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谨言- 第2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恩。”李谨言点点头,拉过一张椅子坐到楼少帅对面,“有件事想和少帅商量。”

“什么?”

“那个投降的日本师团,少帅打算怎么处置?”

“关着。”

“然后呢?”

“送去西伯利亚。”

“少帅,我听说木下宇三郎不是个简单人物。”

在楼少帅面前,有话直说才是正理。依两人现在的关系,掩饰来掩饰去,猜来猜去纯属矫情。

“依清行之意,该当如何?”

“分批进行思想改造教育,教育好了另作安排,教育不好再送去西伯利亚挖矿。”

有了给俄国水兵上课的经验,又得到了李谨言的建议,沈和端正着手编写相关“教材“,身边还聚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些日本兵,正好给沈和端他们“练手”。

当初答应日本派遣留学生的事总要兑现,就算华夏国会不通过,日本矬子也会想方设法把人送到华夏。与其事后防范,不如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过,日本人也的确够奇葩,前脚九州岛刚打完,后脚就上门询问留学生一事,态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谦恭。

“少帅,这个主意怎么样?”

楼少帅静静的看着李谨言,过了一会,才开口说道:“好。”

“那我派人去通知沈先生。”李谨言站起身,“少帅你忙吧。”

结果,没等他走到门边,就被一把捞了起来。

“少帅?”

“恩。”

“你想干嘛?”

“你说呢?”

“……”这又是被什么刺激到了?

摸摸有些凉的桌面,李谨言颇有些无语。

实情是,就算事情办完了,李三少也不该这么“急着”走,很容易给人一种“用过就丢”的错觉。

楼少帅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吗?

当然不会。

结婚八年,李三少对楼少帅了解远没他想象中的透彻……

四月十六日,华夏政府正式照会日本驻华公使,允许日本向华夏派遣留学生,每年三十个名额,后期视情况增减。期间的学费及其他相关费用均需自理。

“在校期间,留学生同样可以申请奖学金,毕业后也可以留在华夏工作。”

除此之外,必须保证遵守华夏的法律,不得从事任何损害华夏安全和利益的行为,一有发现,立刻驱逐出境。

“正式入学之前,每个留学生都要经过华夏语考试,不合格者需要进行一年的语言学习。”

简言之,想到华夏上学,先学华夏语。语言不过关就要学习,再不过关,继续学习。什么时候合格,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正式“的留学生活。

具体要上几门课程,考核要达到多高的标准,自然是华夏说得算。

芳泽谦吉对写满十五页的条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在发给大本营的电报中,重点提及,首批留学生最好选派熟悉华夏语之人,这样才能确定华夏制定的这些条条框框根本用意为何。

吃了这么多次的亏,面对如今的华夏政府,就算是傻子也该学乖了。

按照日本矬子的说法,那就是华夏人大大的狡猾。和华夏人打交道,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还不够,必须加倍。

四月二十六日,楼盛丰以华夏联邦大总统的身份向国…民发表了最后一次讲话,在讲话末尾,宣布不再连任的消息。

翌日,全国各地的报纸头版均刊登了这一消息。

楼盛丰卸任,新总统会是谁?

司马君,宋舟,还是突然杀出来的龙逸亭?

或许是觉得报纸上的新闻不够有“爆…点”,亦或是三个候选人还有点“太少”,西北三个马大胡子也凑了一把热闹,马家人多力量大,三个胡子推举马庆祥为代表,昭告天下,老子也要参选总统。

马少帅们看着自己的爹和叔伯们“胡闹”,只能无语望天。

对于马庆祥这匹“黑马”,司马君等人均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就算是阎淮玉和宋琦宁也比这位靠谱……

不管靠谱不靠谱,总之,华夏联邦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总统选举就此展开。

比起候选人,更忙的反而是下边的幕僚和官员。报纸上,广播中纷纷开始造势,争取民意。就算最后投票的是少数人,决定总统位置是不是能坐稳的,还是多数人。

有楼盛丰珠玉在前,不说更胜一筹,也必须做到可丁可卯。

况且,竞争者多了,压力也就大了,华夏虽然没有什么党派,却也有各个派系,亦有不同的政治主张。

到了后来,根据施政纲领不同,干脆分为了北方系和南方系,其中又各有分支,例如西北,东北,中原,西南,东南等。

这一迥异于多数国家的现象,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可研究来研究去也不得所以然。搬到自己国家来用?成功的难度相当大。

后世对此做出了总结:“华夏人的政治,只有华夏人懂。别人无法复制。”

简单,直白。

楼大总统再度变成了楼大帅,联合政府内部本欲为其留一官职,却被楼大帅拒绝。

“既然要退,就退得干脆利索点。”

