“在二楼书房。二少也在;还有宏云少爷。”管家暗地松了一口气;这算是过关了吧?

楼五家的小胖墩,大名戴宏云。

在京城时;戴国饶亲自为孙子启蒙;到了该上学堂的年龄;楼五提议把孩子送到关北。

“陶老都推举关北的学堂。”楼五剥好一只橘子,放在碟子里,让小胖墩自己吃,擦擦手,道:“况且,娘把睿儿都送去了。”

一席话说完,戴建声没有出声,戴国饶沉思起来,戴夫人想说不舍得,可看丈夫的样子,话到嘴边也没出口。

考虑再三,戴国饶拍板,送小胖墩去关北。当然,小胖墩不可能直接送进大帅府,楼五到底是外嫁的女儿,小胖墩也姓戴不姓楼,就算李谨言点头,戴国饶也未必愿意。

楼五早就和楼夫人提前通了气。按楼五的想法,她是要和儿子一起在关北生活的,至于戴建声,就随他去好了。

没想到,戴建声直接辞掉了之前的工作,和楼五母子一起动身不说,到关北之后,还到中学去应聘了俄语教员。

等李谨言得知消息,楼五夫妇已经在关北安置好了,一家三口登门拜访时,连小胖墩的入学手续都办完了。

“不是见外,也不是什么麻烦事。”

楼五对李谨言说了小胖墩入学的事,还有戴建声去关北中学应聘了教员,期间小胖墩坐在楼二少身边,一起看画报,有看不懂的,就开口问,楼二少也不认得的,只能问李谨言。

“言哥,这是什么?”

“这是航空母舰。”李谨言指着画报上那艘样子有些奇怪的大船,说道;“咱们还没有,外国人有,等到睿儿长大了,咱们也有了。”

楼二少点点头,小胖墩也似懂非懂,李谨言忍不住轻轻捏了一下小胖墩的脸蛋,下手之后才想起,人家的娘可就在一边坐着。接着捏也不是,收回手也不是。

“言弟喜欢他,是他的造化。”楼五一边笑,一边伸手捏了小胖墩的另一边脸蛋,“云儿,是不是啊?”

小胖墩非但没恼,反而笑了。

楼五一家三口拜访过大帅府,隔日又独自带着小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