《名人》杂志又对楼大帅做了一次专访,几名总统候选人的访问也没落下。让人觉得意外的是,除了楼大帅,竟然是马庆祥那期的专访销量最好。

究其原因……实在是马家人的“集体照”太出彩。

这个道理,和用楼少帅的照片做封面一样。旁人想要效仿,也是学不来的。

五月下旬,轰轰烈烈的总统选举有了结果,司马君以微弱优势战胜其他候选人,成为了华夏联邦第三任大总统。

原宣传部部长周炳勋就任副总统,宋舟在总统选举中失败,却出乎预料的成为了国务院总理。教育部部长陶德佑以年老体衰为由辞去公职,余生致力于民间办学。

同时辞去部长职务的还有原外交部部长展长青。

往事已矣,却不是不留痕迹。为国为民,展长青才能与司马君共事八年。该做的,能做的,全都做了,如今想走,没人能拦住他。

华夏国家银行总办白宝琦也有去意,因为白老的一封电报,最终留了下来。

新总统上任,楼大帅无事一身轻,六月初携家眷乘车返回关北,楼少帅和李谨言亲自到车站迎接。

火车进站,车门打开,楼大帅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拍着楼少帅的肩膀,大笑三声,“儿子,你爹我又回来了!”

楼少帅和站在一旁的楼二少同时面无表情的看着老爹,李谨言的表情也相当精彩。

看看若无其事的楼夫人,李谨言不由得惭愧,论起处变不惊,他果然还差得远。

264、第二百六十四章

华夏总统选举期间;邻国同样不平静。

苏俄上层的权力竞争更加激烈;在外敌环伺的情况下;这种权力争夺明显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弗拉基米尔的劝说毫无作用;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结成了同盟;共同对抗威望日盛的基洛夫和他的同伴布哈林。

哪怕不再是红军缔造者;托洛茨基在军中依旧有相当的影响力。伴随着领导层的争夺,苏军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这种情况十分糟糕;严重到可能会致命。

通过安…插…的间谍,白军获悉了莫斯科目前的混乱局面;经过商讨;高尔察克亲自率军队;同邓尼金的部队联合向莫斯科进军。

参与行动的还有沙皇时期的哥萨克第九骑兵团,团长谢苗诺夫和北六省戍边军们算是老相识。

苏俄仓促间应战,接连失地,托洛茨基效仿基洛夫之前所做,登上装甲车开往前线鼓舞士气,效果却并不大。

与此同时,四月初便开始集结的乌克兰和波兰军队,趁苏军和白军鏖战时,将乌克兰境内的苏军全部赶走,占领了基辅。他们是否和高尔察克的白军是否合谋暂且不论,趁火打劫却是一定的。

白军的攻势十分猛烈,车里雅宾斯克,乌发,喀山接连被攻陷,速度最快的先头部队已经逼近了莫斯科。

高尔察克的指挥部就在前线,他有种预感,是否能战胜苏军,成败就在此一举。

生死存亡之际,一切的权力争夺都被放在了一边。

苏军派出布琼尼和图哈切夫斯基领导的部队守卫莫斯科,伤势痊愈的喀山,奉命迎战波兰和乌克兰组成的联军。

同样身为华夏情报人员的苏军上尉,已升任少校,继续在喀山手下担任参谋一职。

“真留在这了?”

“恩。”

“不想回家?”

“想,做梦都想。”喀山骑在马上,刻意蓄起的胡须,让他和布琼尼成为苏军中最著名的两个大胡子,“但是,我留在这里还有用。”

黑海的海面上,苏军舰队同白军及英国的联合舰队展开海战,战斗规模远远比不上日德兰大海战,却一样的惨烈。

苏军与白军都期望能彻底战胜对方,但是,出现了变数的历史,注定这场内战还将继续打下去。当双方都无以为继时,两个政府并存的情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不会发生改变。

双方打得正热闹时,西伯利亚政府和苏俄政府驻华代表也积极活动起来,苏俄想从华夏购买武器,高尔察克则希望华夏能直接出兵加入干涉军。

双方都许下了各种承诺,西伯利亚政府甚至愿意再让出一部分国土。

外交部给出的答案很直接,“华夏选择中立。”

不帮苏俄,也不会出兵帮助白军。

当然,这只是政府的表态,私人的商业行为不包括在内。

国内各省军队正在裁汰旧式武器,老套筒,汉阳造,早期进口的步枪,还有少量的火炮,都在此列。扔了实在可惜,堆在仓库里耗费不少,又不会再用。

得知这种情况,李谨言眼珠子一转,嘿嘿笑了两声,楼少帅商量过,联合西北三马又做起了军火走……私的买卖。

东南亚那边的“市场”已趋近饱和,老毛子的生意也未必能做太久,再过两年,买卖的大头就要向美洲转移。美国黑帮,墨西哥帮派,都是潜在的大客户。

对于楼少帅和李谨言都在做些什么,楼大帅极少过问。回到关北至今,他最常做的事就是喝茶听戏,偶尔陪楼夫人看几场电影,手痒了,步枪手枪轮换着过瘾,像早年一样骑马却是不成了。

“老了。”楼大帅摸摸光头,“不服老不行啊。”

每当这个时候,楼夫人都会坐在他的身边,笑得温婉,“大帅哪里老了?我瞅着和三十年前没什么区别。”

“人生七十古来稀,都快七十了,怎么不老?”

“这话大帅可千万别让爹听着,”楼夫人语气轻缓,“小心他老人家找你下棋。”

“这个……”

提起泰山大人,楼大帅也不说自己老了,就没比和老丈人下棋更遭罪的事了。

“之前都是戏言,戏言!就算是八十岁,我楼盛丰照样打枪耍刀,一顿饭能吃三四碗!威风绝对不减当年!对吧,儿子?”

坐在对面的楼二少点头,没等楼大帅高兴,又开口说了一句:“父亲,大哥能吃六碗。”

楼大帅:”……”

他儿子,果真是他儿子!

六月十二日,苏军从波兰和乌克兰的联军手中夺回基辅,喀山亲自率军冲锋的照片出现在了莫斯科的报纸上,弗拉基米尔亲口称赞他是民族英雄,连带着基洛夫在军中的声望也再一次水涨船高。

南线的战斗对苏俄来说并不顺利,即便有布琼尼这样的猛将,面对孤注一掷的高尔察克,也会感到棘手。最危险的时候,莫斯科几乎要落入白军之手。

高尔察克在政治上不怎么精明,在军事上,却的确有可称道的地方。

六月十八日,李三少对苏俄的军…火…生意正式开张,下订单的是苏俄驻华外交代表霍克斯,李谨言声明不要卢布,霍克斯用来付款的除了少量英镑,全部是黄金和宝石。

苏俄政府本身是没钱的,这些黄金和宝石是从哪里来的,不用多费脑子就能猜到。

想起之前从高尔察克手中截胡的那批黄金,李三少忍不住咋舌,尼古拉二世到底是多有钱?

六月二十二日,李谨言又接到了一笔军火订单,只不过,这次的买家不是苏俄,而是远隔一片大洋的美国帮派组织,他们要的武器也不是步枪,而是冲锋枪。

把订单交给李谨言时,司徒竟并没有多说什么,李谨言却清楚,禁酒令终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美国的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年代。

265、第二百六十五章

俄罗斯的内战一直持续到七月下旬。

莫斯科被白军三面包围;苏军发动了几次反攻;损失巨大;依然无法解除白军的威胁。高尔察克和军官们在前线指挥部举起了酒杯。

不过;他们还是高兴得太早。

同波乌联军交战的苏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继占领乌克兰之后;又开进了波兰。作为先锋部队,喀山率领的一个师逼近了华沙;这引起了德国的警惕。

即便有《凡尔赛和约》的压制;德国依旧保有相当的军事实力,还有大量参加过欧战的退役军人;若苏俄军队威胁到德国边境的安全;德国人不会坐视。

苏维埃上层陷入了两难的抉择;继续进军,还是中途放弃?

难题最终被波兰人解决,七月二十二日,莫斯科打退了白军的又一次进攻,波兰主动向苏俄求和。

苏维埃上层暂时松了一口气,西边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可以放心调派部队增援莫斯科,胜利的天平到底会倾向哪边,目前还很难说。

不过,为解除波乌联军的威胁,争取更多的支持,苏俄承认了立陶宛独立。这一举措帮助苏俄赢得了西线的战争,却也显露出了自身的虚弱,造成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先后宣告独立。

情势所逼,苏俄再不情愿,也只能点头同意。

七月底,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得到支援的苏军终于解除了莫斯科的威胁,白军被赶到下诺夫哥罗德。基洛夫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前线,他挥舞着拳头,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然后跳下装甲车,端起步枪,像普通士兵一样对敌人发起冲锋。

西伯利亚的战斗生活,让基洛夫拥有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等人都不具备的优势,他敢于面对面同敌人战斗,能够表现出对危险的蔑视,这让托洛茨基之前所做的努力大部分化为乌有。

乌拉声在战场上响起,喀山在战斗,就像所有苏军军官一样,弹匣打空,刺刀,枪托,拳头都是他的武器。

他在战斗,为了继续留在这里,为了活下去,他必须战斗!

不是为了俄国,而是为了自己的祖国!

他必须活下去!

进入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